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音樂課改的目標是什麼
傳統的音樂教材中,抄把傳授藝術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忽略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新教材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真正是面向全體學生,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強調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多樣化,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體驗與感受,探索與發現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了學科意識,降低了知識難度,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新教材力求通過許多生動活潑、豐富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大膽表現,自覺探索的願望。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
實施新教材,必須轉變「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先入為主」的被動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表現、探索、發現和創造音樂,用討論、交流、表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學習興趣
Ⅱ 高一音樂必修1的目錄,稍微詳細一些
應該是叫音樂鑒賞的吧。。
第一節:音樂與人生
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
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
第五節:飄逸的南國風
第六節:鼓樂鏗鏘
第七節:絲竹相和
第八節:京劇大師梅蘭芳
第九節:現代京劇
第十節: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
第十一節:非洲歌舞音樂
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
第十三節:拉丁美洲音樂——安第斯高原探戈、音樂文化的融合
第十四節:巴赫
第十五節:貝多芬
第十六節:藝術歌曲的成熟——書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七節:鋼琴音樂的奇葩
第十八節:標題性交響曲的誕生
第十九節:對祖國河山的禮贊
第二十節:俄羅斯民族風情
第二十一節:德彪西
第二十二節:勛伯格
第二十三節:爵士樂
第二十四節:高山流水志家國
第二十五節: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
第二十七節:蕭友梅與黃自
第二十八節:聶耳
第二十九節:冼星海
第三十課:祖國贊歌
第三十一節:樂壇新曲
第三十二節:歌劇藝術
第三十三節:流行風
第三十四節:新時代
不過好多都不會學的但是會考的。。。。
Ⅲ 如何讓信息技術融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日益繁榮,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其范圍很廣,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多指不同於傳統教學方式,與計算機、網路通訊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有關的技術,能夠通過多種渠道快速搜索並獲取所需信息,而且能夠對信息進行現場處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就高中音樂教學而言,以往黑板、錄音機必不可少,但現在可直接使用投影儀和計算機,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可充分利用網路資源。
1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以往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播放或欣賞音樂主要依靠錄音機和磁帶,學習理論知識則靠教材。課堂上教師抄寫重點知識,或在黑板上抄寫樂譜和歌詞,需要耗費一段時間,工作量大,教學效率低[1]。在重復一首歌或重復某一片段時,往往需要停下進行倒帶,或翻轉版面;有時想找某一個精確的節點,可能需要反復好多次才能找到,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許早就沒了興趣。
在多媒體環境下,利用投影儀將教材內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重點難點一目瞭然;利用播放器播放音樂,可精確到每一秒,重復單曲、重復某一片斷,或找其中的節點時只需輕點滑鼠便能完成[2];而且所有資料可從網路上搜索,大大節省了板書時間,使得教學效率明顯提升;為了使學生更准確地學習音樂技巧,還能將音樂中的人聲抹去,只播放伴奏,這樣更能讓學生剖析音樂。
2 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
在學習《多彩的民歌》時,中原、南國、西北、蒙古、新疆等各地的民歌都有其特點,若採用傳統教學法,只聽聲音,學生很難正確分辨。在教學中可藉助多媒體,每一種風格製作3—5分鍾的視頻,配合該區域的圖片,如此一來學生視覺上更容易理解,聽覺上障礙也隨之減少。如內蒙的遼闊草原、特殊服裝、蒙古包等標志性實物,而南國則多是山水小鎮、白牆黑瓦,其間差別十分明顯,對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頗為有利。
在學習樂器時同樣如此,如《豐富的民間樂器》一課,只靠聽聲音根本就不能了解樂器形狀和演奏技巧,尤其是介紹一些西洋樂器時。學校也不可能所有樂器都准備齊全,利用信息技術則可解決這些問題,從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後做成PPT格式,讓學生在聽音樂過程中,了解一個樂器的形狀、歷史和發聲技巧。由於信息來源較多,可讓學生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如認識更多的音樂大師、知名樂隊,通過觀賞音樂演出,還能對指揮、舞台設計等內容有所了解[3]。
3 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水平
高中生這個年齡階段對流行音樂更為偏好,對古典音樂和世界音樂缺乏了解,即便是對音樂大師的作品也沒興趣。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節中,了解貝多芬第三樂章,很多學生都表示聽不懂[4]。課前教師可選擇當下流行歌手後弦的《信條》MV進行播放,吸引學生興趣,觀賞完畢後在介紹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其實是與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有關系,並讓學生欣賞第三樂章,對比兩組的異同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此外,SHE的《我不想長大》其實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有關,學生大都會唱這首歌,可經過對比了解原來的旋律,以及其改編的部分。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梅蘭芳先生更是京劇代表性大師,不過現代年輕人對京劇了解甚少,可播放故事片了解梅蘭芳一生,感受他在藝術中住的情感。而從影視片段中,也能幫助學生了解京劇行業及其發展現狀。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音樂技術水平明顯改善。
4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鑒賞審美能力
高中音樂除了理論知識、學唱等教學,音樂欣賞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如蒙古民歌《四歲的紅鬃馬》一課,訓練的是蒙古一種獨特的唱法,叫呼麥,這種唱法一個人可同時唱兩個聲部,但學習難度很大,很多教師只是了解,並不能真正示範演唱。此時可從網路上搜索原唱視頻或呼麥唱法的視頻,使學生更加真實地去感受這一唱法的魅力。古琴是我國一種古老樂器,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但如今真正會者屈指可數,《廣陵散》、《高山流水》等已不僅僅是音樂,裡面融入了很多古典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學。教學中為使學生能夠了解其中內涵,可將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做一個簡單介紹,用動畫或視頻的方式展現歷史故事,或模擬當時社會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品味出其中深意。樂器很多,但同一首曲子可能用其他樂器演奏就不會起到陽春白雪的效果,如將《高山流水》的古琴換做其他樂器,用音樂軟體進行編輯合成,播放出來顯然效果很差,可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5 利用信息技術鍛煉學生實踐創作能力
許嵩是一個高中生都很熟悉的名字,其音樂發展歷程主要是靠網路傳播,自己用音樂軟體編曲、作曲、混聲,然後錄制好後在網上發布。學生也可利用CE軟體、GoldWave、fina2006或其他音樂編輯器製作音樂,並發布到網上分享交流。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信息技術應用於高中音樂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6 信息技術優化高中音樂教學取得的效果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採用信息技術,能極大的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信息技術能為高中音樂課堂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一方面更新了高中音樂教學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還促進了高中音樂教學理念的更新,使得高中音樂教學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高中音樂實際教學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高中音樂教學手段,同時信息技術也為高中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課程下,高中音樂教學越來越注重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通過黑板與計算機屏幕結合、人機結合能更深次的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主動的學習音樂知識[5]。
最後,新課程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使得高中音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以往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是僅僅圍繞教材進行的,很少進行課外拓展,也沒有對教材之外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會很狹小。將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能很方便的為學生提供課外的知識,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學生對高中音樂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試聽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放映一些關於中外著名音樂家的視頻、圖片,為學生講一些這些音樂家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還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觸,有利於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7 結束語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內容,且能夠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都得以提升,極具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Ⅳ 急求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說課稿
去「精品教師」上邊看,
(網路搜下「精品教師」四字,第一個就是)
很多音樂說課,也有全冊,你要的裡面會有的
好好看看,抄下來或列印
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Ⅳ 如何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導入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作為塑造人類美好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將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是,由於音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就不太重視,會出現課堂紀律鬆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學任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音樂課、愛上音樂課,思考過後,我覺得要想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心甘情願、熱情洋溢的跟隨你走進音樂課,那麼,新課的開端——導入是很重要的。
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學習音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導入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他們所需要的、所喜歡的去設計。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採用以下幾種導入方式:
一、 故事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是我根據平時學生們的表現而採用的一種方法,長時間來我發現,雖然他們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著天真和幼稚,他們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師上來就長篇大論要容易和喜歡,於是我就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比如說,在欣賞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時,我講到:「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 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故事講完,我看到了學生們哀傷的表情,接著我不失時機的說:「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歌聲來聽聽孟姜女的傾訴吧。」由此就把學生們引入到了本課主題,最後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們很容易的就總結出這首民歌所要表達的感情。
二、 視頻導入法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音樂教學領域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也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為師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精彩紛呈的音樂世界。音樂課不再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架琴、一台錄音機」了,它集形、聲、色為一體,讓學生在強化聽覺效果的同時,也從視覺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畫面色彩艷麗,形象逼真,與音響渾然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使學生耳目一新,獲得准確生動的藝術形象。我在上高中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走近藏族歌舞一課時,在課的導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場面載歌載舞的場景,同學們看得入神,聽得仔細,不時為他們高亢的歌喉、優美的舞蹈表演而贊嘆,很快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
三、 聽辨導入法
聽辨導入法是音樂教學獨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迅速進入主題。在講民歌時,我選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兩首民歌片斷,讓學生聽,聽完後告訴我這兩首民歌分別是哪個民族的。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自然就聽得仔細認真。還比如,讓他們聽樂曲中都使用了哪些樂器或主旋律出現幾次。通過聽辨,學生們有興趣試探一下自己耳朵的靈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問題准確性高,上課的效果自然就好。
四、 語言導入法
語言藝術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作為音樂教師,除了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認真鑽研教材以外,還必須注重語言修養。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並富有激情,通過教師富有激情的、親切自然的語言表述,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情景中,激發學生的想像,為之動情,感受其美。在欣賞古琴曲《流水》這首樂曲時,我先放上音樂,然後隨著音樂有感情的說:「涓涓的山泉、奔騰的江河,跌宕起伏的琴聲,演繹出一種百折不回、開拓進取的精神,這就是我們正在欣賞的古琴曲《流水》。」簡短精煉、富有感情的語言導入,讓學生立即沉浸在悠悠古琴之中。
五、 問題導入法
教學過程的深度開放,不等於放手讓學生自學,恰恰相反,和傳統教學相比,對教師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不管是知識儲備上還是課堂駕馭能力上,都給老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很多實際教學表明,只有在老師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引導下,學生才能順著科學的思路去探索和總結。例如在《非洲歌舞音樂》這節課中,我在引入環節採用了問題導入,設置了幾個問題,「在這首音樂中,你都聽到了什麼聲音?」「它主要使用的樂器是什麼?」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找到答案了就找出了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也就掌握了這節課的重點。
六、 特長生展示導入法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校,生源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但是在每個班級里,都會有一兩個甚至幾個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我們一直都在高度提倡不要忽視「弱勢群體」,但是我們也不能浪費這些有利的「資源」,他們是課堂中活活生生的例子,能夠直接影響其他學生對待音樂的態度。比如:在《音樂與人生》這一節課中我們要欣賞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於是,我就安排本班一名會彈奏琵琶的同學在課前為同學們演奏了一曲,然後給大家介紹介紹琵琶,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以包滿的精神進入學習的狀態,效果很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專長的學生,如唱歌、跳舞、鋼琴、朗誦,還有在其他學科比較突出的學生,如地理、歷史、美術等,我都會不失時機的利用這些「活」資源,這既給了他們自我展現的機會,又增添了課堂氣氛,使音樂課「活」了起來,效果甚好。
七、 教師示範導入法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音樂教師多專多能,善於表演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種技能。在課堂上,教師的表演不但能起到「示」與「范」的作用,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理解。教師把表演運用在課題導入上,更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在進行《西出陽關無故人》這節課的學習時,我在課間就播放「陽關三疊」為背景音樂,等同學們都安靜的做好後,我就開始有感情的、大聲地朗誦「陽關三疊」這首詩,「渭城潮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語音落下,響起一片掌聲,然後我不失時機的說「這首非常好聽的律詩在唐代時被編成了一首優美的歌曲,大家想不想聽呀?」得到的是急切的、肯定的聲音「想聽。」這樣便自然的引到了本節課中來。同樣,在講京劇這一課時,我並沒有一上來,就講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等枯燥的京劇知識,而是以我范唱的一首現代京劇《唱臉譜》為導入點進行京劇的學習的。這樣的以身示範的導入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樹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對以後的音樂鑒賞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
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還有像直接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成語導入法等等,不管什麼樣的方法,只要遵循導入新課原則,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實際情況,經過認真構思、巧妙設計而成的導入方法,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更好的進行音樂的學習。我相信,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在我們所有老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精彩的音樂課課題導入設計會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的,越來越多的學生會發自內心的喜歡和熱愛音樂。
Ⅵ 高中音樂欣賞課有一節教絲竹相和,相字應該怎麼讀
應該是叫音樂抄鑒賞的吧。。
第一節:音樂與人生
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
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
第五節:飄逸的南國風
第六節:鼓樂鏗鏘
第七節:絲竹相和
第八節:京劇大師
第九節:現代京劇
第十節: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
第十一節:非洲歌舞音樂
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
第十三節:拉丁美洲音樂——安第斯高原探戈、音樂文化的融合
第十四節:巴赫
第十五節:貝多芬
第十六節:藝術歌曲的成熟——書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七節:鋼琴音樂的奇葩
第十八節:標題性交響曲的誕生
第十九節:對祖國河山的禮贊
第二十節:俄羅斯民族風情
第二十一節:德彪西
第二十二節:勛伯格
第二十三節:爵士樂
第二十四節:高山流水志家國
第二十五節: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
第二十七節:蕭友梅與黃自
第二十八節:聶耳
第二十九節:冼星海
第三十課:祖國贊歌
第三十一節:樂壇新曲
第三十二節:歌劇藝術
第三十三節:流行風
第三十四節:新時代
不過好多都不會學的但是會考的。。。。
Ⅶ 京劇大師梅蘭芳教案
《京劇大師梅蘭芳》 的教案
榮獲浙江省教學設計一等獎
【總體設計思路及理論依據】
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梅蘭芳不只是京劇流派藝術的傑出代表,而更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偉大象徵一樣,將梅大師搬上音樂課堂,也是中國人應然的藝術使命。作為中國京劇史上接觸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蘭芳一生的坎坷經歷和藝術實踐早已突破了個人生活的瑣屑性而進入公共話語層面。但京劇離我們的學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充斥市場的今天,我們的學生幾乎不會去接觸。本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為依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結合梅蘭芳經典作品,以梅蘭芳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心史歷程和動魄抗爭為貫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傑的高風亮節。本教學設計著眼於「開放」、「創新」,合理安排課的內容,每個環節用梅派劇目的名稱來命名,將梅蘭芳的真實人物與他創造的藝術形象有機的統一在同一空間,將真實的現實情境與梅蘭芳的心理空間巧妙地結合,使學生熟悉音樂作品、了解了大師,進一步走近京劇藝術。
【教材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第四單元《國之瑰寶》第一節。本課選用《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與《海島冰輪初轉騰》兩個作品,通過作品的賞析,感受京劇中南梆子和四平調的唱腔特徵。京劇離學生不近,京劇的唱腔更甚。課中要求感受、體驗南梆子和四平調的特點,沒有好的引導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從而給京劇音樂的賞析帶來困難。
課中還設置模唱唱段、念鑼鼓經的聯系,如能很好地解決這點,定能使學生很好地直接感受、體驗、表現京劇音樂。課中還提供了京劇的視頻,通過觀看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解梅蘭芳藝術生涯及梅派唱腔的風格特點。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對京劇的行當,伴奏樂器等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逐步了解了京劇.
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電影、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等積累起來的京劇知識也為本課作好了必要的知識准備。
對於兩百多年歷史的國粹,學生只知其名而不原聞其聲,彷彿離學生的距離太遙遠,由於節奏緩慢等特點不能很快被學生所接受,部分學生對京劇依舊存在著偏見,,必須正確引導並結合生活培養對京劇的愛好,實進一步健全學生的審美觀。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京劇產生、發展的簡單歷史,知道京劇藝術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認識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 聆聽《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及《海島冰輪初轉騰》,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過程與方法目標)
3、 初步認識和辨別細膩歡躍的南梆子和委婉纏綿的四平調的唱腔特點。(知識技能目標)
【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了解梅蘭芳大師。
難點:念、奏鑼鼓經
【教學策略與手段】
1、本教學設計以人文主題為明線,知識技能為暗線,採用發現探究、開放生成式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互動探究、開放生成」。
2、本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多渠道的參與體驗。
3、著眼於「開放」、「創新」,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獲取新知識。
【課前准備】
學生准備:分四組上網查詢並收集組織梅蘭芳有關資料,課上交流。
收集資料包括:梅蘭芳生平(1組)
梅蘭芳代表曲目「(2組)
抗戰時期的梅蘭芳(1組)
教師准備:對照新課標,明確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形式,
上網查詢各類有關網站,為學生提供網址
上網查詢並篩選京劇有關視頻
精心製作課件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最好以四組半圓形擺放桌椅,方便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課間播放影片《漢劉邦》片段,感受垓下大戰,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的電影場面。
1、用通俗歌曲表達霸王項羽的感受,演唱(跟唱)屠洪剛《霸王別姬》片段
2、師表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1)何種表演形式?——京劇
(2)對比歌曲《霸王別姬》思考京劇唱段表現虞姬怎樣情緒?——愁苦、憂悶
3、閱讀課本P59了解四大徽班等有關京劇知識
京劇發展史上有一人物舉足輕重,他就是梅蘭芳(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跟唱通俗歌曲感受項羽「力撥山兮氣蓋世」的悲壯,京劇唱段的出現順理成章,加上教師的表演,大大拉近了京劇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欣然接受,更易體會「虞姬虞姬奈若何」時離恨的悲苦,為第二部分《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的體驗做情感鋪墊。
二、互動探究——作品賞析
(一) 散花
情景:出示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學生回答(簡要匯報成果)——梅蘭芳:名讕,字畹華,浣華,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梅蘭芳是「行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堂堂須眉,1894年出生於北京的京劇世家。
1、《天女散花》中梅蘭芳飾演的是哪一行當(旦角)?
2、模仿《天女散花》手勢
學生討論回答,並模仿
3、梅蘭芳有唱旦角的祖父、父親和一個戲曲音樂才子伯父,所以當他呱呱墜地時,命運就已經為他鋪就了一條艱辛卻光輝的藝術之路,梅蘭芳被喻為四大名旦之首,其他還有哪三位?
生答師補充: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設計意圖:從《天女散花》作為了解梅蘭芳的第一步,嘗試簡單模仿表演,使學生對大師的京劇表演有初步印象。
(二) 別姬
情景:學生代表簡要匯報梅蘭芳京劇代表作品,教師配合出示劇照,重點強調《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了解梅蘭芳創造的藝術形象:赤膽忠心的巾幗英雄、反抗壓迫的漁家姑娘、被封建禮教所不容的弱女子……初步理解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的贊譽:梅蘭芳是「偉大的演員、美的化身」。
賞析:
1、結合曲譜思考唱段從哪些方面表現虞姬的憂悶愁苦情緒?
學生欣賞討論:唱腔旋律慢速
2、用念白的形式念唱詞一二兩句,「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唱詞有何特點?
唱詞均為十字句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和實踐,引出南梆子特點:結構為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抑揚格,只用於旦角與小生,擅長於表現細膩、歡悅耳的情緒。
3、跟唱片段,感受愁苦、憂悶的情緒。
4、嘗試展開想像配上手勢、眼神等表演,情緒
5、播放視頻(李勝素),思考唱段如何結合表演表達情感的。記憶並模仿唱段中表演。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通過欣賞、實踐,感受南梆子唱腔的特點。培養對京劇藝術的愛好,能積極參與藝術時間的表演,張揚個性,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並在體驗中感受京劇的藝術表現力。
6、拓展
欣賞結合《看大王在長中和衣睡穩》唱段改編的舞蹈《江山美人》。
設計意圖:經典唱腔與舞蹈相結合,極富感染力,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得以升華。且通過音樂作品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系。
(三)祭江
師:從梅蘭芳自身而言,文化素養的提高早已使他的眼光放得更遠而不再只局限於「走紅」、「成名角兒」,他的理想也從做一個好演員、開拓京劇劇目、豐富京劇舞台而擴展為做一個文化使者、提升中國戲曲演員的地位、讓中國京劇成為世界戲劇之一種,也將世界戲劇精華注入中國京劇。
1、出示梅蘭芳與世界各名人交流圖片
2、播放大型京劇交響詩劇《梅蘭芳》《祭江》樂章視頻片段
討論:對於劇中的梅蘭芳你有何看法?
學生結合作品回答:梅先生扮演的天女,在身著艷麗和服的日本女人的贊嘆聲包圍中出現,而當舞台刻畫梅蘭芳驚聞南京大屠殺,我幾十萬同胞慘遭不幸,悲憤交加獨自來到長江邊祭奠冤魂。…表現出梅蘭芳的愛國主義情懷。……
師補充:日寇揮起的屠刀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蹂躪,更是對人類良知的荼毒,而梅蘭芳的「祭江」,抒發出梅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動魄情懷。
設計意圖:結合大型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把交響樂的氣勢磅礴與京劇樂隊的細膩婉轉結合起來,最終通過舞台呈現達到一種詩的意境。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梅蘭芳大師崇高的民族氣節。
3、練習鑼鼓經(課後第3題)分組練習,學生代表合奏
設計意圖: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通過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蓄須
1、猜猜梅蘭芳的學歷——成為美國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文學博士
設計意圖:從「猜學歷」感受梅蘭芳先生對藝術不懈的追求,使之產生敬佩之情,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2、觀看梅蘭芳蓄須照片,梅蘭芳飾演的是旦角,但是這時的他為什麼會蓄須?
學生回答(匯報成果)——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身居淪陷區,嚴辭拒絕了褚民誼的威逼利誘和日本軍閥的高壓脅迫,並以自我打預防針發起高燒做至死抗爭,依然蓄須明志,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設計意圖:蓄須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和繼續學習的強烈慾望,學生的成果匯報使之對梅先生的民族氣節有深切的體會。
(五)醉酒
師:1945年8月8日,抗戰勝利的消息一傳出,梅蘭芳高興地當天就剃掉了胡須。沒出兩個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重登舞台了,那時,他已經52歲了。
《海島冰輪初轉騰》賞析
1、出示劇照,了解劇情(學生匯報)
2、對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欣賞
唱段的情緒如何?楊玉環自怨自哀的惆悵心情
師:簡介四平調有關知識。
3、播放四段京劇片段,辨別屬於南梆子還是四平調?
設計意圖:比較欣賞法,引導學生利用其直接審美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聆聽比較音樂的不同風格,引導他們探究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音樂風格主要通過音樂的基本要素(如音色、調式、旋律、節奏)表現出來,也是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和鞏固。
三、開放生成——梅花雖落 芳猶在
出示日本漫畫《武神戲曲》。
師:日本漫畫作家上田宏《武神戲曲》中,梅蘭芳成為書中的靈魂人物。日本作家用讀圖時代最流行的方式,詮釋了地道中國韻味的文化——國粹京劇,你有何感想?
思考討論:以開火車形式每人用一句話概括。
設計意圖: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增加與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聯系,極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且一反總歸納式的課堂常規,代之以采訪式的交流心得體會,突顯了學生主題,強調了自主學習,順應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在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中,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被內化了,教學效果被拓展了,情感態度被延伸了,教學的潛效應被體現了。從學生的發言中,教學自然獲得了教學反饋 。
結語: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梅蘭芳,是因為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戲曲劇種——京劇。京劇成就了梅蘭芳,梅蘭芳光大了京劇。他這個人屬於中國,而「梅蘭芳」這個名字卻屬於全世界。
【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教學設計
【作業設計】
你認為梅蘭芳對京劇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
(1)創新性 (2)繼承性 (3)研究性 (4)其他
附上梅蘭芳有關資料網址,同學們下課去找找,並以《我們與大師的距離有多遠》寫一篇心得體會。寫一篇心得體會
【問題研討】
1、 音樂鑒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而本課課題《京劇大師梅蘭芳》,僅讓學生欣賞課本中兩個作品,很難感受到「大師」兩字的真正含義,故人文知識和欣賞的比例控制感到很困惑。
2、 從引入主題,到各個環節進行,由於學生的水平不一,課前准備也不同,常常無法在四十五分鍾內完成以上全過程的教學任務,教學不夠完整,影響教學目標達成。
【參考資料】
1、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 教材處理與教學設計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溫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課前培訓資料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