Ⅰ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謝謝。
概論詞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示例 吾輩固~耳。(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又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子路在石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早晨開城門的人[1]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一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知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里有一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知命之學。世不可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為則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屬命,而人之無行而不可不於道亦是命。孔子下學上達,下學,即行道。上達,斯知命矣。然晨門一言而聖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二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錢穆《論語新解》)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供銷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說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藝術創造中,學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今天與未來。你必須具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必須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時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敗,不怕風險,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決心和勇氣。
但還有一點,沉重的一點,我必須告訴讀者:雖然我堅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著奇妙的效用的,但是這些好東西並不註定它一出現就所向披靡,它們的被承認,它們的發揮、運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後,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簡單,你的善良反襯了他或她的惡毒,你的智慧凸顯了他或她的冥頑,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狹,你的光明照耀著他或她的陰暗,你的學問、好學更比較出了他或她的昏亂剛愎不學無術。這樣你的存在就成了對惡人蠢人糊塗人的挑戰,成為他或她的奇恥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釘。怎麼辦呢?能夠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學不智慧不光明不寬廣不高妙起來嗎?能夠向愚蠢和惡毒投降嗎?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也是復制粘貼來的。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若是不對,還請諒解~
Ⅱ 杭州市蕭山區高中語文選修的課本(論語)必背的內容。
這倒沒有特定的內容,老師說背什麼就背什麼的,開學自會
有安排
的,我們今年就只選上了幾課,如果你想先背幾篇的話,我背的可以給你作參考,需要的問我要
Ⅲ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每課的主要內容
你是學生還是教師??我是遼寧的教師。我們這邊這個都不講。在高二的時候,版教材只有唐宋八權大家散文和唐宋詩詞選。其它的都不講。再說了,現在09考綱早就出來啦,高考不會考這個的。學生都知道的。
如有不明白的,在線等!!!加分!!!!
Ⅳ 高中語文哪一篇是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於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Ⅳ 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總結,
1、儒家: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學派也只是諸子之一。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系。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3、儒家代表人物及發展演變
·孔子:仁、禮、孝、中庸
·孟子:王道、仁政、性善論
·荀子:性惡論、貫通天人
·董仲舒:
·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心學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世致用、氣理
儒家的基本思想核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
·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仁 義 禮 智 信
·三綱五常
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六藝
經典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孟子·梁惠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臨淵羨魚,不如 。《漢書·董仲舒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 ,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 。《荀子·勸學》
· ,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7、例題:《論語》對後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響。請引用《論語》中與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話,然後分析它們所表達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歐陽修《朋黨論》)
我自己整理的
Ⅵ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選讀中課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全文翻譯.
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
Ⅶ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誨人不倦》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回國前期成書。此書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章、492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誨人不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uì rén bú juàn,意思是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Ⅷ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的翻譯
我傳你!!
Ⅸ 高中語文選修13《論語》翻譯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弟子問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11.入太廟,每事問.
意思是:孔子到太廟里去,遇到不懂的事就會問別人 《立身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