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安全教育教案不吵架不打架
中班安全教襲育教案不吵架不打架需要圍繞活動目的、活動准備、活動開展三個大的方面進行展開。具體如下:
一、活動目的:
1、培養幼兒團結友愛的意識。
2、讓幼兒明白打架、吵架是不文明、不友好的行為,要做個乖小孩。
3、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快樂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活動准備:
1、兒歌:《不打架不吵架》 小剛不小心, 踩了我一下。我不把他罵, 也不把他打。打罵都不好, 不是乖娃娃。
2、圖片:打架情形的圖片一張、打架之後受傷的圖片一張
三、活動進行:
1、教師出示圖片:打架情形的圖片一張,並提問。
師:圖片上的小朋友都在幹嘛呢?為什麼?
幼:在打架。
2、教師示圖片:打架之後受傷的圖片一張,並提問。
師:打架了身體會怎麼樣?
幼:受傷。
師:所以小朋友之間有什麼矛盾都不能幹什麼呀?
幼:不能打架。
師:不小心踩到了別人要說什麼?
幼:要說:對不起
師小結:打罵都是不友好的行為,大家都不喜歡會打架的小朋友,所以小朋友們要做個乖娃娃,不打架、不吵架。
2. 公共場所不吵鬧大班社會活動課教案
公共場合需要去大家自覺遵守規則的,因為當我們不去很好的體驗號規則,就會發現你得到的東西始終就是非常不好的,所以需要去做好自己自己應該做的
3. 幼兒園《人多的地方不亂跑》教案
活動目標1、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險,不能去玩耍。 2、能說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麼樣的安全隱患。 3、增強安全意識,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險的地方玩耍。 活動准備1、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2、一張對開大白紙(固定在黑板上)和一盒水彩筆。 活動過程1、活動導入:談話活動。 (1)...教師:假期的時候,小朋友可以到很多地方玩。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十分危險,是小朋友不能去玩耍的。你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險,不能去玩耍嗎? (2)幼兒自由發言並討論,教師在黑板上的大白紙上用圖夾文方式記錄大家都同意的幾點。 (3)教師小結幼兒所講的內容。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出了很多不適合玩耍的地方,還有哪些地方不能去玩耍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活動展開:觀看教學掛圖。 (1)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理解第一幅圖的內容,即建築工地危險,不能去玩耍。 ①教師:小倒霉去哪裡了?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不能到建築工地玩兒呢? ②幼兒觀察描述並回答問題。 ③教師小結:建築工地上都是沙子、水泥、鋼筋、石子等建築材料,不小心會被撞傷、砸傷。各種運輸車輛出入工地,不小心也會被撞傷。建築工地經常有高空吊物,滾落的材料會砸傷人。新建的建築物未安裝樓梯、門、窗等,如果進入其中可能會發生從高處跌落的危險。因此,建築工地非常危險,不能去玩耍。 (2)教師引導幼兒理解第二幅圖的內容,即停車場危險,不能去玩耍。 ①教師:小倒霉又到哪裡玩了?發生了什麼事?停車場有什麼危險?為什麼不能去那裡玩兒? ②幼兒觀察描述,討論後回答。 ③ 教師小結:停車場里隨時都有汽車駛進駛出,小朋友去那裡玩兒很容易被車撞傷,而且停車場里汽車很多,駛進駛出時都會排放廢氣,裡面含有鉛,會引起小朋友鉛中毒,影響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因此不可以去玩耍。 (3)教師引導幼兒理解第三幅圖的內容,即倉庫危險,不能去玩耍。 ①教師:小倒霉到哪裡玩兒了,發生了什麼危險?倉庫里有什麼危險?為什麼不能去那裡玩兒? ②幼兒觀察描述,討論後回答。 ③教師小結:倉庫里會堆放很多的貨物、箱子。如果堆放得不牢固,或者堆放得比較高,容易滑落,小朋友可能會被砸傷。還有些倉庫可能堆放了危險物品,比如有毒的化工材料,會釋放出毒氣,導致人過敏或生病。因此,不能去倉庫玩耍。 (4)教師引導幼兒理解第四幅圖的內容,即廢棄的場所危險,不能去玩耍。 ①教師:小倒霉最後到哪裡玩兒了?發生了什麼?這里有什麼危險?為什麼不能去玩兒? ②幼兒觀察描述並回答問題。 ③教師小結:廢棄的礦洞里,有很多滑落堆積的小石塊,會掉落砸傷人,還有可能會有很深的積水,很危險。被廢棄不用的廠房、煤窯也有很多危險,比如建築物不牢固會發生坍塌,人會被掩埋在裡面,非常危險。所以,被廢棄的場所千萬不可以去玩耍。 (5)請幼兒整體閱讀幼兒用書第22~23頁內容,引導幼兒克制好奇心,不去危險地方玩耍。 教師小結補充:除了以上的地方存在危險、不能去玩耍以外,還有很多地點很危險,不能去玩兒,比如山洞、地洞、神秘地道等。去那裡可能會被卡住,還可能遇到蛇等危險動物,或者有很深的積水。小朋友不能因為好奇盲目進入,不然會發生危險。 3、活動總結:綜合前面幼兒討論的注意事項和幼兒用書的注意事項。 (1)教師:剛才我們了解了書上所講的一些存在危險不能去玩耍的地方,他們是建築工地、停車場、倉庫和廢棄的場所。我們再來看看一開始大家討論的,把沒有的內容補充上去吧。 (2)引導幼兒對照一開始討論的內容,將缺少的內容補充到黑板上的白紙上,形成的安全規則圖可用於區角張貼。 4、活動延伸:表演小倒霉的故事。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幼兒用書內容進行創編,並分組講述和表演。
4. 我們不擁擠教案反思
通過組織本次的社會活動課《我們不擁擠》,對這節課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反思,現將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問題情境萌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需求。一個人真正地力量不是來源於外在,而是來源於內在,內在如果沒有了需求,那麼這個孩子的成長就沒有了動力。同樣的,要讓幼兒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就要讓他們從內心對規則、秩序充滿強烈的渴望。活動開始,我採用了「瓶中取球」的游戲方法,成功地營造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瓶口小,每次只能取一個球,而孩子求勝心切,都想在15秒內本組能拉出最多的球。所以怎樣才能取勝已經成為孩子迫切想解決的問題,這個規則是孩子自己主動想要建立的。
以有效提問完善幼兒對規則的自主構建。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合作行為迅速發展的時期,經過小、中班的訓練,大班幼兒已經基本具備了合作意識,但由於社會認知能力、交往技能水平的限制, 大班幼兒的合作行為水平仍然不穩定,面對復雜的合作任務,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活動中所呈現的問題情境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合作任務,所以必須將問題逐個分解,逐步解決。活動中通過提問,層層遞進,引發幼兒在操作後不斷反思:球為什麼都堵在瓶口了?怎樣讓球不擠在瓶口?為什麼一個一個拉球之後,15秒內取得球還這樣少?怎樣才能拉得快又多呢?在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逐步完善了瓶中取球的游戲規則,並總結成兒歌,用於指導幼兒操作實踐。在第三次比賽中,幼兒能即時體驗規則所帶來的成效,享受合作帶來的樂趣。這種自由構建的規則,帶來體驗,帶著反思,強化了幼兒對規則的積極情感,消化了他們原本對規則的逆反心理。
以案例比較引發幼兒對行為的體悟反思。社會性教育來源於生活,也將運用於生活、指導生活。在問題情境中幼兒對「不擁擠、有秩序」的社會基本規則有了比較深切的體驗後,就必須於「生活的細節處緊用力。」活動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組視頻案例:小朋友擠成一團滑滑梯,人們擁擠著上車;小朋友排隊滑滑梯,人們有序乘車,讓孩子在場景比較中將自主構建的規則意識進一步強化,同時能聯系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以此指導後面的演習行為,這也是社會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徑。
5. 幼兒園安全教案《公共場合不遠離成人》
活動目標1、知道不應該私自離園,了解私自離園可能產生的危險。 2、能夠理解並遵守幼兒園安全規則,為了自身安全不私自離園。 3、體會私自離園的後果以及家長和教師焦慮的心情。 活動准備 教學掛圖活動過程1、活動導入:觀看教學掛圖。 教師出示掛圖,並提問:(1)仔細看圖,看看小朋友在做什麼...? (2) 有意個小朋友正往幼兒園門口走呢,他要做什麼? 2、活動展開:觀看情景劇表演(1)教師:剛才我們看到一個小朋友堯自己偷偷地離開幼兒園,你們覺得他做得對不對?如果他溜出幼兒園,可能會發生什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教師表演情景劇表演《皮皮留出幼兒園》,表現私自離園可能產生的危險。 ①情景劇表演:配班教師扮演男孩皮皮,留出幼兒園大門,主班教師扮演人販子。 配班教師扮演人販子。 表演內容: 教師旁白:一天,皮皮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幼兒園門口。 皮皮:哈哈,溜出幼兒園真開心!可是車這么多,那路這么寬,我怎麼過去呢?人販子(在旁邊觀察了皮皮好一會兒):小朋友,我帶你過馬路去一個好玩兒的地方吧!(皮皮不假思索地跟著人販子過了馬路。人販子給了皮皮一顆糖,皮皮吃了之後暈倒了,人販子把他帶走了,人販子把他帶走了。 ②教師:皮皮溜出幼兒園以後發生了什麼事呢? 3、活動展開:討論私自離園的危險性。 (1)討論:如果私自離園,還會有那些危險? ①教師:除了可能碰到的壞人,私自離園還可能產生哪些危險? ②教師小結:小朋友還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偷偷地離開幼兒園,可能會遇到緊急情況,又沒有人知道,時分成未見得,比如有可能被車撞傷、被人販子拐賣或者迷路等。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安全,不能私自離開幼兒園。 (2)討論:如果私自離園,爸爸媽媽和老師會怎樣? ①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偷偷地離開幼兒園,爸爸媽媽和老師會怎麼想,會怎麼辦? ②引導幼兒展開討論,體會親人和教師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走丟後他們的心情。 ③教師小結:小朋友剛才說的都很好。如果你從幼兒園跑丟了,爸爸媽媽和老師都會非常著急,會非常擔心你的安全,會非常傷心,會報警,或者到處找你,沒有辦法安心工作,老師就顧不上班裡的其他小朋友。總之,會產生很大的混亂。
6. 幼兒園安全不能獨自出去玩教案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團結友愛、相互謙讓的好品質。
2、教育幼兒進出門時不擠不搶,集體活動時要有秩序。
活動准備:
1、課前帶領幼兒有秩序的在戶外滑滑梯並注意幼兒的表現。
2、歌曲《滑滑梯》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教師組織幼兒談話:剛才老師和小朋友在外面玩什麼啦?怎樣玩的?咱們又是怎樣進的活動室?引導幼兒說出排著隊,有秩序的滑滑梯、進出活動室等。
二、欣賞歌曲
教師告訴幼兒有一首歌曲也叫《滑滑梯》,請幼兒欣賞並嘗試學著跟唱歌曲。
三、提問幼兒理解歌詞
歌曲《滑滑梯》中,小朋友是怎樣滑滑梯的?為什麼要排好隊,不推也不擠?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推擠容易將小朋友推倒、磕傷。
四、討論:小朋友在什麼時候還應注意排好隊?為什麼?
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哪些時候容易發生擠撞,如:進門出門時;上下樓梯時、盪鞦韆時等等都容易推倒,發生意外傷害。
教師小結:大家集體出動、活動時都應排隊,懂得謙讓,有秩序的活動,反之,很容易發生危險,也是不禮貌的。
滲透方式:
在一日活動的各環節,如:集體入廁、集體喝水、進出活動室、集體游戲等都給幼兒滲透排隊、不推不擠、有秩序的進行活動。
家長工作:
請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結合上下樓梯、進出門、公共場所等情景對幼兒進行相互謙讓、遵守公共秩序等的品德教育。
7. 中班安全教案知道在公共場所怎樣找安全出口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屬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8. 中班社會健康教案《我們不吵架》
【活動目標】
1、知道在活動和公共場所玩耍時要主動排隊,耐心等待。
2、有初步自我約束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過程】
一、游戲《鑽山洞》,體驗沒有秩序帶來的危險。
分別准備三個山洞:由兩名幼兒來當拱門,第一次小朋友自由的鑽山洞。
「誰能又快,又安全的鑽過每一個山洞,不能漏掉每一個山洞。」
「剛才在鑽山洞的時候你都發生了什麼事?你看見了什麼事情?」
小結:剛才幼兒自由的鑽山洞,游戲過程中出現了擁擠、無序、碰撞、掉鞋等現象。
二、討論。
怎樣又快又安全的鑽過山洞?
小結:鑽山洞時,大家要從同一個山洞出發,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不推不擠不掉隊,這樣就會又快又安全的鑽過每一個山洞了。
三、播放背景音樂,再次玩《鑽山洞》的游戲。
幼兒還是自由游戲,教師及時鼓勵幼兒排隊的行為。
小結:當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只要大家排好隊、守秩序,就會很快、很安全、很開心的把事情做好。
【活動延伸】
和幼兒為需要排隊的地方設計一個排隊標志,提醒大家共同遵守。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意識中都知道,在幼兒園或者公共場所時要排隊,但是在幼兒園的一日工作中需要幼兒排隊的時間很多,喝水排隊,尿尿排隊,上操也要排隊。大部分幼兒做的都不錯,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還是不能很好的剋制自己,總想第一個就完成任務,所以就插隊影響了整個班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