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戲曲的藝術元素是什麼
1、形式美。是否能夠欣賞戲曲的表現形式,從中獲取審美愉悅是區分內外行的標准之一。就拿表演來說,首先,懂得戲曲表演的形體動作程式語匯,不再對演員的表演動作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在干什麼?其次,懂得戲曲程式化動作的組合規律,即懂得表演「語法」,知道演員為什麼這樣做;第三,懂得形體動作的舞蹈美,包括韻律美,變形、誇張、含蓄美等,感覺到演員這樣做的優劣。戲曲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有兩個顯著的特徵需要在欣賞劇目時加深認識,即「情感態度方面的鮮明傾向性,和諧完滿的整體結構」。當然,戲曲精神價值所涉及的其它方面也需要在欣賞時加強認識。
2、節奏和諧。節奏在戲曲里非常重要,劇本、導演構思、音樂、表演都有其內在的節奏。節奏不等於速度。在戲曲中,節奏包括「一拍三度」。「一拍」是節拍(板眼),「三度」是速度(快慢)、力度(強弱)、幅度(大小、收放)。演員的內心節奏也要經過程式技術的固定化。
3、寫意。寫意」指一種藝術方法,對於這個概念,「國內戲劇界在演繹它的含義時,著重從兩個方面引申:一是指出它的心靈性,即對主觀情意的抒寫;二是指出它的本質性,即對寫實外象的超逸。」「寫意性」即是藝術表現所具有的「抒寫主觀情意」、「超逸寫實外象」的性質,戲曲被認為是具有這種性質的藝術。它「把無限豐富的生活內容凝練成極為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實境升華為意境,讓觀眾見一葉而知秋」戲曲藝術的目的就是要「寫」出「意」來,在藝術創作中表現為用「實」反映出「虛」來。不僅如此,戲曲藝術還要用「小實」反映「大虛」來,反過來,「虛」使「實」更加具體、生動、優美、動人。這便是戲曲「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特點所在。戲曲「寫意」的實質是「寫」出精神實質,當然,一切藝術都要表現精神實質,因為「藝術創造的過程,是物質的精神化」。
戲曲藝術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
㈡ 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擁有自己的劇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榮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這次活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開場白)
活動目標:
二、1、通過了解中國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
情,提高藝術修養。
2、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鑒賞中國優秀戲曲。
3、引導學生對舞台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 4、以了解中國戲曲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三、活動准備:
1、制定活動計劃; 2、師生收集相關資料; 3、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4、指導排演戲曲唱段。 四、活動安排:設計四課時,(一)指導搜集材料;(二)戲曲知識漫談(三)
戲曲知識競賽;(四)戲曲演唱比賽。
第一課時 指導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動安排:讓學生明確整個活動的目的、要求。
二、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社會調查等手段搜集有關中國戲曲 的相關材料。
三、學生分組,選定負責人,制定活動計劃,安排課外活動時間。 四、教師要參與指導好活動計劃的制訂,協調人員安排、落實責任, 指導搜集材料的具體方法。
第二課時 戲曲知識漫談
本課時擬採用師生以佳賓訪談的形式進行。 一、介紹下列戲曲知識: 1、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2、幾種較常見的戲曲種類(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 3、京劇(行當、臉譜、唱腔); 4、戲曲名劇、名家等。 二、戲曲名段賞析 1、京劇《玉堂春》(蘇三起解);《鍘美案》(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2、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3、黃梅戲《女駙馬》(誰料皇榜中狀元); 4、豫劇《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第三課時 戲曲知識競賽
在前兩課時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
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兩類,基礎分100分,每答對一題加10分。根據答題成績記活動得分。
附:競賽題目 一、小組必答題
第一組:1、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合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的劇種是—— (中國戲曲)
2、享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劇種是—— 昆劇(崑曲)
3、我國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 (生、旦、凈、丑) 4、發源於湖北,發展壯大於安徽慶安一帶的戲曲劇種是——
(黃梅戲)
5、京劇「四大名旦」是指—— (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第二組:1、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中國劇種是—— (京劇)
2、中國戲曲發展中「南戲」的形成是戲曲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請問「南戲」產生於哪個年代?—— (宋代)
3、中國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 4、據統計,中國現有戲曲劇種大約是多少?—— (360多種) 5、「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唱的是戲曲表演中的一個什麼特點? (臉譜)
第三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
功。後來他們兼收其他地方戲的精華,誕生了被稱為「國粹」的劇種是—— (京劇)
2、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劇有哪兩種主要唱腔? (西皮、二黃)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說的是戲曲表演中成隊的隨從或兵卒在台上表現大場景的演出特點,這些演員被稱為—— (龍套)
5、到了十三世紀的金代,表明說唱藝術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發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諸宮調《西廂記》)
第四組:1、中國戲曲起源於哪幾種藝術形式?
(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
2、中國戲曲主要採用哪些藝術手段表現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於浙江嵊州一帶的劇種是—— (越劇)
4、戲劇臉譜中的紅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義) 5、古代的滑稽戲是從「優」發展而來的,在古代「優」是指——
(古代帝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調笑為職務)
選答題:
1、說唱對戲曲發展的影響主要有哪兩個方面?
(說唱文學對劇本創作的影響,說唱音樂對戲曲唱腔的影響) 2、「參軍」是曹操創建的一種官職的名稱。魏晉南北朝多設置「參軍」一職,是一種相當縣一級的重要幕僚。著名詩人陶淵明和鮑照都做過「參軍」。參軍戲是唐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是繼承古代的「優」的滑稽戲謔、巧言善辯的傳統發展而來的。表演發展到由兩個角色,一個叫「參軍」,一個叫「蒼鶻」,請問:表演中被戲弄的角色是—— (參軍)
3、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優秀劇目(今存一百多種)和優秀劇作家,你能說出作家中最傑出的是誰嗎?
(關漢卿,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一生寫有60多個劇本,現存18種,有很高的國際影響。)
4、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稱贊「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的中國古代戲曲作品是?
A《西廂記》 B《竇娥怨》 C《漢宮秋》 B
5、唐玄宗時大力鼓勵戲劇,在宮中設立了「優伶」習藝班,自己有時也參與演出,舊時代的戲曲界把他視為戲劇的祖師爺,至今中國和日本都把戲劇界稱為「梨園」。請問:把戲劇界稱為「梨園」是因為——
A習藝班當時設置在梨園殿;B習藝班周圍種植著許多梨樹;C唐玄宗給習藝班定的名稱。
6、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專為「伶官」立傳,並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寫下這樣一段著名的話:「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請問「伶官」是指—— A 聰明伶俐的官員;B 宮中的戲劇演員 7、中國戲曲表演人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角色歸為若干行當。「旦」角是女性角色,請說出 「旦」角可分為哪幾類?(三種即可)
正旦、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閨門旦、彩旦等。 8、「生」和「凈」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請問在包公戲中,包公這個角色屬於「生」角還是「凈」角? (凈角)
9、臉譜是我國戲曲一項富有特色的誇張性的化妝藝術,它設色鮮明,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是把繪畫和表演統一在演員一張臉上的獨特藝術。不同顏色的面部化妝,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請問含有貶義,代表凶詐的是—— A 黃臉和白臉 B 藍臉和綠臉 C 金臉和銀臉
10、下列對京劇唱腔的描述正確的是—— B A 西皮是一種較舒緩、深沉的曲調; B 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 C 西皮唱腔適合表現憂郁、哀傷的情緒。 11、《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賈寶玉向林黛玉稱贊「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連飯也不想吃了呢!」的古代戲曲作品是—— (C) A 《竇娥怨》 B 《牡丹亭》 C 《西廂記》 12、元雜劇一般分為四個大段落,稱為四折。「折」基本上相當於現代話劇的「場」或「幕」。描寫發生在西湖邊上,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的戲曲劇目《白蛇傳》,也是由四折戲構成。請問下面哪一折戲不屬於《白蛇傳》? A 《游湖借傘》 B 《盜仙草》C 《斷橋》D 《劈山救母》 (D) 13、連線題:將下列劇種和著名演員用直線連接起來 越劇 嚴鳳英 京劇 袁雪芬 豫劇 梅蘭芳 黃梅戲 常香玉
14、連線題:將下列京劇流派與表演風格用直線連接起來
梅派 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有剛健婀娜的風格 荀派 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尚派 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形象 15、京劇曲目有幾出戲連演的,如「失」「空」「斬」,就是表現的三國故事。你能說出它們是指哪三個劇目嗎?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 16、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剿匪的故事。揚子榮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請問這部戲改編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長篇小說?
《林海雪原》
17、臉譜辨識題。說出畫面上四個臉譜是哪四個戲曲人物。 18、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曲目名稱。 19、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劇中人物名稱。 20、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人物扮演者的名字。
第四課時 戲曲演唱比賽
學生自備伴奏帶(光碟),有條件的可自己准備服裝、道具。在班內演唱自己喜愛的戲曲唱段。最後評出最佳演員,表揚加活動分。
㈢ 戲曲有哪四種藝術形式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互為補充,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戲曲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㈣ 戲曲美術一桌二椅的介紹
中國戲曲舞台上的演出用具。用時可多可少,可分可合,視演出需要而定。其用途廣泛,既可作為不同場合的桌椅,又可作為山、樓、床、門的代用物。除幫助演員表演外,還通過不同的擺法和桌圍椅帔的不同色彩與紋樣,並結合其他砌末,對劇情的地點和人物關系作出表現和暗示。桌椅的擺設、撤換,由檢場人負責。桌椅的擺列式樣繁多,如大座、雙大座、大座跨椅、斜場大座、八字桌、三堂桌、騎馬桌、斜場騎馬桌、小座、八字跨椅、八字椅、旁椅、門椅、站椅、倒椅、大高台、小高台、帥帳、樓帳、床帳等。這些擺列式樣,為長期演出過程中所積累,成為運用桌椅的基本程式。但並非一成不變,可根據不同劇目的表演靈活掌握。
戲曲表現人物生活、活動的場所、環境與話劇絕然不同,舞台上僅憑一桌二椅(最多數桌數椅),極簡單的道具卻能能表示出形形色色的環境處所,大小場合。「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宮廷禁院,可以表示軍帳將台,可以表示庵覌寺院,可以表示亭台樓閣,可以表示配樓山崗,可以表示居室閨房,可以表示房門、圍牆。總之,凡人物所在客觀環境都可包括在「一桌二椅」之內。但是,上述這些「表示」是怎樣反應出來的,觀眾又是怎樣領悟理解呢?主要是通過劇中人物所穿戴的服飾、所唱的詞語、話白和一系列的動作來表現的,在這些表演的基礎上,觀眾再加以想像、聯想、感悟「一桌二椅」所標示的豐富內涵。這個特點是話劇無法比擬的。再者,觀眾看戲所欣賞的是出神入化的表演,注意力並不在「一桌二椅」上。下面做一簡單介紹。
「外桌內椅」(外場桌、內場椅)表示宮廷、衙署、書房、卧室….。用於皇帝上朝,大臣理事,縣令斷案和酒樓小酌等。
「內桌外椅」(內場桌、外場椅)表示內宮、閨房、前堂、大廳…..。《上天台》劉秀穿黃蟒,戴王帽,上唱「金鍾響玉磬鳴王登九重」。不言而喻「一桌一椅」代表的是宮內御座,再加上兩旁站立的太監內侍就是皇帝上朝了。同樣的「一桌一椅」登場的是硬羅帽、穿開敞的黃天霸,旁邊站了個堂倌,這一桌一椅就是酒樓的餐桌、座椅了(《駱馬湖》酒樓)。《鳳還巢》中一桌一椅,椅子在桌前,程雪娥入座這又是小姐的書房了。同樣的擺法,《清官冊》中寇準出場、入座,(驛丞迎候)這又代表館驛了。
要提出的是桌有桌幃,椅有椅怶,不同顏色,不同花紋圖案,有代表不同任務的身份,黃色的桌幃椅披自然是皇帝所用,粉色綉花的,則是婦女所用,而淡藍色無花飾的又是貧寒人家所用了。
㈤ 如何讓戲曲藝術走進美術課堂
近年來戲曲進抄校園一直是我校的特色課程。《美術新課程》中也強調要關注文化和生活,自然的融入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文化養分,而戲曲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它本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的集合體,為了讓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作為美術教師在民族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上更是責無旁貸。以小學美術課堂為平台,讓戲曲藝術元素走進小學美術課堂,有利於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利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其民族自豪感,有利於喚醒教師在課程開放中的自主意識,有利於豐富課程內容,為美術課注入新的生命力,為此,我們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探索和實踐。
㈥ 中國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聲腔劇種: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戲劇名詞: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曲、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
㈦ 戲曲包括那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
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中國戲曲的形成,最內早可以追溯容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北宋的雜劇,在瓦舍勾欄之中,和百戲共同發展,到了南宋,發展成兩種名異而實同的東西,就是宋雜劇和金院本。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也是過渡為元雜劇前的重要藝術形式。
㈧ 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包括什麼內容
1、戲曲行頭
這是對戲曲服飾的一種通俗稱呼。戲曲服飾主要以明代服制為主要樣式,同時參照唐、宋、元、清的一些服飾特徵,變化而成。在穿戴上有較為嚴格的程式規范。有時「行頭」也泛指一切演出用具
2、戲曲化妝
戲曲化妝,也俗稱「扮相」,指戲曲人物的面部化妝。可分為「俊扮」和「彩扮」兩種類型。一般的生行和旦行用「俊扮」,即只略施彩墨來達到美化效果,也稱「素麵」。「彩扮」主要適用於凈、丑兩行,也稱「臉譜」,指以面部誇張的圖案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氣質和對人物不同的褒貶。
3、面具
面具,也稱「假面」,指戴於臉上的一種紙制或木製面殼,形狀誇張、色彩鮮艷。古代人歌舞、祭祀時大都戴面具,流傳下來的安徽、貴州等地的儺戲表演依然戴面具。面具可以看成是戲曲臉譜的雛形。
4、臉譜
臉譜,即戲曲凈丑兩行所用的面部化妝手法,以誇張的形式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及人物褒貶。因為在勾畫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規矩,所以稱「臉譜」。一般講,臉譜來源於南北朝時期北齊蘭陵王長恭作戰時所戴之面具,後由面具發展為直接在臉上勾畫,到明清時形成一定規矩,即成臉譜。
5、旦角頭面
旦角頭面,指戲曲旦角頭上所戴的裝飾物,一般包括發髻、發辮、珠花、耳環、簪子等。
6、髯口
髯口,指戲曲中各種假胡須,一般由人發或玻璃絲製成,講究的用氂牛尾製成。其顏色包括:黑、黲、白三種;其樣式包括:老生行的三縷、五縷、二濤,凈行的滿、扎、虯髯,醜行的一字、二挑、丑三、四喜、夾嘴等。
7、門簾台帳
門簾台帳,舊稱「守舊」,指傳統戲曲舞台上起裝飾作用的襯幕。門簾掛在上下場門位置,台帳掛在上下場門之間。其作用一為分隔前後台,一為裝飾。現在新式劇場中已不再出現,而換之以天幕、側幕。
8、砌末
砌末是對戲曲所有道具和簡單布景的總稱,包括刀槍把子、一桌二椅、桌圍椅帔及各種戲曲演出中所用的小道具。
9、刀槍把子
刀槍把子是對戲曲表演中各種武器的總稱,包括刀、槍、劍、戟、斧、棍、錘等。
10、一桌二椅
一桌二椅,是對戲曲舞台上所用桌椅的簡稱,桌椅為木製,漆紅色,上用桌圍椅帔,以區分於生活桌椅。桌椅在舞台上的擺放形式多樣,根據不同的環境,可多可少、可分可合。它們有時作為桌椅使用,有時則可以指代其他的事物。
11、桌圍椅帔
桌圍椅帔,指在戲曲舞台上,加在桌椅上的裝飾物,多為綢制、綉花,顏色根據使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其作用是使舞台上的桌椅與生活中的桌椅相區別。
12、戲曲舞台
中國戲曲的觀眾場所一直在變化。如果將戲曲的萌芽追溯到原始時期的民間歌舞,那時的表演地是藉助於自然地勢進行的。《詩經》所說的「坎其擊鼓,宛丘之下」中的「宛丘」即是當時的一個觀演地,它四方高而中間低,利於觀眾觀看錶演。此後一直到漢代,這種觀演方式一直存在。而將觀演場所建築化,是在漢代。當時搭建臨時的看棚,用以觀看「百戲」。這是為觀眾搭建的,而表演者則仍就自然地勢。將表演場所建築化,是在唐代,即「樂棚」,供下層百姓觀看錶演。除此之外,「看棚」在民間仍廣泛存在。上層貴族觀看演出則在「歌台」、「舞台」。
到了宋代,在城市,各類表演技藝有了一個固定的場所棗瓦舍勾欄。這時,廣大觀眾所觀看的表演除了其他技藝之外,也包括了戲曲的雛形——宋雜劇。所以,瓦舍勾欄可以被看成是中國劇場的雛形,而且,當時的勾欄已經由原來的四面觀看錶演變成了三面觀看,有了前後台的區分,有了上下場門。而在農村,各種表演技藝的表演場所是「舞亭」,即它是一個高出地面的,有頂蓋的固定建築。它是後來農村戲台的雛形。
元代時,城市瓦舍勾欄依然存在,農村則出現大量固定的戲台。由於當時的戲曲表演大都與酬神有關,所以這些戲台大都與廟宇相連,故稱「廟台」。這些戲台也已將前後台區分開,演員由上下場門出入。觀眾看戲在三面圍觀。
明、清時期,隨著戲曲的發展與成熟,出現了大量臨時的、固定的戲曲演出場所。在農村,多為臨時戲台,稱「草台」。有的搭建於陸上,有的搭建於水上,南方則有搭建於船上的,形成一個流動的戲班。明代,崑曲盛行時,江南官員富戶蓄優成風,時稱「家樂」或「家班」。戲曲演出多在這些官員富戶的廳堂中鋪的紅地毯上進行,戲曲舞台又稱「氍毹」即於此時得名。但也有很多固定戲曲舞台出現。典型的為宮廷大戲台,以其裝飾豪華、規模巨大著稱。明清時期在城市中也出現了很多表演戲曲的茶園酒肆,此為宋元瓦舍勾欄的延續。這些地方設有戲台,以戲曲表演為主,兼賣酒饌。與這些地方相類似的戲曲表演場所是各省的會館,那裡也建有戲台。
民國以後,新式劇場開始進駐城市。這些新式劇場同原來舊式的茶園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將三面觀舞台變為了鏡框式舞台。以後,中國戲曲演出多在這類舞台中進行,而農村依然沿襲著傳統的「草台」樣式。近幾年來,那些早年的茶園會館又被開發出來,作為了戲曲演出場所,如北京的湖廣會館、正乙祠等。
勾欄:宋代出現的各類技藝表演場所,多在當時的瓦舍中搭建。勾欄之名源於表演台周圍所設之矮欄桿。觀眾席逐步升高三面環勾欄而建。勾欄為演出方便,已經有了前後台之分,中間用布幔隔開,演員通過上下場門出入於表演區與後台,時稱「鬼門道」。勾欄可以看成是中國戲曲劇場的雛形。(圖317)
舞亭:宋代農村出現的戲曲演出場所,它源於以前之「露台」,只是在上面加了頂蓋。它高於地面,觀眾四面圍觀上面的表演。它是元代戲台的前身。(
廟台:即元代農村的戲台,因為它們多與神廟相連,故稱「廟台」。而且,廟台的台口多與神廟的山門相對,取演戲為酬神之意。這類戲台距台口三分之一處有兩根柱子,兩側有短山牆,與後牆構成後台,所以這類戲台為三面觀。這類戲台在山西保存的最多,也最完整。另外陝西、河北、河南等省也有少量存世。(
草台:明清以降農村學戲搭建的臨時舞台,現農村仍沿延此傳統。該類戲台多用草席和竹桿或木桿搭建,將看棚、舞台與後台搭成要體。舞台較之看棚要高出許多,觀眾看戲多為仰視。舞台古時為三面觀,近世以後,隨著樂隊放到舞台一側,則慢慢成為一面觀。後台與前台用草席或木板隔開,有上下場門。(
氍毹:本指紅地毯,後來演變為對舞台的習稱。它源於明清時的一種戲曲演出習慣。當時崑曲盛行,高官豪紳多蓄優伶,在家中習演崑曲。而演出多於廳堂中所鋪的紅地毯上進行,久之則成風俗。這類演出形式到清中葉後漸衰,但以「氍毹」稱舞台則成定製
宮廷舞台:指清朝皇帝為觀看戲曲演出而建造的大型固定舞台,是私家固定戲台的典型。皇宮內有兩座,一為漱芳齋戲台,供皇帝和太後宴會時娛樂所用(另有一「風雅存」小戲台,用時不多);一為暢音閣大戲台;頤和園內有一座,名為德和園大戲台;熱河(今承德)行宮內有一座,名為清音閣戲台,是最大的一座,現已毀;圓明園內共有四處,均已被焚毀。這些戲台中,凡大戲台,均為上中下三層,規模宏大,裝飾豪華。
茶樓:也稱「茶園」,也有稱之為「戲園」或「戲館」的,是在清代興起的一種戲曲演出場所,即在茶園酒肆中設戲台唱戲。這類戲曲演出場所,早先是以茶酒為主,看戲為輔,慢慢的,變成了以看戲為主,茶酒為輔了,它們便成了專業的戲曲演出場所。這類戲曲演出場所較之原來的草台、廟台有很大的進步,它們將戲曲的演出地和觀演地都置於的室內,成為規模較大的室內劇場。觀從席在了等級劃分,一般觀眾坐樓下的「散坐」,也稱「池子」;有錢觀眾則坐在樓上戲台兩側的「包廂」內。這類舞台,觀眾看戲也是三面觀的。而且,由於戲台放在了室內,所以演出所需光線同原來的自然光變為了人工光,舞台用光開始有了講究。
劇場:在二十世紀初方在城市中出現,最早的新式劇場是1908年建於上海的「新舞台」,以後則漸漸風行全國。其建築樣式主要受西方劇場的影響。與原來的戲曲園子的區別主要在於由原來的三面觀舞台變成了現在的鏡框式舞台,觀眾席也變成了半環形、緩坡式的座位。其照明設備也隨電燈的出現而較之戲園有了很大提高。這類戲曲舞台出現後,逐漸代替了舊式戲園,成為以後戲曲演出的主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