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張 對比 比喻 擬人 點面結合 托物言志 乘上啟下 烘托 動靜結合
❷ 古詩三首六年級寫作方法
一、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
命題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命題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
命題方式: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
命題變式:這句詩最具表現力,試簡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面意義,然後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
三、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命題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擬人、通感等)、表達方式(抒情、議論、描寫等)、藝術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襯托用典等)三大類。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賞析詩歌的意境
命題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命題變式: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五、賞析詩歌的思想情感
提問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主旨或對於本詩內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思想情感。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作者這種感情。
六、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沉鬱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或(1)結合全詩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
總之,如果我們能熟悉這些命題方式,清楚各種答題技巧,再認真審讀題意,根據試題要求,扣住原詩,抓住要點組織語言,就能極大的避免失分.
❸ 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九課窮人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寫作特點是運用來了很多省略源號。 本文是講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❹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人教版)18課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18課運用了倒敘
❺ 一到六年級所有寫作手法總結
不同點:內容上 ,以往的文章都是以動物的外行特徵、生活習性等方面去描版述。本組課文則注重通權過事例來體現人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寫法上,以往的課文多用擬人手法,把動物擬人化。本組課文則是動物真實情感的寫照。語言上,以往的課文到帶有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語言不失幽默風趣。本組課文則往往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闡述故事本身。 相同點:都是描寫動物的。都是通過事例來表現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❻ 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十四課的寫作特點
想像與現實對比的表現手法。
這篇課文通過合理想像與殘酷現實的鮮明對比內,深刻地揭露了資容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如;小女孩看到大火爐是,是因為小女孩非常寒冷,渴望溫暖;看到聖誕樹,是因為小女孩十分孤獨,渴望歡樂;看到奶奶,是因為小女孩非常痛苦,渴望疼愛。正是由於這些合理的想像與殘酷的現實的真切對比,才是的這個童話故事凄美動人。
希望有幫助,望採納,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打上去的。
❼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匆匆的寫作方法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場面描寫,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排比、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❽ 六年級課文桂花香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你看,碧綠的繁枝茂葉,映襯著一簇簇米黃色的小花,那就是桂花。它形態可愛,香回氣醉人,用途廣泛答。
桂花只有米粒大小,它們相依相偎,競相開放。細嫩的花柄托著四片淡黃色的花瓣,小巧纖細,卻盡力向外伸展,露出黃褐色的花蕊, 讓人感到它是那麼嬌小,那麼玲瓏 。
桂花雖小,但香氣很濃,還帶著絲絲甜味。那濃郁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沁到人們心肺里,令人陶醉,讓人舒坦。
桂花可以做桂花糖、香料、桂花酒、桂花糕等。那桂花糖可以放在粥里,也可以包在元宵里,嘗一口,只覺一股甜絲絲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不信,你也試試 !
❾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六課寫作手法
運用了敘事。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倒敘。插敘。比喻。擬人。動作描寫。就這些吧。。 沒有別的了,我不知道現在6年級的課文變成什麼樣了,要是結局凡卡死了的話,還會有別的描寫。。。
❿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燈光運用了插敘的寫作手法,這樣的好處是什麼
文中運用插敘的寫作手法,就是在寫作中突然插入一段與文章有關的別的一些內容,其好處是起補充說明作用,使讀者了解得更清楚。
《燈光》課文原文
我愛到天安門廣場走走,尤其是晚上。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min黨軍57師緊緊地包圍在一個叫沙土集的村子裡。激烈的圍殲(jiān)戰就要開始了。天黑的時候,我摸進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溝里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hǎo)副營長的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斗英雄,雖然只有22歲,已經打過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通殲滅敵軍的道路。大約一切准備工作都完成了,這會兒,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牆[1]坐著,一手拿著火柴盒,夾著自製的煙卷,一手輕輕地劃著火柴。他並沒有點煙,卻借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朵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電燈嗎?」
我不由得一愣,搖了搖頭,說:「沒見過。」我說的是真話。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真的沒見過電燈。
「聽說一按電鈕,那玩意兒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劃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
半個小時以後,我剛回到團指揮所,戰斗就打響了。三發綠色的信號彈升上天空,接著就是震天動地的炸葯包爆炸聲。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馬上沖了進去。沒想到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猛烈的阻擊,在黑暗裡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系。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著黑魆(xū)魆的圍牆。突然,黑暗裡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足夠亮了。戰士們靠著這微弱的火光沖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jūn)一發的時劃,是郝副營長劃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斗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里。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已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在天安門前璀(cuǐ)璨(càn)的華燈下,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燈光》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學習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寫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的憧憬陷入在一本書里的一個在電燈下讀書的孩子,並希望用上電燈造福孩子。
1、《燈光》主要內容
《燈光》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先寫在一場激烈的圍殲戰前夕,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寫戰鬥打響以後,為了幫助後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郝副營長毅然點燃了書,結果暴露了自己,被敵人的機槍打中;最後寫這場圍殲戰獲得了徹底的勝利,而那位「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而獻身的郝副營長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2、這篇文章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