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美術星月夜的教案

美術星月夜的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04 21:26:03

㈠ 星月夜油畫的美術鑒賞

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版出權的理由,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占據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一筆都體現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扎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裡面。彷彿幸福沒有照到悲傷里那樣。

㈡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賞析。

作品鑒賞: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類的掙扎與奮斗。

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 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樹用了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

梵·高運用濃厚並且短促的筆觸,交織成彎曲的旋轉線條,海浪般的圖形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畫中旋渦狀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在大面積冷色調的流動星雲中,一輪橙色的月亮散發出亮光,彷彿明燈般點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濃淡相宜,深淺適中,很好地配合了畫中的氛圍。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

㈢ 梵高星空的賞析

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雲,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雲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憂郁。也表現出人類的掙扎與奮斗。

從構圖上來說,該畫面構圖極為准確,畫中以樹木襯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無邊的宇宙,以獲得構圖上微妙的平衡。特別是那些柏樹的線條畫得流暢而別具一格,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寫的那樣:「那些柏樹總是占據著我的思緒——從來沒有人把它們畫得像我看到它們的樣子,這使我驚訝。柏樹的線條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麼美麗——在晴朗的風景中的黑色飛濺。」

在繪畫技法上,梵·高接受了前期印象派的某些特點,不是用簡單的線和面來表達物體。而是用點來表現物體的光影,達到了傳統畫作無法達到的效果。同時,他又注重採用誇張和對比的方法,給光影添加動感。前景中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線筆觸描繪出來的小鎮,與畫面上部呈主導趨勢的曲線筆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教堂的細長尖頂與地平線的交叉,柏樹的頂端恰好攔腰穿過旋轉橫飛的星雲,這一切都使畫面產生出一種流動的感覺。

這幅畫的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也有星星發光的黃色,深藍色的 基調,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加強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樹用了深綠和棕色,意味著黑夜的籠罩。明亮的白色和黃色來畫星星及周圍的光暈,又給人一種溫暖光明的感覺。 梵·高運用濃厚並且短促的筆觸,交織成彎曲的旋轉線條,海浪般的圖形使畫面呈現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畫中旋渦狀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在大面積冷色調的流動星雲中,一輪橙色的月亮散發出亮光,彷彿明燈般點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整個畫面著色搭配協調。濃淡相宜,深淺適中,很好地配合了畫中的氛圍。

拓展資料: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梵高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 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涌、動盪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躁動、捲曲的星雲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脫離現實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幻覺世界。

《星月夜》是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這幅畫中,梵·高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遠,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金黃的滿月形成巨大的漩渦,星雲的短線條糾結、盤旋,彷彿讓人們看見時光的流逝。暗綠褐色的柏樹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歡的響應者。天空下,安睡的村莊那麼寧靜、安詳。淡藍的色調,動感的線條,給人自由的時空感。

㈣ 如何利用梵高的星月夜這幅作品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

摯愛深夜的梵高在聖-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畫的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對世界的感受.在這件作品中,閃爍於碧藍色夜空中的星星,格外奪人眼目.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個漩渦,星雲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 山腰上,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在夜空中放射艷麗的色彩……

㈤ 美術作業 表現喜怒哀樂

可以採用水果的味道,造型來表現。喜怒哀樂就像甜酸苦辣一樣
比如喜的有紅色,紅色水果有蘋果、火龍果、西瓜……再在水果上面加上人的面部表情^_^……
水果說明的就你自己去想像吧

還有就是可以用我們人的一輩子去表象。
比如人出生了有出生證明是喜事(平面設計的話就畫一個出生證明)
長大結婚有結婚證 就一個結婚證可以說明樂事
死了有訃告那是哀事
在、成長中有很多的事情是煩惱的事 ,你自己想像看。

主題還是很多的

㈥ 美術鑒賞試題

1、 張擇端(宋朝)的中國畫《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方面上的特點:
《清明上河圖》的原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現今典藏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也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的蒙那麗莎。據香港藝術館館長稱,畫中有腳店(豬肉店)、又有正店等的建築物,既能描繪當年的民生,又能把細致的東西勾畫出來,故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畫軸大致分成左、右兩部份,右邊主要描述鄉間的從容步調,主要是一些農人、牧羊者、養豬的人等;從一條鄉間小徑逐漸拓寬、並連接到市鎮中的馬路。畫面左端則是描繪城市生活,出現有許多的經濟活動,比如人們正在將貨物上載到船上、商家、及稅捐辦公室等,都可以在畫軸左端瞧見。各式各樣行業的人都有,包含販夫走卒、賣弄戲法的、演員、乞丐、化緣的僧侶、算命仙、醫生、客棧老闆、老師、磨坊主人、鐵工、木匠、石匠、讀書人等都有。

在畫面左端進入城門後,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包含賣酒的、穀物市場、二手商品店、廚具店、弓箭店、燈籠店、樂器行、金飾行、布莊、畫廊、葯店、餐廳等應有盡有。在虹橋上,小販更是琳琅滿目。

畫面中的大橋,亦即虹橋,是整幅畫軸的焦點。畫家在橋面上描繪出非常熱鬧的人群。一艘船用有點怪的角度要從橋下穿越,由於桅桿不夠低,有點威脅到橋身的安全。橋上的人和河邊的人正在賣力地朝向船上的人呼喊、並以手勢表達。

除了商店和小吃店以外,畫面中還包含許多旅店、寺廟、私人住宅、官邸,各種階級和型態的房舍都有,有些還有前院和後院。畫面中的人們用各種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有馬車、驢子拉車、轎子等。河川中央滿是漁船、和載人的遊艇,河邊則有一些苦力工人在拉著大船使其靠岸固定。

2、 梵高的《星月夜》屬於後印象派類型的藝術:
《星夜》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生·梵高於1889年創作的著名油畫,被廣泛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該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由於梵高非常欣賞日本浮世繪《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里》,所以《星夜》被認為參考並融入了《神奈川沖浪里》的元素。
作為表現性的後印象主義畫家梵高的作品,這幅畫有很強的筆觸。藍色代表不開心、陰沉的感覺。很粗的筆觸代表憂愁。畫中景象是一個望出窗外的景象。畫中的樹是柏樹,但畫得像火一般,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紋理像渦狀星系。

㈦ 人教版四年級美術書梵高那一課的圖片

四年級的梵高的圖片無非就是《向日葵》《自畫像》或者《星月夜》,這回幾個讓一個小學的學答生評價的話也太假了吧?就是現在的大學生學美術的也不見得能說出好在什麼地方上啊!其實可以這樣那個說,
1運用點彩的手法,色彩很漂亮。
2空間感比較大。
3感覺比較有感情,比如苦悶了,抑鬱了,孤獨了······

㈧ 梵高的這幅畫叫什麼名字是星月夜,還是星空,還是星夜高中美術課本上怎麼叫的啊

星空
具體啰嗦:
星月夜 Starry Night
聖雷米 1889.6
油畫 73.7×92.1cm
現存:New York,The Museum of Art
[歷史]:
1889年5月8日版,梵谷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權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療.他是自願的,那時,醫生允許他白天外出寫生.這幅畫中的村莊就是聖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個月後,畫了這幅畫.這幅畫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

㈨ 初一上學期美術試卷答案!!急急急!!

王羲之 《蘭亭序》 書法
凡•高 《星月夜》 農民畫
范寬 《溪山行旅圖》 中國畫
羅中立 《父親》 油畫
高金法 《黃昏》

㈩ 請問誰有人美版《美術鑒賞》試講稿呀不是說課稿!!!是試講稿試講稿試講稿!跪求!!!!

《美術鑒賞》試講稿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理解美術鑒賞過程中產生不同差異的原因;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不同方式與角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感知與對比探究,理解美術鑒賞過程的實質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能夠以不同形式鑒賞一幅美術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深化對作品的感受,提高審美體驗與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不同方式與角度。

【難點】理解美術鑒賞過程的實質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演示法、對比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圖片、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齊白石大師的代表作品《祖國萬歲》引導學生欣賞思考:

——看到這幅作品,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不同的人在觀賞相同的藝術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這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密切相關——學習鑒賞美術作品。從而板書並導出課題。

(二)對比分析,找准角度

1.了解作品的歷史社會背景

教師出示黃胄的《洪荒風雪》和張瑀的《文姬歸漢圖》兩幅作品,學生欣賞並思考:

——兩幅作品的時代背景分別是怎樣的?帶給人怎樣的審美感受?為什麼?

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背景的簡要介紹,教師簡單總結後追問:

——為什麼要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對我們鑒賞美術作品有哪些幫助?

教師在總結補充: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深化我們對作品的主題含義、形象創造、形式意味的理解與鑒賞。

2.了解美術家的藝術觀點和生活經歷

教師繼續出示梵高的代表作品《星月夜》以及《麥田上飛過的烏鴉》,帶領學生一起分析藝術家的作品特點,並提出問題:

——藝術家風格特點的形成與什麼是密不可分的?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總結:與藝術家的生平經歷和自身的藝術觀點是分不開的,因此,了解藝術家的生平使我們深入理解美術作品的另一個角度。

3.體會作品的形式美感

教師播放課件,依次出示版畫《到前線去》、套色版畫《初踏黃金路》、工筆作品《秋暝》,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當我們對於作品背景甚至藝術家均不甚了解時,還可以從哪些角度來鑒賞美術作品呢?

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並提示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來找尋答案。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總結:通過我們自身累積的美術知識,嘗試從作品的形式美感出發來進行鑒賞,從而理解特定作品形式美感的創造價值。

(三)總結評述,領悟探究

教師分別出示陳堅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以及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兩幅油畫作品,組織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鑒賞美術作品的角度嘗試分析:

——兩件作品是如何從不同角度、不同藝術手法表現戰爭的殘酷與正義的力量的?

學生分小組進行作品鑒賞活動的展開,最後教師總結評述,得出美術鑒賞活動的本質是「再創造」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教師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本節課重點內容的概括總結,強調鑒賞美術作品的意義與不同角度,提示學生課後應運用不同資源,做自身美術知識的積累,從而擴大知識面,提高審美能力。

六、板書設計

七、課後反思

閱讀全文

與美術星月夜的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