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班美術剪紐扣教案
活動目標:
1.感受作品中色塊大小對比以及三原色搭配所帶來的美。
2.通過對比欣賞遮住黃色色塊的畫面和完整的畫面,感受作品中不對稱的均衡風格。
3.初步欣賞抽象畫,了解繪畫作品有多種風格。
活動准備:
1.投影儀1台。
2.幼兒用書:《紅黃藍構成》。
3.教學掛圖:《蒙德里安的作品》。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欣賞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構成》。
1. 引導幼兒描述觀察後的初步感覺。
2.教師:今天老師要請大家欣賞一位大畫家的畫,看看他的畫和我們以前看的畫有什麼不一樣。
(二)師幼兒共同欣賞畫面,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的線條、色彩。
1. 教師:畫面上有哪些線條?它們在一起變出了哪些形狀?
2. 教師針對幼兒的回答,進一步引導幼兒欣賞畫面。
教師:畫面上的格子一樣嗎?有哪些不一樣?畫面上有哪些顏色?讓你想到了什麼?(比如藍色可以想到大海、夜空,是冷色;紅色想到太陽、火,是暖色等。)3. 引導幼兒發現畫面色彩搭配的美。
教師:如果我們把紅顏色換成藍色好嗎?為什麼?
4. 引導幼兒對比欣賞遮住黃色色塊的畫面喝完整的畫面,感受作品中不對稱的均衡風格。
教師:現在老師遮護黃色色塊,你再看看這幅畫,有什麼感覺?沒有遮住黃色色塊的畫,你有什麼感覺?
(三)引導幼兒再次完整地欣賞作品。
1.教師: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麼?請你為它起個名字吧。
(四)教師簡單介紹畫家蒙德里安。
1. 教師:蒙德里安是荷蘭的一位大畫家,他的畫不像我們以前看到過的作品,上面有動物、人或者是花。這幅畫上面只有一些線條和色塊,但這樣簡潔的圖案也很好看。
活動延伸:
1. 區角活動:在美工區提供幼兒用書,引導幼兒在欣賞經驗的基礎上為大小不同的個子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貳』 幼兒園美術紐扣變花教學中運用哪些有效提問策略
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取決於師幼互動的有效性,而互動的有效性又取決於教師提問的技巧與技術。提問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互動方式。教師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也直接關繫到教學活動的成敗。 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學活動中個別教師的話語水平往往較低,不會設計問題,不僅不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更難以引導幼兒進行高質量、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當幼兒只是應付老師提出的一個個機械、無效的問題時。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類問題時,我們教師喪失的不僅是教學的效率,更是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那麼,怎樣精簡提問、設計有效地問題呢?有人曾研究了幼兒園科學領域、藝術領域、語言領域中教師提出的100個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可以分為五種: 第 一,感知性問題。如教師出示圖片問:「圖片上有什麼?」 第 二,記憶性問題。如教師講了一個故事,提問故事內容的細節:小貓的鬍子是干什麼用的? 第 三,知覺理解性問題。如教師出示圖片問「兩只小白兔在干什麼?」 第 四,解釋性問題。如當幼兒回憶了許多通信工具的具體用處後教師問:「通信工具的共同作用是什麼?」 第 五,綜合應用性問題。如「怎樣使你的積木沉下去或浮上來呢?」 上述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即低認知層次問題(前三類)和高認知層次(後兩類)問題。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提的問題大多數屬於低認知層次的問題,幼兒無需做智力的努力即可回答。自從去年9月份,我園申報了《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的課題後,在將近一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個人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出的問題具有適宜性 教師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於不同的年齡班,提問的要求也不同,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幼兒的已有經驗,提出的問題要有適宜性。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低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對幼兒的發展是不大的。因此對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問,也可以提一兩個連續性的問題;中班幼兒的理解力、概括能力相對提高,經驗相對豐富,可提一些相對開放、啟發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要提些有點深度的、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 例如:在認識「秋天」這一季節特徵時,對於小班幼兒可以針對一個實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如「秋天的樹葉怎麼樣了?而對於中班孩子對秋天有一些認識,可以直接問:「現在是什麼季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了?」大班的孩子對於季節已能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師可運用比較、應用等的方式提問:如「夏天和秋天有哪些不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教師要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問題。 因此,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對幼兒適宜的問題,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更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並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二、提出的問題要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引領著幼兒走向思考之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設計富有情趣、趣味和吸引力的問題,使幼兒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識。教師要著眼於活動的主題,巧妙的構思設計提問,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幼兒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並因此體味到思考與創造的歡樂、滿足。 例如:在繪本故事《親愛的小魚》中,我園教師張麗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小貓為什麼不吃小魚呢?」「為什麼把小魚養在魚缸里?」這些問題的提出把幼兒帶入了有趣的故事中,因此,幼兒回答興趣極高,而且很快地理解了故事中表現的內容。 三、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時,要為幼兒提供思考的機會,並能在提問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提問要能引導幼兒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讓幼兒不但了解是「什麼」,而且能發現「為什麼」。同時,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途徑、結果的問題,強化幼兒的思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繪本故事《一顆紐扣》中,我園教師就設計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其中有:「小老鼠碰見了誰?它是怎麼說的?」 「小老鼠的紐扣和小狗的紐扣什麼地方不一樣、」「小老鼠幫助媽媽找到了紐扣,媽媽會怎麼獎勵它呢?」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積極性提高,創造性也較強,都能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叄』 美術小紐扣旅行記知識重點
知道吞吃小紐扣等異物是十分危險的。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肆』 面試美術館穿西裝一般紐扣扣不扣
1、單排一粒扣西裝:扣與不扣均可,繫上比較端莊,不系則顯瀟灑,一般站立時需要內繫上,坐下時解開容。
2、單排2粒扣:扣子不扣表示隨意,扣上面一粒表示鄭重,最好不全扣。對於較為高大的男士而言,有時候需要將最下面的扣子扣上,以免露出太多的褲腰和皮帶。如果西裝的領部很長很低,這時可以繫上下面的扣子以顯平衡。
3、單排3粒扣:扣子不扣表示隨意,扣中間一粒表示正宗,扣上面2粒表示鄭重,也是最好別全扣。
4、雙排扣:穿雙排扣上裝一般要將全部紐扣扣好,有時可不扣下面一粒紐扣。一般雙排扣會有6個紐扣,但只有4個扣眼,所以需要盡量把能扣的都扣上。雙排扣的西裝的設計風格略偏於穩重,所以紐扣的系法也要相對保守。就座後,正裝扣應該解開,起身後則按原樣扣上。
5、三件套西裝:扣好馬甲上所有的扣子,外套的扣子則全不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