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術課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在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美術課不是政治課、品德課,不是靠理論說教和標語口號式的教育,而是靠視覺藝術形象或通過藝術審美活動感染、熏陶,使學生受到啟迪,領悟道理,受到教育。在小學美術教材中,作品的內容極其豐富,有國畫、年畫、油畫、攝影、雕塑、剪紙、建築、陶藝等等,每一課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我們應如何在這些內容中滲透德育呢?一、感受大自然的美從一幅幅反映大自然的作品中,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力量。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勇於與自然作斗爭的優良品質。如:《美麗的昆蟲》各種各樣的昆蟲吸引了學生的好奇,讓學生了解了自然界是那麼的神奇,昆蟲身上那五彩斑斕的顏色更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慾望。在《小蝌蚪》一課中,可愛的小蝌蚪不僅讓同學們感受了蝌蚪的生活習性還學會邏輯推理。在《祖國在我心中》我插入吳冠中的國畫作品《香雪》和杜鍵的油畫作品《黃河激流》,《香雪》以氣勢磅礴的大山作為欣賞作品,讓學生感受大山的「巍峨」,祖國山河的壯麗,讓學生感受大自然到處都有壯美的存在,感受大自然攝人心魄的威力。《黃河激流》讓學生做出船公們的各種動作姿勢,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通過觀察勞動者勇於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的場面,讓學生知道與自然作斗爭,是需要能力、需要力量的。如512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抵抗災難的一幕幕感人的畫面。所有的知識都是由淺入深的,低年級的學生了解了自然美麗的一面,高年級除了美,還有大自然時而帶給我們的災難,我們如何去克服它,培養學生堅韌不拔,逆水行舟的品質。二、發掘生活中的美從反映兒童生活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在比較欣賞中,感受兒童天真、可愛、自然的形象,學習畫家在平凡生活發現「美與趣」,體會「人與自然、生活」的諧趣。如《影子大王》讓同學們在陽光下做出不同的姿勢,感受美就在我們的身邊任何地方,增強對事物的好奇心,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灑水成畫》更深刻的讓學生用簡單的工具去創造美,一幅幅美麗的灑水畫在那一刻成為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生活還要培養學生細致、大膽的作風,《自畫像》一課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習抓住人物特點,大膽生動的描繪。學校處在一個村裡,這讓我有機會帶學生外出上《社區即景》、《紅燈停綠燈行》,繁華的小村莊里還有每天早起種菜的農民,讓學生感受讓學生學會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更多的趣味,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愛護環境,尊老愛幼的優良品質,增強公民道德意識。陶冶審美情趣。我對高年級的同學加入了攝影課程,要學生用相機去記錄身邊點點滴滴,這比繪畫更方便更快捷,數碼相機的運用也更好的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不僅如此,攝影組的成員們都是進行專題拍攝,有的學生拍社區的變化,有的拍市場的繁忙,也有的記錄家庭成員快樂的時刻。總之生活中充滿美的素材,只要能用心發掘,你就能擁有美,時時刻刻生活在美的環境中。三、從民間藝術了解傳統美從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中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在中國文化中,民間的雕塑、布制工藝、刺綉等藝術成就尤其突出。《鬧花燈》讓學生了解元宵節的由來和花燈的歷史,以及各類花燈的藝術特點,培養他們的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相互合作的作風和對民間藝術的熱愛。而在《家鄉古建築》一課,通過觀看各地的特色建築了解大概的建築美,再結合本地區的古建築如:容桂——文塔、大良——西山廟、寶林寺、清暉園、北滘——碧江金樓等,介紹了個中琳琅滿目的雕塑藝術,包括石雕、磚雕、木雕、陶塑、灰塑等等,藝術內容形式多樣包括民間傳說、神話、戲曲故事等等。再如民間玩具大阿福、皮影、布老虎、布袋木偶等等,都讓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精華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愛護民間藝術的品質。四、科技環保創造美現代的社會離不開科技,科技的發展對一個國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祖國在我心中》《科幻畫》《能乾的工程車》《信息聯通》《飛機工廠》等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加深學生對宇宙航天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並增強對地球環境的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養成有序地進行設計與製作的工作態度,培養想像力和勇於探索、團結合作的精神。其中在《科幻畫》一課里,結合我校正在進行的環保教育,以圖片、錄像、文字的形式,向學生挑明目前環境急劇惡化,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繁華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應該更加關注目前環境的破壞,不但要開發新的科技來處理現在的問題,還應該讓所有人從現在,從自己,從小事做起,減少地球的負擔,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而更應珍惜今日的時光,熱愛生命,為建設祖國的未來而好好學習。綜上所述,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美術課堂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展示一個個陌生而有趣的廣闊世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識別能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在心靈上受到啟迪,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和提升。
Ⅱ 民族藝術 如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還有哪些求助 急急
還有做來燈籠的習俗源。始於西漢,盛行於隋唐。隋唐以後,燈籠樣式盛行並傳世。正月十五是煙火表演的又一個年度高潮。正月十五晚上,大街上掛著紅燈,紅燈上有宮燈、獸燈、騎馬燈、花燈、鳥燈等,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還有吃粽子。據《屈原與賈生史書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崇尚人才、富國、強軍、抗秦的思想,遭到貴族子蘭的強烈反對。被免職,被驅逐出境,流亡到盧湘盆地。在流亡中,他寫了天田、九歌等神仙詩,使國家和人民憂心忡忡。公元前278年,秦軍突破京都楚國。
屈原不願意放棄祖國。5月5日,博爾德在寫了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淮沙》後,投奔羅江自殺身亡。據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漁夫們在河上來回劃船來救他。
當我們到達洞庭湖時,比賽就消失了。每年五月五日,我們劃龍舟來紀念它。用龍舟把粽子撒在河裡,這樣魚就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