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主要分類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可分為民專間工藝美屬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
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製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2. 淺析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1000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
1、工藝美術:造型藝術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日用工藝和陳設工藝,從材料上可分為陶瓷、玉石、金屬、漆木、牙角、絲毛棉織物等。它具有實用和審美雙重屬性。是生活和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通過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服務於人民,工藝美術直接體現人們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務的對象來分類:
——宮廷工藝美術——文人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美術等。
按照用途分類:
——生活日用(實用)工藝美術品。如陶瓷、花布、傢具、漆器等。
——裝飾欣賞(陳設)工藝美術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藍、緙絲等。
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徵是實用性與審美性。 還具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關特徵。
3、彩陶是指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紋樣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彩陶,故稱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紅色和黑色紋樣裝飾來自赤鐵礦和錳化物顏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條盤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將表面打磨光滑,再畫上裝飾圖案,入窯燒成。彩陶工藝體現出先民的偉大創造力。
4、原始社會的制陶技術是逐步發展的。經歷了下列幾種方法:
泥條盤築法
涅製法
輪製法(選土-拌泥-發酵-塑形-裝飾-晾乾-焙燒)
5、彩陶分類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陝西西安以東,到甘肅天水、平涼地區。卷唇圜底盆最典型,還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壺等多種造型。裝飾以寬頻紋為主,還有折線紋、三角紋、斜線紋、菱形紋、瓣形紋等。魚形紋、人面紋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線。
(2)、仰韶文化廟底溝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壁體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繪。鳥紋應用更多。直線和曲線結合,紋飾黑白雙關。
(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部分地區。造型以小口的壺、罐居多。裝飾內容豐富。以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曲線和直線結合。技法熟練,裝飾豐滿,流暢,內彩,點和螺旋紋大量運用。
(4)、馬家窯文化半山型:裝飾有兩種,(1)用漩渦紋組成裝飾;(2)用葫蘆形做面的分割,使裝飾面分數各單位。曲線為主,鋸齒紋流行,彩繪黑紅相間,節奏感強。一改以前黑色為主的局面,大量運用紅色彩繪。風格富麗、精巧。
(5)、馬家窯文化馬廠型:裝飾有直線、折線紋、回紋、網紋。人形紋(或稱蛙紋)最具特色。
6、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興起黑陶文化,因為1928年最先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故稱「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採取輪製法。器型渾圓工整、厚薄均勻。封窯技術使窯溫增強,提高了器物的硬度,並產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點:
黑:烏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殼;最薄處不足1毫米。又稱「蛋殼陶」
光:器表光亮;
紐:具有器耳或者蓋紐。
7、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也是工藝造物的萌芽時期。工藝美術在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具有如下特點:1、就地取材;2、工具的創造日趨美觀、實用;3、裝飾紋仰具有濃郁的宗教意義、幾何化、圖騰化、抽象化;4、裝飾趨向於形式美感;5、技術成為工藝美術發展的主導因素。
8、「青銅」是指自然銅(紅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灰青,故名青銅。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前2000年前左右開始,典型特徵是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各種器物,時間長達1500餘年。商晚期與西周早期最為高峰,春秋晚期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逐步衰退。
9、失蠟法,用蠟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漿、用火烤乾即可。此種方法能生產和設計復雜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長110cm,寬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造型雄渾大氣、厚重、庄嚴,四柱足粗壯有力,長方形鼎腹周正雄偉、兩耳挺拔,顯得十分威嚴。司母戊大鼎以夔紋和饕餮紋為主,腹外為裝飾帶,鑄造時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個坩堝(煉銅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魯國的工匠總結當時的手工藝技術,寫成《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的樸素的工藝觀。
12、三代時期的青銅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觶
13、金銀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工藝方法是在青銅器的表面依照圖案紋樣鑿刻出淺槽,然後再嵌入金垠絲,經過錘打後磨平,這種裝飾方法使青銅器呈現出華貴絢麗的效果,宗教氣息較少,世俗氣息更加濃郁。
14、三代時期的青銅器裝飾以饕餮、夔紋為主,具有獰厲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發現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是我國古代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15、漢代燈具特點:
(1)功能合理(尺度適宜、消煙除塵、擋風調光)
(2)結構科學
(3)造型生動、靈巧生動,優美活潑
(4)裝飾華麗、紋樣豐富,色彩燦爛。
例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與朱雀燈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長信宮燈通高48cm,宮女形象為基本造型。跪於地,頭梳發髻,上戴頭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燈座的柄,右臂高舉,袖口形成向下的燈罩,像喇叭一樣,體內是空心,起消煙作用,燈盤內有槽,槽內有屏板形成燈罩,可以轉動,開合調節照射的方向與亮度,還可以擋風。科學性、藝術性完美統一。
16、銅鏡使人們關注自身的美。山字紋是戰國時期銅鏡的代表性裝飾。規矩鏡也稱為「 TLV鏡」,流行於王莽時期,常裝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圖案。
17、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漢代的四神紋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形成南青北白的特點。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硬而單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19、唐三彩:馳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作為著色劑進行上釉,再經過800℃溫度的燒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斕的釉色裝飾,十分絢麗。唐三彩的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斕。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
20、夾薴:(薴指薴麻纖維織的布)夾薴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藝方式,從木胎-脫胎,標志工藝本身的成熟。考古發掘證明發現較早的夾薴漆器是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夾胎漆奩。
21、金銀平脫:用薄金片或銀片做成花紋貼在漆器上,加漆兩三層,再研磨平整,顯出金銀花紋由(又稱推光)富麗華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後,先在漆胎上塗漆數十層,待一定厚度,再進行雕刻(剔紅)當時刀法快,古拙,不如後來纖細圓滑。
22、戧金銀:宋代新創的,用特製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填以金粉源於戰國的針刻。填金的是戧金,填銀的稱為戧銀。
23、中國青銅藝術之後,漆器工藝發展逐漸興盛,取得偉大的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夾紵甚為流行;元代是我國雕漆發展的高峰時期,14世紀中葉,浙江嘉興出現兩位著名的巨匠 張成、楊茂;明代還出現我國古代第一部漆藝專著《髹飾錄》,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藝家黃成寫的。清代時期形成了幾個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州的脫胎。
24、瀆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雜色墨玉 高70厘米,寬135厘米,182厘米,重約3500公斤。可容納酒30石,造型氣勢磅礴。內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詩及注釋.開始造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已經700多年。初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後流落到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內,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時「合以一千金換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團城)浮雕裝飾極為生動,設計巧妙,「變瑕為瑜」。
25、素紗禪衣:1972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即長沙國丞相,完整的織物品和服飾達100多件。有兩件輕薄透明的素紗禪衣,是我國目前僅見的最輕薄的絲織品。素紗禪衣,長128cm,袖長190cm,無色紗。這件禪衣是用作罩衫,穿錦衣外面的。古代婦女的衣服輕細,往往外罩一件禪衣,華麗高貴。其僅重49克,不足一兩,如果除去領和袖口較厚重的邊緣,重量僅半兩多一點。
26、中國刺綉歷史悠久,唐代之前,多為實用以及裝飾用,宋代趨向於觀賞性,講究繪畫性的傳神意境表現。清代形成許多地方刺綉。著名的有:蘇綉、蜀綉、湘綉、粵綉四大名綉。
27、年畫是民間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明清以來的著名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楊家埠 。
28、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各大窯系在陶瓷品種上各具特色。如定窯的白瓷;哥窯的開片;鈞窯的窯變。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質朴豪放;南方的建窯和吉州窯窯主要生產黑釉瓷器。
29、明式傢具:(1)明式傢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紅木、鐵力木等高貴材料設計製作的優質傢具。(2)明式傢具採用榫卯結構,造型簡潔,莊重質朴,線條優美;(3)不事雕琢,裝飾洗練,注意自然紋理和材質美感;(4)工藝精巧,比例適度,典雅大方。明式傢具式我國古典傢具的傑出代表,對於現代傢具設計具有很大的影響。
30、陵陽公樣:指唐代時期著名的織錦紋樣。由竇師倫設計,因為他被封為陵陽公,故名。紋樣章彩奇麗,常以對雉、斗羊、翔鳳、游麟等祥鳥瑞獸、仙花瑞草為題材,圖案採取對稱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藝術效果很好。
31、寶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織錦花卉紋樣,在其他工藝美術中也用作裝飾。基本構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為主題,再配上規則排列的聯珠,造型豐滿,層次繁密,以推暈法表現鮮艷的色彩,裝飾性強,富麗堂皇,含有寶相,藝術價值高。
32、納失失:指古代加金織物。又稱織金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兩種。約始於戰國,元代時期極為盛行,為統治者獨享的織物。也叫「納克實」、「納石失」、「納失思」等。
緙絲:我國傳統工藝之一,新疆樓蘭曾出土漢代緙絲,也稱刻絲,克絲。現在僅蘇州有製造。
33、雲錦:明清時為官廷織物,用於服飾、賞賜,富貴華麗絢爛如雲霞(南京生產)。有妝花,庫錦,庫緞等。
我國陶藝發展到明代進入彩繪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後:白瓷發展快,為陶瓷裝飾與審美開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鎮成為全國陶瓷中心。江蘇宜興被稱為陶都,生產紫砂陶器。明代官窯器開始用年號題款。
34、鬥彩(逗彩):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上釉燒成青花之後,再在釉上彩繪,填入五色,色彩艷麗,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各種色彩爭奇斗艷,故名「鬥彩」,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成化時期鬥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雞缸杯,以裝飾雞紋為最,成化彩繪多為平塗,故稱「成窯一件衣」,風格秀麗清雅。
35、五彩:是成化鬥彩之後的又一新品種,以明代嘉慶、萬曆時期較突出,清代康熙時也有很大發展。是鬥彩的再發展,青花顏色的地位較鬥彩弱,或成眾色之一。紅、黃、綠、褐、紫等為主。
36、清代粉彩:創於康熙時,流行於雍正時期。顏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顏色燒成後軟化,柔和,淡雅。故又稱軟彩。格調文雅,深受宮廷喜愛。以繪畫題材為裝飾,藝術價值很高。
37、琺琅彩:即古月軒瓷器,康、雍、乾三代時名貴用器,內廷賞玩,在瓷胎上用進口的琺琅料繪制花紋,入窯燒成,又稱為「瓷胎畫琺琅」。受明代「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影響而發展的。創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裝飾細致繁縟、華麗。
3.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成就有哪些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
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發展概況
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
新石器時代的石玉、牙骨、編織、縫紉,特別是制陶工藝,已鮮明地顯示了中國工藝美術重視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意匠,亦鮮明地顯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製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
商、西周時期,中國工藝美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工藝造物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精神內涵中大量滲入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具有一種崇高的美學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獲得初步發展,而青銅器和玉器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工藝美術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理性主義精神的崛起和高揚,使指向實用功利和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與承繼原始文化傳統的充滿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機統一,由此而產生的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古拙的美學特徵,在陶瓷、漆器和絲織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上的轉折,造成工藝美術生產格局和價值追求的變化。生產中心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藝造物趨向內在人格和心性的顯示。這一時期崇尚主體人格精神的造物傾向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審美風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發展。青瓷、建築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範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並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范。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中國後,工藝美術有著一定的發展。染織工藝的織金錦、陶瓷工藝的青花和釉里紅是這一時期的突出貢獻。來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工藝美術風格趨向粗獷、豪放和剛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和科學的產生,促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織錦、棉紡、陶瓷、漆器、金工、傢具和建築裝飾等門類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並向程式化和完善化發展,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技藝之精湛、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集各歷史時期之大成的局面。導源於上層貴族審美趣味的以技藝取勝的造物觀念,在清代工藝美術生產中進一步強化,以致一代藝術風格日趨矯飾雕琢、精緻繁縟。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格局、產品結構、工藝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呈現著新的面貌。衰敗和新生、模仿與創造、恪守與分化構成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景觀。承襲清代形制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迅速衰落,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工藝美術則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清新、簡潔、明快的現代工藝美術標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現代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工藝造物活動開辟了新的領域,並樹立起新的審美風范和價值標准。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徵。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朴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於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於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於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於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佔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於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世紀中葉後,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②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綉、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並反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③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採用手工製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製造的工藝造物。
④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
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製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⑤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傢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綉、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美學特徵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恆的工藝造物樣式。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徵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於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藉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徵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徵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願為象徵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朴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範式。這種結構範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4. 高一美術鑒賞第15課【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
(古代岩畫來)——《放牧圖自》鑒賞知識
您所提問的問題www.ZyWxw.net有,高一美術鑒賞第15課【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更新速度很快!
美術www.ZyWxw.net
復制網址到瀏覽器即可!
5.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作品有哪些
多呢。
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
彩陶器、青銅器、漆器、瓷器、 景泰藍;
絲綢回、刺綉(含答十字綉)、中國結、串珠、草編;
毛線編織、織發;
紙藝、剪紙、絲網花;
雕塑、木雕、竹雕、石刻、糖畫、 空竹、蠟染、木偶、皮畫、石硯、金鉑畫、臉譜、葫蘆絲、笛子、貝殼加工、糖果娃娃、蛋殼工、布花、活草娃娃、 布鞋、盤扣、香包……
說得出,就可能有。
6.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形式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工藝美術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屬性,盡管它不是純藝術,創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說教等為宗旨,但它對人的影響又絕不小於純藝術。因為,人可以不去欣賞純藝術,卻不必去專門欣賞它,而它卻永遠在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形式語言,潛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審美意識,如影隨形般左右了人的終極審美判斷。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夙享盛譽,長期是中華文明傳播的承載體,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國工藝美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認知了中華文明。(參考《天公開物》)
工藝美術這個詞,就具有悠久技藝傳統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傳統工藝美術,其主要門類有燒造、煅冶、染織、編扎、雕刻、木工、髹飾工藝等等。
7. 第15課 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教案
點此下載:http://gaokao.zxxk.com/Soft/1009/1301461.shtml
8. 通過作品分析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作品取得的成就,如何學習並應用其中的優秀成分加以發揚光大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一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聖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里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台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游樂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一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築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築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一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修建於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一千多里。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緻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徵。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一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製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餘里,疆域佔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後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後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後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於北辛文化千餘年的一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後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緻。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後,大汶口文化又過渡到了龍山文化,這個場景就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時的情景。下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龍山文化。請大家繼續參觀。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 1928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所以稱龍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臨淄地區已經發現了 12 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遺址,面積 50 萬平方米。這幅照片就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劃分的層次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黑陶中有一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象這種「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黑陶,顯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藝的精美絕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種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飯,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燒水,叫鬲,中間細腰內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飯食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而早於商代文化的一種文化,得名於平度岳石遺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處於夏代紀年之內,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徵,又各自顯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有機的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東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動范圍大多數都在今山東境內。商代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谷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換也比較擴大,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市。齊故城遺址及其周圍出土的銅戈、玉戈、陶鬲等,說明齊都是建立在商代遺址上。
3 、西周時期
周滅商以後,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營丘建立了齊國。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後裔,東海人。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於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姜太公死後,是返祖而葬的,後來齊地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這里,稱「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齊地封賞給了姜太公。太公率眾人去自己的封國,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些客人睡的這樣安逸,恐怕就沒有去封國就任的心」。太公聽後,便連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趕到了齊營丘,正遇上萊侯率兵攻打,與太公爭國。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打敗萊夷,太公才在營丘安定下來。
姜太公封齊建國後,以尊賢尚功,富民強國為立國之本,興開放務實之政,求富民強國之效。所採取的治國方略主要有三條:第一,簡化君臣之禮,順其當地風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齊國僅 5 個月,就初步奠定了開國主政的大基業。當周天子十分驚訝地問他,怎麼如此之快時,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第二,推行調理陰陽,治國安邦之術,尊崇賢智,獎賞有功的任人唯賢的政策。第三,開放工業、商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同時勸勉婦女做工,發展手工業,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齊國來,使齊國很快成為「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衽而往朝」,這就說,當時齊國的衣飾鞋帽領導著周朝個諸侯國的服裝新潮流。難怪到了西漢,皇家貴族還要在這里專門設立製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裝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孫哀公,因受紀侯的誣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營丘人攻殺胡公而自立,就是齊獻公。公元前 859 年齊獻公復都營丘,因臨淄水而更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分布圖(電動圖表)。
齊國興建國都時,地理位置是經過周密考慮和科學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為西、東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牆,挖護城河,使水系相連,四面環繞,構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網路。使這個具有 7 萬戶,達 30 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內的廢水、積水得以順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無恙。這是位於齊故城西北部的一處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敵的科學建築,是世界同時代古城排水系統建築史上所僅見的。
4 、春秋時期
公元前 686 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避難的公子糾和小白,於公元前 685 年,分別率兵從魯國和莒國日夜兼程奔赴齊都,以求繼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輔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險些喪了性命。
後來,大難不死的公子小白終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本來他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但是他卻能聽取勸告,捐棄前嫌,沐浴更衣,親自迎接滿腹經綸、治國有方的管仲,並拜為丞相。從此兩個人攜手共進,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圖大業。
姜子牙在建立齊國時帶來的舒張、達觀的國風,自由、開朗的民風,終於為齊國後來的稱霸春秋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不過,真正給齊國帶來盛世雄風的還是他,這位長眠在牛山的一代賢相 --- 管仲。
管仲臨危受命,輔政 40 年,殫精竭慮。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時,正面臨著一個充滿動盪和白廢待興的局面。管仲上台後,立刻治理整頓,穩定局勢。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通漁鹽之利,興山林、海河、農工之業,壯大經濟,增強國力。其次鑄行貨幣,繁榮商業,打開關禁,降低關稅,不搞地區封鎖。齊國規定,帶 4 馬 1 車來的商人,免費吃飯;帶 12 匹馬 3 輛車的既免費吃飯又免費供給飼料;帶 20 匹馬 5 輛車的除上述條件外,還專門配備 5 個俑役人員,以供使喚。一時到齊國作買賣搞貿易的人,竟「歸之若流水!」大家看這邊陳列的便是當時流通的貨幣 --- 齊刀幣。管仲改革的第三點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給農民,根據土地的肥瘦決定加減稅收,休養生息。「養桑麻,育六畜」,「通貨積財」,結果贏得了民富國強,社會穩定。第四,在軍事上「作內政而寄軍令」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對「遠交近攻」,主張首先要與自己相鄰國家建立睦鄰關系,保持一個和平的環境。第五,實行「三選法」,舉賢任能。所謂三選,就是先由基層推薦,再試聘官職,加以政績考核,最後由最高當局下基層考察確定,認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過了三選,也不是終身制,期間還要經過多次的考核,發現問題隨時罷免。古齊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出於私心,有賢不報,泯滅人才,一旦發現,就犯了忌賢妒能,有賢不讓的罪。重者,可開刀問斬!不用人才就是對國家犯罪,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創吧。桓管改革,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充滿熱情地寫道:「齊桓公稱霸,並不是僅僅由於產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於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民強的基本要素」。這個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現狀,勇於改革」。
9.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概況
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
新石器時代的石玉、牙骨、編織、縫紉,特別是制陶工藝,已鮮明地顯示了中國工藝美術重視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意匠,亦鮮明地顯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製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
商、西周時期,中國工藝美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工藝造物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精神內涵中大量滲入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具有一種崇高的美學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獲得初步發展,而青銅器和玉器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工藝美術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理性主義精神的崛起和高揚,使指向實用功利和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與承繼原始文化傳統的充滿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機統一,由此而產生的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古拙的美學特徵,在陶瓷、漆器和絲織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上的轉折,造成工藝美術生產格局和價值追求的變化。生產中心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藝造物趨向內在人格和心性的顯示。這一時期崇尚主體人格精神的造物傾向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審美風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發展。青瓷、建築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範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並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范。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中國後,工藝美術有著一定的發展。染織工藝的織金錦、陶瓷工藝的青花和釉里紅是這一時期的突出貢獻。來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工藝美術風格趨向粗獷、豪放和剛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和科學的產生,促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織錦、棉紡、陶瓷、漆器、金工、傢具和建築裝飾等門類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並向程式化和完善化發展,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技藝之精湛、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集各歷史時期之大成的局面。導源於上層貴族審美趣味的以技藝取勝的造物觀念,在清代工藝美術生產中進一步強化,以致一代藝術風格日趨矯飾雕琢、精緻繁縟。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格局、產品結構、工藝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呈現著新的面貌。衰敗和新生、模仿與創造、恪守與分化構成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景觀。承襲清代形制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迅速衰落,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工藝美術則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清新、簡潔、明快的現代工藝美術標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現代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工藝造物活動開辟了新的領域,並樹立起新的審美風范和價值標准。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徵。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朴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於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於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於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於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佔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於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世紀中葉後,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10.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種類,舉例說明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等。
1、織錦
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
三國、六朝、隋唐時期是中國織錦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東晉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志著南京雲錦的正式誕生。
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一派繁忙。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緯錦採用緯起花的顯花方式,突破了"錦花型"單元較小的局限,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
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
2006年,雲錦、蜀錦、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批準的織錦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有南京雲錦研究所以及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2009年,中國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印染
又稱之為染整。 是一種加工方式,也是前處理,染色,印花,後整理,洗水等的總稱; 本科的染整專業現在已經並入輕化工程專業;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到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陶瓷
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4、金銀器
金銀器在歷史文物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且不易氧化變色,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
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了金銀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銀製品。金銀製品在商代即已出現,春秋戰國時代已有金銀鑲嵌工藝。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現。
5、漆器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陶瓷
網路-印染
網路-織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