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版六年級下冊美術課後反思怎麼寫
這次的課例教研是六年級的《明與暗》,內容是美術基礎理論知識,講起來往往會既枯燥,又很難講,在小學高年級美術教學中,進行一些美術基礎理論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更科學的觀察力與繪畫能力的培養。所以,在上這類課時,往往收效不理想。一直成為困惑美術教師的一個難題,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時難點,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注意摸索與探究,取得了一些比較淺顯的反思。
《明與暗》一課中,教學的知識點是物體在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明暗的變化。如何使學生將這個知識點生動有趣又實在的學習與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如果用灌輸法,勢必學生被動接受,效果很難保證。在教學中,我嘗試探究法進行教學,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收效。
1、運用生活的實例——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課的引入階段,我請學生觀察一組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實物如汽車,課桌等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比較與具體實物的差別,學生開始,還覺得難以比較,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比較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2、利用學具與照片——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
在研究立方體的透視規律時,首先要認識立方體面的變化。包括,不同位置面的多少與形狀大小的變化。
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學具,請學生自己探究:最多、最少能同時看到幾個面?(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探究出來)在視中點位置向個方向移動變化過程中,這些面有什麼變化?(這個問題,由於學生的心理定勢,不易被發現)在第二個問題的探究時,為了化解這個難點,我充分利用教本上的立方體照片,引導學生用數學工具——尺來幫助學生研究認識立方體的面的透視變化規律。經過學生的測量,學生很快地發現這些面的具體的變化規律。
3、利用現代教學設備——比較理論與實際(透視)的差異。
為了加深明暗規律,在學生腦中建立更准確的立方體的明暗現象。我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比較觀察到的明暗現象與數學理論的立方體的實際區別,以便加深印象,能較快地掌握好立方體的透視規律。
4、逐一畫面——突破難點。
在掌握了立方體的明暗規律後,請學生對著立方體的照片,進行寫生,可以進一步掌握立方體的透視應用。但是,畫出較為准確的立方體明暗對於小學六年級來說,確實較為困難。所以這里採用「分面」解決法,可以有效地化解這個難點。當然,有了分,就注意合,注意各面的聯系與比較,就可以較輕松地畫出照片寫生立方體,為以後實物寫生作好准備。
Ⅱ 六年級的美術課應該怎麼上
先問問教過的老教師,他們是怎樣上的。
Ⅲ 六年級下冊美術期末考試題答案
1。動畫
3。白描、
4。生宣、熟宣
5。意思
6。浮雕、全雕
1。BCD
2.ABC
3.
4.cd
Ⅳ 小學六年級下冊美術綵球怎麼做
先准備數個圓形紙片。
在上面畫出要做的形狀,畫好後沿邊剪下(只剪一版半)。(三角形插權板需要20個都是三角形;四邊形需要6個都是四邊形;五邊形需要12個都是五邊形。所有形狀都是正多邊形)
把所有的插板都拼插起來。(三角形的有些特別,詳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119/09/1720781_248706486.shtml)
可以在各個面進行裝飾,讓它們更漂亮。
在一頭黏上繩子,掛起來,綵球就做好了。
圖例(三角形)
Ⅳ 六年級美術教科書素描畫《小松鼠》
形狀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喜歡吃果子。
Ⅵ 六年級下冊美術ppt
有了ppt就完事了?
老師不是那麼好當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