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學前班我的身體會唱歌(珍惜用水)教案
1.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水的珍貴,懂得要珍惜水資源。 2.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主題內容小組合作進行繪畫,並確定宣傳語。 3.初步嘗試用抽象的方式表現宣傳內容,感受宣傳畫的多種形式。 【活動准備】 1.宣傳語若干: 如果還不珍惜水資源,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眼淚 惜水、愛水、節水,從我做起。接住每一滴水 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地球喝水 請珍惜每一滴水。水龍頭 水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乾涸的地 節約用水,一水多用,請充分利用循環水。循環利用 2.有關"珍惜水資源"的宣傳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乾涸的地面),激發情感。 師:小朋友,你們看了這張圖片有什麼感覺?這張圖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二、觀察、談話,了解如何珍惜水資源。 1.這些圖片想要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2.要珍惜水資源,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三、小組合作宣傳畫--珍惜水資源 1.師:今天,我們要來合作完成這張作品,我請小組長負責,請你們根據老師給你們的內容來確定畫面內容。(水龍頭、乾涸的地、眼淚、循環利用、接住每一滴水、地球喝水) 2.幼兒小組作畫,教師出示相關圖片供幼兒參考。 3.添加宣傳語:請為你們的宣傳畫加上一句響亮的標語。(教師提供宣傳語供幼兒選擇) 四、作品展示、交流、宣傳。 1.請每組代表介紹自己的宣傳畫:你們想要宣傳的是什麼?請大聲說出你們的宣傳語。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到各班進行宣傳。 3.將宣傳畫張貼到幼兒園醒目的地方,起到全園宣傳的目的。
㈡ 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怎樣進行身體動作的訓練
如何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 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節奏和旋律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求,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幼兒學習音樂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礎。節奏被稱作音樂的骨骼,是音樂情緒和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並能准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差。因此,老師要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簡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訓練。 通過多元智能課程,讓我摸索和嘗試了以下節奏訓練方法: 一、 發現和理解節奏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充滿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動物的叫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在活動中,我告訴幼兒,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並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節奏,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節奏:火車的隆隆聲,啪啪的打槍聲,鬧鍾滴答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就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節奏的興趣更濃了。我將這些聲音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用拍手和敲擊物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反復傾聽,感受和理解,使他們形成節奏意識。 二、 用語言通過歌詞培養節奏感 在幼兒對節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後,可組織他們用語言來表現節奏。幼兒歌曲的歌詞具有一定的韻律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 幼兒節奏的表現。因此,在開始時,我選了一句歌詞。 如:我是小雞嘰嘰嘰嘰嘰,我先讓幼兒任意說,用不同的方式說,好多幼兒都是雷同,於是,我來做一個示範,一邊說,一邊用手打出節奏, x x x x xx xx x x x x x x xx x x 我 是小 雞 嘰嘰嘰嘰嘰 我 是 小 雞 嘰 嘰嘰 嘰 嘰 孩子們也不約而同的跟著模仿,並露出極大的興趣,這時,我便變換節奏,我說幼兒來打,如:1.x x x x x xx x x |; 2.x x x x x x xx x |這樣,老師和幼兒在你說我拍或我說你拍的游戲中感受音樂的節奏。那麼怎樣用小音符把這些節奏演示出來並讓幼兒感知呢?在教學中,我用小動物作比喻。如認識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即一個動物表示一拍,用一個四分音符來表示,用手拍出它的節奏就是 x |,一個小動物表示半拍,用一個八分音符來表示,兩個小動物加在一起是一拍,用兩個八分音符來表示,那麼它的節奏要快一點,即 xx |。通過這些形象的比喻,幼兒不僅認識了小音符,又學會了看節奏譜打節奏。每出示一張卡片,幼兒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節奏,並能用手拍出來。我還採用「搶椅子」的游戲,讓幼兒自願組合,(每張椅子最多坐兩個人),組成幾組不同的節奏,通過這種形式,還可認識休止符,即椅子上沒人時,就用休止符來表示。這樣,又形成了許多組新節奏。 在這個游戲中,幼兒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他們通過自己動手,自身參加,不僅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有一種成就感,而且利於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三.用身體動作來表現節奏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如在訓練x x x x x x xx x 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 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准節拍就行,漸漸的我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並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如:x x x x xx xx x ; x x x x x xx x x ; x x x x xx x xx |等等。 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漲,很多幼兒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並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還讓幼兒比較分析那些兒歌和歌曲節奏與他們學過的那些節奏型相同。這樣,不僅訓練了幼兒打擊節奏的能力,同時還訓練他們聽辯節奏的能力。 每個幼兒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樂的潛能,我認為在節奏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致力於教會幼兒什麼,而是設法挖掘幼兒潛在的這種能力。通過這些形式,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㈢ 幼兒園大班藝術《人體打擊樂》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身體各個部位都會活動,並能通過活動創編出不同的姿態來做小鼓。 2、懂得活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靈活,體驗與同伴一起合作小鼓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能根據音樂的變化來變換節奏和身體姿勢、方位敲鼓。 【活動難點】同伴合作敲鼓。 【活動准備】 材料准備:音樂《歡沁》。 經驗准備:幼兒已感知過音樂及其節奏。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 提問:你們看到過鼓嗎?鼓是怎麼敲的。 小結(過渡):原來你們看到過這么多的鼓,今天請你們看一看,我的鼓在哪裡。 二、單人鼓。 1、教師跟隨音樂示範身體鼓的動作。 提問:我的鼓在哪裡?(身體上) 我的鼓都敲在身體的哪些部位?怎麼敲的? 小結:我的鼓在腳上、腿上和手上,我的這些部位都會活動;而且是跟著音樂有節奏地敲,還有一個調皮的小鼓藏起來了。 2、師生共同跟隨音樂做身體鼓的動作。(坐在座位上) 語言指導:我的小鼓很聽話,它在腳上敲一敲……變——拍拍拍,小鼓藏起來,骨碌骨碌啪。 重點指導:「變——拍拍拍」的節奏,變的後面要停一下,然後再拍三下手。 3、師生再次跟隨音樂做身體鼓的動作。(站在空位上) 重點指導:踏步走的時候,頭要(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左右擺動,面帶微笑。 三、創編「變」的動作。 引導語:調皮的小鼓還會變不一樣的動作來敲呢?看看我是怎麼變的。 1、教師變出不一樣的動作,請幼兒觀察。(教師演示鼓的高度變化、方位變化) 2、幼兒創編動作。 引導語:請你們也來做做調皮的小鼓,變出不一樣的動作,看誰的身體最靈活! (1)教師單一說「變」——;「變」——;「變」—— (變得有創意的幼兒,教師就去拍拍這面鼓) (2)請個別有創意的幼兒展示動作。 提問:他們的動作有創意嗎?好在哪裡? 小結:他們的身體真靈活,可以蹲下,可以把手舉得高高的,還可以變換不同的方向,我們也來試試看好嗎? (3)再次嘗試創編。 四、朋友鼓。 引導語:剛才是一個人敲鼓,我現在想要找個朋友跟我一起敲。 1、教師與一名幼兒嘗試合作示範朋友鼓。 提問:我們的朋友鼓是怎麼敲的? 小結:我們首先分配好鼓和鼓手的角色,面對面站好,然後鼓手去敲鼓,左右手交替拍,小鼓要變出不一樣的動作。 2、個別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敲朋友鼓。 重點指導: (1)兩人協商確定好鼓和鼓手的角色。 (2)在敲鼓的時候左右手交替拍。 (3)「變」——的動作要有創意。 (4)眼睛看著朋友,面帶微笑。 3、邀請同伴,全體幼兒共同敲朋友鼓 教師參與其中,觀察指導並與幼兒共同游戲。
㈣ 我家寶寶比較喜歡音樂,聽到音樂就會搖頭動身體,我想問下,早教的音樂課有什麼特色
您的寶寶多大呢?寶寶聽到音樂的時候她會扭動跟您的胎教很有關系!
㈤ 大班音樂活動會動的身體是用什麼音樂、
健美操舞曲
㈥ 會動的身體語言領域教案應該怎樣寫
活動背景:
中班孩子的活動量和活動內容,顯然要比小班孩子大而多,孩子對自己身體的興趣,以及對自己生命的信心,也開始萌芽。
活動最好在孩子生活需要的情景中進行,如:體育活動中孩子發生不安全因素了,或者同伴的身體有些變化了等等。
本活動努力使孩子在了解自己身體的同時,對自己身體的安全有所重視。
當然,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對自己身體「哪些部位會動"的探索,不可能完整,但是孩子探索的目的,並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如果可以將孩子敏銳的目光和強烈的興趣引向更廣闊的自然和社會,那麼,這樣探索活動的結果,又何需去苛求呢。
內容與要求:
了解自己身體能活動的一些部位,對身體感興趣。
活動准備:
紙偶娃娃,人物動、靜活動圖片,如跳舞、織毛衣、踢足球等,記號筆等。
過程與指導:
一、做游戲「木頭人」
——孩子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動的,老師正好作小結。
老師(小結):人不動是很難受的,因為我們都是有生命的。
二、跟著音樂動一動
——讓靈動的身體與前一個活動「木頭人"形成鮮明的比較。
三、說說:人有哪些活動
老師:跳舞是一種活動。(出示圖片)她在干什麼?織毛衣是一種活動。(出示圖片)踢足球也是一種活動。你們知道,人還有哪些活動呢?
——了解人的許多活動,感受生命的豐富。
四、說一說:身體的哪些部位能動
人們怎麼會有那麼多活動呢?是因為人的身體的許多部位能動。
1、邊動邊記錄:你的身體有哪些地方會動的?
——記錄在紙寶寶上。
2、講講哪些地方能動,討論:
·這個地方能動使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
·這里會生什麼病?
——通過「能動」和「不能動"的www.chinajiaoan.cn比較(在感受不會動時,可以請 孩子嘗試不動某部位,做一件事,可以有這樣的指導語「瞧,不動不行吧」、「動了才方便呢"等等),感受活動部位,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介紹骨折、脫臼。
——與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與本班孩子的健康情況相結合則更好。
五、我們身體會動的地方還很多,我們以後慢慢去發現
——這個活動還沒有完,因為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身體的發現 還沒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掛本本子,供孩子進行專題記錄。
㈦ 音樂的節奏與身體律動的關系是什麼
音樂的節奏感強的人會律動得更加協調,對樂感把控就越好,反之身體律動差,音樂的節奏感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