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知識
臉譜知識
前輩戲劇家張庚先生說:「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獨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並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臉譜是中國戲曲獨有的,不同於其它國家任何戲劇的化妝。戲曲臉譜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
臉譜與戲曲人物角色的關系如何?是不是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需要勾畫臉譜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個人物都要勾畫臉譜,臉譜的勾畫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類來進行。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 《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服飾
一。 服裝與表演人物之間的關系
(一) 京劇表演的程式化對京劇服裝類型化的影響 作為京劇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的程式化,可以說它是利用京劇的唱、念、做、打一整套表演形式去創造表現各種類型的人物的表演語匯,並且形成了京劇的表演規范。尤為突出的表現在它的行當劃分上,在京劇表演的行當中,可是說是具有藝術化、規范化的,而且也可以說是有性格的表演分類,在京劇舞台上,行當是劇中人物形象的具體反映,因而它的唱、念、做、打等程式都具有一定的性格色彩,為此各個行當又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它們的每一句念白,每一唱腔,每一舉手,每一投足,都能體現出不同行當的特點和表現不同人物身份、性格以及所處的環境的手段和語匯。
京劇表演之所以能形成自己一套程式,主要還是為表達不同行當所要塑造的各類人物的需要,而去創造適合每個行當的獨特唱腔、動作或是它所要表現人物的各種手段。京劇所劃分出的生、旦、凈、丑在表演上還遠遠不能表現所有人物性格、年齡以及所處的環境、身份為此在實踐中把原有行當又派生出更為細膩的支流,如生行中出現了老生、小生、武生,旦行中又出現了老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凈行中出現了銅錘、武凈、架子花,醜行則出現了文丑、武丑,這樣的劃分,足以看出原有的行當在表達人物上受到了局限,經過長期的藝術磨練,這種程式化的分行得到了確認,表演形式的確立,行當的劃分標志著京劇表演藝術趨向成熟,而作為綜合藝術之一的服裝為表演創造角色的外部造型,相應的提出新的課題。
(二) 京劇服裝的類型化
京劇是一個綜合藝術整體,除去表演,需要有導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去共同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精品,為此服裝是為表演創造角色外部造型,樹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體體現者,也是綜合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自己首先遇到的是多方面對它的制約,要想在藝術工作中發揮作用,就要承認這種客觀上對自己制約的因素。
京劇服裝在創作規律上,目前除去在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創作中可以去發揮一個設計者的構思完成一個劇目的創造之外,大都局限於維持程式,維持原有的衣箱制,進行局部的革新。實質上,當前京劇服裝在傳統劇目演出中,主要人物是為演員塑造不同類型人物的外部裝扮,為此京劇服裝本身就受到劇中人物的表演程式的制約去裝扮演員,表演程式勢必成為服裝類型化的主要依據,進而形成了一整套衣箱制,這種衣箱制是在老藝術家長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造就了目前每個人物的固定裝素,這種裝束的確立又是經過觀眾長期與京劇表演的磨合,達到了觀眾可以接收而京劇表演本身又習慣了的固定模式。這種模式,在處理京劇表演中的各類不同人物已成為規律。這種規律使京劇服裝在處理各類人物中產生了獨有的特點和作用。類型化的形成、衣箱制的確立,在客觀上迎合了表演程式化需要,同時鞏固了表演程式化和服裝的衣箱制以及服裝類型化。
京劇服裝與京劇表演一樣,表演為一出完整劇目和處理各類人物,它可以分為多種行當,而且通過各自的行當動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劇服裝也不例外的為自己能塑造不同人物,也分門別類的劃分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專業行當,它們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復仇和具體使命,作為一門專業,作為為演員創造完整人物,試看服裝衣箱制,類型化在京劇藝術中的特點:
1. 京劇服裝既然是類型化,它在處理不同類型人物時,從不考慮季節變化,都按常規類型去裝扮。
2. 京劇服裝在樣式品種方面,總計不過四五十種,但它要塑造上至上古,下至明清諸多朝代、諸多歷史故事和成千的人物,要依靠四五十種樣式服裝去概括中國歷史全貌,這又體現京劇服裝另一大特點——不分朝代。
3. 京劇服裝在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在色彩、紋樣處理上,也只依據衣箱制種的上五色、下五色去完成富麗堂皇的場面和貧困交加的境地種的人物身份和他們心緒。 綜上京劇服裝在裝扮上的特點,就能清楚的看到京劇演出中的服裝類型化的作用。
(三) 京劇服裝行當的劃分及作用
1. 大衣: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 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為此服裝的分行對表演起到了保證作用,為藝術的完整,達到預期效果,發揮著集資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當在技藝處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圍和特點。
(1) 范圍及作用: 大衣類中的服裝名稱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大衣類中各種服裝名稱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圍,如:表現宮廷帝王將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員則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屬於朝服及禮服。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劉秀、《金水橋》中的唐太宗等。身為親王的有《轅門斬子》中的趙德芳,身為大將的廉頗,官居首相的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為朝中大臣,在面見皇上時必須穿蟒。另在各歷史時期被朝廷稱之為"草寇"和敢與朝廷分庭抗禮者,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敢穿著蟒服或自稱皇帝或佔山為王。如:晁蓋、宋江等。
表現地方官員的知府、知縣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詞"相府門前七品官",也說明相當與這種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
『貳』 美術活動欣賞京劇臉譜韻律音樂有哪些
首先寫教復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制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叄』 京劇臉譜是京劇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
A 【解析】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先有客觀存在,後有意識,所以②內錯誤,創造性思容維來源於客觀存在;京劇臉譜的創作是藝術加工的結果,是對現實的升華,不是真實反映,③錯誤,④正確;臉譜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本身就是意識活動創造性的表現,①正確,所以正確答案為 A 。
『肆』 了解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知識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京劇服裝與京劇表演一樣,表演為一出完整劇目和處理各類人物,它可以分為多種行當,而且通過各自的行當動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劇服裝也不例外的為自己能塑造不同人物,也分門別類的劃分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專業行當,它們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復仇和具體使命,作為一門專業,作為為演員創造完整人物,試看服裝衣箱制,類型化在京劇藝術中的特點。
1. 京劇服裝既然是類型化,它在處理不同類型人物時,從不考慮季節變化,都按常規類型去裝扮。 2. 京劇服裝在樣式品種方面,總計不過四五十種,但它要塑造上至上古,下至明清諸多朝代、諸多歷史故事和成千的人物,要依靠四五十種樣式服裝去概括中國歷史全貌,這又體現京劇服裝另一大特點——不分朝代。 3. 京劇服裝在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在色彩、紋樣處理上,也只依據衣箱制種的上五色、下五色去完成富麗堂皇的場面和貧困交加的境地種的人物身份和他們心緒。 綜上京劇服裝在裝扮上的特點,就能清楚的看到京劇演出中的服裝類型化的作用。
『伍』 「轉媒體藝術展—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創新設計」中京劇服裝手工藝創作形式和過程展覽與展示內容有哪些
上海戲劇學院楊青青教授的課程內容中講到兩個方面1)中國京劇服裝的內手工藝細節(實物容、工藝細節解析 、製作過程)。2)展示以中國京劇服裝手工藝為靈感源,由設計師創新設計的時尚作品( 實物,創新概念)。充分展示對中國傳統藝術對接中國時尚文化在國際現代社會的發展意義。
利用中國京劇服裝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展示與傳播,引導尋找中國傳統藝術的經典美學,鼓勵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實驗和創造,提供研究、展示和傳播平台。發現、挖掘與力爭揭示民間藝術真締的過程。
『陸』 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知識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和丑。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 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紅色
一般:忠勇俠義,多為正面角色。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顯示年輕紅光猶在;壞
人做了點好事。
黑色
一般:剛正威武,不媚權貴。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白色
一般:陰險奸詐;剛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監臉譜;表示
老人年邁。
紫色
一般:剛正威武,不媚權貴。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黃色
勇猛而爆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將。
綠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綠林好漢。
藍色
剛強陰險。
京劇服裝
團龍蟒的應用范圍很廣。團龍紋樣嚴謹規整,裝飾性強,顯得文靜,沉穩。在布局上呈對稱形式,全身計十個龍團,以流雲、八吉祥插底作陪襯。
女蟒的款式與男蟒基本相同,但有著自己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尺寸短,身後無擺,其次,所綉紋樣主要是鳳凰、牡丹,以鳥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徵至尊至貴的女性。穿用時上身配以雲肩,掛玉帶,下身系裙。
男紅帔為狀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大紅色團花紋樣,絨綉圈金。
女紅帔與男紅帔配對使用,二者色彩、紋樣完全一致。女紅帔下身系綉花大摺裙。也用紅色。
文小生花褶用於書生、秀才。絨綉枝子花(角隅紋樣),紋樣簡潔鮮明,不拘均衡,服色十分突出,給人以清秀灑脫之感,襯托出人物文靜風流的性格和氣質。色彩淡雅明快。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這叫「硬靠」。靠的結構很復雜,全身共有綉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徵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徵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
女式靠的靠肚較小,綉雙鳳牡丹。靠肚下綴二或三層飄帶。虎頭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綉鳳及牡丹。用時加用雲肩。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完美地襯托出女將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