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閱讀按文體分類可以分為哪幾
1.議論文
2.記敘文
3.小說
4.說明文
5.散文
2.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一般是什麼類型
差不多這三種啊
1 議論文
2 說明文
3 記敘文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標志的為必考題)
1. 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 。
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 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問記敘文六要素?
備選答案有: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問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麼,
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答: 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
什麼(文章內容)?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即做
得怎麼樣?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即作者的態度和傾向如何?
4、問材料組織特點?
答: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等等.....................................
3.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分為幾類
(一)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分為文言文閱讀和古詩詞曲閱讀。 從賦分比例來 看,古 詩文閱讀試題在中考試卷中的比重繼續保持穩定的狀態。 與前兩年一樣, 2009年的樣本卷皆設有古詩文閱讀試題,且賦分大多佔全卷總分的 10.0%-15.0%。
測試內容注重基礎知識考查和基本內容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閱讀部分更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而古詩詞曲閱讀部分則更側重於對詩詞的賞析。開放性的試題居多,注重學生個體的感悟和理解,充分體現課標「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的理念。
古詩文閱讀中出現了詩、詞、曲、傳記、散文等體裁,測試材料遍布先秦至明清各個時代。其中,文言文閱讀測試材料的取材集中在先秦、兩宋和明三個時代,而古詩詞曲閱讀則偏重於唐宋兩代,以詩為主。 較之於 2008年,樣本卷單設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試卷明顯增多,由 10套增至 21套,占樣本卷總數比例由 23.0%提升至 47.0%。
從測試形式來看,古詩文閱讀試題的題型分布以非選擇題為主 , 44套樣本卷的非選擇題共計 206題,占試題總數的 84.0%。
1. 文言文閱讀試題
44 套樣本卷共考查文言文 48篇, 13篇是「課標」推薦篇目,未出現於「課標」的篇目為 35篇。以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三版教材作為參照,分析 23套選擇了兩篇文言文測試材料的試卷,可見除湖北宜昌卷、上海卷選用的文言文測試材料沒有出現於三版教科書,天津卷選文《唐雎不辱使命》僅出現於人教版教科書外,其他 20個地區所選用的篇目都有一篇為人教、蘇教、語文三版教科書共同篇目。說明文言文的測試材料選擇遵循著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傾向。
文言文的考查重點在於積累和理解。測試內容包括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默寫、文學及文體常識、斷句及語氣、寫作手法、文意概括、文意理解等八項內容。其中 文言字詞、句子翻譯、概括和文意理解四項顯然占據了主體地位。 44套樣本卷中,有 42套直接考查了文言字詞, 41套直接考查了句子翻譯,考查比率分別達到 95.5%和 93.2%。
各地中考試卷皆重實詞考查,實詞中又以動詞為主,即業已達成共識的所謂的文言字詞考查傾向:「避虛就實」。字詞的重合率並不高, 77.1%的字詞在不同地區試題中僅出現過一次,即使測試材料相同,文言字詞考查也沒有呈現出高度一致性。體現了文言字詞需要廣泛的積累。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是考查熱點。
句子翻譯題所佔比例仍較大,除江西卷、長春卷外皆考查了句子翻譯。含特殊句式的句子、與文章理解密切相關的句子是重點語句。所考查的不含特殊句式的句子或總領某段,或為文章中心句,對於理解整篇文章至關重要。可見,句子翻譯題開始放棄單純考查文言句法,而以理解文意為核心,更加切中對重點字詞的考查難度,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運用能力。
2.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今年抽取的 44套樣本卷中有 21套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考查(這 21套試卷以下簡稱古詩詞曲樣本卷),所佔比例為 47.7%。共出現古詩詞曲閱讀試題 40題
古詩詞曲閱讀試題與文言文閱讀試題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前者的測試內容包括古詩詞曲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而後者偏重於文言文的內容。 古詩詞曲測試內容包括解釋字詞、誦讀斷句、文學常識、概括內容、理解情感、賞析詞句、寫作手法、綜合考查等。 理解詩詞作品情感的試題所佔比例最大,共計 13題,占樣本卷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總量的 31.7%;要求考生概括詩詞曲內容、中心或要求解釋詩詞曲的試題也有 12題,占 30.0%的比例。有 5套試卷要求考生賞析詩詞語言,感悟詩詞曲遣詞用句的妙處,在 21套古詩詞曲樣本卷中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安徽卷將古詩詞曲閱讀與文言文閱讀結合起來考查,要求考生進行比較閱讀,因而古詩詞曲閱讀試題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文言文閱讀試題的特點,比如解釋字詞、為詩文斷句。此外,廣西河池、廣西柳州、湖南長沙、遼寧沈陽、新疆 5套試卷出現了以選擇題形式進行綜合考查的題目,測試內容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囊括了古詩詞曲內容理解、感悟詩詞曲主旨、分析寫作手法等各方面。
古詩詞曲樣本卷中所出現的古詩詞曲測試材料集中於唐宋兩朝。唐朝詩詞出現 11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52.3%,兩宋作品出現 8篇(次),占考查篇目的 38.1%,兩者相加,占據了考查篇目的絕大部分比例。所選唐代作品全部為詩作, 8篇宋代作品中有 4篇為詞作, 4篇(次)為詩作。除此之外,僅有晉代陶淵明《飲酒》和馬致遠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 》被選為古詩詞曲測試材料,《天凈沙 ·秋思 》也是唯一選入的元曲作品。 19篇(不計重復篇目)古詩詞曲測試材料中,有 8篇為「課標」推薦內作品, 11篇為推薦外作品。從出現頻率來看,「課標」外測試材料所佔比例更大,在 19篇古詩詞曲中占據 57.9%的比例,「課標」推薦外作品明顯多於推薦篇目內作品,而去年僅有 40.0%的測試材料為「課標」推薦外的作品。
(二)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部分分為文學性文章、說明性文章、議論性文章三個閱讀板塊。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主要著眼於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創造性理解等。 44套樣本卷共考查了 102篇測試材料。文學性文章 52篇,說明性文章 30篇,議論性文章 20篇。文學性文章依然是測試的重點,新聞通訊開始出現在現代文閱讀中,並且更加關注學生心靈的豐富和成長;說明性文章繼續重視科技前沿和地域文化的推介;議論性文章仍然重視學生對觀點的提煉,對自我想法的表達。
現代文閱讀賦分佔閱讀總賦分的比例在 60.1%-70.0%之間的樣本卷有 20套,比例在 70.1%-80.0%的樣本卷有 15套。現代文閱讀的主要題型為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簡答題一如既往地佔據主要位置,題量最多,達 346題。最少的是選擇題,共 28題。
1. 文學性文章閱讀
文學性文章閱讀共 52篇選文,散文 40篇,占 76.9%,其中敘事類散文有 22篇;小說 9篇,占 17.3%。此外,湖北黃岡卷有一則新聞,貴州貴陽卷和湖北黃岡卷各選擇了一篇現代詩歌。 44套樣本卷中文學性文章閱讀的分值在 9分 -35分之間,山東濰坊卷賦分最低為 9分;湖北宜昌卷考查了 3篇文學性文章閱讀,賦分最高為 35分。題量在 3題 -16題之間,題量以 5題為最多,共有 19套試卷,佔到了 44套樣本卷的 43.2%,湖北宜昌卷題量最多,為 16題。
測試內容上基本包含了整體感知、詞句理解、內容概括、文意把握、鑒賞評價和作品感受等,遵循了「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規律。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注重學生個性表達和自由空間。與往年相比,學生的選擇性和自由度更高,很多題目出現了「任選一句」「任選角度」等表述方式。如北京卷:「請你從文中自選一句,作簡要賞析」;二、注重拓展探究。由原本的注重欣賞評價,到更重視拓展探究 ,很多試卷更加註重學生的探究閱讀,提供材料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寬度,延伸問題思考的深度。三、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強調個性化閱讀。常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經歷或是課內外的積累進行寫作或是表達看法,或是提出建議、策劃某項活動等等。例如山西太原卷試題:「結合你的課內外積累寫一段話,表述你的看法」。
測試材料關注家庭生活,用文中人物的經歷來感染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境界提升;注重地域文化特色;關注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發展。話題涉及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自然天地五個方面。並出現了以「組」的形式命題的新方式。如吉林卷以《最憶母親裹粽時》和《父親為我念書》命制了一組試題,廣西南寧卷以《雨荷》(張曉風)和《暗香》(皓月)兩篇文章命制了一組試題。讓學生懂得,同一個題材,由於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進行不同的藝術處理,寫出風采各異的文章來。
2. 說明性文章閱讀
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賦分情況從 3分 -22分不等,跨度較大,但分值集中分布在 10分左右。賦分值最低的是湖北黃岡卷,賦分值最高的是上海卷。題量分布主要集中在 3題 -5題之間, 3篇說明性文章共命制 117題。其中有 11個省市命制了 4題,在樣本卷中比例最大,達 36.7%。題量最多的是遼寧沈陽卷,為 7題。題量最少的為兩題,分別是北京卷和湖北黃岡卷。
測試內容的特點體現在:一、淡化文體知識考點。 2009 年, 44套樣本卷共命題 117題,對說明順序、說明手法、說明語言的考察題目已經融入了詞句理解、文意把握等能力點中,除了說明手法之外,其他考點融合在多種能力測試中,較少獨立出現,尤其是考查說明順序僅僅只有 3題。說明方法依然是說明性文章閱讀試題重要的命題點之一, 2009年共設說明方法相關考點試題 18題;二、能力測試更加綜合化。主要的設題角度有:根據選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或經驗進行聯想、想像,對文章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有何感悟與評價,對文本與鏈接材料進行綜合理解。這都要求學生能依據文本,聯系現實生活,把文本知識活化、拓展、升華。
測試材料主要來源於期刊雜志報紙、科普類書籍以及課內教材。內容涉及科技、傳統文化、自然植物動物、環保等。特點體現如下:一、體現適切性,積極適應中學生日常閱讀范圍。其內容多與日常生活(如廣西河池卷《不吸煙才是當今時尚》)、自然現象(四川樂山卷《日全食》)等關系緊密,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所選文段趣味性強,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如新疆卷《植物不光彩的「小動作」》,廣西柳州卷《大熊貓的祖先找到了》、黑龍江哈爾濱卷《美食身上穿》等;二、強調時代性,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甲型 H1N1流感、拍賣獸首、罕見的日全食景觀等事件都進入了說明性文章測試材料內容中。 例 如,浙江寧波卷的測試材料選擇了《參考消息》 2009年第 5 期的一篇文章,對甲 型 H1N1流 感做了介紹;山東臨沂卷測試材料介紹了圓明園十二獸首的由來和價值等;三、體現科技型,介紹科普新研究、新發現。例如天津卷介紹了克隆技術;黑龍江雞西卷《高速鐵路新時代》闡述了動車組的原理和特點。四、導向文化性,凸顯地域性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命題者往往選取那些能代表或表現本地方或區域特色文化的文章作為測試材料。不僅讓學生感受家鄉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富有特色的解答。例如湖北宜昌卷的《德化白瓷》,河北卷《「長信宮」燈》等。
3. 議論性文章閱讀試題
議論性文章共 20 篇,分值從 6 分到 18 分不等,大部分集中在 12 分左右。分值最低 6 分為北京卷,最高 18 分為重慶卷。題量 主要分布在 3題 -6題之間,共命制題目 85題。其中有 10個省市命制了 4道題,所佔比例最大,達到 22.7%。
從測試內容來看, 核心在於找出中心論點和論證方法並論述其作用,其次是對文章詞句的理解。一方面,重在考查學生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手法,圍繞觀點選擇恰當的事例進行論證,既要考 生有充足的相同素材又要學生對眾多例證有準確的判別和篩選能力。在圍繞觀點選材的同時要進行恰切的分析和評論。讓觀點和事實能有機融合,增強論證的力度。另一方面,淡化文體術語和堅持使用文體術語這兩種命題取向並存發展。作為議論性文章,論點、論據、論證幾要素是其所固有的。在題干中出現或不出現,關鍵是對能力點設置的考查是否到位,跟出題者需要考查的內容和項目高度相關。
從測試材料來看,來源於報刊時文、名著節選和名家隨筆等。 2009 年閱讀材料選擇涉及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多個方面的話題和內容。 閱讀材料形式多樣,有圖表等。 對材料的選擇呈現特點如下:涉及到人的話題,基本都是舉例論證,涉及人生的生命價值、人生態度、成功勵志,達 12篇;涉及到抽象概念和道理 的話題,基 本都是道理論證,包括閱讀、道德、友誼、信念、學習等,有 8篇。
在閱讀測試的選擇題如今不太看好的情況下,南京卷的出題思路給人以一種新的思路。首先是借學生熟悉的課內文章內容來考查學生如何統一論點和論據,體會二者的關系;其次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尋找恰當論據的能力,取代以往讓學生自己寫出相應的事例的命題方式,考查學生辨析能力也是一種新嘗試。
(三)名著閱讀
44 套樣本卷中考查了名著閱讀的試卷總共有 32份,賦分 1分 -11分不等,主要集中在 2分 -5分。 2008年最高的名著選擇題分值有 18分之多(見 2008年廣東卷),而 2009年賦分最高的是寧夏卷,僅有 11分,有一些省市不再考查名著閱讀。
從測試內容上看,包括文學常識識記能力考查,人物情節理解能力考查和鑒賞評價能力考查三個能力點。首先,考查能力點更加綜合和復雜,有一些題目結合了綜合能力學習或文章閱讀等形式,在考查學生以上相關能力的同時,也考查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例如, 新疆卷的讀書卡設計與平時的語文活動結合在一起,考查的內容也比較全面,從作品出發,考查人物、情節以及啟示,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地理解一個人物或者一本書,這也是近年來常採用的出題形式。陝西卷 要求學生根據選段的情節來寫點評,這是今年新出現的題型,其實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實現從原來的概念化地總結人物到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的轉換。 其次,在考查內容上有細化的傾向。例如 浙江無錫卷所選文段是楊志護送的生辰綱被劫後的情節,考題中並不是很常見,考生也可能容易忽略。但學生可以通過「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等信息來判斷相關人物和情節,並且命題者為考生提供了備選人物,而非用填空,降低了難度。第二小題要求學生分析人物的心理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對楊志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有所了解,再結合具體的情節來進行概括,比起直接讓學生填寫性格特點要求更高。
從測試材料上看, 命題者也在逐步地挖掘測試材料的深度,使得提供的閱讀材料更加細化,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化的閱讀。 2008 年 36 套試卷涉及 30 篇作品, 2009 年 32 套試卷只涉及 20 篇 作品,且基本上都是課標要求的篇目。考查篇目減少,但方式更加深入。 福建福州卷把《格列佛游記》中的典型句子摘錄出來,讓學生判斷格列佛游歷的地方,要求學生對格列佛游覽地方的細節有較為詳細的了解,並且能從提供的語句中進行信息判斷。同樣是利用《格列佛游記》的內容,福建廈門卷( 示例 7-3第 3題)則要簡單得多,僅讓學生選出格列佛沒有到過的地方,考查學生識記能力,難度較低。 從篇目上來說《水滸傳》出現頻率最高,有 20次;其次是《西遊記》, 10次,占 28.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格列佛游記》等也考查頻率也較高。根據近幾年的篇目統計數據,《水滸傳》是命題者經常選用 的命題材料,考查維度多元。
4.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訓練方法
2010年中考語文復習精品講練――記敘文的有關考點和技巧
一、 在題目上設題:
1.問題目的含義:從表層義、深層義、蘊含的情感、主題等幾個角度考慮。
2.問題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幾個角度外,再從結構上考慮是否是線索。
二、 在情節上設題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麼事,結果如何」的模式進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節
概括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思路:先劃分出情節的各個階段,再進行概括。防止出現誤將高潮當作結局,或把經過當作結果的情況。
3. 概括情節的變化:
這類題大致有三種情況:(1)有提示性填空(2)只給幾個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給,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慮,分析結構,劃分情節發展的階段,篩選出文中的關鍵詞語或自己概括來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設題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徵,精神品質,而不是指外表特徵。
思路:從具體的寫人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正面、側面描寫;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議論語句,用贊揚(或批判)的情感,用積極向上(或貶斥)的語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優秀(或低俗)的品質或性格。
2.辨識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這句話運用了……(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正面、側面描寫;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的描寫手法(或寫法),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評價人物形象
這類題常有兩種類型:有模板;沒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語言風格)先寫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再加以贊美。語言要簡潔,優美,富有激情。
4.補寫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確人物此時所處的情境和此時應有的、合理的心理內容。語言表述時要注意人稱,很多題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稱:要用「我」,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如用第三人稱,則是在陳述人物心理。
四、在記敘順序上設題:常考倒敘,插敘的辨識和作用
倒敘的作用:設懸念,引起讀者興趣。
插敘的作用:交代什麼內容,使文章內容更詳實,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更豐滿等。
五、在詞語上設題
思路:解詞+內容+情感。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雙關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將比喻、象徵還原)。
語言組織:這個詞語意思是……,強調(突出、寫出)了……,表達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推動情節的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提供合理的依據。
六、在句子上設題
1.重點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語言組織:這句話寫出了……(內容),結構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為下文寫什麼作鋪墊、總結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於突出……。(往主旨上靠攏)
2.描寫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寫句答題思路同 三、2。
(2)自然環境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的景物特徵,渲染了……的氛圍,烘託了人物……的心情。
(3)社會環境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特點,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節。(推動了情節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作鋪墊)
七、在段落上設題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樣。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思路:這一段寫出了……,突出了……,(這是內容)為下文……作鋪墊。
段落位置不同,結構作用不同,,表述語言有所不同。
文章開頭:引出下文,為……作鋪墊。
營造了……氛圍,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中間: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為……作鋪墊。
文章結尾:總結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發人深思,回味無窮。
畫龍點睛,升華主旨。
照應開頭,總結全文,使文章完整,渾然一體。
八、在表現手法上設題
襯托、象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
(1)象徵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2)對比手法 作用: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3)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4)諷刺手法 作用: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5)欲揚先抑 作用: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作用: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7)設懸念 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文章情節曲折
九、在語言特色上設題。可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回答。
(1)比喻:形象生動的寫出了……的特徵。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 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便於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十、在表達方式上設題
記敘文常見的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
(1)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十一、在文章內容(中心)設題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格式: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十二、作批註或填寫讀書卡片。
1.自己去發現文章中美的詞語、句子、段落、手法等。批註可以從語言、情感、寫法、感受、聯想等方面入手。批註更講究語言文采,可引用成語、名句,多用對偶、排比等。
2.按各項要求在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十三、在閱讀收獲或感受上設題
看是主觀題,實則有傾向。任意揮灑也可,但更要關注作者的傾向和意圖。與作者站在一邊,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險、最穩妥的答案,只是讓你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而已。
注意語言要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層次清晰,簡潔有文采。(可引用成語、名句,多用對偶、排比)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 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 。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 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 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麼,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答: 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什麼—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答案。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 劃分層次?(1) 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6. 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明線和暗線)———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題目可以從—— A內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合主旨必答,如象徵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2)說明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點明了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點明了本文說明對象。
9.了解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便於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 第二人稱:便於情感交流。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10. 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詼諧幽默。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一般 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
12. 寫作手法及作用?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寫作手法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想像、聯想、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設置懸念、象徵、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等。常用具體如下:
(1) 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 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 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或描寫對象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 襯托(側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 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
(8) 欲揚先抑和先揚後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等。
(11)文章開篇的寫作手法有:
A、可以用詩經里的賦比興手法。比如說,興,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類的
C、也可以先聲奪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氣勢強烈……
D、或是採用題記的方法。顯得雋永深刻,又有文采
E、開頭用景物描寫也不錯,渲染你所需要的氣氛和基調。
F、開門見山。 G、倒敘
13. 修辭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3) 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5) 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語句整齊、意韻鏗鏘,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容的作用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 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文章用典的賞析:一是豐富文章主題,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語段的作用? 有些情況要結合第三點和第四點來回答。
答:一、內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義和象徵義。點明主旨、升華主題、,畫龍點睛、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語面的象徵義、喻指義 ,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有時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補充說明。
二、在結構上 :在文章開頭:(1)總提、總領全文、開啟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間:(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後文作鋪墊;標志思路、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
在文章結尾:總結上文、全文、照應開頭、獨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綿長,發人深思、卒章點題,意味深長等作用。
三、表達效果上:升華中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從寫作手法上:常有開篇點題、為後文設伏筆、作鋪墊、深化中心、點明主旨、襯托、渲染、呼應、照應、對比、象徵、先抑後揚、預示性作用。
17. 表達方式? 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 分析寫景狀物記敘文景物描寫的方法——①時間推移法 ②空間變換法 ③穩步換景法 ④分門別類法
19. 領會寫景的作用和寫物的目的。藉助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以「狀物」為主記敘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
20. 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了解描寫的幾種形式(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4)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
種類:一是人物描寫:A、正面描寫(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 (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作品主題。
B、側面描寫 作用是:襯託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二是環境描寫:分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
重點了解幾種描寫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④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和景物場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 的××命運、表現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徵、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渲染××環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21.分析人物形象: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22.小說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環境、情節。其中情節包括(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3.運用正副標題相結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強表達效果。
24.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 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C、 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准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27.語言賞析或廣告:
類型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策:(1)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
(2)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如阿來的《詞典的故事》中「營業員臉上顯出了更多的憐憫,這位阿姨甚至因此變得漂亮起來」。「漂亮」一詞就要從它的引伸意義去答題,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來,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憐憫使我對阿姨產生好感的內心活動。
類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對策:(1)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 見第13個知識點.結合第28答題點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 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於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 ,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 句,因為它xx。
28.品味句子和關鍵詞。最好找詞語點評或整體點評:即怎樣寫、寫得怎樣和寫出什麼、給讀者怎樣的感受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應選擇有生命力的詞語進行。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或從正面和側面點評。
C、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29.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答:A、能或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
C、 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後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麼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並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
30.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答: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真摯深沉的感情,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義,以深化主題,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③說明是為了簡要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議論有時是融為一體的,無法截然分開的。
31.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一.①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
②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
③語言:朴實或生動、形象、准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現技巧:一是修辭手法:共八種。
二是表達方式:有五種。其中描寫可細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樂景寫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聯想、想像等。
四是結構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先抑後揚等。
32. 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33.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 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 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