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小報一年級預防傳染病和食品安全方面
甲型H1N1流感(又稱豬流感)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豬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最常版見的是H1N1亞型,權但是也存在其它的亞型(如H1H2,H3H1,H3N2)。這些流感病毒並非是新病毒,是我們常說的甲1型流感病毒,1918年在歐洲就曾經流行。發病症狀與普通感冒症狀基本相同,根據墨西哥病例反映出來的特徵多數死亡病例有呼吸道方面的症狀表現患者出現呼吸加快,憋氣等症狀。
② 食品安全︱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
牢記食品安全五復要點,打贏餐桌保胃制戰
一、保持清潔
1.享食品前需要洗手,准備食品期間經常還要洗手
2.便後洗手
3.清洗和消毒用於准備食品的所有場所和設備
4.避免蟲、鼠及其他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近實物
二、生熟分開
1.生的肉、禽和海產品要與其他食物分開
2.處理生的食物有專用的設備和用具,例如道具和切肉板
3.使用器皿儲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觸
三、做熟
1.食物要徹底做熟,尤其是肉、禽和海產食品
2.湯、煲等食物要煮開以確保達70℃,肉類和禽類的汁水要變清,而不能是淡紅色,最好使用溫度計
3.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
1.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
2.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冷卻(最好在5℃以下)
3.熟食在食用前應保持滾燙的溫度
4.及時在冰箱中也不能過久儲存食物
5.冷凍食物不要再室溫下化凍
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1.使用安全的水或進行處理以保安全
2.挑選新鮮和友誼健康的食物
3.選擇經過加工的食品,例如經過低溫消毒的牛奶
4.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凈,尤其是如果要生食
5.不吃超過保鮮期的食物
③ 跪求一些關於飲食安全,用電安全,防溺水,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多鍛煉身體,什麼傳染病都不怕
④ 保健食品的標簽上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的應該按《食品安全法》那條處理
《食品安全法》
第四十八條 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回虛假、誇大答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生產者對標簽、說明書上所載明的內容負責。
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應當清楚、明顯,容易辨識。
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與其標簽、說明書所載明的內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銷售。
第五十一條 國家對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實行嚴格監管。有關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職,承擔責任。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對人體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必須真實,應當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產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須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
第九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在廣告中對食品質量作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給予處罰。
違反本法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承擔食品檢驗職責的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廣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的處分。
⑤ 預防傳染病知識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教案
教育目的:
1、使學生了解食品污染的知識,使學生了解食品中毒的相關教育知識。
2、教育學生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注意事項及預防措施。
教育重點:
對食品污染和中毒的預防
授課內容: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多媒體出示一些因食品衛生而出現問題的學生。(有腹瀉、腹痛、嘔吐等)
2、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區分問題食品,預防食品中毒。
二、重點講述
預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講究個人衛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換床單和被蓋(一月一次)。保持教室、宿舍及環境的清潔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不暴飲暴食的優良習慣。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溫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從食品標簽上注認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
1、認識食物中毒特徵。
潛伏期短:一般食後幾分鍾到幾個小時發病
胃腸道症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2、提高自我救護認識
3、預防發生食物中毒
1、養成優良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會把致病菌從人體帶到食物上去。 2、選擇新鮮和安全的食品。3、食品在食用前要徹底清潔。4、盡量不吃剩飯菜。5、不吃霉變的糧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黴菌毒素會引起中毒。6、警惕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中毒。7、不到沒有衛生許可證的小攤販處購買食物。8、飲用符合衛生要求的飲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潔凈的水。
三、總結
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因為它關繫到我們全體師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引起注意,如果忽略了這項,其後果不堪設想。
⑥ 經營標簽、說明書涉及疾病預防和治療功能的食品,如何查處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條: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生產者對標簽、說明書上所載明的內容負責。 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應當清楚、明顯,容易辨識。 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與其標簽、說明書所載明的內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銷售。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和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二)生產經營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九條禁止食品經營者經營下列食品:(十一)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條第三款規定的食品; 《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條食品經營者銷售的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內容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 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食品的標簽、說明書應當清楚、明顯,容易辨識。 食品經營者應當按照食品標簽標示的警示標志、警示說明或者注意事項的要求,銷售預包裝食品。 《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六條違反本辦法第九條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項,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經營的食品和用於違法經營的工具、設備等物品;違法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三)《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六條為何沒有涵蓋第二十條的第二款(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肯定不符合,而且還違反國家強制標准。GB7718 對流通領域,由工商部門依照安全法查處。 (三)《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六條為何沒有涵蓋第二十條的第二款(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只要安全法有規定就可以了。 可以用反法,對商品做引人誤解的宣傳。
⑦ 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衛生處理是如何規定的
食品安全事故一旦發生,除了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社會恐慌外,還有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的污染,引起某些疾病的傳播或者流行,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危害。因此,需要對事故現場衛生處理,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發生食品 安全事故,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衛生處理,並對與食品安全事故有關的因素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進行衛生處理,主要的措施是對事故現場進行消毒。所謂消毒,是指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者消除環 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發生和蔓延的重 要措施。採用焚燒、填埋等方式銷毀污染食品及其原料,也是有效的衛生處理辦法。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 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衛生處理。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政府舉辦的實施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責包括對影響人群生存環境、 衛生質量及生命質量的危險因素進行食品、學校衛生等衛生學監測; 對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學生常見病及意外傷害、中毒等發 生、分布和發展的規律進行流行病學監測,並制定預防控制對策;對 傳染病的發生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進行調查處理,為救災防病和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提供技術支持等。
所謂流行病學調查,指對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決 定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提出預防疾病及保健對策和措施。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測、流行 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就是通過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個環節,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二代病例發生。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各 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履行包括開展對包括食物 中毒在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及其效果評 價等職責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以後,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 對與食品安全事故有關的因素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及時派出入員到達事故現場,制定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和 方案。專業技術人員應當按照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和方案,開展對食品安全事故累及人群的發病情況、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並實施 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以上供參考。
⑧ 什麼不屬於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
除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外的疾病,不屬於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三條: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員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將其調整到不影響食品安全的工作崗位。
2、根據《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第十六條:預防性健康檢查的內容:
(一)對從事食品、飲用水生產經營人員、化妝品生產人員、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人員,主要檢查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活動性肺結核和皮膚病等疾病。
(二)主要檢查項目: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活動性肺結核、皮膚病、內外科常規、X光胸透、糞便細菌學培養(某些地區無此項)等。
(8)預防食品安全預防疾病教案擴展閱讀:
根據《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第二十條:對未經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擅自開展本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范圍的預防性健康檢查的單位,由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體檢活動,沒收非法所得。
對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工作人員,由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者,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⑨ 食品安全手抄報資料:學生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這是一類經常發生的疾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損害。同學們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因此,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種類。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中毒。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中毒。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肉、魚、蛋、乳等及其製品,如燒、鹵肉類,冷盤、剩餘飯菜等。霉變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麥、霉變甘蔗等中毒。
(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1、有毒動物組織中毒,如河豚、貝類及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等。2、有毒植物中毒,如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離棉酚等中毒。
(三)化學性食物中毒,如重金屬、亞硝酸鹽及農葯中毒等。被農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類污染的海產貝類等。
(四)。在某一特定環境下能產生有毒物質的食品:發芽的馬鈴薯;霉變的甘蔗;未加熱煮透的豆漿、芸豆角、杏仁、木薯、鮮黃花菜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見。另外,菜豆中毒、豆漿中毒和因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
⑩ 食品安全手抄報,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手抄報;
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這是一類經常發生的疾病,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損害。同學們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因此,預防食物中毒,保證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種類。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中毒。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中毒。 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肉、魚、蛋、乳等及其製品,如燒、鹵肉類,冷盤、剩餘飯菜等。霉變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麥、霉變甘蔗等中毒。
(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 1、有毒動物組織中毒,如河豚、貝類及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等。 2、有毒植物中毒,如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離棉酚等中毒。
(三)化學性食物中毒,如重金屬、亞硝酸鹽及農葯中毒等。被農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類污染的海產貝類等。
(四)。在某一特定環境下能產生有毒物質的食品:發芽的馬鈴薯;霉變的甘蔗;未加熱煮透的豆漿、芸豆角、杏仁、木薯、鮮黃花菜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多見。另外,菜豆中毒、豆漿中毒和因誤食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中毒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