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語文陶庵夢憶序里的「夢」字有那三重內涵說夢時運用了什麼典故
高中語文他還夢,一系裡的夢赤他有三層含義一個是真正的,做夢立場是他的理想的夢在一種是夢見了他的理想。
❷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典故。求高手告知
蘭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賦(.蘇軾)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游褒禪山記(版王安石)《權詩經》兩首
氓
採薇離騷(屈原)《孔雀東南飛》(並序)詩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短歌行(曹操)歸國田居(其一)(.陶淵明)燭之武退秦師(《左傳》)荊軻刺秦王(《戰國策》)鴻門宴(司馬遷)召公諫厲王弭謗(《國語》)
❸ 高中語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彈冠相慶,沐猴而冠,拾人牙慧,瓜田李下,汗牛充棟。有典故的成語太多了。
❹ 高中語文青鳥的典故 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 謝謝
1、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政治志向寄語青鳥,希望通過神明的庇護而得以實現。
2、愛情的寄託。
❺ 【高中語文】求列舉一些古代詩歌中用到的典故(用典),常見的就行,謝謝^ω^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專家。屬 ——劉禹錫《烏衣巷》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
❻ 高一語文課前三分鍾,三個有難度的四字成語,及其出處典故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❼ 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典故都有什麼啊
人教版
必修一,荊軻刺秦,鴻門宴.
必修二,屈原離騷,孔雀東南飛,周公吐哺,橫槊賦詩,蘭亭盛專會等.
必修三屬,蜀道難,昭君出塞,江州司馬,馬嵬兵變等
必修四,辛棄疾的詞裡面好多好多
必修五,滕王閣序裡面好多好多.
選修裡面更多了.
我是教高中語文的老師.還有什麼留言問我吧.
❽ 求一個典故,好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書下面釋義里的。
原文: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滕王閣內序》)
典故:徐孺,名稚容,字孺子,南昌人,東漢時名士,家貧,常親自耕種,德行為人所景仰。當時陳蕃為豫章太守,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後世有「下榻」的說法。榻:狹長而低矮的坐卧用具。下:名詞使動用法,「使……放下」。
原文翻譯:物的精華就是天的珍寶,寶劍的光芒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區域;人有俊傑是因為地有靈秀(之氣),徐孺子(竟然能夠)在太守陳蕃家中下榻。
❾ 高中有哪些常用的語文歷史典故
1、投筆:
《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
《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緘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4、折腰:
《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
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鴻雁:
《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於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