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學語文文體有什麼
初中語文四種文體知識簡介
議論文閱讀相關知識
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認真概括,有實際意義,恰當地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論據基本要求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論證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寫議論文要考慮論點,考慮用什麼作論據來證明它,怎樣來論證,然後得出結論。它可以是先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後分別進行論述,分析各個分論點,最後得出結論;也可以先引述一個故事,一段對話,或描寫一個場面,再一層一層地從事實分析出道理,歸納引申出一個新的結論。這種寫法叫總分式,是中學生經常採用的一種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提出一個人們關心的疑問,然後一一作答,逐層深入,這是答難式的寫法。還要以是作者有意把兩個不同事物以對立的方式提出來加以比較、對照,然後得出結論,這是對比式寫法。
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於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議論文三要素
詳細說明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1.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可以分出主從。
2.如何找中心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標題、文章開頭、文章結尾、文章中間,有的則需要讀者概括。
論據: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
2.道理論據:作為論據的道理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論證:
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
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
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論證方式: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1)立論: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2)駁論: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二、議論文結構
1.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2.可分兩大類
a.縱式: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
例1.「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後,先從消極方面論證,然後進一步從積極方面論述.
例2.「起錄轉合」式:開頭破題,引出論述問題;接著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是雙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後歸結,就是「合」。
b.橫式: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
例如:
有「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後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後總結歸納;
有「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
有「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總是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
總之,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注意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以及過渡詞語。
說明文閱讀相關知識
一、說明文的特點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是對客觀事物作說明的一種文體,或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特點、成因、功能、用途、關系等,或闡明事理,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准確性、科學性、條理性、知識性是它的特點。
二、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內容上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形體特徵,事理說明文旨在解釋事因物因。從語言表達方式上可分為平實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也稱科學小品文)。
三、如何綜合閱讀說明文
(一)抓准說明對象
所謂說明對象,就是文章要說明的某個事物,解釋的某種現象,闡述的某種道理。閱讀說明文,要在大體理清文章的基礎上,准確抓准文章的說明對象。
(二)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
1、特徵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志。無論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有其特徵,閱讀是首先要弄清說明對象的特徵,弄清說明了特徵,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2、抓住說明對象特徵的方法:
a、看標題,特別是標題中的修飾、限製成分。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
b、抓中心句、關鍵句(能集中陳述說明對象特徵的語句),對事物的特點進行概括。
c、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上,還必須反映出事物的內在聯系,也就是事物的本質特徵。
(三)判斷文段的說明中心(說明內容)
★【答題方式:
1、實物說明文: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徵;
2、事理說明文:關於…………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說明文:…………的操作或實驗或製作的過程。】
(四)理清說明順序
1、常見的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以時間先後作為說明順序,也就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安排順序,這種順序一般用於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或製作過程的文章。包括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後)順序
(2)空間順序:說明某事物的構造或建築物的構造用空間的轉換順序介紹。往往是按照從外到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後、以及東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說明文在介紹事物的種類、成因、功能等時,常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邏輯順序包括:先總後分、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整體到局部、從概括到具體、從個別到一般、從特點到用途、從主要到次要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等。
2、理清說明順序的方法
首先明確是哪類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以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為主;事理說明文:以邏輯順序為主);其次,要找出體現說明順序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另外,還可按行文先後順序加以排列,弄清文章的脈絡,說明的順序就能理清了。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⑴下定義: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等邊三角形是三邊都相等的三角形。
⑵舉例子:舉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或事理。(如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課文舉了趙州橋、盧溝橋)
⑶分類別:按一定的標准,不能有從屬或交.......關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內容都分完。如人分為男人、女人。)
⑷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辭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得深入淺出、具體生動。
⑸作比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說明的事物相比較,一定有兩個方面。
⑹列數據;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點最准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
⑺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8、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當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⑹列數字:數詞,概數、確數。
⑺引言論:引用,標記是引號。
9、這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說明事物的特徵,但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如打比方:形象生動;列數字:准確;舉例子、作比較:通俗、具體;引言論:印證;分類別;條理清楚。
注意:說明方法一般用三個字表達,不要與修辭方法、表達方式混淆,表述要規范。
10、說明性語言的特點:准確,體現在修飾、限制性的語言運用,同義詞的選擇
記敘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記敘文相關知識
一、記敘文的概念: 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二、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三、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記敘的順序:常用的有四種——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來進行敘述。
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敘述。使用倒敘應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否則會影響表達效果。
插敘:指由於表達的需要,中斷了原來的敘述而插入的另一段敘述。插敘與倒敘的區別在於:插敘只是順敘中的一個片斷,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敘所敘的內容是整個事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個環節。
補敘: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補敘與插敘的不同在於:文字少,一般沒有情節,前後不必有過渡文字;去掉補敘的文字,前後內容仍可以銜接起來。
五、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記敘的線索有:以某個人物為線索的叫人線;以某一事物為線索的叫物線;以某一事件為線索的叫事線;以某個景物為線索的叫景線;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為線索的叫情線。閱讀一篇文章,怎樣才能迅速地找出線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體裁和內容,表現手法,再多次閱讀全文,再次要注意文章的標題;最後要還應該注意文章中從頭至尾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和某個事物。
六、記敘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第一人稱使人感到親切自然,與讀者沒有距離。第三人稱可以寫得從容自由,無所顧忌。
七、記敘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准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八、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五種——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1、描寫(是使敘述形象化的一種寫作方法)
A、從方法上分:
細描:運用較多的修飾詞,對事物進行細致的描寫。
白描:較少的修飾詞,抓住事物特點簡略描寫。
B、從內容上分:
(1)人物描寫:外貌 語言 動作 心理 神態
(2)環境描寫: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地點 時間 季節 氣候 地理風貌
社會環境:社會背景 時代特徵 家庭陳設 社會風俗
環境描寫的作用:
對表現人物身份,地位,對渲染氣氛,抒發情感,襯託人物心境,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有積極的作用。社會環境描寫可以揭示人物命運的必然趨勢。
C、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D、描寫時應注意:
(1)明確描寫的目的。不能為描寫而描寫,要考慮文章的立意。
(2)抓住人或事物的特點。
(3)要發揮想像,與修辭手法連用。
2、議論
記敘中的議論,就是作者對所記事物陳述自己觀點的文字,就是講述包含在所記事物中的道理的文字。它使文中記敘描寫的意義更為突出鮮明,使文章內容更有深度。
(1)議論引出記敘(先寫看法,然後具體說明)
(2)夾敘夾議(在敘述中同時進行議論)
(3)議論總結記敘(得出中心思想)
注意:議論不可過多,仍以記敘為主,否則會望而生厭。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觸和動情之處)
(2)在敘述描寫中抒情
(3)在議論中抒情
注意:不矯柔造作,要有真情。全文感情基調應該一致。
九、記敘文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賦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達生動活潑。③排比:增強語言的氣勢。④誇張:突出所描繪事物或情境的特點,加深讀者印象。⑤對比:通過對比以突出事物間的差異,以顯示事物的特點。⑥對偶:增強語言的節奏感,使語言節奏明快。⑦反問和設問:引起讀者思考,加強語氣。⑧反復:強調,加深讀者印象。⑨引用:增強語言的權威性和說服力。⑩反語:表達諷刺意味。
修辭手法
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4.誇張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
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僅供參考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祝你學習進步
❷ 人教初中語文所有課文文體分類譬如說明文有哪些議論文
除應用文外,一般說來,文體大約可分為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文五類。
1、記敘文
記敘文與描寫文是陳述外在的人事或景物,題材較易把握。
定義: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為主要內容,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2、說明文
說明文與議論文是發揮內在的意見,支配較難。
定義: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
特點: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3、描寫文
記敘文只要略述概況,又比描寫文的詳加刻劃為易易﹔
4、議論文
說明文可憑客觀闡釋,議論文則要有主觀的主張,後者較難。
定義: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5、抒情文
抒情文的難易與描寫文、說明文差不多。
這五類文體比較言之:記敘文最容易﹔抒情文、說明文、描寫文次之,論說文最難。命題時,可視學生的程度,由易而難,循序排列,最好使其系統化,但這也不是那麼刻板的,可以酌情適度變化,使難易互相協調。
(2)初中語文要求掌握的文體及例子擴展閱讀:
文體特點
一、記敘文的文體特徵
記敘文的文體特徵是記敘某個具體的生活內容,描述某個具體的事件或場面。記敘文的材料必須具有直觀性,即具有可見、可聞、可感的特點,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記敘文中記人、敘事、寫景、狀物,都與時間推移和空間轉換聯系在一起,所以其結構主要為時空結構。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所以它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性,使讀者讀了其文,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
二、議論文寫作文體特徵
議論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論據的,即論證觀點的依據,所以材料必須具有某種論證性。議論文的組織、結構基本上是以邏輯推導為線索的,因為說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說理必須遵循邏輯規律。一般的邏輯進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論證方式盡管比較繁多,但它們無不是演繹、歸納、類比等邏輯形式的衍化。
議論文的語言運用必須是明確的,同時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而是對整體事物的某種高度的抽象概括。
參考資料:網路-文體
❸ 初中語文文體有什麼
記敘文(包括一般的寫人記事的文章、小說、散文等)、說明文、議論文。
❹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考哪些文體
無非就是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一般前兩個會多點,也容易一點,基本上都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❺ 初中語文常見文體知識
一、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quot;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❻ 求初中語文幾種文體解題套路及技巧!謝謝你!
閱讀理解中常見題型語文的答題思路
1.理解詞語含義:本題考查對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對詞語的理解,首先要理解這個詞本身的含義,再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隱含義。必須樹立語境意識,一個詞語的出現,在它的前面或後面都要作具體的闡釋,換一種說法揭示它的內涵。還要抓住能表現或暗示作者某種思考或情緒的句子,從作者的觀點,作者的態度等方面去考慮,結合文章主旨具體闡述。表達公式為:詞典義+語境義+扣主題 理解句子含義:首先找到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或短語,看是否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手法,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疏通句子即可。既要理解句子表面意思,也要結合上下文,抓住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其內在含義。表達公式為:字面義+語境義+扣主題。
2.賞析類:語言賞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從修辭角度賞析。排比、比喻、擬人是文章中常見的修辭。只要明確修辭手法,結合修辭特點和表達效果來賞析,即可得分。(2)從詞語運用角度賞析。動詞能准確抓住事物的動態,形容詞能則能生動傳神地刻畫所要描寫的對象的狀態,副詞則強調了所要描寫的事物的特點。對這些關鍵性詞語的賞析准確、到位,也就完成了對句子語言的賞析。(3)從分析句子作用上賞析。文章中有些句子起著過渡、總結的作用,語言賞析也可以從這些關鍵句子中入手。
3.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比喻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徵 擬人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對象+特徵 誇張 誇大(縮小)+鮮明突出對象+特徵,表達……之情
排比 增強氣勢,加強語氣,強烈表達……之情 設問 引起讀者對+對象+特徵的思考 對偶 (1)句式整齊,有音樂感 (2)概括力強 反語 說反話、諷刺、揭露+對象+本質 雙關 言在此意在彼,增強 ……之情 反復 強調了+加強語氣 對比 強調了……突出了…… 反問 強調,加強語氣
4.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類題,要把人物放到具體的情節中去,仔細觀察人物的特點,然後用恰當的詞語進行概括。 概括人物性格特徵:人物性格特徵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展示出來的,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徵的時候,要緊扣這些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體會,去思考、歸納、概括。
5.對文章標題的理解: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對文本仔細琢磨,抓住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主旨來思考,切不可脫離文本,脫離主旨,從字面上死摳。
6.段落的作用:首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段尾:總結全文,點明主旨。中間過渡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7.句子的作用:文首:內容上開篇點題或抒發感情,渲染氣氛、埋伏筆、設懸念。結構上:引出下文,統領全文,做鋪墊。文中:結構上,承上啟下,總領上下文,鋪墊、伏筆。文末:內容上點明中心、主題或畫龍點睛,呼應開頭、交代事情真相、表明作者態度。結構上,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8.省略號的作用:(1)表內容的省略(2)表語言斷續(3)表因搶白話未說完(4)表心情矛盾(5)表思維跳躍(6)表思索正在進行。
9.引號的作用:(1)表引用(2)表否定諷刺(3)表特定稱謂(4)表強調或著重指出(5)表特殊含義
10.破折號的作用:(1)標注釋(2)表插說(3)表聲音中斷延續(4)表話題轉換(5)表意思遞進
11.表達方式的作用:描寫的作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作用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中心;議論可以點明中心,(畫龍點睛),升華主題
閱讀原則與技巧
1. 看分值答題(分值里可能含著答題要點)
2. 用原文答題(黃金法則)答案不在腦子里,只在原文中。答題時既要有獨特的見解,又要忠實於原文作者主張。作法:把所有的關鍵詞都還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來說,答案就在關鍵詞的上下面。
3. 閱讀後先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一句話即「什麼怎麼樣」,回答問題時每道題爭取與中心意思有關。還可以概括中心(主旨),聯系主旨作答也不會錯。
4. 提示語的作用:如「聯繫上下文、」「讀第幾段」等,不要忽視其作用。
5. 進入角色法:深入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觀點態度,分析人物形象、語言。
6. 多角度作答:對於沒把握的題目,盡量多角度去答,多一些內容,不要只抓住一點不放,寫的再多也不會增加得分機會。
7. 摘取原文「十六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8. 答題訣竅:當遇到難度很大的題目,不知如何下手時,把本文的中心思想寫上去,得分或部分得分可能性很大。必須在答題前抓住本文中心思想
語文閱讀與寫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眼下,有不少初中生為語文考試分數低而陷入苦惱,分析起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缺乏對語文的興趣。認為語文課聽不聽無關緊要,對語文作業報以應付態度,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導致語文的各項能力越來越差。
2. 缺少思考和質疑。這些學生上語文課處於被動聽課,很少動腦思考,更談不上質疑了。長期下來,他們缺失了一種重要的能力——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3. 缺少知識的積累。語文學習重在熏陶漸染,重在讀書。平時沒有字形、詞語、熟語、名言警句的積累,沒有賞識過一首詩,一篇文章,欣賞過一部名著。所以語文要想得高分是很難的。
4. 缺少真情的流露。學生做閱讀時,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是寫親情的,由於平時和父母、親人的溝通較少,以至於涉及到親情問題時,學生總是含含糊糊,達不到題目的要求。
解決辦法
1.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語文,付出努力就相對是多的,那麼效率自然是高的。
2. 做好筆記。做筆記是一種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學習行為,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要養成「不動筆不看書」的習慣。
3. 語文學習比較需要時間,它不像數學有一個標准答案,有基本固定的思維,學習語文必須傾注情感,閱讀和作文更是如此。
4. 作文平時要多讀書,好的文章要背下來,精彩的片段抄下來;要有語言的實踐訓練,大小作文、讀書筆記、一定量的日記,一項也不能少;要注意積累生活經驗,用心體驗親情,做到精寫與多寫相結合,並且會修改文章。
5. 作文題材的儲備:一類是自己的快樂生活,一類是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一種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懷。當然,還可以多分幾類。
❼ 初中語文閱讀按文體分類可以分為哪幾
1.議論文
2.記敘文
3.小說
4.說明文
5.散文
❽ 初中作文文體都有哪些分別列舉一下
作文文體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
一、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分類:
從內容及表達方式分:
1.簡單記敘文
2.復雜記敘文
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分:
1.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2.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
3.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
4.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
二、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能、製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
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對象(內容)分:
1.實體事物說明文
2.事理說明文
3.科學小品文
從語言表達方式分:
1.平實說明文
2.文藝性說明文
說明文的特點:
1.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2.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條理性
3.語言上具有嚴密的准確性
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
3.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摹狀貌、引言論等
三、應用文:應用文是一種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簡明通俗的實用文體。
應用文的種類:
1.書信類:一般書信、專用書信(感謝信、表揚信、慰問信、介紹信、公開信、證明信、申請書、建議書、倡議書、聘請書)、電報、匯款
2.筆記類:日記、讀書筆記
3.公文類:命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通報、議案、報告、請示、批復、意見、函、會議紀要等十三種
4.宣傳類:廣告稿、演講稿、板報、新聞、通信、產品說明書
5.告示類:啟示、海報
四、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方式,通過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議論文的分類:
按內容目的分:
1.一般性議論文
2.評論
3.雜文(隨筆、雜談、筆記)
4.讀後感
按論證方式分:
1.立論文
2.駁論文
(8)初中語文要求掌握的文體及例子擴展閱讀
一、作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寫作方法:
開頭:
1.背景法:說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情景等背景。
2.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關人物。
3.主題句法:提出一個觀點或論據作為文章要闡明或論述的主題。
正文:
1.演繹法:從一般到個別。把帶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對主題句的具體化,是對主題句的具體說明。
2.歸納法:從特殊到一般。具體、個別的事例出發,總結出一般的規律。
結尾:
1.簡要評價或作結論:文章的最後幾句概括全文內容,並進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觀點。
2.首尾照應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句上,達到再次肯定或強調的效果。
3.用反問句結尾:雖然形式是疑問句,但意義是肯定的,具有很明顯的強調作用,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4.提出展望或希望:對未來提出展望或希望,號召讀者為此而行動。
5.引用名人名言、諺語、常用習語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