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130分答題模板

高中語文130分答題模板

發布時間:2021-01-20 09:48:53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都有哪些

一、 對「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語句所要表達的含義」的題,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語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則:
1、忠實於題干。題干包含了題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題的信息,題干中往往隱含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表達方式。審清題干是做好閱讀題的前提。
2、忠實於原文。「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憑空去想。」這教給我們做現代文閱讀題的一條基本原則,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出原詞句組成答案,也要弄通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發,離「題」萬里。
3、忠實於語言規則。閱讀題答案表述要依據題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點全面,內容精確,用詞准確,語言簡潔,字數不超過規定數。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寫。
1、截。截是指題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詞,我們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來或裁出來,按規定寫進答題處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們在找出題目答案所在的語句後,由於語句在長不合書寫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雜亂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這時要求根據題意,選出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重新組合、表述。
3、寫。有些閱讀題答案在原文語句中找不到,需要我們整體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語境才能悟出答案。這樣的題目要求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答案意旨表達出來。做這類題目,答案書寫要嚴格遵守第一點談及的三原則,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句表達。
(三)如何在原文中尋找語句答題
1. 定區域。先確定題干中的語句在原文中哪個段落,從而劃定選擇答案的有效區域。
2. 明方向。認真審讀題目,弄清所問,找准答題方向,再「瞻前顧後」結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進行分析,找出最切題的語句作答。
[例一]: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⑵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模板(模式)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題規范答題模式
一、概括題:
(一)、概括文章內容題:按敘述的基本要素(行為、經歷)或小說情節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變化,篩選材料,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據中心句進行概述總括。一篇文章內容的具體化,通常表現為圍繞某個中心展開敘述、議論或說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體的要旨。
2、通過提煉要點,關鍵詞句進行概述總括。有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提示具體內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
3、通過辨認相關性進行概述總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都是由局部構成的一個整體,從局部之間的關系入手,即辨認語句之間或語段之間的相關性,是進行概述總括的重要途徑。
4、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牽頭,就是抓住具體內容的起始;接尾,就是連接具體內容的終結。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其內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問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干什麼」。(或「什麼——怎麼樣」)
(二)歸納中心意思題:
1、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
⑷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
⑸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
2、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問文章結構題
1、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並列式;對比式。
2、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3、問文章的順序。
(1)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於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倒敘方法,適用於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插敘: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2)說明文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現象——本質、原因——結果、整體——部分、概括——具體、特點——用途、主——次、總——分)
4。問文章的層次。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後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3).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3).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緻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 展開全部>
譚銀光 | 2012-03-29
5
0

⑶ 高中語文閱讀題答題公式或者答題模板

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先讀題後讀文。讀題時注意從題干中找出「題眼」(即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使閱讀具有明確的目標。
(2)、讀文時,要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
(3)、准備答題時,必須再次細讀題目,找准「題眼」。
(4)、答題時,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1、文章體裁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 短篇小說、 小小說。
6、小說三要素: 人物、 環境、 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
7、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8、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9、文 眼: 標題是「文眼」,統帥全文(新聞);有時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節,有時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徵意義);有時還是「線索」。
10、材料組織特點: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11、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後時間分析; ②.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③.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③、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不同條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②、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緻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12、 記敘的線索及作用:
線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時間 (5)地點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答題套路:
如: 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組成一種「冰糖葫蘆」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13、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記敘的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敘(略)
15、 語言特色: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等)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或生動優美)如「……(摘錄文章中的相關句子)」,它「……(適當地選入下面詞庫摘抄的語言)」。
例句:這篇文章語言優美生動,如「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 、 「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攫走你緊緊扯在手裡的輕愁」等,筆意超逸,清新雋美,富有詩意,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夏之絕句》)
注意: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一定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選用恰當的詞語,切莫張冠李戴。
附:朴實自然的語言賞析詞庫:
(1)、朴實無華 (2)、寫得晶瑩澄澈,明潤無疵,如詩如畫
(3)、言簡意賅,清真雅潔,樸素自然 (4)、語言簡潔,氣勢縱橫
(5)、文字洗練,意境深邃 (6)、語言朴實活潑,節奏明快,上口順耳
(7)、文辭暢達,沉靜雅潔 (8)、平易省凈的語言,運筆飄逸流動,設色素淡而雋永……
生動優美的語言賞析詞庫:
(1)、文筆凝練,刻畫傳神
(2)、細致傳神的描繪,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於變化,主題鮮明突出
(3)、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發人深思,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
(4)、筆意超逸,九曲回腸,有繪畫的色彩美,也有詩的韻味美
(5)、洶涌豪邁的氣墊,清麗雋永的風格,穩健深沉的筆觸
(6)、血肉豐富,意蘊深刻語言深沉纏綿,感人肺腑
(7)、大筆潑墨,盡情揮灑 (8)、說理深刻,內容厚重
(9)、語言氣墊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 (10)、深婉隱約,耐人尋味
(11)、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義深邃雋永……
16、 寫作手法及作用:(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即象徵)、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採用「XX」的手法,作者通過「……(文章相關內容)」使文章寫得「……」
例句:這篇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作者通過對北方白楊樹的贊頌,來贊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蘊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贊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
(1) 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 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象徵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 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 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襯托,同類事物襯托是「正襯」,相反事物襯托是「反襯」;以次襯主。
(7) 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 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7、 修辭方法及作用: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如「……(某一段話)」;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使(能)「……」(套修辭作用)
注意:在寫作時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寫,否則就會很空。
附: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於理解。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 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 對偶: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9)引用:使內容更真實、准確、深刻、精密。
(10)反語: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關鍵詞語、短句的分析。
在題目的題干中出現了加引號的詞語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對象源出於原文,在分析時應貫徹這樣的原則: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19、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20、分析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21、 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22、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方法: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題套路: 「X X」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①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②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
23、給文段擬題:
(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復出現的句子。、
(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24、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25、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1、必須用第一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27、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
(1)劃分段落、層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線索,可按時間或空間轉換、事件的發生經過、內容的、表達方式變換或感情的變化邏輯關系(總分式、層進式、並列式)來劃分;藉助文章中的過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詞語,表時間變化的語句,表地點轉換的語句,還要注意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其中小說還可以按情節的四個環節來劃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學會概括段意、層意。
概括段意、層意可採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明各層寫了什麼或用文中現有的關鍵詞自己組合成句來概括。③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聯合段意。總之要求:完整、簡潔、明確。
28、詞語的比較(選詞填空):
(1)、比較詞義,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詞,一定要仔細辨別兩個詞在程度、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區別。
(2)、選好之後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
29、記敘文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 。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里,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
30、記敘文中的描寫:記敘文中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人物描寫又細分為 : (1)肖像描寫 (2)外貌描寫 (3)神態描寫 (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 (6)心理描寫
另外,人物描寫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可以分為: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人物描寫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環境描寫又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31、記敘文的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32、記敘文中議論:記敘文中議論是以記敘為基礎,對記敘的內容進行分析或評論。「敘」主體,「議」是附屬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議」是「敘」的自然發生,並不是強加上去的。「議」宜短不宜長,點到為止,不可以「議」代「敘」。
記敘文的議論有三種方式:先敘後議、先議後敘、夾敘夾議。
作用:可起到承上啟下;統領全文;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3、 記敘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傾吐內心感受的抒情發式;
間接抒情是指寄情於景,融情於物,感情流露於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字里行間的抒情方式。
注意:閱讀散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點。
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34、記敘文中的說明:記敘文中的說明是記敘中的補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簡明扼要。
35、記敘文中的過渡及照應。
(1)過渡:過渡是段落層次連接的橋梁。
要求:恰當、巧妙,能夠使文章連貫、布局慎密、轉承自然。
過渡時一般用詞語、句子、段來過渡。
作用:過渡能在段與段、層次與層次之間起到紐帶作用或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組織成篇的作用。
(2)照應:照應是指上下文之間的相互照顧和呼應,包括交代和照應兩個方面。交代是對後面要表現的內容在前面適當地提示一下;照應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回答。
照應可以分為:開頭(起段)與題目的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前設懸念後有照應(即文章前後照應,或稱:相互照應)、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迭式照應。
36、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種文體)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38、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39、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5)、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如理解選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學典型、名句等);(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答題套路:
這一類型的題目它都會要求考生「談談你的看法」,「你認為……」只要符合文題要求,所談內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達時最好要有標志性語言。在答題時可以用「我認為……。比如……」這樣的標志性語言。先用「我認為……。」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2)、再用「比如」、「例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給閱卷老師留下觀點鮮明之感,而且給人以條理清楚,論證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
(4)、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語言要通順,表達要流暢
議論文閱讀技巧
一、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一般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達的。
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 1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 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從位置上找:Ⅰ標題;Ⅱ開篇;Ⅲ中間;Ⅳ結尾。
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
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三、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 記敘
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 議論
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喻證法 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四、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並列式:Ⅰ總分總;Ⅱ總分;Ⅲ分總。
遞進式。
五、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六、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說明文閱讀技巧
一、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標志。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徵或說明事理,需要採用恰當的
二、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字:可以准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並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准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朴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⑷ 高中語文現代文答題技巧及格式。

8
4.

這首詩表達上含蓄蘊藉,
結合頸聯:
【聽覺聲音、
視覺,
內心感受渲染環境氣氛,
來襯托
(借
景抒情或以環境來襯托)】

5.

「望極」結構上作用【承上啟下,內容上展現出視角由近及遠,拓展了詞的空間】(詞語作
用)

6.

從語言風格的角度對本詞簡要評析:【俗語白話,自然平易、平淡清新詼諧幽默符合創作個
性】(語言特點,此詞李清照的詞,分上下片賞析)

7.

有人評價此詩「言淺而深,意微而顯」關鍵在於遣詞造句:【抓住重點字詞分析描繪出強烈
的情感,片言隻字,動詞「循」「繞」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表面上平淡紀事,包含著真
摯友誼,
人事升沉變化的悲愴】
(語言特點加情感,
平淡而有深意、
情感深刻而又表現明顯)

8.

對這首詩一二句語言特色賞析: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聽覺轉換視覺和觸覺
內容語言直白質朴,(最少兩個角度)(尖尖似針齒間音(答不到))。(整體風格再加修
辭、其他特點)

9.

關漢卿字字本色,任選一句(語言特點,質朴富有生活氣息口語化)

10.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三個片語意象疊加,(三個名詞
短語並列),對具體內容不著一字,只用抒情之筆虛點,讀來別具一種吞咽悲苦、欲說還休
之感。】(語言特點、詞語特點,表達方式)

11.

這兩首元曲同是寫「閑」但在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上又有不同

12.

一個「疑」字,聯系全詞賞析:【與上片的「醉」呼應,寫出疑的原因:一醉二湖水清澈天
空明凈,抒發了醉後賞湖的快樂
-

----
聯系全詩情感要周全點(雖然考察的是煉字,但是要
結合全詩答案全面些,結構上照應上片,呼應下片、開頭句奠定基調、承上啟下,詩詞中句
子或詞語的結構作用也要考慮)

13.

由眼前景,發幽古思,抒心中情,聯系全詩,如何融為一體每一聯描述一下,串聯起來:寫
了什麼景,抒發什麼情,一聯一聯寫下來)

14.

結合具體詩歌賞析螢火蟲的形象:【層層分析,抓重點詞語概括特點抗爭奮斗,身世卑微,
卻不趨炎附勢,為人照明樂於奉獻。胸懷大志。自強不息,正直。】(全詩詞句較多,點要
全面。)

15.

請結合對蘇軾的認識,
談談對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
題干蘇軾的認識,
結合詩歌內容
陶淵明,再扣緊這句詩,遭貶,厭惡官場,嚮往田園,效法陶淵明曠達,對社會不滿、不要
只是抓住曠達。(雖然考察一句,但要結合全詩分析)



第五題:文言:多是寫人的



常見題型



加點字詞:結合語境搭配、聯系日常用語的意思、教材平時積累



虛詞:仔細一個一個排除,猶豫的再仔細看其他選項,不要著急、還要仔細甄別有歧義的選
項,要仔細排除



翻譯:重點字詞、字字落實、要看好有什麼句式、固定句式、省略要加上、

除了特殊句式(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後置,主謂倒裝】
、省略句、判斷句、還要
注意固定句式:

1.

「不亦„„乎「

翻譯「不是„„嗎?「不為„„乎「翻譯「不算是„„嗎?「

2.

「不„„則「、
「不„„即「

「不是(這樣)
,就是(那樣)
「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
西,則出於北。

3.

「非„„而„„「

「不是„„卻

如:

非字而畫。

4.

「非惟„„抑亦

「不只„„而且「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陳壽《隆中對》


5.

「庸„„乎「

「哪裡(怎麼)„„呢?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

9
《師說》


6.

「如何(何如)
「、
「奈何「、
「若何(何若)
「同義結構有「何若」

「奚如」

「胡如」

「奚若」

「怎麼樣(的)
「、
「為什麼「、
「怎麼「等。

「如(奈、若)„„何「連用,表詢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對„„怎麼辦「

7.

「何„„之有「連用,是「有何„„「的倒裝,
「何「一般作定語。
「何„„之有「表反問,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有什麼„„呢?「

宋何罪之有?

8.

「得無„„乎(耶、邪)

「該不會(莫不是、莫非)„„吧「。

9.

「何(奚)以„„為「、
「何(奚、曷)„„「

「用„„做什麼呢?「、
「要„„干什麼呢?
「、
「為什麼要„„呢?

10.

「其„„乎(也、耶)
「大概(恐怕)„„吧!
「、
「還是„„吧!
「、


難道„„嗎?

11.

「„„孰與„„「

「„„和(同、跟)„„相比,誰(哪個、哪樣)„„」

12.

「與其„„孰若「連用,表選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與其„„哪裡比得上

13.

「為所「、
「為„„所「連用,表被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被「。

14.

「以„„為「連用,
「認為„„是」

「把„„當作「、
「憑借„„作為」
「任命(讓)
---
擔任」
具體靈活處理等。

15.

「安„„乎「、
「安„„哉「連用,表疑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怎麼„„呢「、
「哪裡„„
呢「。

然劉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赤壁之戰》


16.

「獨„„耶「、


獨„„哉「連用,表示疑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嗎「。

17.

「無乃„„乎(歟)
「連用,表揣度,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

18.

「寧„„耶「

「哪裡(怎麼)„„呢「。

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祭妹文》


19.

「何所」
,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麼」


例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木蘭詩》


20.

「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
「既然這樣,那麼」


21.

「是以(以是)


「以此」

「是用」

「用是」

「用此」

「是故」

「以故」都翻譯為

「因此」


22.

「有所„„、無所„„」


「有」

「無」是動詞,

「有„„的(人、事、物)


「沒有„„
的(人、事、物)


23.

「有以„„、無以„„」


「有用來„„的(人、事、物)


「沒有„„的(人、事、物)



24.

「„„之謂也」
「之」時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
「謂」是動詞,
「說」的意思;
「也」是表
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
。例詩雲: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
謂也。

如果
「之謂」
位於句中,
賓語在
「謂」
的後邊,
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
可譯為
「„„叫作„„」

「„„稱作„„」
。例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人物品質或性格特點:看考卷積累詞語,根據事情一點一點概括要全面,不要寫上一兩
個就不寫了,容易丟分。



寫作手法:描寫人物方法、整體寫作手法、寫作特點、論證方法、語言特點

1.

塑造人物不同的描寫手法:【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側面烘托景物、側面襯托其他人)細節】

2.

舉例細節描寫蘇武形象

3.

作者寫黔婁的目的:
[
類比,間接或側面贊美方干
]
。居里夫人和范仲淹側面襯托也是類比比

(
描寫人物:側面烘托
)
4.

怎樣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從說話藝術的角度簡要分析:【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5.

本文主要運用充分的例證和對比論證這兩種方法

6.

本段怎樣一步步
「景隨物遷,情同景生」:
【本段分層次寫了哪些景,分層次抒發什麼情感,
景情

層次】(一個段落中的劃分層次)

10
7.

將園記與項脊軒志的異同相同點:
日常生活小事,
屋子興衰。
不同點:
悲喜線索,
三代女人,
(選材手法、線索)

8.

本文與項脊軒志在內容和形式上多相似:
內容:
題材追懷親人,
感喟身世;
情感:
感激懷念。
藝術手法:日常生活小事、生動細節

語言風格:簡潔平實,語調舒緩,飽含深情

9.

從寫作構思看,這篇文章具有因事說理,或寓理於事的特點。(醫戒,講道理的散文寫作特
點)

10.

冬梅說寫作立意特點:借物喻理(說理散文寫作特點)



第六題:文言:文論、(寫景、借物)哲理散文、說明文、



常見題型:



概括段落大意



整體寫作手法



具體句子的表達效果或作用



語言特點



最後一題常常是寫作意圖或文章主旨情感,有時直接劃出關鍵句翻譯過來,有時要自己理解
段意歸納,有時要淺層次和深層次都考慮

1.

文中劃線句介紹華蓋運用了說明方法,作用:【列數字准確說明、打比方形象描摹】(具體
句子作用:說明文方法加術語加內容)

2.
萬口一詞,
--
千年一律

作用:
【人數之多,時間之久】
(角度手法內容)

3.

試析本文的說明順序:總分和空間順序(說明文結構和順序)

4.

同為游記,本文與游褒禪山記在表達方式上有相同之處(先敘後議)

5.

「以賓襯主」的寫法:【對照,襯托藝術感染力】(寫作手法)

6.

本文先敘後議,哪篇高中課文有類似寫法?

7.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出了竹子的氣韻,是否同意:不同意,(實際上考查借物寫人)

8.
設喻類比是本文說理的一大特色,結合第二段略作評析。【「某氏多貨」的家庭事情來設
喻類比「某國飢」國家事情,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淺顯化,形象貼切,避免空洞說
理,
說明打仗是不是對百姓愛和利的事情。
不是善言。

課文中設喻類比文章:
劉向
(設
喻,也叫設譬,是一種說明事物或問題的方法,是從已知事物出發,說明對新的事物
的認識,或闡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通常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說
明一個抽象的道理。例如: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
皆仰之。

借敘述一個故事
,
通過暗示、
類比
,
說明某一事理
,
著眼於表述某一主張
,
著眼於
用事物打比方
;
一般比喻
,
僅限於句子的范圍
,
設喻則往往是一段話
,
甚至是一篇文章。


9.

文章多採用整句(對稱句式),
【賞析:例子,使對立列舉更加鮮明,含義豐富,氣勢酣暢,
富有音韻美。】(語言特點,注意是分析整句對偶句的特點,還有對舉特點。)

10.
選古文小品序,本文的語言表達很有特色:
【多用比喻,使說理更形象。多用對偶,或
多用整句,兩兩對照,使行文更加整齊和諧。本文語言簡練,文字簡短。

(本文沒有
排比句,如果說整散結合,只能分析對偶句,句式要看清楚再表述,看有無散句,有
無排比或對偶,對偶句較多,還要強調多用整句或多用對偶句,或多用短句)

11.
上文第二段多用四字句:四字句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羅列了香市的
場地和出售的物品,突出繁華和熱鬧。

12.
寫自己盲目從眾有什麼用意:自嘲幽默,側面表現社會

11
13.
西湖香市寫景中蘊含了作者情感:對昔日留戀,對統治者無能的不滿,對時局頹敗的
憂慮(要多角度考慮)

14.
隨園的命名原因:一是隨勢造景,一是自在隨性灑脫不羈,憧憬不做官時悠遊自在的
生活。
(要考慮淺層次和深層次)

15.
嚴羽對宋詩的評價:不支持,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
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
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宋代詩歌雖然總的
成就不及唐詩,但也取得了不同於唐詩的成就。唐詩注重情趣是一種境界,但是只要做到藝
術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統一,宋詩的理趣也是一種成就。(文本和平時積累,辯證)

注意:

1.

題干中有「概括」二字的就不能照抄原句,要篩選整合但要緊扣文本關鍵詞關鍵句,去掉修
飾,不要瞎概括。

2.

三分以上的題,采點要多,各角度想周全,不要只寫一兩點

3.

文言看不懂,多看幾遍,第一二句多讀幾遍。

4.

寫人文章的散文表述情感或品格想全面(包括文言)。

5.

詩詞鑒賞即使是煉字、句子,鑒賞時情感要全面聯系全詩。甚至結構作用。

6.

對文章要有文體意識,什麼類的文章,主要表達什麼的。

7.

復習以前的卷子,積累一些表達語句和詞語。

著名哲理詩鑒賞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
此山中。

《登飛來峰》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
高層。

琴詩(宋

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
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
可的

《觀書有感》

(宋

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
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
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宋代哲理詩詞:

1.

.
陸游《游山西村》
: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王安石《等飛來峰》
: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3.

.
蘇軾《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4.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5.

朱熹《春日》
: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唐代哲理詩詞:

1.

王之煥《登鸛雀樓》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3.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4.

.
杜甫《望岳》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

.
劉禹錫《烏衣巷》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6.

.
王灣《次北固山下》
: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12

萬紫千紅

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春(即東風)
的外現便是萬紫千紅。我們看到萬紫千紅便感到春的存在,正如看到萬物的生意,便感到




存在一樣。

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一點點升起,如子之脫離母腹而漸現,夜是被動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它
生了太陽,卻又因太陽而消退!而



字更生動,任你江南雖還是舊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卻已將
江邊的柳樹塗上了一層春色。
寫出了新生的銳氣。
舊年不肯退去,
然而終於阻擋不住新生的力量。

自己把卷子上的特點積累補充在旁邊

1.
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樂天知命、隨遇而安、性格灑脫、曠達樂觀、

2.
平易近人、豁達大度、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以德報怨、德高望重

3.

鞠躬盡瘁
,
死而後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刻苦勤奮、廢寢忘食、

5.
臨危不俱
,
威武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屈節辱命、忍辱負重

6.
料事如神、

足智多謀、深思遠慮、遠見卓識

7.
不同流俗、

潔身自好、超塵拔俗

寵辱不驚、與世無爭、

8.

仗義疏財、濟困扶危、打抱不平

9.
忠肝義膽、忠貞不渝、

10.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11.
不恥下問、滿招損,謙受益

12.
知過必改、

見賢思齊

13.

廉潔奉公、公正無私、顧全大局、堅守崗位、勇於承擔責任、處事有魄力

14.

賞罰分明

、執法嚴明、破除迷信、

15.

厲行節約

勤儉持家

⑸ 求高中語文答題格式,技巧。。。

a。統攝全來篇;開門見山;上下文自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這是語文答題模式~
請簡析文章的開頭的作用?
引出下文
2.
埋下伏筆、鋪墊
3.
開門見山、點題
4.
與主旨有關
5.
文章開頭運用例子,便於…(事件/人物)的對比、襯托
具體實踐例如:1.這是本文的文眼,點明了…(事件)緣由
2.因為迷惑、抑鬱和失望而徘徊的憂思、寂寞之情,將文章「形」、「神」高度統一
eg:請簡析…(開頭)引例子的作用?
1.
豐富本文內容
2.
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說服力
3.
增強…(主旨)的內涵
4.
增強…(事件)的對比效果
5.
對…(下文)起了鋪墊作用,使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完整
eg:請簡析…(一句話)用歌詞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做題目的作用?
使人感到親切,引人聯想;與中心有關、點題;有代表性;抒發感

⑹ 求詳盡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模板

一.詩歌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也屬於寫景詩,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於謙的《石灰吟》等。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等。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如盛唐、中唐、晚唐的邊塞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詠懷詩: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發一些抑鬱之情。如杜甫、李商隱等。
⑤、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二詩人風格
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 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
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 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
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
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 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
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 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
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 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
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 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
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 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
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 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
蘇軾的曠達豪邁; 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
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
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 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
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 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
注:詩人總體創作風格之外的「變格」。
三語言特點
①清新。 ②平淡,也稱質朴。 ③絢麗。 ④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⑤含蓄。 ⑥簡潔。
四表現手法
①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方式:(a)有動靜結合(b)虛實結合等的不同(c)點面結合(d)正面側面(e)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f)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g)各種感覺:視、聽、觸、嗅(h)細節(I)場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 ②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③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等,
④其他寫作技巧包括:(a)賦比興、(b)襯托、(c)對比、(d)渲染、(e)卒章顯志、(f)欲揚先抑、(g)聯想想像、(h)語序倒置等。
五古代詩歌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1/8

a、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b、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c、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d、語言特點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e、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f、語言風格類
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朴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
明快:明白通暢。
沉鬱頓挫 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130分答題模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