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五年級音樂嘎達梅林教案

五年級音樂嘎達梅林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06 12:25:23

1. 嘎達梅林的音樂主題出現了幾次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 ,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從音樂角度來看歌曲的旋律採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庄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簡短的引子過後是主部第一主題,由雙簧管奏出主旋律,以弦樂奏顫音襯托,主題表現遼闊寬廣的草原以及牧民生活的和平景象。兩遍之後,突然在伴奏中出現了不安的三連音,預示著即將發生的故事。引出的主題是用原民歌創作的。它具有環境的音型,帶有不安、痛苦、無奈等復雜情緒,經多次在不同音區反復之後,在三連音的伴奏下又出現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復調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題。伴奏不斷加強,構成了反抗與奮斗的情緒。副部一開始以小號奏出了反抗的音調。長號和大號奏出了反面形象的主題,表現封建王爺開始鎮壓。接著,人民的力量開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題變為號召起義的主題,即嘎達梅林的主題,由小號和長號響亮地奏出。告訴人們,反抗的怒火燒起來了。隨後反抗斗爭的主題此起彼伏,在附點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繪了斗爭的宏偉場面。反面形象的音調也交織進來,仍由長號演奏並有些變形。而後,在木管的三連音和鋼琴琶音的伴奏下,弦樂奏出了第一主題,寬廣而燦爛,意味人民斗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三連音下行伴奏又預示反動勢力的鎮壓,定音鼓和鈸猛烈敲擊,整個樂隊的一個長音和最後一聲悲壯的鑼聲,民族英雄嘎達梅林英勇犧牲了。最後是長大的尾聲,表現了人民對英雄的哀悼以及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斗爭的決心。 蒙古音樂離不開馬頭琴,馬頭琴拉出蒼涼引子,豎琴伴著波浪似的繁弦緩弓提琴聲一陣陣涌來,管樂猶如高翔的雄鷹,左側的沙錘時隱時現,馬頭琴呈現蒼涼無奈的過門後,雄偉壯麗的全奏回腸盪氣,令人陶醉,隨著嘎達梅林悲壯的命運而漸弱又令人扼腕,突然,天空中一陣驚雷和馬嘶(初聽要有心理准備),就象昭示高爾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的名句。演奏上體現了高級樂團的高水準,嚴謹精良,典型的交響樂恢弘氣勢,真有辛棄疾「弓如霹靂弦驚」的感覺。可惜除馬頭琴外,配器上個性稍遜嫌單調。

2. 《嘎達梅林》是哪個民族的敘事歌曲

蒙古族 嘎達梅林 (鮑培轉寫:γada meyiren,西里爾字母:Гаадаа мэйрэн;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名莫勒特圖·那達木德(蒙古語,鮑培轉寫:Mültütü Nadmid),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蒙古族,內蒙古哲里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蘇木(今舍伯吐鎮)塔木扎蘭屯(今塔本扎蘭嘎查)人。「嘎達」(同東北話「老嘎達」)蒙古語中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答剌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其主要成就是發動了「白音大賚起義」和「獨貴龍」運動。2008年6月7日,嘎達梅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音樂《嘎達梅林》的作品分析

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是中國大提琴音樂創作領域中具有典範意義的大型作品。從音樂形態方面來看,她是東方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與結合的結晶。她在以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借鑒和運用西洋音樂創作體裁與技法進行大提琴音樂創作方面,為後輩做出了榜樣。作品的曲式結構是自由的奏鳴曲式,與傳統典型的奏鳴曲式有點不同;在調式調性的運用方面也頗具民族特色;另外,獨奏大提琴在作品中的表現力也很貼切。(嘎達梅林)背景 內容

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 ,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願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後,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後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後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採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庄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9233320&SUID=具體在這里。

4. 《嘎達梅林》是哪個民族的敘事歌曲

《嘎達梅林》是一首歌頌蒙古族英雄的歌曲。
嘎達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傳奇英雄。

5. 誰知道電視劇【嘎達梅林】里嘎達梅林結婚時候(第8集)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歌謝謝!

嘎達梅林 馬頭琴

6. 嘎達梅林的作者介紹

三寶,男,本名那日松,蒙古族.出生於音樂世家,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一歲學習鋼琴,十三歲進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附中學習小提琴。一九八六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自一九九零年開始,三寶分別與廣西歌劇院交響樂團、武漢舞劇院交響樂隊及中央芭蕾舞交響樂隊、北京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歌劇院交響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一九九七年後成為自由音樂人。
在民族學院學習期間,三寶對歐美流行音樂產生極大興趣,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作,一九八九年北京亞運會大型演出中,他以一首《亞運之光》正式成為流行樂壇的出色代表,此後積極致力作曲、編曲、製作及演奏活動。他曾為台灣著名歌手蘇芮寫曲數首,亦與李宗盛、盧冠延合作,製作《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在為毛阿敏製作的第一張專輯里,其中《我不願再次被情傷》更獲香港電台一九九五年第一季十大金曲第一名。至今,他已編配的作品達數千首,而創作的流行歌曲已達數百首,其中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有:紅豆的《一個童話》;李玲玉專輯中的《揮揮手》;景崗山專輯中的《我的眼裡只有你》、《花靈》、《我是不是還能愛你》、《我知道你在等著》;丁薇專輯中的《斷翅的蝴蝶》;林依輪專輯中的《告訴明天再次輝煌》、《帶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等。
在創作流行歌曲的同時,三寶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特長,多次在國內外交響樂隊的演出活動中擔任指揮,並熱心從事純音樂及影視音樂、廣告音樂的創作,從而以他的的音樂天份以及作品的多元化、色彩化和旋律性而著稱。
一九九六年在香港藝術節中,三寶親自率團演出了他的系列音樂作品,在這部長達90分鍾的作品中,他以其深厚的古典音樂功底,結合現代音樂及蒙古民歌素材,賦予音樂強烈的畫面感,令觀眾反響熱烈,並於返京後將作品自費錄製成專輯,名為《歸》。
從90年代中期,三寶作為一名著名音樂家,曾多次被中央電視台、CHANNEL[V],北京電視台、各地方電視台等媒體以及諸多單位舉辦的大型音樂比賽活動邀請擔任評委。
1998年三寶為中國五位男歌星在北京舉辦的大型演唱會擔任了策劃、總監、編曲等工作,並親自擔任指揮。 2000年10月,三寶在中國藝術家赴英國舉辦的大型演出《為中國喝彩》中擔任音樂總監。 2000年,三寶與張藝謀導演再次合作,完成了申奧片的音樂製作工作。 2001年4月6-7日,三寶在世紀劇院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影視音樂作品音樂會,演奏部分由——中國歌劇院交響樂團完成,並由三寶親自指揮,而演唱部分則邀請國內著名歌手劉歡、毛阿敏、孫楠、那英,整場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7.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音樂教材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兩個主題是不同民族風格的兩段旋律,要求學生唱熟這兩個主題,有助於欣賞作品及感受這兩種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在聆聽《嘎達梅林》前可先讓學生唱唱歌曲《嘎達梅林》,加深對音樂的體驗。《圖畫展覽會》中的三個段落。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各種手段多聽幾次,以引導學生聯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動、作簡筆畫等。在聆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活動。此外,須要求學生背唱漫步主題。結合聆聽三首樂曲,使學生對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對標題音樂逐漸感興趣。教學過程:《在中亞細亞草原上》1880年,為了慶祝亞歷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國准備舉辦一項慶祝活動——展出一系列以俄羅斯歷史為題材的活動畫景,而用音樂來配合解釋內容。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專門為此而寫的。後來,這項活動沒有辦成,但鮑羅丁的這首美妙的樂曲卻作為一首獨立的作品逐漸獲得廣泛的傳播。1881年夏天,當鮑羅丁在魏瑪同李斯特重逢時,由於李斯特特別喜歡這首樂曲,鮑羅丁便把它題獻給了李斯特。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一首「標題」作品。作者曾在總譜上寫著下面一段詳細的文字說明,用以解釋作品的內容:「在中亞細亞單調的砂質草原上,第一次傳來了罕見的俄羅斯歌曲的曲調。可以聽到漸漸走近的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以及抑鬱的東方歌調。一支當地的商隊在俄羅斯士兵衛護之下從廣袤的沙漠中走過。他們安然無慮地在俄羅斯軍隊的保護下完成漫長的旅程。商隊越走越遠。俄羅斯和東方的安詳曲調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它的回聲長時間縈回在草原上,最後才消失在遠方。」樂曲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廣袤荒漠中的生活畫面。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在高音區輕輕地、持續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樂,並在樂曲進行中反復地出現,從而使人聯想到大草原空曠的景色。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由單簧管奏出一段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隨後,在商隊的馬蹄聲中,又響起了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這一主題漸漸增強力度,彷彿商隊漸漸走近。經過多次反復後,形成宏大聲勢。接著,樂曲再現草原的背景音響和馬蹄聲,東方音調的旋律也再次輕輕出現。這兩支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象徵著俄羅斯與東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後,這友誼的樂聲逐漸減弱,商隊慢慢地走遠,草原又是一片寂靜……鮑羅丁(1833~1887) 俄國作曲家、化學家。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勤奮好學,醉心於音樂與化學。185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醫學院。25歲獲醫學博士。31歲任醫學教授。1872~1887年創辦聖彼得堡女子醫科大學。他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結識了巴拉基列夫等人,並聽從他們的勸告而從事音樂的創作,成為「強力集團」的成員也是重要原因。鮑羅丁的作品數量不多,但在歌劇、交響樂和室內樂方面均留下了典範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劇《伊戈爾王子》,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交響樂《第二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鮑羅丁的創作吸取了俄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渾的史詩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廣闊胸襟。《嘎達梅林》辛滬光作於1956年。這部交響詩取材於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領導的人民起義——向封建王爺和軍閥作斗爭的歷史故事。作品沿著嘎達梅林的故事情節這條線索逐漸展開。民歌風格的主題展示了草原的遼闊優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嘎達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他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反抗達爾罕王出賣旗地,並勾結東北軍閥強行開墾的行徑。交響詩的引子由雙簧管奏出。它展現了一派遼闊草原的壯美圖景,也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處在安詳、寧靜的氛圍之中的:突然聽到王爺出賣土地的消息。一段陰森暴戾的音樂出現,第一主題遭到破壞:接下去由小號奏出第二主題。它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人民起義的英雄氣概以及人民群眾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來反抗:樂曲的中部表現了四處集結著的起義隊伍,騎馬背槍賓士在廣闊的草原上。主題充滿了樂觀的氣息(由單簧管奏出):最後,銅管樂器奏出悲壯而沉痛的音響,表現人民對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樂那顫抖、悲泣的音調伴奏下,奏出嘎達梅林的民歌主題:這個主題逐漸由哀悼變成頌歌,在強烈的號聲中結束全曲。辛滬光(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萬載。1951年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於江定仙、陳培勛等。畢業後任內蒙古歌舞團專職作曲,後調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1956年以創作交響詩《嘎達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還有管弦樂《草原組曲》,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弦樂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於長期在牧區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間音樂,熟悉蒙古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於內蒙古音樂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氣息和牧民的性格。《圖畫展覽會》《圖畫展覽會》是1874年穆索爾斯基參觀亡友俄羅斯畫家和建築家哈特曼的遺作展覽後有感而寫的。哈特曼從國外深造回來後,致力於研究和創造一種能夠把古老的農村建築同現代的要求統一起來的新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出於共同的斗爭目標,哈特曼同穆索爾斯基、斯塔索夫關系十分親密。由於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歲時突然死去。此後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術學院舉行了哈特曼的速寫、水彩畫和舞台設計圖等美術作品紀念展覽。穆索爾斯基參觀哈特曼的紀念展覽會後不久,又從展品中選出他最感親切的肖像畫、風俗畫以及與民間創作密切相關的畫面,寫了一套鋼琴曲,叫做《圖畫展覽會》。他在這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熱情,寫作時樂思和音調源源而來,幾乎是一揮而就。他的這套作品的鋼琴寫法文采斐然,表現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樂手法來描繪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這部作品足以稱為一個輝煌的範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樂改編曲至少有5種。其中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配器的一種最為出色和廣為流傳。全曲共分十段。它們分別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宮的花園》、《牛車》、《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兩個猶太人》、《李莫日市場》、《墓穴》、《雞腳上的小屋》、《基輔大門》。每一段樂曲描繪一個特定的景物,而整個作品則用一個叫做「漫步」的主題貫串和統一起來。這個主題是從哈特曼繪畫中獲得的靈感寫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好像是穆索爾斯基自己,可能還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們,在展覽會的觀眾面前走來走去。這個主題在樂曲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成為整套樂曲的基礎。這個主題不論在音調、節奏、和弦連接以及整個表達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羅斯民間歌曲之間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聯系。1.《牛 車》兩頭馴順的公牛拖著一輛裝有大車輪的、在波蘭農村常見的笨重而簡陋的大貨車蹣跚而過,這就是樂曲所要描繪的另一幅風俗性畫面。樂隊中低聲部的緩慢而沉重的和弦式進行,表現出這沉重的牛車在不勝負擔似地艱難行進,而在這背景上由大號奏出的一支駕車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調表達著農民對他們不自由的生活和沒有歡樂的艱苦勞動的悲痛感受:這首樂曲的力度有著很大的變化。樂曲從極弱的音響開始,好像這負重的牛車從遠處慢慢走過來。當音樂到達高潮時,又如牛車已經走到聽者跟前似的。這時候還可以聽到小鼓模仿牛車的吱吱呷呷聲。後來,這駕車人之歌的餘音又在帶弱音器的法國號和低音單簧管上閃現,最後便在遠處慢慢地消逝。2.《兩個猶太人》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繆耶爾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時寫生的模特兒。這兩個猶太人,一個富有、肥胖、自滿而樂觀;另一個貧窮、羸弱、消瘦、哀怨,幾乎是哭喪的樣子。他們本來是哈特曼的兩幅互不相乾的肖像畫中的人物,但在穆索爾斯基的這段樂曲中卻聚在一起,相互交談,相互對照。這兩個人物各有其鮮明的性格特點。他們的心理刻畫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撒母耳·戈登堡妄自尊大,威風凜凜,又傲慢,又粗暴,穆索爾斯基用間歇的節奏、出人不意的重音、減緩的速度,結合著每一個旋律音的意味深長的加重來表現它,好像這個人打著各種手勢,比手劃腳地不知是在威嚇,還是在勸說什麼人似的。這個主題由木管樂器組和弦樂器組的齊奏奏出:什繆耶爾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同前者截然相反。他機靈,神經質,在富人面前聲音顫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號來演奏。這兩個主題都有猶太歌曲的一些特點。它們在各自的陳述之後便交織在一起。其中,窮人的主題動機屢次被粗暴地打斷,並被拋棄一旁,而富人的主題終於占據優勢。3.《基輔大門》哈特曼為基輔設計的一座雄偉的城門,具有古俄羅斯的建築風格,並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裝飾,城門同教堂毗連。穆索爾斯基的這首樂曲很好地表達出畫面的基本內容。它包含三個互為對比的形象:第一個是一首庄嚴的頌歌,它像巨人一樣宏偉和有氣魄。管樂器的合奏強調出它所特有的這一氣質:第二個音樂形象虔誠而嚴肅,使人聯想到教堂中的祈禱。因為在圖畫中,除了城市外,還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這里用音樂來描繪教堂里傳出的唱詩聲和祈禱聲,且在這里表示對亡友的哀思。第三個音樂形象是節日的鍾聲,鍾聲中又出現了「漫步」主題。鳴鍾是古俄羅斯慶典儀式不可缺少的內容,樂曲中的鍾聲熱烈輝煌,表現了古俄羅斯首都基輔的節日氣氛。最後,在尾聲中,城門的主題越來越輝煌,呈現出全民歡騰的壯麗景象。

8. 五年級上冊音樂書所有的歌曲(北京大學出版社)

1、《讓我們盪起雙槳》,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劉慧芳演唱的歌曲。該曲是內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容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

2、《二泉映月》,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

3、《草原上》,張智深詞曲,內地歌手闞國臣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闞國臣的《盛唐》專輯當中。

4、《友誼地久天長》,原是蘇格蘭民間歌曲,由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的。這首詩後來被譜了樂曲,除了原文蓋爾語版本外,這首歌亦被許多國家譜上了當地語言。

5、《長城謠》,潘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上海創作的,原是為華藝影片公司所拍攝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所作的插曲。《長城謠》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抗戰歌曲。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音樂嘎達梅林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