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修拉為例,點彩畫派主張及風格是什麼
點彩畫派又稱分色畫派。指的是以色調和色彩的視覺調和為表現形式,建立了回一種被答稱為「分割」技巧的畫家群。這些畫家遵守藝術的節奏、比例、對比的永恆規律,力圖最大限度地表現出光、色彩以及和諧。自從以修拉為首的點彩派興起之後,這個人數少、時間短的畫派直到20世紀初才真正被人們認識。其實,它是以德拉克洛瓦的傳統為背景同時繼承了印象派的成就而發展起來的~
B. 水粉中的點彩怎麼畫
水粉中的點彩畫法是運用各種不同的顏料區分它們的冷暖變化已達到專畫面的完整性前提是屬不需要太多的色彩調和幾乎是原色基礎無法辨認畫面越遠效果越好就像馬賽克的製作一樣修拉的點彩畫很出名的
C. 點彩畫派的介紹
點彩畫派是一種用細小的彩點堆砌,創造整體形象的油畫繪畫方法,創始人是修拉專和希涅克,此名稱是來屬源於1880年代的藝術批評家們對他們繪畫的諷刺,現在則成為一個正式名稱。點彩畫派又稱新印象主義,也叫分色主義,其主要代表任務除了創始人外,還包括畢沙羅等人。
D. 印象派畫家的賞析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 -
盡管作品的主題是以那些高尚的學派先例為藍本的,然而它還是引起了許多人的憤慨,因為那古典的田園式的主題,已經被現代意義的形象語言代替了拉斐爾的女神和喬爾喬內的仙女成了女模特兒,一個是裸體,一個是半穿著衣服。她們和兩個衣冠楚楚的,但「顯然」又放盪不羈的波希米亞藝術家在樹林中消遣。此畫把人物置於同一類樹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開了一個有限的深度,中間不遠的地方那個彎腰的女子,成為與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構圖的頂點。馬奈在技法上拋棄了庫爾貝的厚塗法把繪畫作為二度表面的主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此畫在對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現作了某些新的嘗試。這幅畫的歷史意義與其說是在藝術技巧上,不如說是在藝術家所表現的勇敢精神上,它是一個象徵,一個敢於向傳統的審美挑戰的精神之象徵。
什麼是印象主義?印象主義的由來?印象主義這個名稱是由法國畫家莫奈的一幅風景畫《印象·日出》得來的。印象主義畫家以陽光和色彩為主角,藉助光與色的變幻來表現作者從一個飛逝的瞬間所捕捉到的印象。請學生介紹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教師出示一張白紙,問:這是什麼顏色?白色!打上紅色的燈光後,問:現在是什麼顏色的?紅色的。打上藍色的燈光後,問:現在是什麼顏色的?藍色的。大家從這個實驗中,得出什麼結論:在不同的光線下,物體會展現不同的顏色。請同學回憶,曾經學過的形容陽光色彩的詞句。我們來看莫奈筆下的陽光的顏色。請看系列作品《盧昂大教堂》。辨別這三張畫,大家可以討論,它們分別是什麼時間畫的?黎明、中午、黃昏。 ilove2
印象主義繪畫的代表者,除了莫奈還有誰? ilove2
馬奈、畢沙羅、德加等。請介紹馬奈的代表作。 ilove2
看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ilove2
看了這些作品,請同學簡單的來總結馬奈的藝術風格。馬奈:十分善於使用黑色的。使整個畫面的色彩響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現在我們來看這些畫,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馬奈的作品。 ilove2
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每組有一張紙,紙上畫了一個圓,請大家用桌上現有的彩色粉筆,在圓中混和點色點,觀察混和後的顏色。教師請幾個小組的成員一起回答自己小組得到的顏色。 ilove2
大家可以發現不同的顏色經過色點的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剛才大家用的繪畫的方法就是——點彩畫法。看點彩大師修拉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那請預習過的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畫派。新印象主義:嘗試用原色色點配置,使畫面產生視覺混合的色彩效果,運用這種准確分布的各種色點來客觀理性地、冷靜地組成畫面藝術形象。因他們用這種科學的、嚴格化的色彩和筆觸,代替了印象主義畫家的那種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動瀟灑的筆觸,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科學的印象主義」。 ilove2
大家認為這種繪畫方法好嗎?這種繪畫風格把印象主義對光與色的追求推向了一個極端,還有一批畫家在尋求另外的一種對光和色的表現方法——後印象主義。 學生介紹後印象主義:指那些曾經追隨印象主義,後來又極力反對印象主義的束縛,從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後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所採取的過於客觀的科學態度。他們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ilove2
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高更、塞尚、梵谷。大家看看這是誰的畫?很多同學非常熟悉梵谷的作品,為什麼?對,他的畫賣世界的最高價,5300萬美元。對,很多人說他的作品很好。我們的論壇上也有同學在討論梵谷,大家都已經去了解過梵谷了。一說起梵谷我們就想到向日葵,梵谷在自己在一生中畫過11幅《向日葵》,它體現了梵谷的什麼樣的性格?梵谷為什麼要反復畫向日葵? ilove2
梵谷於1888年2月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在那裡他深深地為南方璀璨的陽光而激動。他在給埃米爾·伯納的信中表達了他的狂喜,他說,那裡的河是翠綠的,落日象熔金的煉爐,太陽是金黃色的,「在我眼裡,此地的鄉間,氣氛寧靜,色彩絢麗,……與人們在日本版畫中見到的景象一模一樣。他強烈地愛上了遍地生長的金色向日葵。畫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陽光下怒放,正如梵谷自己所說「這是愛的最強光!」《向日葵》表現出了畫家什麼樣的情緒?對生命的熱愛! ilove2
這張《麥田上的烏鴉》,有人說這幅畫是梵谷死亡的預言。請同學們放下一切雜念,用自己的心靈來讀這張畫。你能讀到點什麼。「畫上的線條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鳴動,所有的凄切、悲哀、絕望、都似乎從地平線的那一端飛撲過來…… 」 ilove2
我們還是能從畫中感受到一種無以名狀的凄涼與痛苦。彷彿梵谷因近於崩潰而扭曲的臉已融入畫中,變成了翻滾的烏雲,騷動的麥田,「倉皇逃離」的群鴉 …… ilove2
梵谷自殺後,從他身上發現的信中寫道「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這一切都無所謂」畫家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讓看畫的人通過畫面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 ilove2
那現在哪位同學能告訴我怎樣的畫,會是好畫。傾注了畫家全部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打動觀眾,能激起觀眾情感共鳴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以前不少同學都說過,讀不懂現代的繪畫,覺得畫的莫名其妙,不好看。我在這兒要說,看現代的繪畫作品不能僅僅看畫家的繪畫技巧、或畫的像不像,而是先去簡單了解一下畫家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再去讀作品。也許你就能讀懂了。 ilove2
好現在我們就來實踐一下。請每個小組組長上來領一張作品。播放梵谷的flash。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梵谷藝術館里有一首根據這幅作品創作的歌曲「Vincent」。給大家5分鍾時間,每個小組商量一下給自己組領到的那張畫配上一段簡單的文字,或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對這張畫的感受。挑選幾個小組的同學起來朗讀小組集體寫的文字。 ilove2
三、課堂總結:同學們通過今天這堂課,我們明白了喜歡那幅肖像的原因是因為畫家用心靈在繪畫,而我們欣賞現代繪畫的方法就是用心靈去讀畫。藝術教育論壇下周的討論題是:討論畫家達利的繪畫《時間的永恆》?大家對印象主義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去我的論壇,我們繼續討論
E.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的作品賞析
畫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畫家修拉創作於1884年至1886年的一幅油畫,描繪的是巴黎附近奧尼埃的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下午,遊人們在樹林間休閑的情景。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新印象派的一個範本,修拉為了製作這幅巨作,花了兩年的時間,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為的是讓顏色更准確。
在畫面上一共有四十個人物,每一個人物都是畫家經過很仔細的構圖而成,它們好像彼此沒有關系地擺在一起,但畫面上卻充滿著一種寧靜的秩序美。
這幅畫是由幾百萬個色彩點組成的,這種風格就是點彩畫法,法文原意為「小點標示」,反映出這種畫風纏綿般的筆觸。
(5)修拉點彩畫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法國畫家及新印象畫派(點彩派)的創始人修拉於1884年到1886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畫中描繪了人們在莫娜河阿尼埃的大碗島上休息度假的情景,畫面顏色鮮艷明亮,明暗關系對比強烈,給人感覺整個畫面寧靜而和諧。
喬治·修拉極為講究精密秩序構圖的「點彩畫法」,使藝術過於科學化,從而失去了藝術本身感性的色彩,使繪畫趨於機械和呆板。
然而這種大膽的創新嘗試,卻具有非凡的劃時代意義,他的探索深刻地影響了近代藝術的形成,不僅影響了野獸派,也預示了近代幾何抽象藝術的出現。
F. 水粉畫有多少種技法風格,好像有塊麵塑造,點彩畫什麼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先用大筆畫出投影及固有色,再用中號筆小筆畫出環境色,反光等等
點彩畫是根據點彩派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的下午》而來的,但多數人都是採用塊面進行塑造的!
G. 印象派繪畫的內容介紹
在西方繪畫史上印象派繪畫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莫奈、畢沙羅、雷諾阿、德加、西斯萊等;新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後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梵高、塞尚、高更等。
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提倡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借用「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的,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他們的使命便是忠實地刻畫在變動不居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的「真實」,這種瞬間的真實不恰恰就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嗎?而印象派畫家把這種「瞬間」永恆地記錄在了畫布上。
新印象派
亦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是運用科學化的描寫法追求對外光的表現。運用色彩的分割理論,即分割法作畫。從光學原理看,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畫家們在畫面上使用純色,不在調色板上調混顏色,這樣中間色是在觀賞者(離畫面有一定的距離)的眼中自然混合而產生的。
根據這個原理,他們將色調分割成七種原色——即太陽光的七色,作畫時即純用原色小點排列,利用人們眼睛自行把色彩混合,而把調色的工作直接訴諸視覺作用。例如:桃色是用白和紅色調成的,但如果把白色和紅色擺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觀者的眼睛在一定的距離看過去,仍有「桃色」的感覺。他們為了避免在調色盤上調色而造成色彩的混濁,因此嘗試以原色小點直接點在畫面上,保持色彩本身的純度和明度,使畫面色調鮮明而活潑。因為完全採用短筆觸點描的技法,所以「點彩派」就成為新印象派的別名。
新印象派的另一特色是在構圖上運用數理的構造,從色彩的細密分割、面全體布局,以至於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人物遠近大小關連,均依固定比例分割、這亦即他們在繪畫上大膽導入希臘有名的「黃金分割比例」。從形態關繫上追求韻律的統一,純然以造型手段表現出一種夢幻的詩的氛圍。
後印象派
後印象主義不是「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 風格的延續,而是對印象主義的突破和叛逆。所謂「後印象主義」並不是一個藝術團體,他們沒有宣言,也未舉辦過作品聯展,只不過他們與印象主義有密切聯系,但創作傾向又與印象主義不同,後來的美術家為了將他們與印象主義區別開來,冠之以「後印象主義」名稱。
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和對外光與色彩的描繪,他們強調抒發畫家自我感覺,表現主觀感受和情緒;在造型方面重視形體結構和構成形的線條、色塊、體積;強調藝術不等同於生活形象,即繪畫不是科學,要依據畫家的主觀感覺在創造,因此,後印象主義畫家的表現手法誇張,變形,追求個性化藝術語言。後印象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導致西方繪畫同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決裂,至此,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念出現了,20世紀西方現代派藝術開始萌芽。 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 1883)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舍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在視覺觀察方面他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他善於從光與色的相互關系中發現前人從未發現的某種現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上,從而找到了最適於表達光與色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各種其它因素中抽象出來,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
修拉
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出生於一個封閉的宗教家庭,早年在美術學院接收過傳統的藝術教育,作品始終帶有古典氣質。他崇尚理論,把理論看的高於感覺和直覺。盡管他用色點表象對象,但他十分看中對形體的塑造,這與印象主義不同的。1886年展出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一副最能體現「新印象主義」繪畫原理的代表作品。畫面人都是按照遠近透視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構成畫面,畫面中領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每一個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互補小筆觸色點組成的。整個畫面在色彩量感中取的了均衡與統一。這幅畫開創點彩畫的先河,是西方點彩藝術的重要代表作。
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作品以及後來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抽象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西涅克
西涅克(Paul Sianac 1863--1935)是新印象主義的另一位代表畫家,以風景畫為主。畫法單純,筆觸大膽粗放,強化色彩對比,有運動節律。代表作《亞威農的教皇宮》、《早餐》等。《早餐》中光線處理生動細致,但由於過分採用色彩揉擦法,以至於形象不夠生動,人物如機器人一般僵硬。
塞尚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出生法國南部一個銀行家家庭,多次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受畢沙羅的影響較大,作品《自縊者的小屋》曾參加1874年印象主義第一次展覽,代表作品《蘋果和橘子》、《溫室里的塞尚夫人》
高更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出生於法國,35歲開始做一名職業畫家,43歲前往法國南太平洋殖民地--塔西提島,與當地土著民一起生活,這段時間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創作階段。代表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全畫面色彩斑斕,沒有透視感,色彩和體形都呈現為裝飾畫的平面,人物形象單純幼稚,充分體現了高更那具有原始意味的裝飾畫風;其他作品《手捧果物的女人》。
梵·高
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是著名荷蘭畫家,一生主要創作活動都是在法國完成,《向日葵》是梵谷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他的向日葵不在是普通的花,而是有著金黃色彩的太陽之花,是熱情、光明和生命的象徵。代表作品有《食土豆者》、《星月夜》、《夜間咖啡館》。他的藝術對後來的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凡·高把第二幅自畫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標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過去平靜得多了,盡管在我自己看來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滯了些。我帶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試著畫的,不過我覺得你會更喜歡這一幅,我在創作這幅畫時有意畫得簡約質朴些。等你見到老畢沙羅時,把這幅畫給他看看。畢沙羅與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這面孔絕非平靜,表情也絕非茫然呆滯;更准確地說應該是堅定、專注、決不退縮。作者用旋動的冰藍色筆觸描繪出似乎在顫動的背景,背景襯托出身著中產階級上衣和坎肩、留著桔紅色頭發和胡須的畫面主公,同時畫家的面孔又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氣質性光彩。凡·高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復信心。他讓泰奧把這幅畢沙羅看,這表明他急切地想離開醫院,想回到畫家群體的環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他還寫道: 一個人畢竟不應該僅僅作畫,他還必須跟人見面,必須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與別人的接觸給自己補充思想內容。凡·高把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復原和可以重新作畫的標志,因此當他回到北方時,便從泰奧那裡將它取走,把它帶到了奧弗。
這幅作品感動了奧弗的加歇醫生,他想要一幅摹繪品。然而凡·高並沒有留的摹繪品,不過也許是為了讓這位恩人高興,他採用這幅作品的色調和筆法風格,為醫生畫了一幅肖像。凡·高的自畫像所表現的是現代畫家的氣質與抱負,是從畫家的立場上追求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背景使用灰藍色的連續曲線,產生如旋渦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與變動的背景形成對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東尼阿得所說的,能把一個人穿透一般。
H. 如何畫點彩畫
要始終注意整體關系
要有變化
多注意顏色的關系
I. 什麼是點彩畫以及我對修拉點彩油畫的感受
點彩畫其實是印象派的一種,旦不是所有用點畫的就是印象派的作品,他跟其回他印象派畫家的不同個人覺得是答他的畫面在研究光影顏色的同時還對畫面有種更理性的編排和設計,所以他跟其他印象派畫家的區別在於他更理性。可惜他只活了31歲旦他卻把點彩做到了極致。所以他可以跟那些比他活的長的馬提斯獲得同樣成就。個人看法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