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怎麼學習的
語文學習「七步法」,覺得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別是:
1、讀一讀: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高考考查項目之一。
2、劃一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復習鞏固,一目瞭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以後向老師同學求教。
3、查一查:查什麼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問一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5、寫一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麼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6、練一練: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7、想一想: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⑵ 《雨霖鈴 寒蟬凄切》名句是那句
出自宋朝柳永的抄《雨霖襲鈴》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凄涼悲切,面對著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停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篷里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凄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⑶ 高中語文學習聊齋志異部分有那些被選入課本我知道的有促織是講蟋蟀的和王六郎,還有嗎還有古代名著等
狼
山市
這是初中課本的,高中應該不多,幾乎沒有
⑷ 王六郎人物分析,主題,現實意義,高中語文,聊齋
人物分析:
1、知恩圖報,有情有義。
因為漁夫經常「飲則酹地」。所以王六郎要報答漁夫,使得「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表現了他的知恩圖報,重情義的性格特點。在於漁夫相識,交往之後二人友誼深厚。在去上任之後為了報答漁夫,他通過索要當地百姓的財物,資助漁夫「資斧」,可見他有情有義。
2、捨己救人、善良高尚。
人和鬼之間,只要講誠信,也可以成為知己;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也應該注重誠信。
主題:鬼尚且可以有情有義,何況人乎?
現實意義:
實際上,為什麼我們會遇到朋友?共同的願望和愛好,共同的性格追求,共同的人事觀點等等。和諧中也有沖突。只有通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
王六郎在這「生死關頭」,王六郎卻甘願放棄這個求生的機會,而是把它讓給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嬰兒的婦女。體現了捨己救人的高尚品德。人和鬼本無陰陽界限,只要心相通,存善念,人鬼可以一家親。人若懷有鬼心,那就連鬼都不如。
(4)高中語文選修小說里的聊齋志異是哪篇擴展閱讀
王六郎中人鬼之間為什麼能有真摯的友情呢?
1、對酒的共同嗜好,使他們成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2、君子之交。 王六郎寧願犧牲自己,放過了素昧平生的婦女的行為,許姓漁夫是極為認同的,他感嘆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當聽說王六郎升為神祗時,稱贊道:「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又表現出真心的喜悅。雖然語句不多,卻也表明二人情篤非常。
3、王六郎上任之後,許氏「即欲治裝東下」,前往探視故友。這在常人看來,事屬虛妄,但許氏堅信不移。果然,到達鄔鎮之後,備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過托夢、送別的形式,寄託對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見,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對對方的認同、信任和關心的基礎上的,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錢利益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