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國論的注釋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採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並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② 六國論的注釋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採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並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③ 蘇軾《六國論》注釋
注釋
1.率:一律,一概。 2.判:確定,斷定。 3.「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 魏世家》和《戰國策 魏策》。 4.終:最後。 5.與:親附、親近。 6.既:已經。 7.免:倖免。 8.義:形容詞作名詞,堅持正義。 9.速:招致。 10.再:兩次。 11.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讒:小人的壞話。 14.殆:幾乎。 15.智力:智謀和力量。 16.使:假如。 17.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命運。 18.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禮:禮待。名為動。 21.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為動。咽:咽喉。 22.勢:形勢。 23.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 24.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每天,名為狀。 月,每月,名為狀。以,而。 25.為:治理 26.劫:脅迫,挾制。 27.勢弱於秦。 於:比。 28.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可以憑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以:憑著。 30.故事:舊例。特殊用法
一、一詞多類 一詞多義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憑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舉以予人 ( 來)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憑借) 之: 1、較秦之所得(結構助詞,的) 2、秦之所大欲(結構助詞,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孫視之不甚惜 (代詞,土地) 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的 ) 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奉秦之物,後一個「之」指賂秦各國。都是代詞。 ) 7、此言得之 (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 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折) 3、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就,承接關系) 4、二敗而三勝(遞進)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然後: 這樣以後。 兵: 1、非兵不利(名詞,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3、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爭) 暴: 1、暴霜露(動詞,曝露) 2、暴秦之欲無厭(形容詞,凶暴,殘酷) 事: 1、以地事秦 (動詞,侍奉) 2、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事情) 猶: 1、猶抱薪救火(動詞,像,好象) 2、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 始: 1、始有遠略(名詞,起初) 2、始速禍焉(副詞,才) 向: 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副詞,假使,如果) 2、並力西向(動詞,朝著,對著)
二、古今異義 1、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量 今義:實際上 2、祖父: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3、至於:古義:以至於。今義:表示到達某種程度 4、可以: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 5、故事:古義:舊事,前例 今義:文學體裁的一種 6、智力:古義:智謀與力量 今義:指人類思考能力與認知水平 7、然後:古義:這樣以後 今義:用於順承復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8、與:古義:結交 今義:和 9、速:古義:招致 今義:速度 10、不行:古義;到```地方去 今義:不可以 三、成語 如棄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樣。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四、特殊句式(介後=狀後) 1.趙嘗五戰於秦 介後 2.洎牧以讒誅 被動 3.齊人勿附於秦 介後 4.斯用兵之效也 判斷 5.其勢弱於秦 介後 6.苟以天下之大 定語後置 7.破滅之道也 判斷 8.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 省略句 9.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判斷句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荊卿為計 省略句 1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被動+省略 14.是又在六國下矣 判斷句
五、詞類活用 義不賂秦,堅持正義。名詞作動詞 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打退。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禮待。名為動。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為動。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狀。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詞作動詞。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終,堅持到底。形容詞作動詞 不能獨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詞作動詞.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狀,按理來說。 始速禍焉。速:形容詞作動詞,招致。
六、通假字 1.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通饜 滿足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④ 急求!!!!《六國論》 蘇軾 注釋,特殊用法,通假字等(注意是蘇軾的,不是蘇洵的)
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卿相,都為自己打算,爭著收養人才。那些謀士、說客和談天說地的、修飾文詞的,辯論「堅白同異」的等等,往下到擊劍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會學雞鳴狗盜的等等,沒有不以賓客的禮節去款待他們的。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貴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數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踐有「君子軍」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等,都有賓客三千人;田文並且還在薛地招聚了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萬家;齊國稷下地方聚談的學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賓客無數。以後到了秦漢更替的時候,張耳陳余的部下,號稱人才很盛,賓客和供他們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傑;田橫也有五百士人。這是些見於傳記的, 估計不見傳記的養士應當是官員的一倍,農夫的一半。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國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蘇先生說: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國家有壞人,像鳥獸中有猛鷙,昆蟲中有毒螫一樣。把他們分別加於處理安置,使他們都能各安本位,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們盡數鏟除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興廢考察過,知道六國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辯才、有氣力的這種人,都是人民中的優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去奉養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同享有。這種人不失業,人民便安定了。四種人雖然性質不同,可是從前的帝王卻根據習俗來制定法律制度,使他們都從同一途徑中出身。三代以上是從學校中出身,戰國到秦代是從賓客中出身,漢以後是由郡縣的選拔中出身,魏晉以來是由「九品中正」的銓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現在,是由科舉考試中出身:雖不完全這樣,但就大多數而言是這樣的。
六國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並不亞於秦始皇與二世,然而當時百姓並沒有一個人起來反叛。這是因為所有老百姓中優秀傑出的人才,多數都被當作賓客奉養起來,沒有失其職分。至於那些努力耕作奉養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沒有什麼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去領導他們,是六國所以能夠有一時的安定而不立即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當初想驅逐賓客,因為採用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實行。並吞天下以後,就以為賓客已無用處,於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說人民可以靠法律來統治,說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夠遵守我的法律便夠了。所以才毀壞了名城,殺戮了豪傑。人民中的優秀而有特殊才乾的份子,把他們遣散還鄉。這樣一來,從前就食於四公子和呂不韋的那些人,都回到哪裡去呢?不知道他們能帶著瘦長的脖子,黃黃的面孔,忍飢挨餓,老死在貧苦生活中呢?還是停止耕作,嘆息著等待時機呢?所以,秦代的變亂,雖然是在秦二世的時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這四種人的可怕,設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業,秦代的滅亡還不至於像這樣的快。把百萬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卻讓它們餓著渴著,不知道它們將來要吃人。世上以為秦始皇聰明,我是不信的。
楚漢戰爭的災禍,老百姓幾乎完了,所謂豪傑也應該沒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陳豨經過代國時,侍從車輛,仍然成千,都滿載著賓客,蕭何與曹參這兩位相國先後當政,沒有加以禁止。到了漢文帝、景帝、武帝的時代,法令已經非常嚴密,可是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還爭著招致賓客。這難道是由於秦代禍亂的教訓,以為單靠名位官職不能完全羈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寬一點,使他們或者能夠從賓客中出頭嗎?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這樣,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哎,這是秦朝和漢朝能夠做得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