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

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1-17 08:27:12

1. 《狼和鹿》的故事啟示

告誡人們必須自然界的各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後果,三下語文中的課文。

2. 關於狼和鹿的故事的短文五十字

狼和鹿的故事
上個世紀初,在美國西部的一座森林裡,人們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狼正在捕捉可愛的鹿。在人們的心中,狼是兇狠的,應該消滅它;鹿是善良的,應該保護它,讓它們更快地繁殖。於是,美國總統下令召集獵人去這座森林裡打狼。
森林裡的狼紛紛喪生在獵人的槍口之下,幾乎被趕盡殺絕。小鹿們歡快地撒開蹄子在森林裡無憂無慮地到處游盪,好心的人們看見了,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好景不長,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沒有凶惡的狼來追逐、捕捉,小鹿們一個個變得膘肥體胖,連跑動都越來越困難。同時,鹿群的數量也在飛快地增
加,從原來的幾萬只猛增到十幾萬只。它們不僅很快吃光了小草,嚼完了灌木樹葉,而且開始啃起了大樹的樹皮。綠色植被被嚴重破壞,森林漸漸變得憔悴,日益枯
黃。
更為可怕的是一種怪病在鹿群中蔓延開來,一批又一批的小鹿倒了下去,還有一些小鹿由於飢餓難耐也沒再起來。現在,這片難覓狼的蹤跡的森林裡的鹿反而銳減到了幾千隻,即便如此,它們也一個個飢腸轆轆,重病纏身,在無力地苦苦掙扎著,可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死神的魔掌。
人們這才明白,看似凶惡的狼不單單是鹿的天敵,它還是動物「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保護生態平衡的使者!至此以後,獵人們再也不刻意為難狼了,物競天擇,這座森林逐漸地又恢復了昔日勃勃的生機。

3. 狼和鹿的故事段意

課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講凱巴伯森林中發生的狼與鹿的故事。
第二部分回(第7自然段),答講鹿和狼與森林的關系。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講人們對狼與鹿的認識同現實相悖。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總結全文,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4. 《狼和鹿的故事》主要內容

在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落基山脈的凱巴伯森林中約有4000頭野鹿,而與之相伴的卻是一群群兇殘的狼,威脅著鹿的生存。為了這些鹿的安寧,1906年,美國總統決定開展一場除狼行動,到1930年累計槍殺了6000多隻惡狼。狼在凱巴伯林區不見蹤影了。於是鹿在那裡開始無憂無患「無計劃」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長到10萬余頭。興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毀壞林木,並使以植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銳減,為此也使鹿群陷於飢餓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頭,且病弱者居多,興旺一時的鹿家族急劇走向衰敗。 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滅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總數得到控制,不致於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為老弱病殘者,有助於鹿種優勝劣汰,利於鹿群傳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經常處於逃跑的運動狀態,促進了鹿的健壯發育。由於狼消失了,鹿沒有天敵,「懶漢」體弱,鹿群退化。 美國政府為挽救滅狼帶來的惡果,於上世紀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計劃。而這項計劃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未及時實施。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引狼入室」計劃終於在1995年得以實施。時年從加拿大運來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煥發勃勃生機.

5. 《狼和鹿的故事》的作者是誰呀

《鹿和狼的故事》作者胡勘平,被選進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4課。

6. 仿寫六年級上冊14課,狼和鹿的故事的作文

蛇與莊稼

幾十年前,廣東沿海發生了一次海嘯,是台風引起的,許多田地和村莊被海水淹沒了。這場洪水過後,那兒的莊稼總得不到好收成,接連幾年都是這樣,即使風調雨順,也不見起色。後來,老農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去外地買了一批蛇回來,把蛇放到田裡。說也奇怪,那一年莊稼就獲得了豐收。大家不明白這是什麼道理。老農把秘密說破了,原來那場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給淹死了,田鼠卻游到樹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後來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裡糟蹋莊稼,沒有蛇來捕捉它們,它們繁殖得特別快,莊稼都讓田鼠給糟蹋了。現在田裡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讓蛇給吃掉了,因而莊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貓和苜蓿的故事。他說在英國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貓多還是少,就可以知道那裡的苜蓿長得怎麼樣。苜蓿靠土蜂傳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動就受到影響。村子裡喂的貓多,田鼠就不能那麼放肆了。因此貓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獲有密切的關系。
天上下雨,地面就濕;太陽出來,東西就容易曬干;火會燒毀東西,水可以滅火。這些事兒都是顯而易見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這樣簡單的聯系之外,還有不少復雜的聯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一個人不講衛生,在馬路上吐一口痰,也許會使許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結核。肺結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時候,他怎麼會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個在馬路上隨便吐痰的人呢?事物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復雜的,咱們必須不怕麻煩,研究它們,掌握它們的規律。這樣,才能把事兒做得更合咱們的意願 。

7. 關於<<狼和鹿的故事>>的故事

這篇課文以羅斯福為了保護鹿而下令消滅狼,從而導致巨大的生態災難為例,闡明了不同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道理,告誡人們必須尊重生物界的這一客觀規律。

本課的寫作思路是先敘述具體事例,再分析這一事例產生嚴重後果的原因,最後從教訓中概括出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弄清羅斯福下令捕殺狼這一決策錯在哪裡,理解本文的結論,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羅斯福決策的失誤,課文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一是為了保護鹿而消滅狼,結果事與願違。因為狼吃鹿,「就可以將森林中鹿的總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會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而沒有了狼,鹿無限度繁殖,「一旦數量超過森林可以承載的限度,就會摧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對上述道理,羅斯福不僅不了解,甚至「想不到」。二是羅斯福制訂這項政策依據的是「習慣的看法和童話的原則」,而不少習慣的看法和童話的原則僅僅是「人類自身的片面認識」,並不符合客觀規律。

本文的結論是從對事例的分析後得出的。「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這顯然是對狼和鹿的關系的分析的結論;「僅僅根據人類自身的片面認識去判定動物的善惡益害,有時會犯嚴重的錯誤」,這是從對「習慣的看法和童話的原則」的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們必須尊重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這種相互關系。」這是前兩個結論的自然引申,也是全文主旨的高度概括。

8. 狼和鹿的故事

20世紀初,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郁,生機勃勃。有四千隻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凶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很想讓凱巴伯森林裡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凱巴伯森林為全國狩獵保護區,並決定由政府雇請獵人到那裡去消滅狼。

槍聲在森林中回盪。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經過25年的獵捕,有數千隻狼先後斃命。森林中其他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如豹子)也被獵殺了很多。

得到特別保護的鹿成了凱巴伯森林中的「寵兒」,在這個「自由王國」中,它們自由自在地生長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樹木,過著沒有危險、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總數超過了十萬只。十萬多隻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後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植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在一天天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在一天天擴大。

災難終於降臨到鹿群頭上。先是飢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無數只鹿消失了蹤影。兩年之後,鹿群的總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到1942年,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

羅斯福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殺的惡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護者!盡管狼吃鹿,它卻維護著鹿群的種群穩定。這是因為,狼吃掉一些鹿後,就可以將森林中鹿的總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會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

同時,狼吃掉的多數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對鹿群的威脅。而羅斯福下定決心要保護的鹿,一旦數量超過森林可以承載的限度,就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也就是說,過多的鹿會成為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

這與人們對狼和鹿的認識似乎是相悖的。童話中,狼幾乎永遠擔著欺負弱小的惡名。如,中國「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紅帽」的故事。而鹿則幾乎總是美麗、善良的化身。狼是兇殘的,所以要消滅;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護。羅斯福保護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據這種習慣的看法和童話的原則制定的。

凱巴伯森林中發生的這一系列故事說明,生態的「舞台」上,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僅僅根據人類自身的片面認識,去判定動物的善惡益害,有時會犯嚴重的錯誤。

(8)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

在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落基山脈的凱巴伯森林中約有4000頭野鹿,而與之相伴的卻是一群群兇殘的狼,威脅著鹿的生存。為了這些鹿的安寧,1906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決定開展一場除狼行動,到1930年累計槍殺了6000多隻無辜的狼。狼在凱巴伯林區不見蹤影了。

於是鹿在那裡開始無憂無患「無計劃」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長到10萬余頭。興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毀壞林木,並使以植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銳減,為此也使鹿群陷於飢餓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頭,且病弱者居多,興旺一時的鹿家族急劇走向衰敗。

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滅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總數得到控制,不至於繁殖到使動物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為老弱病殘者,有助於鹿種優勝劣汰,利於鹿群傳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經常處於逃跑的運動狀態,促進了鹿的健壯發育。

由於狼消失了,鹿沒有天敵,「懶漢」體弱,鹿群退化。並且,狼還激發了鹿的生存本能, 「懶漢」化的鹿對危險沒有反應,使得鹿群體被偷獵者殺害。美國政府為挽救滅狼帶來的惡果,於上世紀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計劃。

而這項計劃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未及時實施。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引狼入室」計劃終於在1995年得以實施。1995年從加拿大運來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煥發勃勃生機。

9.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課文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及想像的能力。
3.通過誦讀,從人們隨意殺狼護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的事實中,悟出保持生態平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說說心裡話
1.小朋友們,今天讓我們一起唱著<<大風車>>這首歌到凱巴伯森林中去遊玩一翻,好嗎?(播放課件:大風車主題曲)我們的第一站是「說說心裡話」。(播放課件:說說心裡話欄目)
2.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植樹節,你們有沒有去植樹呀?說說你們為什麼要去植樹?
師總結:不僅僅是為了一片綠色,不僅僅是你們的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你們在保護這一片可愛的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草原荒廢,土地沙漠化;保護地球實際上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3.小朋友,<<大風車>>將開到凱巴伯森林中去,你們想不想到那兒去一飽眼福,看看美麗的大森林?
二、我看見
1.小朋友,睜開眼吧,我們到達的第二站是「我看見」。(播放課件:我看見欄目)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凱巴伯森林,仔細的觀察,你們看到了什麼?(播放課件:森林景色)(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話說出來)
小朋友們,我們做游戲時是那樣的開心,無憂無慮,可這些鹿為什麼一邊做著游戲,一邊東張西望,還向後看呢?它們怕什麼呀?(生答)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狼是什麼形象?狼和鹿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狼是不是見到鹿就吃?它會挑什麼樣的鹿來吃?看到這樣的情景,小朋友們,你們會想些什麼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難的小鹿,你會想些什麼?
2.
過渡:看來,小朋友們都希望把狼消滅掉,讓美麗可愛的小鹿生活下去,凱巴伯森林周圍的人們也恨透了狼,於是,獵人們一起背起了獵槍,來到了凱巴伯森林,大家看看狼怎麼樣了(播入課件)
3.好,小朋友們說得都不錯,現在鹿已經過上了自由的生活,老師想問問小朋友,沒有天敵的鹿在森林裡生兒育女,於是鹿越來越多,而森林是不會變大的,糧食來自樹木,它們會怎麼辦?森林會變成什麼樣?不如我們再回去看一下。
4.投影3(森林鹿小鳥)你們看到了什麼
投影填空()的鹿在林間()
()的小鳥在()
5.鹿為什麼會無精打採的?小朋友,你來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飢餓、生病)
鹿餓了,干嗎不去找吃的?這么多的鹿怎麼會一下子生病了呢?
三、挑戰800
聰明的小朋友,讓我們一起進入第三站「挑戰800」(播放課件:欄目)
1.挑戰的項目一:找一找,讀一讀:
用你喜歡的去讀一讀課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捕殺前後有什麼什麼?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交流,比讀,比評議)
2.挑戰項目二:出示三個帶引號的句子。
比理解,比朗讀。
3.挑戰項目三:讀完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比合作,比交流,比評議。
四、新聞袋袋褲
真是一場激烈的比賽,一次智慧的比拼,一次團體的抗衡。課前,教師讓同學們搜集有關生態平衡的事例,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把它放進「新聞袋袋褲」,好嗎?「新聞袋袋褲」里也裝著一些見聞,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出示資料)
五、奇思妙想
讓我們再一次放飛想像,共同進入第五站「奇思妙想」。
狼和鹿的故事讀完了,我們心裡有很多想法。因為還有好多好多人,不知道這個故事,不明白這個道理,作為新時代的小主人,我們有責任把這個知識和道理傳輸給更多的人。小朋友,讓我們走出森林,回到課堂,想一想,你准備怎麼做。
(生交流,師按要求分組練習,可分為故事小隊、手抄報小隊、演講小隊、宣傳畫小隊、合唱隊等)
指名表演。
總結:今天,我們兩次來到了凱巴伯森林,在被毀的森林裡我們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種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處,不應該隨便消滅它,現在讓我們一起乘著風車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後把你的想法賦諸於行動。讓大家齊心協力,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而努力。
六、生活小水滴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小水滴」,本期的問題是:去調查,了解身邊有哪些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們愚蠢的行動;去行動,讓大家都來保護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將得到的獎品是由地球的美麗和人類後代的幸福。
抓住對比探究明理——《狼和鹿》第二課時說課與教學反思
作者:佚名文章來源:論文百分百
《狼和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講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來構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統一。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小鳥歌唱,鹿群嬉戲,惡狼出沒,歡樂與危險同在,進攻與提防並存,組成了自然統一體。失衡——狼被捕殺,災難降臨。文章從兩個方面展開敘寫:一是人們組成狩獵隊捕殺狼,消滅鹿群的天敵,槍聲響了25年,狼被殺掉六千多隻;二是鹿群從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長,造成嚴重飢荒和疾病流行,結局是森林遭到破壞,鹿群在毀滅。最後得出保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勢在必行的道理。
課文寓自然科學知識於生動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描述,具體的數據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對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對比主要有三組:一是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二是鹿群變化的前後對比;三是狼鹿異位的對比。根據教材的特點,在考慮學情的基礎上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感悟,從人們隨意殺狼反而害鹿,破壞森林的事實中懂得事物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互相聯系的關系,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考慮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設計的主要教學思路是:先從整體入手,再以三組對比為突破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小學語文電子教材》等電教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課文,在一幅幅鮮明畫面,一個個具體數據的對比中體驗明理,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為此,我准備分二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二課時:精讀比較,探究明理。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在看、讀、議、比中突破重點、難點,明白課文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下面我具體談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及課後的一些反思:
一、復習導入
在這一環節,出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考慮,復習上堂課的學習內容,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設計了一個回答范圍較為廣泛的問題:「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初步學習了19《狼和鹿》這篇課文,初步學習課文後,你們有什麼收獲呢?」請同學們自由暢談初學收獲。
(當這個問題提出後,一開始,同學們的反應並不熱烈,但不一會兒,同學們的小手就都舉起來了。有復述課文的,有談對狼或鹿新的認識的,有說從《小學語文電子教材》《狼和鹿》背景資料中了解到的信息的……同學們各抒己見,一下上公開課的緊張與拘束消失了大半,對上堂課的學習內容也有了一個較好的反饋。但因為同學們要說的太多,而我又不忍心打斷他們的發言,所以這一段花的時間偏長了一些。)
二、精讀比較,探究明理
這是引導學生由文明理的關鍵。教學設計時,我緊扣三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系,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一)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豐富的表象可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在導入暢談之後,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接著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說一說你的理由。」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25年後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沖擊。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聽,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還有對25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
(二)尋找森林改變的根源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刨根問底,凡事愛問個為什麼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句話,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果不其然,第一組對比出示後,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然後主動地尋求著森林改變的根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思維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鹿群變化的前後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主要是藉助多媒體手段,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群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像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
(在鹿群變化的前後比較這一塊,我請學生圈出文中關於鹿的變化的數字,思考並交流數字後面的故事。多媒體根據學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隻(活潑美麗)十萬只(鹿的王國)四萬只(飢餓疾病)八千隻(病鹿)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再加入自己的豐富想像,藉助媒體展示對鹿群的變化一目瞭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災難的嚴重。)
(四)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系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大壞蛋」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通過一節課的探究性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與感悟,所以文章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主動舉手回答的同學能較好地將內部語言外化加以表達,而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更是我應該關注的對象。)
三、擴展延伸
拓展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從課本向相關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最後,我和學生一起進入《小學語文電子教材》這個網路平台,進一步了解關於狼和鹿及生態平衡的相關內容。
在整個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由於過渡銜接較自然,所以三組對比各有側重點但又並不孤立,學生探究森林狀態的前後巨大變化;鹿群的巨大變化;狼鹿異位根源的熱情很高漲。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
另外,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賽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著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著森林、鹿群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
再有就是在《狼和鹿》這篇課文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現代教育媒體的運用又一次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好幫手。比如在《小學語文電子教材》這個網路平台上,學生從背景資料、拓展閱讀中可以大量獲取課文相關的資料,這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現代教育媒體也是老師教學的好幫手,它的運用,避免了老師繁瑣地講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