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微課提高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信息技術逐漸與語文學科進行良好整合,大量資源的投入,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樂於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語文活動中去。不僅如此,也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又為我們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選擇了信息技術介入語文學科教學當中的時候,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更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層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 明確學科,明確目標
通過「八五」到「十一五」這么長的時間,我校全體師生的信息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教師能獨立製作flash課件、或者專題學習網站,這都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源,為培養其語文學習素養奠定了扎實的理論以及實踐操作的基礎。但是,從實踐操作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資源僅僅是為了解決預設的教學環節當中,並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的主體性地位。並且,教師在利用資源的時候沒有特別明確資源在此處應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某個教學環節當中使用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有時,一節語文課由於資源使用或者環節設計中的問題,感覺是為了用資源而用資源。所以,教師在使用資源之前首先要明確學科性以及這節課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在語文新課程標准當中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這節課是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而其中的資源以及媒體使用是為了幫助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手段。並且,兒童的情感是易於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信息技術無疑為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比如,在北師大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雨鈴鐺》一課中,教師使用了許多資源,如:ppt課件、flash課件。這些看似繁多的資源,會讓老師分不清重點。但是,上課老師合理地利用了這些資源讓學生沒有多而雜的感覺。由於教師採用的隨文識字,所以,教師首先利用ppt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在電子課文上勾畫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模仿老師給出的範例在書本上進行勾畫,並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理解。在生字中,「鈴」字是要求書寫的,並且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最容易出錯,所以,老師利用flash課件,演示了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讓學生跟著書空,加深學生的印象。
所以,只要我們明確了學科以及本課目標後,我們就能很好地使用資源,不會給人以「為用而用」的感覺。
二、 尊重學生,共建資源
新課程標準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點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更需要在整體教學流程中體現,即從准備——行課——反饋等等都可讓學生全程參與。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准備上課資源是一件「費時費工」的事情。也許之前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而課堂上的使用僅僅只需要幾分鍾。這就造成了老師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嚴重失調。並且,老師習慣了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讓學生勾出生詞、讀熟課文等等。可是每個學生預習的效果如何,老師就不能一一檢查到。這樣的作業,效率就不高,很可能變成一種形式。而讓學生參與到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減輕了老師准備時的負擔,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吃透」教材與學生中。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渴望從多方面去主動獲取學習信息,並且在教學流程中地位是與老師平等的,應該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而非僅僅是聆聽老師「教誨」的從屬地位。並且,學生思維方式與老師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與老師不同,老師不能完全預設到學生的想法。
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當中,老師與學生一起收集了些與「地球」相關的資料,預設讓學生了解地球、愛護地球等等。但是,在上課過程當中,學生舉起手中的資料向老師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不準確,因為從他查的相關資料顯示,也許在廣袤無垠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與地球環境相類似的星球。我們應該了解地球,愛護地球,但我們也不能放棄對於外太空的探索,為人類找到第二個家園。學生的問題一提出,得到了老師與同學充分的肯定。其實,這個也是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但學生主動參與到資源的查找當中。這個過程不僅僅需要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 靈活運用,注重生成
當我們手中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則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我們資源的使用是為了強調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點的難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其次,課堂當中的資源是靜態的,但是學生思維是動態的,老師就需要具有靈活運用資源,掌握課堂動態平衡的能力。第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注重收集課堂臨時生成的資源。
如,在講授「漢字的演變」時,老師事前將各個時期的漢字圖片存入電子互動式白板當中。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是表義的文字,並且漢字的演變是由圖形文字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的方塊字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並且他們的思維是以形象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僅僅是從文字或者語言的表述上,很難讓學生了解這個演變的過程,很難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河」的偏旁是「三點水」。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不能預設學生會以怎樣的方式、順序來提出相關問題,所以,利用了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交互性」強的特點,隨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變抽象為形象,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再如,在教授《春》這課時,由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學生對於很多春天的景色並不了解,老師同樣准備了許多春天相關圖片,幫助學生體會、感悟。不僅如此,老師利用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教會學生進行批註。在最後拓展環節,老師讓學生仿寫「春天像,_」,學生在前面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寫出了許多具有他們特點的,優美的句子。這些資源就是課堂當中臨時生成的,為了不讓這么珍貴的資源流失,教師則利用互動式白板的保存功能,將有這些好的句子板書在白板上,最後利用軟體保存上傳到我們的資源庫中。
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如果遇到學生不懂,老師之前也沒有設計到的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及時利用教室里的電腦,在互聯網上進行查詢。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及時解決,不將問題留在課後,擴大課堂的容量,拓寬學生信息的來源,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
通過老師的靈活應用,不僅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突破了重、難點,不僅使課堂容量增大,更讓珍貴的資源得以保存。
四、 激勵評價,促進成長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書的世界》當中,老師利用flash技術製作了一個分類的游戲,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其中,97%的學生正確完成測試游戲,只有3%的學生存在一定問題。而老師通過鼓勵,讓這3%的學生反復訓練,最後也順利完成。在這反復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沒有出現煩躁的情緒,反而興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同樣是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得到效果完全不同,其原因則在於老師選擇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符合現代學生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特別是在黨「十七」大以後,國家大力提倡減輕學生負擔。而所謂的「負擔」則是學生不喜歡的重復的作業或者練習,如果我們換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鞏固我們的教學,那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嗎?
因此,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資源,不僅可以減輕老師准備的負擔,還能鍛煉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逐漸轉變過去「教」與「學」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便能為學生創造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切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在愉快的環境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在這樣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更好提高課堂效率。
B. 高中語文什麼內容可以在10分鍾之內講完。適合上微課的
這個是理念問題,不是什麼內容可以10分鍾講完.
微課的產生來源,建議這回位老師先研究好.
可以這答樣說,什麼內容都可以.但是大型的知識要分解為n個10分鍾內.
過去是粗線條管理,現在要精細化,這就是微課的來源.
C. 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製作和使用結題報告怎麼寫
教師開始學習微課程製作的時候,應轉變教學理念,掌握信息時代新的教學方式和專教學策略的屬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教師首先自己要學會微課程設計製作方法。古人雲:「於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微課的設計相當重要,作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微課設計活動,語文教師要做到:(1)教師要熟悉教材和學情。對某一課時的教學,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的整體規劃,重、難點,課標要求,還要根據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充分研究學情,明確在實際的課堂實踐中,學生的困惑點和障礙點在哪裡。(2)基於教材和學情,充分挖掘課時教學中的難點,准確把握教學難點,找到教學的難點,也就明確了微課程的設計思•。(3)有好的教學策略或創意。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好的策略或創意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就是微課程的內容。可以Χ繞微課程的內容進行材料的准備,文字的組織----等等。
D. 高中語文教研微課《小說閱讀教什麼》教案
一.課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