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鮑元愷的人物經歷
鮑元愷,1944出生於北京,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生,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91年就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2005年成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現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廈門愛樂樂團藝術顧問、廈門演藝協會藝術顧問。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研究》編委、金鍾獎音樂作品評委。是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5年獲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12年獲廈門大學「南強獎」。其作品成為在海內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國管弦樂作品,被收入到國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個年級的音樂課本作為欣賞教材。
主要經歷:
1957年發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56級插班。
1958年參加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紅領巾樂隊」(現中國少年交響樂團)。
1959年從長笛專業轉學作曲。
1961年至1963年跟隨蘇夏教授學習作曲。
1962年保送升學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從師蘇夏、楊儒懷、陳培勛、段平泰。
文革,中斷學習,先後以「反革命」「五一六分子」罪名被關押五年。
1973年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
1979年至1982年跟隨許勇三教授學習作曲理論,重點研究巴托克作品。
1987年至2005年任《音樂研究》編委。
1991年《炎黃風情》首演,投入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風「系列創作。
1992年獲頒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3年應美國新聞總署(USIA)邀請訪問美國。
1993年至1995年轉至江定仙教授門下學習作曲。
1988年(增補)、1992年、1996年任天津市政協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委員。
1994年至2005面先後九次到台灣訪問、演出本人作品和從事專業教學。
2000年《台灣音畫》在台北首演,2006修訂,重寫第四樂章,列為第二交響曲。
2001年《華夏弦韻》在北京首演。
1998年任天津市政協第十屆、2002年連任第十一屆常委。並任天津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外事及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至2007年任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2008年開始任常務理事。
2002年至2005年任台灣南華大學教授其間兩次會見該校董事長星雲大師。
2004年轉入交響曲創作,第一交響曲《紀念》在成都首演並由雨果公司出版唱片。
2005年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2006年第三交響曲《京劇》在北京首演並由EMI出版唱片。
2007年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2008年第四交響曲《廈門》在廈門首演。
2009年第五交響曲《禹王》在北京首演。
2011年任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
2012年第六交響曲《燕趙》在北京首演。
2013年在天津圖書館舉辦從教40周年講座。
2013年到2014年在廈門大學舉辦系列講座《植根民族傳統 躋身世界樂壇》。
2. 對花 鮑元愷 哪兩種樂器來表現"對花"的 嗎
《炎黃風情》是鮑元愷在1991年創作完成,並於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樂曲組版成的大型組曲。這權部組曲以中國六個省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民歌為主題,組成了色彩絢麗的音樂畫卷。作品先後在各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聽眾的高度評價。
在《炎黃風情》創作過程中,作曲家約畫家李志國、李志強兄弟為這些樂曲創作了24幅充滿中國民間風韻的重彩工筆畫,在《炎黃風情》管弦樂首演時首次展覽。隨著《炎黃風情》管弦樂在各地演出,這24幅畫作先後在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展出,同樣得到了各地觀眾的高度評價。
目錄:
小白菜
小放牛
茉莉花
對花
小河淌水
放馬山歌
雨不灑花花不紅
猜調
女娃擔水
夫妻逗趣
走絳州
藍花花
槐花幾時開
黃楊扁擔
綉荷包
太陽出來喜洋洋
無錫景
楊柳青
拔根蘆柴花
紫竹調
走西口
鬧元宵
爬山調
看秧歌
3. 名詞解釋 鮑元愷的《炎黃風情》的含義
《炎黃風情》來是鮑元愷在1991年創作源完成,並於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樂曲組成的大型組曲。這部組曲以中國六個省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民歌為主題,組成了色彩絢麗的音樂畫卷。作品先後在各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聽眾的高度評價。
在《炎黃風情》創作過程中,作曲家約畫家李志國、李志強兄弟為這些樂曲創作了24幅充滿中國民間風韻的重彩工筆畫,在《炎黃風情》管弦樂首演時首次展覽。隨著《炎黃風情》管弦樂在各地演出,這24幅畫作先後在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展出,同樣得到了各地觀眾的高度評價。
目錄:
小白菜
小放牛
茉莉花
對花
小河淌水
放馬山歌
雨不灑花花不紅
猜調
女娃擔水
夫妻逗趣
走絳州
藍花花
槐花幾時開
黃楊扁擔
綉荷包
太陽出來喜洋洋
無錫景
楊柳青
拔根蘆柴花
紫竹調
走西口
鬧元宵
爬山調
看秧歌
4. 鮑元愷的外界評價
萬愛民:鮑元愷先生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的音樂回作品不僅得到國內廣大人民群眾答的喜愛,而且在國外也受到熱烈歡迎。
左雲瑞:鮑元愷的《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以膾炙人口的中國漢族民歌旋律和絢麗多彩的西方管弦樂色彩,展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漢族人民生活畫卷。其中,充滿動力而又富於色彩的和聲,是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彩虹:以鮑元愷《太行春秋》的鋼琴改版為論述對象,以其民間音樂的運用和音樂風格特徵,及其改編手法和特點的分析為切入點,重在剖析鮑元愷對山西民間音樂如《走西口》《看秧歌》等5首民歌素材的創作思路及朱培賓的鋼琴改編套路。從中,既可以看到中國管弦樂發展中民族化的縮影,也可看到鋼琴中國民族化的點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