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小小班優秀音樂游戲教案!!!答得好追加分哦!
一、說教材
1、教材的選擇:大家都知道,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而且隨著年齡的發展,小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在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更加喜歡直接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觸摸。他們學習、活動的特點是只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的結果。因此,小小班的教學活動應更注意游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因為幼兒時期,興趣是其學習活動中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幼兒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能自發地把心理活動指向學習對象,且能取得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動都應重視興趣的培養。因此,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正如《綱要》中所說的,「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而此活動〈好聽的歌〉既來源於幼兒的生活,而且本教案,從教材的選擇到教法的設計,較多的考慮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自然地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種物體發出的各種不一樣的聲音,把語言、科學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即加深了幼兒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又有效的提高了科學活動的能力。還使他們對
優美動聽的聲音產生了好奇心,平時更加善於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這個奇妙的世界。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並在活動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游戲中。充分的課前准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步驟為:
激發興趣——動手探索——幼兒交流——觀看多媒體——欣賞詩歌(游戲)——音樂游戲(好聽的歌)——延伸活動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活動一開始,我就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松的活動環境,准備了很多能發出聲音的物品,「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准備了很多東西,你們看看都有什麼啊?這些東西可好玩了,還能唱出好聽的歌呢?而且每個東西唱的都不一樣呢,小朋友想不想聽?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吸引了孩子。因為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才開始萌芽,簡明的導語直接切入主題,豐富的物品,旨在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二)、動手探索
根據小小班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我為幼兒安排了動手探索,為每組幼兒提供了很多能發出各種不一樣聲音的物品,供幼兒動手操作。在這個活動環
節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寬松的活動氣氛中,幼兒敲敲,打打,拍拍,按按,聽聽,比較各種物體發出的不同的聲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獲得的經驗是很零碎的,單一的,那怎麼給幼兒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呢,讓他們了解每種物體發出的不同的聲音呢?
(三)、幼兒交流
於是,在自由探索過後,我就採取讓幼兒自由介紹自己玩了什麼,發出了什麼聲音,和別的聲音一樣嗎?這樣的方式對幼兒獲得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物品在幼兒的手裡,幼兒模仿的聲音和結合實物進行,還可以請其餘的小朋友學一學,說一說,他模仿的像不像,避免了單一性。
(四)、觀看多媒體
小小班幼兒注意時間短,興趣穩定性差,新異、強烈以及活動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除了這些物品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大自然也有很多奇妙的聲音呢,那他們的聲音又是怎麼樣的呢?小朋友想不想聽聽?採用多媒體教具,把幼兒帶入了奇妙的聲音世界,讓幼兒聽一聽,猜一猜,學一學。能再次吸引幼兒注意,激發活動的興趣。視覺聽覺的完美結合,促進了幼兒的思維的發展。
(五)、欣賞詩歌(2遍)
將幼兒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出來,詩歌語言簡單,節奏明快,幼兒易懂易讀,在詩歌欣賞2遍之後,採用師生問答的方法,加深幼兒對聲音的記憶,同時也為後面的音樂游戲奠定基礎。
(六)、音樂游戲(好聽的歌)
把〈小動物怎麼叫〉改編成(好聽的歌),和幼兒表演唱,使幼兒情緒到達最高潮,藝術融入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讓
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七)、延伸活動
可請幼兒在課間,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找找生活中還有什麼奇妙的,不一樣的聲音。持續和拓展幼兒對各種聲音的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三、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秘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兒根據教師准備的物品進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動在引起興趣後,採取了操作,讓幼兒在動一動,敲一敲,聽一聽中獲得感知,比較出不同的物體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2、交流討論法:進行了探索操作,我創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通過介紹,讓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深化了幼兒各自的認識。
3、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音樂游戲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和教師進行一問一答的表演游戲,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詩歌中的語言。
4、提問法: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
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5、演示法:我還通過多媒體,把大自然的許多聲音演示給幼兒聽,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認識,多媒體的運用,引導幼兒去聽去猜去模仿,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統一。
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四、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方位的參與: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敲敲,打打,拍拍,按按,聽聽多種方式的參與,對奇妙的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產生了興趣。
2、師幼合作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的提高。為了讓幼兒對各種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採用了教師和幼兒合作對答法,給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積極對答教師的活動中,理解並學習了詩歌的語言,感受各種大自然不同聲音的奇妙。
3、音樂游戲法:通過輕松愉快的樂曲,優美熟悉的旋律的聽覺刺激,有助於幼兒對詩歌語言的記憶,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促進思維的發展。
採取的以上種種教學方法,極大的體現了「以
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Ⅱ 小班教案小船靠岸教案兒歌
設計意圖: 《橘子船》這首兒歌只有四句歌詞,很適合小班幼兒學習,於是我嘗試著對兒歌進行了改編和譜曲,並據此設計、組織了音樂教學活動,自然地融入了社會、情感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效果良好。 目標: 1.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初步學習演唱歌曲。 2.體驗開著「橘子船」與大家分享水果的快樂。 准備: 1.教師用的蘋果、梨子、菠蘿、橘子各一,配套圖標一套(如圖)。 2.幼兒人手一個橘子。 3.幼兒已熟悉《橘子船》旋律,會唱《水果歌》。 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著《橘子船》的旋律做律動「摘水果」。 師:果園的水果成熟了!我們一起來摘果子吧! 2.演唱《水果歌》。 幼兒根據教師逐一出示的水果,演唱《水果歌》進行練聲。如,教師出示蘋果,幼兒演唱:「來來,我是一個蘋果,果果果果果果……」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想像。 師:橘子瓣兒像什麼?(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句大膽講述,並根據幼兒的講述引出橘子船,出示圖標 一、二)。 2.理解歌詞內容。 (1)橘子船要開了!它要開到哪裡呢?請你們聽老師唱一首歌。 (2)教師范唱後提問:小船開到誰的嘴巴里了?(幼兒回答後,教師出示圖標三、四。) (3)教師再次范唱,一邊唱一邊逐一指圖,幫助幼兒進一步熟悉歌詞。 3.學唱歌曲,體驗與大家分享水果的快樂。 (1)幼兒在「開小船」的游戲情景中,學唱歌曲。(教師在幼兒面前巡迴「開」著「橘子船」,帶領幼兒學唱3~4遍,後面兩遍教師可適時地將「船兒」開進幼兒的嘴巴里。) (2)幼兒大膽想像並替換歌詞演唱。 師:小船除了可開到媽媽的嘴裡邊兒,還可以開到誰的嘴裡邊兒呢?(幼兒如說「開到爸爸嘴裡邊兒」,就替換原有歌詞引導幼兒集體演唱。) (3)討論和交流。 師:為什麼小船要開到媽媽和其他人的嘴裡邊兒呢? 三、結束部分 幼兒自己剝橘子,師幼一起唱歌,幼兒將橘子船開到教師或同伴的嘴巴里。 附:橘子船(原文) 張強 剝個橘子瓣兒,像只小黃船兒。 小船開到哪兒?媽媽嘴裡邊兒。
Ⅲ 小班音樂課後反思:大腳小腳
反思
教師的腳底對著幼兒的腳底,告訴幼兒老師的是大腳,幼兒的是小腳。內 老師的容大腳和小朋友的小腳還能一起做游戲呢。
對於腳部各個部位的認識環節中,我發現,幼兒們對於自己身體上那麼重要、常用的器官竟然認識的那麼少。看來成人們在注重孩子們智力、情感等各方面的投入的同時,卻忽略了一些其實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的常識教育。每個人對自己身體上各個外部器官的認識與接觸不是天天都有嗎?何不進行適時的教育呢?
這次的活動雖然開展的效果不錯,可課後給我的反思也很大。對於孩子們的經驗,我們是不是還忽略了日常中太多的東西,所以在今後的教學或日常中應多考慮這方面的內容。 同時在與家長的聯系中,也要求他們重視這一點。相信,經過努力,幼兒的個方面都能更好地得到發展。
Ⅳ 幼兒園小班音樂小手小腳動起來教案用什麼音樂好
活動目標
1、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
2、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 。
3、教育幼兒養成清潔衛生的好習慣。回
重點難點答
活動重點: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
活動難點:培養幼兒養成清潔衛生的好習慣 。
活動准備
洗手的課件、 兩個小熊手偶、幼兒人手一條小毛巾、溫水、盆子、香皂。
活動過程
(一)游戲:「手指歌」導入活動
「小手小手前拍拍,小手小手後拍拍,小手小手上拍拍,小手小手下拍拍,小手小手把小眼睛蒙起來。」
(二)集中觀看手偶表演,幫助幼兒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1、游戲導入:「醫生嘟嘟來做客」(激發幼兒觀看手偶表演的興趣)
教師引導語:「今天,我們小的醫生嘟嘟要來我們班裡做客了,我們一起來歡迎它吧!」(出示扮演小醫生的手偶,向小醫生問好)
2、觀看手偶表演:(教師邊做手偶表演邊講述故事,讓幼兒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提問:豆豆為什麼會肚子疼啊?
它應該怎樣做呀?
(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手上有許多的細菌,要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3、引導幼兒聯系自己的實際進行交流(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進一步體驗洗手的重要性)
問題:你們的肚子疼過嗎?為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做啊?
4、小醫生嘟嘟小結:洗洗小手講衛生(鼓勵幼兒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Ⅳ 小班音樂《小腳的舞》的教案如何寫
,「教學目標」要明確.「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的最精妙之處是什麼,或者從學生實際來內看,要克服的容問題是什麼,這個例子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什麼,我們在設計教學時,應做到心中有數.這不就是確定教學目標嗎?如果我們可以把一堂課的教案看作一篇文章,那麼教學目標就是這篇文章的論點或主旨,組織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都應圍繞它進行.所以,在寫教案時先明確教學目標十分必要.
Ⅵ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小腳丫畫畫》兒歌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腳丫有腳心,腳背和五個腳趾,學會愛護,保護小腳丫。
2.樂意用自己的小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能積極地參加探索活動,體驗光腳踩在不同材料上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小腳丫。
難點:用自己的小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動准備
1.
活動檢查場地,小腳丫圖片,萢沫板,地毯,席子,竹板,塑料布,海綿,沙池,鵝卵石。
2.
歡樂的背景音樂。
3.
橡皮泥,彩紙,畫筆,畫紙等若干。
4.
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觀察人們在不同場所從事的活動。
5.
欣賞有關的故事、兒歌、進行猜謎活動。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播放《小腳哪裡去了》音樂磁帶,鼓勵幼兒隨音樂大膽地進行表演。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師引導幼兒找一找自己的小腳去了哪裡,找到後動一動小腳。
2、
組織幼兒將鞋子、襪子脫掉,看一看小腳長得什麼樣。
3、
鼓勵幼兒找同伴或老師,比較兩人的腳有什麼不一樣。如:有的腳大,有的腳小;有的腳胖,有的腳瘦;有的腳白,有的腳黑。
4、
請幼兒比一比十個腳趾的長短,可以比較自己的腳趾,也可以與同伴,也可以與同伴、老師互相比較。
三、
結束部分:
1、
組織幼兒討論;腳有什麼用?你會用小腳做什麼事?
2、
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圖片或錄像,了解腳的多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