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班藝術《稻子豐收》教案
活動目標
1、學習走、跑、跳,發展動作的敏捷性和協調性。
2、通過花樣玩法,培養發散性思維。
3、體驗游戲的愉快和幫助他人的快樂心情。
活動准備
1、稻草16把、草墩18個、草繩18條、草球20個、稻穀10袋(有大有小)。
2、麻雀頭飾2個、老鼠頭飾2個、望遠鏡1個。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1)聽音樂踏步入場。
(2)做稻草操: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兩個幼兒拿稻草一起做)、屈伸運動、抬腿運動、腹背運動(兩個幼兒拿稻草一起做)、兩個幼兒一起做繞手運動。
2、基本部分
(1)花樣玩稻草製品。請小朋友想一想,稻草製品可以怎麼玩,有多少種玩法?(可用單、雙腳跳;跨跳、側跳、走小路、扔草球、繞過草把)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
(2)請玩得好的幼兒演示。
(3)請幼兒說出自己想用來玩游戲的方法。
(4)游戲:豐收樂。
A老師交代去郊遊的要求:請小朋友跨跳過泥地踩在草墩上。走過小路去看看農民伯伯的田野豐收了沒有。幼兒聽音樂一個跟一個做跨跳和走的動作(如圖一),要求幼兒從一個草墩跨跳到另一個草墩上,走小路(草繩)時不能出界,若出界要重新走。
B增添要求,提高幼兒跳的興趣。師:這一塊稻田豐收了,我們到其他的稻田看看。幼兒聽音樂一個跟一個雙腳跳過小溝(草繩),再跳到草墩上。要求幼兒雙腳跳時不能踩到草繩,雙腳跳到草墩上不能掉下來。(如圖二)
C提高幼兒奔跑的速度。師:小朋友聽有什麼聲音?(請幼兒用望遠鏡觀望)不好了,是麻雀和老鼠在偷吃糧食。那怎麼辦好呢?(請幼兒自由說出對付麻雀和老鼠的辦法)幼兒聽音樂跳過草墩和草繩,拿起草球扔麻雀,拿起草繩找老鼠,找到老鼠後追打。(如圖三)
D小朋友送稻草和稻穀回家。師:小朋友真能幹,幫助農民伯伯趕走了麻雀和老鼠。現在我們幫農民伯伯把稻穀和稻草送回家。小朋友抬著稻穀或挑著稻草走過小路、跨過草墩(草墩的高度增加至三個),高高興興回家。
3、放鬆活動
(1)把挑回來的稻草堆成一間草房子,裡面放稻穀。
(2)聽音樂做放鬆動作《按摩操》。
Ⅱ 稻穀的生長記錄美術字怎麼寫
練習漢字美術字的基本筆畫筆畫,掌握各筆畫的規范寫法。如點、橫、豎、撇、內捺,橫折勾,容等等,都是有固定的寫法的。 二、掌握復雜筆畫的寫法,不管何種字體,如果基本筆畫的寫法不對,那麼,結構布局再美,寫出來的字也不好看。
Ⅲ 對稻田藝術的的疑問有哪些
對稻田藝術的疑問,有哪些對稻田的藝術疑問有很多的?但是它是屬於一種農民的繪畫形式
Ⅳ 孩子想在龍南找個少兒繪畫培訓班,誰知道早稻早稻少兒美術怎麼樣
我二叔家的小孩子在裡面學畫畫,去多一次裝修挺創意,在親水灣宏昌超市斜對面,聽裡面的老師說主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跟創造力。
Ⅳ 江蘇彩色稻田藝術稻田畫製作公司18501411288在哪裡
你好
江蘇彩色稻田藝術稻田畫製作公司的地方
你在地圖搜一搜就能找到了吧
如滿意請採納
Ⅵ 小學生美術作文稻草人
記得回老家,總有幾塊稻田映入眼簾。而有稻田,稻草人總是少不了的角色。
戴一頂稻草小斗笠,兩只手平放,一隻木架將它襯托起來,真是威風凌凌!但那稻草里包著的是什麼?是稻草?我問叔叔,但叔叔始終笑而不答。回家時,我往那兒一張望——它立在風中,挺起的胸膛使它更是雄赳赳、氣昂昂,我就愈發疑惑。
幾個月後,我又回到了這兒。那原來威風凜凜的稻草人呢?原處上,只有一個枯焉的、身上還有一些「喳喳「叫喚的麻雀。他老了,他看上去是那麼蒼老;他好像哭了,他哭得是那麼無奈。隱約之間,我感到自己的心靈,也在默默地流淚……
暑去寒來,又過去了一年。我又回到老地方,看望我的「老朋友」——稻草人了。然而,那田野上,空空盪盪,並沒有稻草人的影兒。我急了,忙追問伯父。「你問稻草人?收完晚稻就拆除了呀!」「什麼?拆除了?」我的腦袋「轟」地一聲響,獃獃地愣在原地……
夏日炎炎,稻草人經受夏日的煎熬;風吹雨打,稻草人忍受風雨的折磨;麻雀欺負,稻草人飽經麻雀的戲弄……白天死守崗位,夜晚無人相陪。可以說,幸苦、孤單、痛苦都在稻草人身上演繹了,但有誰能理解他呢?他內心的百般無奈,又去向誰訴說?他為人忙活了近一年,反倒要經歷「拆除」的悲劇。是什麼,讓他對主人如此不離不棄?
我一年前心中的謎團忽然解開——稻草人體內裝著一顆心,一顆忠實而又純潔的心。因為忠誠而擁有了心靈,又因為心靈從而擁有了生命!……
回家時,我循望那片田野。隱約間,我看見稻草人正在向我招手!是呀,稻草人沒有被拆除,他,是活在大家心中的!
Ⅶ 中班美術教案稻米
設計思路
偶爾讀到《大米是怎麼來的》這本圖畫書,書中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畫面介紹了大米的「誕生」過程,於是我把圖畫書推薦給了大班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幼兒對農民種大米的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找來相關視頻給幼兒看時,他們更是忍不住手舞足蹈,模仿起視頻中農民歡快勞動的場面。由此,我想到設計一個舞蹈活動,讓幼兒充分表現,進一步體驗、感受農民種大米時的心情。
根據圖畫書的內容和舞蹈表現的需要,我選擇了著名作曲家俞遜發創作的經典樂曲《揚鞭催馬運糧忙》,以農民種大米過程中的心情為線索,對樂曲進行了剪輯。第一段樂曲熱情歡快:表現農民播種時的快樂、期盼:第二段樂曲悠揚舒緩:表現農民勞作過程中的辛苦:第三段樂曲熱情奔放:表現農民收獲時的喜悅。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主要設計了回憶一欣賞一想像一表現這幾個環節,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體驗農民種大米的心情,發現舞蹈創編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回憶故事內容,進一步了解「大米是怎麼來的」,樂意伴隨著變化的樂曲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種大米的過程,體驗農民的心情。
2.發現創編舞蹈的簡單方法,感受用舞蹈動作表現快樂。
活動准備
1.幼兒經驗准備:
(1)幼兒已經閱讀過圖畫書《大米是怎麼來的》,已通過視頻等形式初步了解種大米的過程。
(2)幼兒會用動作表現心情或感受等。
2.教學材料准備:
(1)將圖畫書中的主要畫面製作成PPT。
(2)剪輯音樂《揚鞭催馬運糧忙》。
(3)幼兒裝扮用的頭巾、毛巾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梳理過程
1.這幾天你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什麼?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大米是怎麼來的?種大米的過程中農民做了哪些事情,他們的心情怎麼樣?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幼兒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回答:農民做了哪些事情?農民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通過幼兒的回答,教師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兒對大米種植過程的熟悉程度,便於梳理提煉;另一方面也為後續的舞蹈表現做了情感鋪墊。】
3.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回應,播放農民勞作的過程:播種一培植一收獲。
4.小結:每年春天農民都會滿懷希望地去播種,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辛苦地培植,他們要施肥、噴灑農葯、拔草,到了秋天就會迎來豐收。在這個過程中農民辛勤地勞作,有苦也有甜。
【設計意圖:此環節看似只是回憶導入,但實質是培養大班幼兒的傾聽、表達、梳理、提煉等能力。在幼兒回憶後教師播放PPT,呈現圖畫書中的主要畫面,更好地幫助幼兒梳理、提煉,進一步理解大米「誕生」的過程,為後面欣賞音樂與舞蹈表現打下基礎。】
二、欣賞樂曲,想像表現
1.欣賞樂曲,激發想像。
(1)第一遍欣賞:感受樂曲的變化。
①能不能用舞蹈動作把農民種大米的過程表現出來呢?跳舞需要用什麼伴奏呢(音樂)?
②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聽上有什麼感覺?樂曲有什麼變化,在不一樣的樂曲聲中農民分別會做什麼?
(幼兒傾聽樂曲時,教師結合樂曲的節奏以肢體動作來提示和幫助幼兒發現樂曲的變化,加深幼兒對樂曲的感受和想像。)
③小結:這段樂曲是有變化的,有快有慢,大家都覺得這段樂曲適合用來表演這個舞蹈。第一段熱情歡快,適合表演農民充滿期盼地播種和插秧時的愉快心情;第二段樂曲悠揚舒緩,適合表演農民辛勤勞作的場面,辛苦地施肥、噴灑農葯、拔草:第三段樂曲熱情奔放,適合表演農民迎接豐收的快樂心情。
【設計意圖:第一遍欣賞樂曲只要求幼兒能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和旋律所表達的情緒,聽出樂曲有三段,樂曲有變化,並嘗試想像將樂曲與不同的勞作場面進行相應的匹配。】
(2)第二遍欣賞:藉助畫面幫助想像。
①(播放PPT)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每一段樂曲中農民分別會做什麼?他們會是怎麼樣的心情?你打算用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現?
②要求:邊聽邊想,可以用各種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感受。
(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動作創編的情況,並提示幼兒進一步傾聽樂曲的變化。)
【設計意圖:第二遍欣賞增加播放PPT,根據樂曲的變化,PPT播放與之相匹配的場景,讓幼兒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為他們充分發揮想像搭建階梯。】
2.分段創編,探索方法。
(1)師生共同創編第一段(互動要點:用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農民的勞作,比較舞蹈動作與平時所做的動作的區別)。
①提問:你們能用舞蹈動作來表現播種、插秧嗎?
②幼兒嘗試聽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播種、插秧,教師在一旁觀察、提示。
③教師請動作舒展、優美的幼兒在集體面前演示,大家一起尋找他們的優點。
④小結:可以把生活中和想像中的動作做得舒展一點、優美一點。
(做「播種」這個動作時可以提示幼兒發現:把生活中的動作做得舒展一點、優美一點:做「插秧」這個動作時可以提示幼兒從同伴的表現中發現舞蹈動作要合著音樂才會更美。)
(2)師生共同創編第二段(互動要點:探索動作和樂曲協調一致的表現方法)。
①提問:第二段樂曲可以表現農民在干什麼?他們做了哪些事?
②幼兒輪流嘗試表現:施肥、噴灑農葯、拔草。
(為了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三個動作用不同的方式出珊,如請個別幼兒表現,其餘幼兒猜猜表現的是什麼動作:全體幼兒共同表現及師生對比表現等。在做完三個動作後再引導幼兒體驗農民的辛苦,用擦汗、敲背等動作來表現。)
③提問:怎麼記住這么多的動作呢?記住了又怎麼編進這么長的一段樂曲里呢?
④小結:編舞蹈時如果有很多動作,可以先想一想動作的順序,如先干什麼,再干什麼,接著干什麼,最後干什麼。再根據樂曲的長短決定每個動作是否要重復,這樣就能順利地合上音樂了。
【設計意圖:第二段樂曲相對較長,動作也比較多,在幼兒共同編完四個動作並達成共識後,如何將動作連起來並合進音樂里是對幼兒新的挑戰。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共同努力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從而自然地掌握創編舞蹈的小竅門。】
(3)師生共同創編第三段(互動要點:尋找用舞蹈表現快樂的方法)。
①提問:第三段樂曲可以表現什麼?收獲時人們的心情怎麼樣?很開心可以怎麼樣表現?
②小結:可以用快樂的表情、快樂的動作、快樂的舞步來表現開心、收獲的喜悅心情。
③幼兒嘗試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表現。
【設計意圖:在分段創編的環節中,每一段的創編都應該有側重點,跟前兩段樂曲相比,這一段樂曲只要求幼兒表現出快樂的樣子,體現了教學的詳略,使活動輕松、不拖沓,但在過程中對舞蹈表現的方法還是要梳理和提煉的。】
三、裝扮表現,體驗快樂
1.教師合著樂曲完整表演舞蹈,幼兒發現教師表演的精彩點。
(1)提問:我表演得怎麼樣?哪裡比較好,為什麼?
(2)小結:我在表演前都會想,用哪些動作來表現農民的勞作過程;一邊表演一邊記,即記住動作的順序;一邊表演一邊聽,聽樂曲的變化。我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農民,體驗著農民種大米時的心情,並用表情來告訴大家。
2.幼兒戴上頭巾(女孩)或毛巾(男孩),合著樂曲再次表演,體驗表演的快樂。
【設計意圖:教師的表現是對幼兒所發現的創編方法的一個運用與梳理,並在此基礎上給予進一步的提升,如表情、動作連貫等。最後再讓幼兒裝扮並進行完整的表演,可滿足幼兒的需要,並真正意義上讓幼兒體驗成功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