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解高中語文,謝謝!①進而…不管 ②因而…盡管③進而…盡管④因而…盡管 的用法和區別,請詳解,謝謝
因而表因果,進而表遞進,不管表虛擬,盡管表轉折且條件真實。
② 高中語文 第五題 而 字的用法怎麼區分遞進,並列,因果和承接詳細解析一下,分不清
並列:兩者可以調換
遞進:後者比前者程度更深,如果把兩者調換,行不通的專就是遞進。
因果:前者是導屬致後者的原因,這個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承接:重在邏輯關系,先後順序。
(我是精+銳+教+育的語文老師,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哦)
③ 高中語文第四冊 <祭十二郎文>中 」而」」以」 字的用法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 而:修飾
惟此而已: 而已連譯:罷了
其後四年,而歸視汝: 而:順承
東亦客也,不可以久: 可以連譯:能夠
將成家而致汝: 而:順承
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而:順承
以為雖暫相別: 以為連譯:認為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 而:順承
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以:因為(也有處理成助詞無義的,也可) 而:順承
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而:如果考慮與前一句的關系,當為順承。
這三句之間是並列關系。
皆康強而早逝: 而:順承
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而:因果(順承亦可)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 而:轉折(下句同)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而:轉折(下兩句同)
未可以為信也: 以:把
何為而在吾側也: 而:轉折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而:轉折
而神者誠難明矣: 而:並列(下句同)
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 而:順承(下句同)
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而:順承
死而有知: 而:假設
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而:轉折
少而強者不可保: 而:遞進
往往而劇: 而:修飾
未始以為憂也: 以:把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以:因為
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而:因果
汝歿以六月二日: 以:在
不知問家人以月日: 以:拿
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以:來
可守以待終喪: 以:順承
則待終喪而取以來: 以:順承(下兩句同)
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以:順承
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而:因果
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 而:因果 以:修飾(下句同)
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 而:順承(下句同)
以待余年: 以:目的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而:轉折
④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而」和「以」字的用法求解
「席地而睡」中的而表修飾。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⑤ 高中語文,逍遙游。則芥為之舟和而莫之夭弱者中之的用法,分別是
「則芥為之舟」譯為「那麼小草就是承載它的船」,其中「之」為代詞,可專譯為「它(杯水)的屬」;「而莫之夭閼者」一句為倒裝句,實為「而莫夭閼之者」,譯為「而沒有能夠阻礙它的事物「,其中「之」為代詞,代指「鯤鵬」。
⑥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廉頗與藺相如》中「而束君歸趙矣」中的「而」是什麼用法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現在你逃離趙國跑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在這樣的形勢下燕國一定不敢收留你,而且要把你捆綁起來交給趙國。表遞進吧?
⑦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中 所有 之 其 以 的用法,意思 在線急等!!需要復習非抄答案。
一、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來,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目的連詞,來)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⑥以亂易整(用)
⑦闕秦以利晉(用來)
二、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使者」)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指示代詞,那)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表示祈使語氣,還是)
三、之
①公從之 (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 (的)
③行李之往來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的標志,有何厭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結構助詞「的」)
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⑧子犯請擊之(代詞,秦軍)
⑨ 綴耕之壟上(動詞,到)
(7)高中語文而的用法擴展閱讀:
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①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
②(燭之武)辭曰
③(燭之武)許之
④敢以(之)煩執事
⑤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⑥(晉)許君焦、瑕
⑦闕秦以利(於)晉
二、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以亂易整,不武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失其所與,不知
三、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應為「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狀語後置句。言於:對……說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四、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五、所字結構
失其所與,不知 所字結構(所字後接動詞,相當於一個名詞)
「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一般情況下在句中做主語或賓語。
如「所見所聞」,意即「所見到的事情(東西)所聽到的事情(東西)」,「終日之所學」中「所學」意即所學到的東西。
⑧ 高中 語文 虛詞用法
登高而招 而 表修飾,不譯; 侶魚蝦而友麋鹿 而 並且,連詞; 扣舷而歌之 而 表內修飾,不譯;容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而 可是,連詞,表轉折;吾嘗伎而望矣 而 表修飾,連詞,不譯; 吾從而師之 而 並且,連詞;則群聚而笑之 而 表修飾,連詞,不譯; 順流而東也 而 表修飾,連詞,不譯;耳得之而為聲 而 就,表承接,連詞; 到則披草而坐 而 表修飾,連詞,不譯; 窮山之高而止 而 然後,承接連詞;箕踞而遨 而,並且,連詞。
⑨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而」字有幾種用法
①<名>頰毛;胡須。《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③<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④<連>1.表並列關系。《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2.表相承關系。《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鍾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3.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4.表轉折關系。《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設關系。《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⒎表因果關系。《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時間、方位、范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⑤<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⑥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⑩ 高中語文文言文問題:見、相的用法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兩個「見」字都是表示被動,「見欺」是「被騙」。「見」在古文中表示代詞的情況很少。出現的時候多代指「我」,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的意思。我的印象里,中學階段沒有出現過吧。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將你的原句你停頓下,就能知道意思了,這里的見就是看見預見的意思,見機就是「預見天機天意」,跟後面的「知命」差不多。
《孔雀東南飛》「及時相遣歸」是劉蘭芝說的話,意思是「早點送我回家吧」,這個「相」是偏意代詞,所謂偏意就是視具體情況可以轉變意思。可能偏「我」,也可能偏「你」,這里就是偏「我」的情況,中學階段至此一例。
至於你說的有限制,「見」字應該只能代指第一人稱,即「我」「我們」。漢字博大精深,活用情況很多,我這種推斷是基於其原始詞義而下,不能代表權威。「相」表三個人稱的情況古漢語里都有,下面就是我找來的例子:
表自稱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表對稱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親友如相問。——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表他稱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齋志異·狼三則》
雜然相許。——《列子·湯問》
相委而去。——《世說新語·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唐·柳宗元《三戒》
另外「相」好像沒有做被動的情況。「見」有,而且很多。
飛鳥相與還,相與,指「相互在一起,共同」的意思。「相與」是一個詞,不要拆開來翻譯。
「請允許我」是「請你允許我」的意思,只是省略了「你」,兩個請的意思一樣。
你作為高中生就這么喜歡探究文字學真是值得贊賞,但不要鑽牛角尖啊,我回答中有很多資料都是網路查詢來的,你也要充分利用資源來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會很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