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語文給新聞怎樣擬標題
把新聞倒過來即可。
————————————
新聞最詳細的部分是主體專,
把主體略寫,就是導語,
再把導語略屬寫,
就是標題。
————————————
標題可以分成三部分,
引題+題目+副題。
不過,一般的小新聞,
只寫個題目即可。
B. 小學、中學語文教材課文後面的思考與練習題 ,這些題目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觀照課後來練習題內容、形式的源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編者設計課後討論題目的思路。一是全面考慮了提出問題的角度,促使學生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發展;二是充分考慮不同的提問方式對兒童思維發展的不同作用;三是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不同角度的問題;四是引導、啟發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設計。
當然,有些課文後面還安排了適量的「小練筆」和「選做題」。「小練筆」的編排意圖在於引導師生將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通過仿寫、續寫、拓展寫等方式,自然地體現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如,《白楊》課後,仿寫「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句式誇誇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選做題」的編排,給予學生更大的個性選擇空間,如《童年的發現》課後選做題:「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體現了編者以生為本的人文情懷。
C. 急求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標題作用
開頭段來作用
:開篇點源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段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 ,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調坐著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印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D. 高中語文考試中有給新聞概括標題的題目,這類題怎麼做
這種題目只要看材料的第一段就行了,因為新聞稿的第一段是導語,它概括了該則新聞的主要內容.
這樣就可以縮小閱讀范圍不易錯,還節省了時間
E.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各種題目類型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要理解在不同語境中多義詞表達的不同含義、指代義、在語境中產生的特殊含義。答題時要聯繫上下文推斷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弄清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深刻義,而不是答詞典上的基本義。回答指示代詞「這」「那」的意義,既要能到前面找答案,又要學會到後面找答案。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重要句子有主旨句、道理句、修辭句、結構句、個性語句等。主旨句往往在首尾段,道理句要分層次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來回答其含義。修辭句要關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對比(襯托)、反問。答比喻的作用要解釋比喻的外形相像的相似點(外形象),即表達了怎樣的情態以及該比喻句蘊涵的思想感情義(內形象的說理達情)。換言之,就是要具體翔實地答出怎樣的「生動」「形象」。結構句的鋪墊和照應,主要考查過渡的作用,一般要從結構、內容、中心表達三方面回答。品味個性語句的好處,一般要按答「作用」「好處」「品味」「目的」類題目的思路作答:首先要到上下旬、上下段找答案的要點信息即根據,然後再具體到位地品味細節描寫的好處,再答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可以延伸答出深刻含義。簡言之,就是「由表及裡再升華主題」。品味語言類題目是語文考試的一個新題類。
3.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考題從對某一現象的揭示、某一特點的分析和原因探究等,要求考生對分散於幾段中的信息進行篩選和整合,或追本溯源、探因求果、探幽析微,進行搜尋、辨別、轉換、組合等。答題時先准確把握題干,明確答題指向,有的可以直接到原文中抄答案,有的題目涉及范圍較大,干擾信息較多,可採用「對比」「求同」「求異」等方法捕捉、區分信息,刪除無效信息,提煉所需信息。對信息的整合主要是抓關鍵詞句,從題目要求的角度進行提煉,最後進行抽象概括。
F. 高中語文作文如何取標題
您好,這里給您提供4種萬能的作文題目模板,希望對您有幫助。
確定文章的標題應該注意這么幾點:
1.要緊扣文章的內容,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使題目與文章的內容相符;2.要新穎生動,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3.要突出醒目,具有畫龍點睛的作文;4.要明確具體,一目瞭然。
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些常見的標題擬寫方法:
(一)概括提煉法
所謂概括提煉,就是根據文章所寫的內容或所要表現的思想,用一個能夠揭示文章內容或凸顯文章中心思想的詞、片語或句子做文章的標題。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題目就是文章所寫內容的高度概括,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生活是美好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2017年全國III卷優秀作文《從獨木橋到陽光道——我看高考》,題目呈現出過渡,很明顯地表明了作文的觀點「看」高考,如何從「獨木橋」變成了「陽光道」。
(二)化用法
所謂化用法,就是把人們熟知的名著標題、詩詞名句或名言警句等經過適當的修改或恰到好處的修飾美化後用作標題。
如:2017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車如流水情如月》,化用了李煜的詩句「車如流水馬如龍」,有特點,有點明作文情感傾向,非常值得借鑒。
(三)借用法
所謂借用法,就是直接用人們熟知的詩詞名句、歌曲名、名言警句等做文章的標題,既使文題醒目傳神,又生動活動。
如:2017年全國II卷優秀作文《掃除膩粉呈風骨》,題目選自魯迅先生的詩句「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有特點又點明主題。2017年全國I卷優秀作文《一橫長城長,一點茉莉香》,用歌詞作為「題目」,很容易吸引閱卷老師的注意力。
(四)活用修辭法
在擬寫文章的標題時,靈活運用修辭手法不僅能夠使標題形象、生動,而且使文題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如:《人生需要喝點苦酒》(比喻)《有欲與無欲》(對比)《有「禮」走遍天下》(諧音)等。
最後!
大家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兩點:
①多讀古典詩詞和品味古今名聯,從中感悟錘詞煉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擬寫標題的能力;
②注意結合課文內容,對課本上所選文章的題目進行比照分析,感悟擬寫標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擬寫標題的能力。
G. 高中語文大閱讀的標題含義題和標題作用題有什麼區別分別要答什麼
標題的含義:概括了文章的情節,使用是什麼特殊的手法,表現了什麼感情專,與主旨情感的關屬系較大。需要分析具體題目和文章主旨情感。
標題的作用:點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概括文章大意;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具有象徵的含義;與文章中的句子相呼應;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好的表現主旨。具體答題要結合文章。如什麼象徵含義,與什麼相呼應等。
H.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選擇題(含答案)
1找出滅有病句的一項(
)
a
雪蓮牌襯衫,無論在款式上、質量上,還是包裝上,都可以看成全國一流。
b
在抗洪救災的戰斗中,經過四個小時驚心動魄的同洪水搏鬥,同志們奮不顧身地跳進洶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壩,戰勝了洪水。
c
目前,水資源緊缺的情況正以銳不可當之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d
濫用外來語,既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嚴謹與和諧,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也消解了中國文化精神而豐富的內涵。
2對《雁門太守行》理解不正確的(
)
a
首聯用景物描寫渲染了嚴酷的戰斗氣氛,使人聯想到敵軍壓境,形勢危急,大戰在即的情勢。
b
從聽覺,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厲的戰地氣氛,直接描寫了短兵相接的戰斗場面。
C「臨易水」既表明交戰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和愛國熱情。
d
全文主要藉助想像,用濃煙斑駁的色彩吧戰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
3下列句中括弧中詞語使用錯誤的一句(
)
a
李雲龍渾身透出一股粗獷自信的氣質,雖是粗布土軍裝,但是站在軍裝筆挺的進軍將領中,仍是給人(鶴立雞群)之感。
b
小張(匠心獨運),勤學苦練,很快學會了騎自行車。
c
大家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切不可(袖手旁觀)。
d
同學們喜歡新穎別致的小玩意兒,原來那些樣式陳舊,毫無個性的東西已(無人問津)
能做幾道做幾道,標號序號!
問題補充:
我既需
2008-08-02
10:42
愛&淚
回答:9
人氣:40
解決時間:2008-08-04
08:48檢舉
答案應該依次是ABB。第一題,b項「經過四個小時驚心動魄的同洪水搏鬥,同志們奮不顧身地跳進洶涌澎湃的激流」語序不對;c項「銳不可當」用詞不當;d項關聯詞「既」與「也」搭配不當。第二題,「直接描寫了短兵相接的戰斗場面」表述有錯,文章並沒有直接描寫「短兵相接」的場面。第三題,b項,"匠心獨運"是指一個人具有「巧妙的心思」,一般用於什麼設計之類的,所以用詞不當。
玫瑰~love
2008-08-02
17:30
檢舉
I. 高中語文閱讀題 小說散文類的 哪類問題需要從人物形象 情節結構 主旨表達上去答題
作復為小說散文類的高中語制文閱讀題 ,出現:
①分析人物描寫的具體方法;
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這種題型的命題角度為: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③××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④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需要從人物形象、 情節結構、 主旨表達上去答題。
J.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分析某一聯的作用答題思路。比如首聯在全詩的作用,這種題怎麼分析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詩詞鑒賞常考題型答題思路指導
高考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後,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盡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鑒賞方法歸納很系統,但或過於理性,或過於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擬定從高考常考題型的答題思維角度來簡單談一下,希望能對學生答題有所啟示和幫助。
題型一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 「詩眼」分析題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後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後要求結合全詩闡發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詞?為什麼?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麼?(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後聯繫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系整體又著眼於細節,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干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雲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閑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 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類的詩詞占據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託景物(意象)、環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鑒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鑒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並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徵 (什麼景、什麼地、什麼時令、什麼人、什麼特徵) 。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後、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並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徵、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後總,聯系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既要忠於原文又要適當創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准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干中的「怎麼樣」,而不是「是什麼」。
4) 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日暮 (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②繁。
註:①大歷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化用《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 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戀家之情。
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 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後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並闡發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理由(為什麼)--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後回歸原詩闡發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准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鬱,暗含其「悲」;頸聯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領全文:首聯寫送別環境,直擊「悲」字;頷聯又寫送別,抒依依不捨之情,「寒雲」「暮雪」緊扣「悲」字;頸聯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盪氣回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比較鑒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於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容或寫法的異(同),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後的優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後,比較改變前後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後,比較更換前後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並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鑒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結合題干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信息。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准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採用的表現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鑒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鑒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容角度比較抒發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題目考什麼,怎麼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松多了。
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之情。李詩寫景,表現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了懷鄉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盡」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士的綿綿不斷的鄉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戰士對家鄉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徵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徵邊危化解後的和平,「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後二句虛寫,抒發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境險惡,襯托戰士的鄉思之情。
題型五「關鍵說」分析型
【題型評點】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構思,十分注重煉字、煉詞,往往一字一詞關乎全詩主旨、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字一詞便成了詩歌構思的線索甚至是關鍵。命題者抓住這一點以小見大來命題,可以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語文卷詩詞鑒賞題目改革就率先考了這種題型,隨後幾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種題型。它以小見大,難易適中,考查全面,將仍被命題者看好。
【命題特點】
題目中先指出某字、詞和句是全詩之關鍵,要求你談談你的理解。有時和評價性題目命題格式一樣,要求先判斷,再闡明理由。一般設置一個大題量。常見的提問方式方式:
①某詞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以?
②有人認為某詞語是全文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易思維】
1、抓關鍵詞(句)的位置:題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詩歌有開頭,詩歌的中間,詩歌的結尾。
2、抓關鍵詞(句)對主旨的突出作用:點明主題(開頭),強化主題(中間),深化主旨(結尾)。
3、抓關鍵詞(句)在結構上的作用:統領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題例】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並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後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涵,後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考答案:「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臨行又開封」。可見詩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
【舉一反三練習】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認為「涼「字用得最生動傳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同意。一個「涼」字既寫出了月色的秀麗明朗,又點出了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更與後面的「鏡」字相照應,表達出了月光明潔,水色清澈的優美意蘊。有力地襯託了詩歌意境的創設。
2、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主人家。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日暮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1)試分析本詩的頷聯或頸聯,對景物描寫的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2)通過詩中的景物描寫,你可以看出「盧岵山居」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從中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頷聯寫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見,是近景。蒼蒼古樹生長於石縫之中,彷彿與石連為一體;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現了山居環境的古樸、清幽。或:頸聯寫作者在山中看到的遠景。 一場春雨悄然而至,眾多的山峰在雨中顯得幽暗;山中雲霧彌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彎彎曲曲延伸到雲霧深處。這兩句描繪了山居環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盧岵山居」地處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風光優美,環境清幽,遠離塵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山居的傾慕之意,對山居主人的贊許之情。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同意。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4、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
掛絕壁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如果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的情感角度出發,你更喜歡這兩首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這是一道半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能自圓其說,無論你認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關鍵是要能比較准確的說出該首小令所寫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示)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狀寫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創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表現了羈旅愁緒。第二首小令作者寫在秋意里對洞庭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開闊,意境宏偉,表現了開朗樂觀的情懷。
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前人評析這首詞,認為開篇一個「異」字統領詞的上闋,請說說這里的風景異在何處?詞引用「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典故主要抒發什麼情感?
參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這一特殊地域來寫「異」的,雁去、邊聲、長煙、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組成了一幅「塞外關山秋景圖」。引用典故是為了抒發將士報國之志。現在敵軍末退,邊境末寧,盡管厭戰思歸,但怎能有回鄉的打算呢?既寫出了作者為國建功的遠大抱負,也是對戍邊戰士的激勵鼓舞。
古詩鑒賞的九種答題格式
根據《考試大綱》要求,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上都是考查考生對於詩歌的想像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像,怎樣去想像,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如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也烘託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瀑布李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後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簡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人煉字妙用的理解闡釋。作者用一個「鬧」字,不僅讓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六、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①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作於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簡析〕「日」喻帝王,「浮雲」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姦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七、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例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漫成一絕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簡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蜷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光籠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八、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簡析〕(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九、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試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這首詩。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色。一二兩句寫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雲、柔和的春風、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紅花、綠柳、碧水。上下輝映,生機盎然。三四句抒發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達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