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必修課文荊柯刺秦王的古今異義詞

高中語文必修課文荊柯刺秦王的古今異義詞

發布時間:2021-01-17 16:33:02

⑴ 求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所有的古今異義

西漢劉向《荊軻刺秦王》中所有的古今異義:

1、涕:

(版1)古義:眼淚。權

(2)今義:鼻涕。

2、窮困:

(1)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

(2)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3、長者:

(1)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

(2)今義:年長之人。

4、意:

(1)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

(2)今義:有「故意」之意。

5、遇

(1)古義:對待。

(2)今義:遇到,碰以。

6、偏袒:

(1)古義:解衣裸露一臂。

(2)今義:偏護一方,保護一方不受傷害。

7、於是:

(1)古義:在這時。

(2)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8、不顧:

(1)古義:不回頭。

(2)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9、左右:

(1)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

(2)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10、可以:

(1)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

(2)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11、金:

(1)古代:指金屬總稱,用於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

(2)今義:特指黃金。

12、深:

(1)深:古義:刻毒。

(2)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⑵ 荊軻秦王中的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

1、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解衣裸露一臂。今義:偏護一方,保護一方不受傷害。

出處:出自明代劉向的《戰國策·燕策三》之《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

(2)高中語文必修課文荊柯刺秦王的古今異義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慶」音近),字次非[1-2],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

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⑶ 荊軻刺秦王中的古今異義詞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迴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答困,經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屬總稱,用於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⑷ 《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中所有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我知道,我先告訴你,要給分啊!
《荊軻刺秦王》:
說:同「悅」,喜歡,高興
誠:確實。振怖回:懼怕。答振,通「震」。
少:通「稍」。假借,寬容,原諒。
還:通「環」,繞。
卒,通「猝」,突然。
➹➹➹➹➹➹➹➹劍
《鴻門宴》:「玦」與「決」同音
不勝杯杓(勝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不者(「不」通「否」)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

⑸ 荊軻刺秦王古今異義

太息不是古今異義詞,是嘆息的意思,只是古代包括近代作「太息」。
資在文章中是財物內的意思,現代漢語容中資也有這個意思,所以也不算古今異義詞。
股,古意:大腿。今義:量詞,如「七~大水」「一~香味」;也可以指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如股份。
提,古意:文章中念di(三聲),意思是擲擊;今義:垂手拿著有環、柄或繩套的東西,如提包;或指說起,舉出,如~議。

⑹ 荊軻刺秦王中古今異義詞

太息不是復古今異義詞,是嘆息的制意思,只是古代包括近代作「太息」。
資在文章中是財物的意思,現代漢語中資也有這個意思,所以也不算古今異義詞。
股,古意:大腿。今義:量詞,如「七~大水」「一~香味」;也可以指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如股份。
提,古意:文章中念di(三聲),意思是擲擊;今義:垂手拿著有環、柄或繩套的東西,如提包;或指說起,舉出,如~議。

⑺ 誰幫我全面總結一下高一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這兩課的通假字 古今異義詞 詞類活用 和特殊句式啊

這個是我們老師歸納的,希望你能滿意。

一、文學常識
《左傳》為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孔子作《春秋》以時間為順序,記錄了春秋時期的重大政事,而《左傳》、《公羊傳》、《梁谷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其中《左傳》最為出色,又叫《春秋左氏傳》,所以《左傳》以《春秋》的記錄為綱要,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錄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27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20萬,超過《春秋》文本十倍。
二、一詞多義
實詞歸納
1. 貳
(1) 從屬二主,存在二心。例:「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 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3) 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少年中國說》)
2. 猶
(1) 尚且。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 亡
(1) 滅亡,亡國。 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2) 逃亡。 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3) 使動用法,使…亡。例:「焉用亡鄭以陪鄰。」
4. 鄙
(1) 邊邑。 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使動)
(2) 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庄公十年》)
(3) 看不起,輕視。例:「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左傳·昭公十六年》)
(4) 目光短淺。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5. 許
(1) 答應,聽從。例:「許之」;「許之焦、瑕」
(2) 贊同。 例:「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3) 約數。 例:「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4) 表處所。 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6. 微
(1) 如果沒有。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 陽樓記》)
(2) 蔭蔽,不顯露。例:「康熙微服私訪」;「恆公微服而行於民間」(《韓 非子》)
(3) 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義(成語)」
(4) 卑賤。 例:「身份卑微」;「參如微時,與蕭何善」(《史記· 曹相國世家》)
7.辭
(1)推辭。 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2)推脫。 例:「不辭勞苦」
(3)辭別。 例:「故人西辭黃鶴樓」
(4)文辭,言辭。例:「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8.若
(1)假如。 例:「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2)你,你們,你的。例:「若屬皆且為所虜」
(3)好像。 例:「關山度若飛」
(4)句首語氣詞,與「夫」連用。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虛詞歸納
1.以
(1)因為,連詞。 例:「以其無禮於晉」
(2)表順承,連詞。例:「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3)拿,用,介詞。例:「敢以煩執事」
(4)把,介詞。 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2.而
(1)表順承,連詞。例:「今急而求子」;「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2)表轉折,連詞。例:「朝濟而夕設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
(3)表修飾,連詞。例:「夜縋而出」
3.焉
(1)語氣詞,表陳述。 例:「子亦有不利焉」
(2)疑問副詞,為什麼。例:「焉用亡鄭以陪鄰」
(3)疑問副詞,怎麼能。例:「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4)疑問代詞,哪裡。 例:「且焉置土石」
(5)代詞。 例:「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6)兼詞,於此。 例:「永之人爭奔走焉」
4.之
(1)賓語前置的標志。例:「何陋之有」;「何厭之有」
(2)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意義。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鄰之厚,君之薄也。」
(3)語氣助詞,相當於「的」。例:「是寡人之過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所+動詞=名詞)
(4)代詞。例: 「公從之」(代指「佚之狐」)
「許之」(指「這件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代指「土地」)
「使杞子、逄孫、楊孫戍之,乃還。」(代指「鄭國」)
「子犯請擊之」(代指「秦國」)
「亦去之」(代指「鄭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代指「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三、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2.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3. 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
4.鄰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詞作動詞,加強;薄:形容詞作動詞,削弱)
5.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夕:名詞作狀語,在晚上。)
6.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
7.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8. 共其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語氣詞)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 (通「智」,明智)

五、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包裹」)
2.共其乏困(古義:「缺乏的東西」。今義:「乏力睏倦」)
2.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個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6. 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六、文言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賓語前置(「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A.夫晉,何厭之有
B.何陋之有
3.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省略介詞「於」)
B.()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
C.()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D.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E.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F.(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
G.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賓語「鄭國」)
4.判斷句
A.是寡人之過也。
B鄰之厚,君之薄也。
C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

七、翻譯(疑難問題)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譯: 因為晉國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對楚國存在貳心(在依附於晉的同時又依附於楚)。

2.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譯: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

3.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

⑻ 荊軻刺秦王,給出下面段落的所有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1、通假字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 xiànɡ) ,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屬總稱,用於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3、一詞多義
見:見陵之恥:被(表被動) 圖窮而匕首見通"現",看到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召見 誠:誠能得樊將軍首:如果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實在 顧:顧計不知所出:不過,只是 顧笑武陽:回頭 將軍宜枉駕顧之:回來
為: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為表被動) 乃為裝遣荊軻:准備 為變徵之聲:發出
4、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欲與 ( 之 ) 俱 ( 往 ) ③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倒裝句 常痛於骨髓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5、詞類活用
進兵北略地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函封之 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前為謝曰 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遠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使使以聞大王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太子遲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狀語,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箕踞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詞作狀語,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6、文言固定結構: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將奈何 (表疑問,怎麼……。下文「為之奈何」「既已無可奈何」意同) 荊軻有所待( 意為:有……的人 、東西。「所」後常跟動片語成「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
將軍豈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荊卿豈無意哉 (表反問,難道……嗎。)
仆所以留者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⑼ 《荊軻刺秦王》中「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的古今異義詞是哪個

秦國對待將軍你的知遇之恩,可以說太深了阿。
語出《資治通鑒》周秦篇,原迴文是「荊軻知太子不答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是諷刺秦國虧負了樊於期,勸他自刎,荊軻好攜帶他的頭去覲見秦王,刺殺他報仇。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⑽ 荊軻刺秦王中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回於困境。答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屬總稱,用於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必修課文荊柯刺秦王的古今異義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