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花瓷怎麼畫 我們美術考試的題目就是畫青花瓷,高手進!!高分
我畫過,在網上找一副好點的圖,多擠點群青色,花好輪廓後把周圍全塗上群青,輪廓內的慢慢畫。
㈡ 青花瓷常見繪畫元素有哪些
青花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元青花則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里專程碑,開啟了中國屬陶瓷彩繪的新篇章,元代開始中國瓷器圖案由素麵轉為彩繪。元青花的圖案借用了中國畫大量的繪制方法,無論是在構圖上、繪畫方法上、潤色上,還是在題材上都採用了中國畫元素,與中國畫藝術保持極為一致性。中國人對瓷的鍾情和對繪畫的喜愛,在「元青花」上形成了完美結合,元青花成了中國文化的絕美結晶。中國畫藝術與青花陶瓷藝術不僅是我們中國藝海中的瑰寶,同時也深受國外藝術同行乃至世界人民的青睞和喜愛。青花瓷通過不同的題材來體現中國人民的藝術審美情趣和社會審美意識。從青花瓷藝術中可以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是因為青花瓷融合了中國畫的「詩、書、畫、印」這一特徵,才使得它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
㈢ 幼兒園老師上美術製作青花瓷需要具備哪些材料
青花瓷以其突出的歷史風格和獨特的藝術特色被譽為是中國的"國瓷",是內中國文容化的象徵。同時青花瓷這一課題也是大班上學期十月份主題我是中國人中的內容,由於我們的孩子對青花瓷不熟悉,因此,本次活動我從青花瓷盤入手,通過欣賞傳統青花瓷盤,以觀察交流為基礎,通過提問、討論,引導幼兒認識青花瓷,了解其特點,營造出一種藝術氛圍。再通過引導幼兒自主操作,在白色紙盤上裝飾青花圖案,繪制具有民間工藝特色的青花瓷,從中感受青花瓷盤獨特的簡約之美,並激發幼兒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
活動目標:
1.欣賞不同造型的青花瓷盤,了解其紋樣裝飾特點,感受作品的色調和紋樣美。
2.理解中心對稱這一構圖方法。(難點)3.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學慣用不同的線條或圖案來設計和裝飾青花瓷盤。(重點)活動准備:
1.青花瓷盤實物及圖片若干。
2.紙盤、藍色記號筆人手一份。
3.《青花瓷》純音樂。
㈣ 青花瓷文化價值
青花瓷文化,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青花瓷是元代時期景德鎮瓷工的創造發明,當時燒制就已經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造型多樣而負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間的青花瓷燒造成就更加顯著。
青花瓷文化價值主要從兩點來體現最為明顯:
一.青花瓷的美學價值
火中鳳凰,儼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國國畫。它把國畫與精美的瓷器相結合,其藝術價值顯然大為提高。在富於變化而又優美的景德鎮藝術瓷器造型上,在潔白的瓷胎表面,繪制精心設計的高雅國畫,青紅對比絢麗多姿,罩上玉質感很釉色美等四美於一器,再經過難於駕馭的火的藝術的洗禮。簡直成了火中鳳凰!這種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在元代創制伊始,極為難得,只能作為帝王等貴族收藏欣嘗,或作為國寶「賜贈」友邦。
風景如畫的江南風光的藝術再現。景德鎮座落在黃山余脈的群山環抱之中,地處黃山、廬山、九華山、波陽湖、長江、新安江之間,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具有典型的如詩如畫的江南風光。在這優美的大自然環境的長期熏陶下,歷代藝術大師師法大自然,創作出千姿百態的畫面。這對提高青花釉里紅畫面的藝術價值起到了天然玉成的作用。
人文薈萃,大師輩出。江西素有人傑地靈之稱。它地處吳頭楚尾,擁有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傳統優勢,又地處大江南北文化交流之要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贛文化。唐、宋八大文學家,江西佔了王安石、歐陽修、曾鞏三家。臨川才子之鄉,千百年來保持發揚了傳統優勢。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書畫,奇特瑰美,對景德鎮陶瓷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景德鎮鄰接徽州、江浙,這些都是文化、美術的發達地區。景德鎮自宋、元開始貢瓷器於朝廷,明、清兩代朝廷派督陶官設御窯燒制帝王用瓷與國家用瓷,延聘四方畫師極盡繪畫之美。在這些先進文化的世代熏陶下,景德鎮美術大師代代相傳。近代,則有珠山八友。他們的繪畫與瓷畫作品都是傳世珍品。新中國建立以來,創辦了景德鎮陶瓷學院,設置陶瓷美術專業,改變千百年師徒傳授技藝的傳統,用現代科學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術人才。他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品。新中國建立以來,景德鎮美術大師星漢燦爛。畢淵明、王錫良、張松茂、周國楨、秦錫麟等等,各有特色。擁有如此眾多的世代相傳的陶瓷美術大師,繪制出精美絕倫的青花釉里紅藝術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藝術瓷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一。它猶如牡丹,葉青花紅,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它的色調比重具有廣泛的可變性,或濃汝淡抹,或寫實寫意,都意境深遠,巧奪天工。青花釉里紅藝術瓷對瓷器的造型有廣泛的適應性。藝術瓷的造型多為瓶類,其造型變化無窮,一般有大小、高低、寬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線與曲線交替運用。其中以小口矮領豐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飾以青花釉里紅畫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它的俊俏秀麗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時空界限,歷經千百年一直為中外人士所喜愛。現代,箭筒以及各種誇張變化的造型,甚至殘缺美的造型,飾以青花釉里紅畫面無不妙趣橫生。
二.超越時空的魅力
自元代創造青花釉里紅藝術瓷以來,歷經明、清以至現代,在這657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藝人辛勤探索,從起步階段的釉色不夠純正,造型、圖案的比較單一,發展到釉色純正,造型、圖案日趨豐富多彩。正由於這個藝術瓷品種的不斷發展完善,使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被中外人士所鑒嘗。
元代釉里紅器的特點是:紋飾比較簡單,紋飾題材較少;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無淡彩,只有一個比較濃的色階,並且紋飾線條常見暈散;銅彩料在燒成過程中十分敏感,窯室氣氛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元代釉里紅器呈純正紅色的很少。
元代青花瓷器,以1979年江西省發現4件成組的青花瓷器為代表。其中2件俑,1件塔式四靈蓋罐,1件樓閣式谷倉。後2件器物書寫至元戊寅年款。蓋罐堆塑青龍、白虎為耳,腹部堆貼朱雀、玄武,腹下近底處飾變形蓮瓣一周。線條勾青花,突起部分施釉里紅,頸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劉大使宅凌氏用」款。谷倉形似牌樓,二蘆燒成。樓上、樓下均塑人物。突出部位施釉里紅,倉後青花墓誌銘一篇。這應是谷倉式墓碑。根據墓誌銘得知,墓主人凌氏生於前至元30年,死於後至元4年,因此這4件青花釉里紅器都為公元1388年所制。
明代的青花。《遵生八箋》說:「宣德年造紅魚靶杯,以西紅寶石為末,圖畫魚形,自骨內燒出,凸起寶光,鮮紅奪目,若紫黑色者,火候失手,似稍次矣。」這種宣德釉里紅三魚高足杯,上海博物館有收藏。
康熙雍正時期的製作,在明代的水平上有提高。康熙時期基本上能掌握發色的效果,其銅紅呈色作用一般比較穩定,和宣德時的成功作品一樣呈淡紅色。雍正時期的更有呈鮮紅的色調,而且成品率很高。國內外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器,往往以青花繪亭台、樹干,以繪花朵,兩種色調都比較淡。康熙青花器有青花龍和龍相結合的雙龍圖案,也有青花、釉里紅相配合的花卉。圖案,更有一種以青花、釉里紅和豆青釉色相結合的所謂釉下三彩,則是把釉下彩繪的制瓷工藝推進了一步。
雍正時期的更趨精進。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記述雍正時期重要的制瓷,
民國時期,歷經長期戰亂,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景德鎮瓷業嚴重衰退,各種藝術瓷也呈嚴重滑坡的趨勢。
新中國建立以來,景德鎮瓷業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國內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藝術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青花瓷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它的藝術精品可以為國家收藏,外商或高收入者購買鑒嘗,一般藝術品可以美化廣大人民的生活。
製造工藝上的新飛躍。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用傳統柴窯燒制青花瓷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更何況景德鎮只保留了幾座柴窯,富有經驗的燒窯老師傅也越來越少,新形勢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景德鎮陶瓷學院趙達峰教授等人組成科研課題組,在輕工業部的批准立項下,研究用現代測試手段調配的顏色釉配方,用煤氣窯代替柴窯燒制青花瓷。經過數年的反復試驗,取得了大量的試驗數據,終於取得了成功。其質量完全達到柴窯燒制的標准,並且把憑經驗燒制改為憑現代科學技術的儀表監控,使產品質量穩定,正品率高。這樣,就為小批量生產這一名貴藝術瓷提供了現代工藝設備。
㈤ 美術鑒賞 淺談青花瓷的藝術發展歷程 1500字 謝謝了
從近年揚州唐城遺址多次考古發現證明,青花瓷在唐代開元期間(公元713年)則已出現。這就把青花瓷興起於元代(公元1338年)的歷史提前了625年,同時,有力地否定了「青花瓷西來說」。
青花瓷興起於唐代是有它的文化淵源的。大唐帝國國運昌盛,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時,中國陶瓷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長足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度。這為創制青花瓷提供了工藝基礎。唐代帝王自稱老子李耳的後裔,崇尚道教。唐代興起於隋代末年農民大起義的長期戰亂之後,需要與民休養生息。而道教的清靜無為思想(本意是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正適合當時統治的需要。同時,佛教文化自東漢傳入中國。歷經幾百年的傳播,已經中國化。唐代國家繁榮富強,在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更有博大的胸懷,視天下為一家。因此,唐代帝王同樣提倡佛教,把它作為精神統治之一。佛教的素凈雅緻思想自然溶入中國文化之中。大唐帝國與波斯、阿拉伯等國家經過絲綢之路,有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它的崇尚清真、喜愛青色與白色的文化思想也溶入了中國文化之中。這些文化思想的交流融合,對創造這一為人民所喜愛的青花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瓷的創造有更為深遠的文化歷史淵源。早在6000年前的中國仰韶文化時期,那些作為祭器禮器的精美彩陶中,主要是黑彩與紅彩;而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更是以精美的黑陶著稱。青淺於黑,更勝於黑。由喜愛黑色到喜愛青色,是人類審美觀的一大進步。這說明用青、黑色花紋裝飾陶瓷,是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的。
青花瓷器的兩個基本要素是運用鈷料和釉下彩繪。這都有它的歷史淵源。中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一些陶胎琉璃珠。這些琉璃珠上的藍彩顯然是鈷的呈色。唐代用鈷作為陶瓷器上的呈色劑已經很普遍.特別是唐三彩中的藍彩和純藍釉陶器都是鈷的呈色。1972年陝西省乾縣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出土了一件白釉藍彩罐紐。這是初唐時期使用鈷料的實物例證。上海博物館藏有唐代黃釉藍彩爐。藍彩在黃釉之下繪成梅花斑形,這是釉下青花的製作方法,只不過是低溫燒成的陶胎。這說明青花瓷器是在藍彩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青花更勝於藍花。這正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而釉下彩瓷器也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唐代湖南長沙窯就已採用銅和鐵的礦物為彩料在釉下彩繪,燒製成功了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使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更趨成熟,強烈的中國氣派與風格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謂的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點:一是青花發色鮮艷,色彩穩定;二是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脫;三是我國雲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產,也可從波斯進口,供應充沛;四是白地藍花,明凈素雅,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凸現出來;五是價廉、實用、美觀。青花瓷的這些明顯優點,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景德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明代瓷器生產幾乎由景德鎮一統天下,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景德鎮不僅官窯興旺,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這種競爭促進了瓷業的發展。景德鎮已成「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炎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永樂、宣德年間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研燒出了鬥彩瓷。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它表明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技術水平。景德鎮將我國瓷器裝飾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清初,隨著封建政權的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順治二年手工業「匠籍」的廢除,國外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鎮瓷業生產在清代前半期達到復元,代表了整個時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窯廠正式恢復到乾隆中葉,瓷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低溫顏色釉「瑩潤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特別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風格別致,雍正墨彩樸素清逸,釉里紅發色純正,鮮艷瑰麗,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勝,玲瓏和瓷雕等工藝瓷巧奪天工。造型精巧、裝飾靡麗、瓷質瑩潤三者兼備,構成了康雍乾三朝瓷業的輝煌成就。此時,景德鎮瓷業步入了黃金時代。
潮漲潮落,中國瓷器終於盛極而衰,景德鎮瓷業到嘉慶至宣統時期,無可奈何地走向衰敗了。特別是讓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鴉片戰爭後,景德鎮更是加劇萎縮。去年在紀念景德鎮建鎮千年時,我與我的老師汪慶正在「探索景德鎮千年之功過」對話時,汪老指出:「我們要重振中國瓷業的雄風。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中-國陶瓷史》一書時講過,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但現在各地都在追趕,景德鎮要有所作為。目前中-國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飯店根本不用中國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國外地攤上賣:無論是工藝、原料都落後了。現在國外用動物骨頭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輕,圖案新穎,細膩精美,好的一隻盆子值我們一桌青花瓷的錢。我們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遺產,老是搞仿古沒有出路,總要走進死胡同的。我們必須在實用瓷的開發上下功夫,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奪回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