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大班健康學慣用品來開會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學慣用品,知道他們的用途。 2.嘗試學習整理、擺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擺放物品。 3.逐步學習自己整理文具,增強做一名小學生的願望。 活動准備: 1.每人准備一隻書包、鉛筆盒、書本等。 2.情境表演:《兩個小朋友》(小學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個會自己收拾,一個不會收拾。)活動過程: 1.談話,書包里有什麼。 師(出示書包):小朋友,這是什麼啊?(書包)那你們知道書包里有些什麼物品?(書、本子、鉛筆盒等等) 2.認識學慣用品,並知道它們的用途。 (1)逐一出示書包內的物品:書、鉛筆盒、本子、筆、尺、橡皮等用品,讓幼兒討論各種物品的用處。 (2)引導幼兒將這些物品進行歸類。 師小結:鉛筆、文具盒、書包、三角套尺、卷筆刀、橡皮、彩色鉛筆、水筆、簽字筆、沒有用過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 形成學慣用品的概念,知道這些都是小學生學習時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觀看情境表演《兩個小朋友》,比較兩個小學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麼不同。 幼兒表演,一個幼兒書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個幼兒整理的很亂。 (1)師:兩個小朋友的表演你發現了什麼?(一個整理的很快,另一個還沒整理好) (2)為什麼會這樣的,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師小結:大的東西放最下面,有點大的東西放上一層,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後放進書包。)你喜歡小明還是小方?(為什麼?)(2)師小結:學會自己收拾文具學具很重要。 3.討論:小朋友我們應該怎樣愛護自己的學慣用品? 4.幼兒討論收拾文具的方法,學習將自己書包里的學慣用品收拾擺放整齊。 (1)請兩至三名幼兒示範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為什麼?收拾的不好,請幼兒指出怎樣改正。 (2)幼兒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學具。 5.創設「上課,下課」情況,幼兒練習擺放整理學慣用具,感知體驗收放文具的快樂。 比一比:看誰收得又快又整齊。
⑵ 幼兒園大班健康教案《大家一起來玩繩》
活動目標: 1、幼兒探索繩子的多種玩法。 2、發展幼兒的平衡協調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活動准備: 長繩短繩若幹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熱身操。 二、基本部分: 1、導入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來玩繩子,看誰能想出好玩的方法。 2、自由玩繩: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自由玩繩,探索一人、兩人和多個人玩繩的方法。 3、介紹玩法: (1)跳繩: 幼兒可以一個人練習跳繩,還可以練習花樣跳繩。 (2)踩繩跳: 每人一根一米長的繩子,兩手捏住繩子的兩端,雙腳踩在繩子的中間部位,兩手拉緊繩子,雙腳用力前跳。 (3)走小路: 兩條繩拉成相距有一定距離的平行線做小路,幼兒在小路中間走,踩繩、出繩為犯規。 (4)走鋼絲: 把繩子拉成直線或S形,幼兒踩繩前進。 三、結束部分: 1、小結。 2、放鬆活動。
⑶ 大班體育游戲:撿積木目標
幼兒園大班體育游戲活動:撿積木活動目標1、練習孩子手指的靈活性。2、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活動預備1、籃子是幼兒的兩倍 ,籃內有同等的玉米粒,筷子與孩子相同,小紅旗和孩子相同,珠子若干,裝有珠子的布袋。2、場地布置:每個孩子一張桌子,桌子上各有一雙筷子,桌子上各有兩個籃子(其中一個空的,一個放有同等的玉米。)一把小椅子給家長坐。活動過程(一) 開始部分:組織教學家長帶孩子參觀活動場地,引起孩子的愛好。(二) 基本部分1、教師講:「寶貝們,今天老師給你們預備了豆豆,給家長預備了筷子,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撿豆豆的游戲,看看哪個寶貝撿得快,你們說好不好?」2、教師講解游戲的玩法和規則:玩法:家長與幼兒坐在一張桌子前,教師說:「游戲開始!」 家長用筷子夾起粒子放到空籃子里,幼兒用手一個一個往空籃子里拿,直到拿完,先拿完的為勝。規則:幼兒一次只能拿一粒豆豆。3、教師示範。4、開始做游戲,教師巡迴指導。5、對所有的幼兒加以表彰,給沒有拿完的孩子加油。6、教師總結:「今天,各組家庭表示得都很好,寶貝們表示得更棒,老師非常喜歡你們,下面老師每人獎給你們一朵小紅花。」老師發獎。此活動在家裡隨時都可以做,練習孩子手指的靈活性,促進大腦的發展。7、聽音樂做放鬆活動。(三) 結束部分老師講:「這次活動爸爸媽媽和寶貝配合得很好,謝謝各位家長的合作。」(四)活動延伸:1、剛才是爸爸媽媽和寶貝們一起來完成的,我知道我們的寶貝可厲害了,所以今天呢老師專門請寶貝們幫老師來揀豆豆,你們先猜一猜,老師給你們預備的什麼呀?2、老師出示布袋,讓孩子們猜一猜布袋裡有什麼,然後出示幾顆珠子,告訴孩子們:「布袋裡面有好多小珠子,小珠子要出來和小朋友們玩,他們很調皮,喜歡在地上滾著玩,小珠子滾呀滾呀,滾得太遠了,老師一個人來不及撿,現在請小朋友們幫老師一起撿起來,把撿到的珠子放進老師的布袋裡,看哪個小朋友撿的最多。
」3、老師將珠子倒在地上,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快來幫我撿豆豆吧。」然後引導孩子們一起撿,撿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們將撿到的珠子趕緊放進布袋裡。對積極撿珠子的孩子進行表彰。家長要隨時注重觀察,避免孩子將珠子塞進嘴裡。活動結束假如孩子有愛好,可玩2—3次。
⑷ 大班健康教案《我能這樣動》
建議給出孩子們幾種生氣後的發泄方法,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是怎樣做的。然後專給孩子們分析這些做法屬的利與弊,引導孩子今後在遇到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時,學會正確地應對。如:生氣之後哭鬧、不吃飯、打家長、摔家中的玩具或其它傢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它們的危害是……,有的小朋友生氣之後自己跑到家長身邊依偎在家長懷抱中,感覺一會就不生氣了。這是好方法。再講講生氣對身體的危害,建議再講小朋友們想到自己生氣家長心疼的同時,也會對家長的心情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今後遇到容易令人生氣的事情時,要找到最棒的處理方法。每次處理得好,可以自己給自己的一朵小紅花,並且可以到幼兒園講給老師聽,老師覺得好的話,就講給大家聽,要大家向他學習,並且在幼兒園也獎勵一下。
⑸ 大班安全活動教案 怎樣玩大型玩具
首先寫教學目標抄,襲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⑹ 幼兒園大班(小小餐具我會用)安全教案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專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屬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⑺ 談話活動關於新玩具一起玩教案怎麼寫 幼兒園大班
活動目標:
1、知道玩具是多種多樣的,並探索玩具的玩法,體驗玩玩具的樂趣。
2、幼兒能完整說出玩具的名稱及玩法,學會說「我帶的玩具是——」、「我會玩——」。
3、能和同伴一起玩玩具,體驗分享的樂趣。
活動准備:
各種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有一定與同伴分享的經驗。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參觀「玩具城」。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到玩具城去玩,玩具城在辦展覽會呢!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帶了什麼玩具,要求幼兒清晰完整地說出「我帶的玩具是——」。
2、說說玩具的玩法,體驗玩具的樂趣。
師:老師也帶了一個玩具,你們看,皮球怎麼玩呢?(拍、拋、頂)你會玩皮球嗎?(要求幼兒完整的說出:我會玩皮球)
引導幼兒說出「我會開汽車」、「我會抱娃娃」、「我會搭積木」等。
3、談話:除了這些玩具,小朋友還玩過哪些玩具?
師:小朋友,除了這些玩具,你們還玩過什麼玩具?
總結:玩具是多種多樣的,很有趣,有的是電動的玩具,有的是遙控的玩具,玩具真好玩,你們喜歡嗎?
4、幼兒與同伴一起玩玩具,體驗共同游戲的快樂。
1)、師:小朋友,玩具除了能自己玩,還能怎麼玩?(如果有小客人來了,怎麼辦?)
總結:玩具不光可以自己玩,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
2)、幼兒與同伴一起玩玩具。
師:玩具城的玩具都喜歡我們小朋友呢,它們還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呢!
教學反思:
活動中,我先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帶的什麼玩具,孩子非常踴躍,興奮與期待寫滿了他們稚嫩的小臉,接著和他們一起探索玩具的玩法。因為座位的原因,後面的許多孩子沒有看見玩具的演示,這是很大的不足之處。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後,應給予總結,讓孩子對玩具有系統性的認識。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了不造成混亂,我把玩玩具這一環節放在了最後,讓孩子先學後玩並有目的的玩。小班的幼兒易動,而且思維集中時間較短,所以如何吸引孩子,如何維護課堂紀律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我也積極向老教師請教、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教學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⑻ 幼兒園大班積木活動度假屋教案
設計思路:
在班級的區角里我設置了「建構區」,裡面放置了大小不一的積木,孩子們常常在一起拼拼搭搭,有時候積木會變成城堡,有時候積木又變成了大橋……….一天孩子們因為對這些大大小小的插孔產生了興趣,不停地來追問我一些問題,於是我想到生成這一節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一次次操作中發現積木連接方式不同帶來的變化,從而培養孩子們自主探究、發現總結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積木連接方式不同產生的變化。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動准備:
積木每人5塊、蛇寶寶動態視頻。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自由拼搭積木。
你把積木拼搭成了什麼?你是怎麼拼搭的?
(分析:本環節讓幼兒自由搭建,感受積木不同的連接方法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體驗積木的多變,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
二、游戲活動:積木變變變
1、變成一條蛇寶寶。
游戲規則:幼兒將手中的5塊積木獨立進行連接,變成一條身體連接在一起的蛇寶寶。
(分析:本環節讓幼兒用僅有的5塊積木自由搭建,搭建一條能連接在一起的蛇寶寶,引發搭建的興趣和熱情。)
2、變成一條長長的蛇寶寶。
(1)、幼兒4人一組嘗試將積木連成一條長長的蛇寶寶。
交流:你是怎樣把積木連接在一起,變成長長的蛇寶寶?
(分析:本環節引導幼兒在操作構建中,通過比較發現積木不同的連接方法可以使蛇寶寶變得更長的秘密。)
(2)、小結:積木連接的孔越少,蛇寶寶就越長。
3、變成會動的蛇寶寶。
(1)、觀看視頻,發現蛇是會「扭動」的。
(2)、幼兒分組操作,嘗試連接積木的不同方法。
交流:你是怎樣讓蛇寶寶動起來的?
(分析:本環節幼兒嘗試用硬硬的積木構建一條會「扭動」的蛇寶寶,進一步激勵幼兒大膽探索嘗試,尋找出能讓蛇寶寶會「扭動」的連接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3)、總結:兩塊積木只要連接一個孔,蛇寶寶就可以扭動了。
三、幼兒相互交流積木的奇妙變化。
四、收拾整理積木。
活動反思:
從活動的實施過程來看,我發現孩子的興趣很濃,這可能來源於兩點:
一、活動的材料來源於幼兒生活
積木是孩子身邊常見的玩具,大家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對它的玩法、性能比較熟悉、了解,操作的時候我發現每個孩子都能發揮自如,拼搭出不同的物體。
二、多次操作活動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
現在的孩子對什麼都很感興趣,都願意動手去看看、摸摸,好奇心特別強,而這節科學活動正好滿足了他們愛嘗試、愛探究、愛玩愛動的特性。操作中我設計了三個不同要求的小游戲,幼兒在我的引領下,一次次操作總結,自主發現規律和隱含的秘密,最終得出積木連接方式不同會產生奇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