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小班歌唱活動《誰唱歌》教案
一、活動名稱: 音樂游戲——《誰唱歌》 二、設計意圖: 本班幼兒初次嘗試音樂游戲,通過活動掌握和分辨幾種動物的叫聲特徵。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 三、活動目標: 1.體驗音樂游戲的樂趣。 2.發展幼兒的辨別和模仿能力。 3.引導幼兒掌握幾種動物叫聲的特徵。 ... 四、活動准備:歌曲磁帶《誰唱歌》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放歌曲錄音,引起幼兒游戲興趣。 ——小朋友這首歌曲好聽嗎? ——歌曲的名字叫什麼? ——歌曲里有哪些小動物? ——小鳥怎樣叫? ——小貓怎樣叫? ——汪、汪、汪,誰在叫? (二)基本部分:組織幼兒參與游戲隨音樂一起做模仿動作 ——誰唱歌兒吱、吱、吱?(小鳥唱歌吱、吱、吱!) ——誰唱歌兒汪、汪、汪?(小狗唱歌汪、汪、汪) ——誰唱歌兒呱、呱、呱?(小青蛙唱歌呱、呱、呱) ——現在小朋友知道剛才是誰在唱歌了吧?
㈡ 幼兒小班音樂游戲教案
【內容與要求】
1、在聽聽、看看、摘摘、做做的情景中,感知音樂,知道歌曲的名稱,理解歌曲內容。
2、激發幼兒參加音樂活動的願望。
【材料與環境的創設】
1、知識准備:認識蘋果的形狀、顏色,了解蘋果的味道。
2、多媒體:豐收的許多蘋果
3、學會兒歌《大蘋果》
【活動過程】
一、律動
幼兒一邊念《蘋果》兒歌,一邊按節拍拍手。
兒歌:紅蘋果,綠蘋果,樹上蘋果多又多;
蘋果香,蘋果甜,吃的臉兒紅又圓。
二、語言節奏
X X X X / X X X X/
(師)這 是 什 么? 這 是 蘋 果。
這 是 什麼? 這 是 香 蕉。
這 是 什麼? 這 是 橘 子。
教師准備一個水果籃,內放蘋果、西瓜、香蕉、草莓、菠蘿等水果,教師按節奏問:「這是什麼?」幼兒按教師出示的水果有節奏的回答。
三、練聲
1 2 3 4/5—/5 4 3 2/1—/
這 是 什 么 這 是 蘋 果
四、新授
(一)在情景中感知,在《許多蘋果樹》多媒體背景下感受音樂。
1、教師問:小朋友,你們看看,大屏幕里有什麼?(蘋果,蘋果樹)
2、教師問:看看,蘋果樹上有什麼?(引導幼兒講出有圓圓的、香香的、脆脆的、紅紅的大蘋果。)聽聽,這首歌曲好聽嗎?
3、教師放音樂,幼兒聽兩遍音樂。
4、第三遍,幼兒邊聽音樂邊拍手;
(二)邊看大屏幕,邊感受歌曲。
1、教師清唱兩遍,注意口形。問「小朋友,聽聽歌曲里唱了什麼呀?」
2、教師用鈴鼓當裝蘋果的籃子,邊唱邊表演第四遍。
提問:老師在做什麼呀?
樹上長著大蘋果,老師要用力地把它摘下來呀。(一個一個摘下來)啟發幼兒咬准字音,重點練習一個一個摘下來。
3、教師再次一邊表演一邊清唱。
提問:歌曲里還唱了什麼?
4、教師邊表演邊用天空式方法提問。
「樹上有許多什麼?」(紅蘋果)「什麼叫許多?」
「蘋果長在什麼地方?」(樹上)
「我是怎麼摘蘋果的?」邊做摘的動作邊唱出來一個一個摘下來。
「我們喜歡吃什麼?」(蘋果)「多吃蘋果怎麼樣?」
5、教師再邊表演邊完整唱一遍。
(三)告訴幼兒歌曲名稱。
教師問:這首歌曲里唱了什麼水果?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蘋果》,反復認讀漢字蘋果。
(四)幼兒參與活動,隨意跟唱,進一步感受歌曲內容。
幼兒起立看大屏幕豐收的蘋果,跟著老師邊唱邊做動作
㈢ 如何寫小班幼兒音樂教案的設計意圖與反思
小班剛入園的幼兒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同伴,一時難以適應,為了讓他們輕松愉快地記住同伴姓名,減少心理恐懼,盡快適應新環境,特設計此活動「誰在敲門」,這一歌曲簡短有趣,我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徵,並利用新穎的游戲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對唱歌曲,在激發幼兒興趣的同時讓幼兒初步學會有禮貌地交往。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對唱歌曲,並愉快地參與游戲。 2、熟悉同伴名字,初步學習有禮貌地交往。 活動重點: 愉快參與游戲,並學會歌曲的對唱形式。 活動難點: 讓幼兒集中注意力記住同伴姓名。 活動准備: 小猴及小熊的貼絨、布偶、頭飾若干,節奏卡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導入活動(1分鍾) 請幼兒聽老師拍節奏,猜猜是什麼小動物來了。 (小猴出場,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基本部分:(通過欣賞、表演、游戲等形式,掌握樂曲基本旋律,並初步學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從中感受參與游戲的愉悅)(18分鍾) (一)引導幼兒掌握節奏(××1×××—1)(4分鍾)、 1、出示貼絨小猴及節奏卡(××1×××—1)。小猴是按這個節奏跳出來的:「小猴,跳跳跳。」 2、出示貼絨小熊,引導幼兒按節奏說「小熊,走走走」。 (這個環節重點練習節奏。貼絨小猴、小熊隨著節奏在節奏卡上跳躍,能使幼兒獲得直觀印象,自覺把歌詞與節奏聯系起來,為後面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歌曲(通過欣賞歌曲,理解如何對唱歌曲)(3分鍾) 1、咦!小猴、小熊怎麼豎起了耳朵?它們聽到什麼聲音了嗎? 2、兩位教師分別扮小猴、小熊對唱,幼兒完整欣賞。、 3、這首歌幾個人唱?和其他歌曲有什麼不一樣? (神秘的表情和口吻很快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兩位教師的表演使幼兒很好地理解了什麼是對唱。) (三)學唱歌曲(幼兒學唱歌曲,並掌握基本旋律,通過替換幼兒名字,使幼兒體驗活動的樂趣)(3分鍾) 1、幼兒分句學唱一遍,重點練習「你是×××」這一句。(為使幼兒准確地掌握旋律,教師教唱時採用單手旋律伴奏。) 2、幼兒整首跟唱兩遍。教師提示幼兒最後一句要唱得輕巧、活躍,表達高興的心情。整首跟唱時每次都替換填入幼兒的名字,能保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良好的情緒體驗。 (讓幼兒輕松掌握基本旋律,使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聯系生活經驗,擴展幼兒交往的能力) (四)游戲:神秘的客人(通過角色表演對唱樂曲,進一步掌握歌曲旋律,同時初步學習有禮貌地接待客人)(4分鍾) 1、教師扮客人敲門,幼兒扮主人,師幼對唱。 2、請幾名聲音較響亮的幼兒扮客人,與全班幼兒對唱。教師伴奏,並用眼神、手勢提示。(表演時,客人與主人不同的空間位置較易使幼兒分清角色,多樣的對唱方式,再加上教師眼神、手勢的提示,能使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本環節注重變換演唱形式,使幼兒在體驗歌曲旋律的過程中更感受到了活動的樂趣所在) (五)表演布偶(通過欣賞布偶表演,又與一這下的生活經驗聯系,使幼兒在音樂中進一步學習有禮貌的交往方式)(4分鍾) 1、小猴和小熊聽了這么久,也學會了,我們來看他們表演好嗎?(當幼兒感到疲勞時,布偶表演能再次引起幼兒的注意,並使他們在欣賞中得到休息。) 2、小熊請小猴進屋後還可以怎樣招待客人?(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用布偶表演。) (本環節設計提問並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表演,既給了幼兒聯系生活經驗、積極思維的機會,又豐富、擴展了幼兒的交往經驗。) 3、集體表演(一半幼兒扮小猴,一半幼兒扮小熊邊對唱邊表演,兩個教師也各扮一種角色,與幼兒一同游戲。) (活動結束) 活動評價: 此環節屬於本次活動的結束部分,把幼兒從活動室帶入實際生活,使幼兒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學會了基本的交往方式,本環節又體現了藝術領域與社會領域的整合。 活動延伸:(2分鍾) 小結:今天小朋友不但表演了歌曲,咱們也學會了這方面的本領,還記住了許多小朋友的名字,也學會了要有禮貌地招待客人,小朋友回家後,也自己當一回小主人,招待一下家裡的客人吧!(幼兒隨音樂,開動小火車,離開活動室。)
㈣ 小班音樂游戲 什麼樂器在歌唱 教案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感受、辨別幾種打擊樂器的音色,體驗探索的樂回趣。
2、培養幼兒答傾聽的習慣。
活動准備
--小型打擊樂器4、5種,黑板。
--錄音機、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樂器,如:鈴鼓、碰鍾、木魚、三角鐵等,讓幼兒看一看、敲一敲,感受、熟悉其音色,並記住它們的名稱。
2、教師在黑板後邊敲2、3種幼兒熟悉的打擊樂器,請幼兒聽辨是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
3、玩游戲:什麼樂器在歌唱。讓幼兒不看樂器,只聽聲音說出老師敲打的樂器名稱。
開始時,一次敲打一種樂器,逐漸地可連續敲打二三種樂器,請小朋友聽辨...
4、教師加入歌曲,放慢速度清唱,幼兒集體聽猜。
引導幼兒跟老師學唱①~④小節,教師唱後半部分,並請小朋友聽辨打擊樂器的聲音...
5、待幼兒熟悉歌曲,教師將其中的「小朋友們」處替換成班上幼兒的名字,請幼兒說出這是什麼樂器在歌唱。
聽錄音機寶寶來唱,小朋友一起跟唱。
6、引導幼兒做游戲:
將幼兒分成三組,各拿一種樂器。
教師或請個別幼兒在幕布後按節奏敲一種樂器,拿這種樂器的幼兒則根據聽到的聲音隨之按節奏敲打。
㈤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小遊伴》
一、教材分析
我說的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第四課《我和小夥伴》,實際上本課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群的教育。讓小孩願意和小夥伴玩,能和小夥伴友好的相處。文中設計了說一說自己的小夥伴的活動,提示引導哪些是小夥伴,可以是鄰居家的孩子;父母的親戚家的孩子;父母同事的孩子;也可以是學校內的同學……另外,還設計了「與小夥伴一起交往、玩樂時,意見不一致怎麼辦」以及「與小夥伴一起做了錯事怎麼辦」這幾種活動。文中通過現實生活中與小夥伴在一起開開心心玩耍的照片以及許多與小夥伴在一起學習、游戲的彩圖,告訴學生有小夥伴的快樂,讓學生領悟如何分享以及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彼此寬容的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在與小夥伴一起玩時,怎樣求同存異,要互相兼顧;「與小夥伴一起做錯了事情」應讓同學們自己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感悟明理:有了錯誤要誠實,要勇於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健康發展,才能贏得他人真正的信任。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設計意圖: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整堂課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得到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並從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目標:
1. 喜歡和小夥伴交往,能體驗到交往的快樂。知道朋友多快樂多。
2. 嘗試處理在與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初步體會與夥伴交往要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處理在與小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難點:有了問題協商解決。
六、說教法 幼兒網http://www.youerw.com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強調的是在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知道怎樣與小夥伴相處,遇到問題時怎樣解決,為此,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
1、情境教學法:
2、表演法:
3、交流討論法、學生自主評價法 :
以上教學方法的運用能給課堂帶來生氣,帶來歡樂,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以上教學法的運用其實也使情境成為一個個連續的動態客體。讓孩子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這樣教學就成為「我」高興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七、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體現以下幾種學法的指導。
1.表演展示學習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寓教於樂。因而我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參與模擬游戲、表演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識。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同時我也是結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交流、合作的機會。
3.競賽討論法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以競賽的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找朋友>,師生互動進行演唱,把學生帶入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能自然的引出問題,「聽到這個歌曲你想到了誰?」,然後通過學生的回答揭示出課題——我和小夥伴(板書)
二、說說我的小夥伴
通過欣賞小夥伴在一起游戲的圖片,讓學生自由介紹自己的小夥伴的姓名、年齡、愛好等,並講一講他和小夥伴在一起發生的有趣活有益的事情,感受和小夥伴在一起的快樂。
這個時候,有些學生會非常積極發言,而有的學生卻默不出聲。這樣的學生也許還不能適應集體的環境,由此可以引導他來談一談如果沒有小夥伴我們會有怎樣的心情,讓大家都知道沒有小夥伴的孤單,並請其他學生和這個沒有小夥伴的學生交朋友讓他也和大家一樣開心起來。
三、活動:怎麼辦?
1、請一小組同學到講台上選一樣教師提前准備好的一些小東西。(有學生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出現了幾名同學同時選擇一件東西。
2、提問這一小組同學:大家說說該怎麼辦?
3、提問全體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合理?那種大家滿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想把學生帶到實際問題中,針對實際發生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博採眾意,讓學生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問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達成滿意,學生的感悟會更深。
4、現在還有一名同學也遇到類似問題,大家幫他想辦法,看怎麼解決那個問題。(出示分玩具事件)學生討論。指名說一說。
板書:大讓小 輪流玩 猜拳 一起玩
5、出示分蛋糕事件。
分組討論:該怎麼辦?
指名到講台前表演一下。
5、小結:許多同學想到將大的讓給別人。提到最多的詞也是謙讓。最後不管是吃大的還是吃小的,大家都很高興。這就是謙讓的結果。互相謙讓,想到別人,是在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大家都快樂。
通過幾個不同事件把學生帶入幾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感悟道理,知道小夥伴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才能相處得更好,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快樂。並請學生表演分蛋糕事件,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在這一環節我採取小組競爭討論的學習方法,(出示插圖)讓學生分組談談在遇到意見不統一時應該怎麼做?看那一組採取的方法最合理,最公平,最能讓大家滿意?
小結:在許多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大家要商量解決。
板書:商量解決
五、犯了錯誤怎麼辦?
1、想一想:不認錯有什麼不好?哪個小朋友說的好?(出示插圖)
指名到前邊表演一下。角色分別有不認錯的學生,勇於認錯的學生,以及公平的使者小老師。
讓學生體驗勇於認錯不但不會遭到責備,知錯就該還會受到表演,而且會得到大家的信任。
板書:勇於認錯
2、小結:和小夥伴在一起很快樂。如果在相處中遇到問題,一定要解決好。不論是什麼方法,一定要有道理。不論什麼問題,不僅要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別人。這樣,大家才能相處愉快。
六、一同玩一個游戲,」一二三、木頭人」,讓這節課在愉快地結束。
㈥ 幼兒園小班藝術教案歌曲《老師,您早》
第一課 老師你好 課題:老師你好 課時:1—1 (總1課時,電1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聆聽歌曲《老師你好》,感受歌曲表達的情境,理解歌曲所表現的內容。 2、能學會《老師理解我》,並用輕松明亮的聲音、活潑輕快的情緒演唱這首歌曲,進行歌表演,從中體會師生同樂的愉悅。 教學重點: 能學會《老師理解我》,並用輕松明亮的聲音、活潑輕快的情緒演唱這首歌曲,進行歌表演,從中體會師生同樂的愉悅。 教學難點 學會唱《老師最理解我》,並能選擇用合適的節奏用打擊樂伴奏。 教學用具: 鋼琴、打擊樂器、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基礎訓練 1、發聲訓練 1=C→1=F 4/3 1 1 2 3 4 |5 — |5 4 3 — 3 2 |1 — |5 4 3 2 1 — 師:同學們來唱 歌,生:lu ya lu ya 同學們來唱 歌 mi ma mi ma. 要求:輕聲唱,唱得連慣。 三、新課教學 (一)聽賞歌曲:《老師你好》 師:同學們,開學以來,我們首先就要迎接一個什麼節日啊?(教師節)是啊,這是老師的節日,你們有什麼話想跟老師說的嗎?(讓同學們自己說一說),你們說的真好,有一個同學把他的心裡話唱了出來,我們一起來聽聽。 1、 聆聽歌曲《老師您好》,思考問題,分組討論。 (1) 歌曲的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深情的,中速) (2) 能用什麼體態動作參與歌曲的表現。 2、 聽賞歌曲並參與表現。 3、 師:你能選一條節奏用打擊樂來為這首歌曲伴奏嗎? (1)碰鈴:X — X — 三角鐵:X — — — (2)響板: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 沙錘:X X X X X X X X X X X (4)鈴鼓:X X X X X X X —— (二)學唱歌曲:《老師最理解我》 師:開始我們欣賞了那首唱給老師的歌,你們想不想也來唱一唱給老師的歌呢? CAI:播放歌曲范唱《老師最理解我》 1、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師生分角色領讀、齊讀。 2、聽錄音輕聲跟唱一次歌詞。 3、學生隨琴自由劃拍視唱歌譜,找出難點。 4、解決歌曲中的切分節奏難點,重點指導唱譜。 5、隨琴完整地唱譜。 6、隨琴完整地唱譜,並用拍手為歌曲伴奏。 7、隨琴演唱歌曲。 四、參與表現 師:你覺得,這首歌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來演唱呢?(歡快的、速度是中速稍快)好的,我們就用這種情緒來唱一唱。 1、 用歌聲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可以分齊唱和領唱。 2、 加入打擊樂器伴奏表現歌曲。 3、 請同學上來表演唱。 五、總結。 板書設計: 老師最理解我 (1)碰鈴:X — X — 三角鐵:X — — — (2)響板: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 沙錘:X X X X X X X X X X X (4)鈴鼓:X X X X X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