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知道雷電形成的原理過程,明確雷雨天氣的危害,樹立防雷電的安全意識。
2、 通過調查和收集資料,了解好掌握預防雷擊的方法好技能。
3、 初步掌握遭遇雷擊之後的緊急治療方法和應急措施。
教材分析:
引言部分指出了雷電的危害,同時揭示了本課要了解的內容和重點的教學任務。主體部分共設不友好的來訪者和避開雷電防雷擊兩個主題。
教學重點:
雷電形成的原理過程,明確雷雨天氣的危害,樹立防雷電的安全意識。
教學難點:
遭遇雷擊之後的緊急治療方法和應急措施。
教學過程:
一、認識雷電
1、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雷雨季節電閃雷鳴的視頻資料,提問:『這是什麼現象?經歷過這種天氣嗎?當時有什麼感受?」
2、學生根據生活體驗交流對雷電的認識。
3、教師引導:「雷電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就經常會遇到雷雨天氣。你知道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嗎?」
4、 學生先就自己了解的相關知識介紹,然後教師結合教材介紹進行補充。可以利用
電發生器等科學試驗器材為學生演示一下雷電產生的原理。
二、正確認識雷電的危害
1、 教師引言:「雷電發生時的溫度高達2000℃,大家想像一下,這樣的溫度會產生怎
的危險?
2、 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交流雷電的危害。
3、 教師小結:「雲層能積聚大量正電荷,而地球是導體,本身積聚負電荷,從而使得雲層與雲層之間、雲層與地面之間形成很高的電勢差,幾百萬伏到幾億伏,因而產生的電流就十分強大,達到幾萬安至十幾萬安,形成高熱和強光,會造成巨大破壞,能使人立即死亡。
如果通過樹木、建築物,巨大的熱量和空氣的振動都會使它們受到嚴重的破壞。」
4、根據真實案例體會雷電的危害。
(1) 了解教材「真實再現」的案例,教師提問:「這樣的嚴重後果你想到過嗎?當
我們遇到雷雨天氣的時候,你想到會有這樣的危險發生嗎?」
(2) 學生交流對這一事件的認識,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對雷電災害的了解
和認識。
(3) 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雷擊事件案例,幫助學生更全面、明確地認識雷電,重
視雷電的危害。
三、整理資料
1、 教師指導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和通過學習了解的雷電危害進行整理。
2、 學生交流收獲。
四、野外預防雷擊
1、 教師引言:『當我們上學、放學的時候,外出遊玩的時候遇到雷雨天氣是常有的
事情,那麼如果在外遇到雷雨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2、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了解的相關知識進行交流,教師結合教材相關資料進行補充。
(l)避雷、避雨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2)使用雨具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3)留意自己的衣著有沒有容易導致危險的物品。
(4)避免使用電子產品。
(5)不進行危險活動。
五、家庭防雷電措施
1、 教師出示一組居家生活中的防雷電圖片,讓學生判斷其正確與否,並說明理
由教師給予分析和補充。
2、 教師啟發:「我們在雷雨天氣應該注意防雷擊,那麼在平時沒有出現雷電天氣的
時候,又該怎樣預防雷電呢?」
3、 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的防雷電措施,教師補充,如安裝避雷針等。
六、雷擊後的救護
1、師:「雷電的危害是巨大的,我們平時一定要加倍小心。不過如果有人不幸遭遇雷電傷害,我們千萬不要慌張,也不要猶豫不決耽誤救治的時間,學習正確的施救方式可以讓我們及時幫助遭遇雷擊的患者擺脫生命危險。」
教師播放對遭遇雷擊者的緊急救護視頻,並結合視頻進行救護方法的講解。
2、學生分組進行救護技能的訓練。
㈡ 雨來了大班教案怎麼寫
適合學齡:抄所有
涉及范襲圍:
語言 童謠 自然
教學目的:
讓幼兒認識一些動植物身體上面的保護構造,比如蝸牛的窩、甲蟲的殼,都可以保護自己。
課件描述:
本課件通過童謠《雨來了》讓幼兒認識一些動植物身體上面的保護構造,比如蝸牛的窩、甲蟲的殼,都可以保護自己。童謠簡單通俗。
㈢ 大班安全教案 台風暴雨來了怎麼辦
發生台風怎麼辦教案
大班活動名稱:
大班活動名稱:台風警報 活動名稱 活動目標:
1、關注有關氣象的新聞報道,對自然現象的變化有興趣。
2、感受台風多變的特徵,了解人們應對台風的各種辦法。
活動准備:
1、圖畫書《氣象台認錯》 2、近期報紙上有關台風的報道和圖片 3、有關世界上重大台風災害的照片。
活動過程:
1、邊聽故事《氣象台認錯》變討論:小個子貓為什麼要帶傘?大個 子老鼠為什麼不讓小個子貓帶傘?誰有道理? 2、聽完故事議論:結果怎樣?究竟是誰的錯?我們有沒有遇到過氣 象台出錯的事情? 二、觀看圖一:近期有關台風的新聞圖片 1、比較幾次台風的報道,議論:
(1)氣象台是怎樣報道台風的? (2)為什麼台風還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就開始報道? (3)為什麼有事報道正確,有時會出錯? 2、介紹有一次發布台風警報,全市停課,結果卻風平浪靜的經歷, 議論:
(1)那天該不該聽課? (2)想像如果台風來臨卻沒有停課會發生什麼事? 三、觀看圖二:有關世界上重大台風災害的照片 1、觀察近期發生的重大台風襲擊,那裡發生了怎樣的災害? 2、聽教師介紹當地的受災情況。
3、進一步議論台風的威力和多變的特徵。
四、觀看圖三:人們應對台風所做的工作 1、人們接到台風警報時,做了哪些事?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2、說說如果遇到台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五、議論、思考 每天從報紙上尋找氣象預報,上面報道些什麼?進一步議論:我們還 可以從哪些地方知道氣象消息? 活動延伸:
建立班級氣象站,幼兒輪流當氣象員,及時向大家報道氣象消息。
第一篇:發生台風怎麼辦教案
台風與台風的預防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台風的形成、危害以及監測預防的有關知識,培養學 生分析、總結和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防颱風意識,明確防颱風自救的重要性。
3、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查閱、搜集防颱風安全資料,培養學生搜集 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 主動的參與意識及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台風的危害和預防。
2.難點:台風的形成。
3.解決辦法:結合錄像、圖片講述。
三、課時安排:
2 課時。
四、活動設計:
㈣ 李煜<<相見歡>> 的教案怎麼寫
《烏夜啼》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作品及詞學常識;
2. 理解這首詞的內容,以及作者的那種寓情於景的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詞作者以絲的千頭萬緒來比喻愁思的紛繁難解的表現手法;體會詞所創設的那種失落的意境。
教學過程
課文導入
1. 介紹作者: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2. 介紹詞學常識: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2片的最為常見;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課文分析
1. 教師示範朗讀,再指導學生朗讀。
2. 整體理解詞的內容: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勾,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減斷,卻怎樣也減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3. 分析重點詩句:「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從朗讀的韻律、節奏及感情上考慮。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
4.整首詞的思想感情的體現: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作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㈤ 大班科學教案:雨從哪裡來ppt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雨從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能在討論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准備:
1、物質准備: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故事《小水滴旅行記》視頻。
2、經驗准備:對晴天、陰天、雨天的天空中雲的特徵有印象。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再現生活中幼兒的疑問,激發其探索興趣。
1、師提問: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後,為什麼池塘、水庫的水不會溢出來?水到哪裡去了?
2、幼帶問題看視頻《小水滴旅行記》
師提問:說一說小水滴有哪些變化?到了哪些地方?
二、現象感知:驗證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變現象。
1、師操作:點燃酒精燈,把燒杯中的水進行加熱。
2、師提問:仔細觀察燒杯中的水,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發散性思維)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裡去了呢?
三、知識提煉:觀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直觀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1、指導語:"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里的小水滴旅行,說一說水蒸氣到哪裡去了?雨從哪裡來?為什麼池塘的水不會溢出來?
師總結:水加熱,變水蒸氣,水蒸氣上升,變雲,雲遇冷,邊水,下落變雨。
四、拓展延伸
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㈥ 中班科學教案《小雨點從哪來》求教案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培養幼兒大膽推測、操作及細致觀察的能力。
3、了解「雨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現象,知道雨與人們的關系。活動准備
1、雨的形成的圖片,故事:《小雨滴旅行記》、《雨來啦》 。
2、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試管夾、玻璃片、水
活動步驟
一、開始部分:
提問: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時的天空是什麼樣的?雨是什麼樣子的? 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雨是怎樣形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請幼兒自由說出雨是怎麼形成的?(打雷了,就會下雨了……)
2、師幼共同做實驗,了解雨是怎樣形成的?
1) 讓一幼兒先將試管里的水加熱,看看有什麼現象?
A、有氣泡 、B、有氣從試管口冒出來。 C、有響聲
2) 請另一幼兒將玻璃片放在試管口的上方,說說你又發現了什麼?
A、玻璃片上有水 B、玻璃片上有氣(過了幾分鍾)C、我發現玻璃片上有水珠 D、我發現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來了
3)實驗完成,引導幼兒通過剛才的實驗,說一說:雨是怎樣形成的?
師幼總結:水加熱以後,形成了水蒸氣,水蒸氣漸漸多了,他們抱在一起,當遇到冷空氣,形成了小水珠,當他們快托不住的時候,小水珠就落下來,這就是雨。
4)聽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邊聽故事,邊出示雨的形成圖片)
3、引導幼兒說說雨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1、可以澆地。2、可以澆樹。)
4、雨對我們的生活與這么多的好處,那我們怎樣才知道要下雨了呢?聽故事《雨來啦》,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知道:
燕子低飛要下雨
青蛙高唱要下雨
魚游水面要下雨
螞蟻搬家要下雨
三、結束部分:
師幼共同到外面去找一找這幾種小動物都在干什麼,看有沒有要下雨。
㈦ 怎樣寫幼兒大班教案雨來了
雨來了,快回家。 小蝸牛,說不怕。 它把房子背來了。 雨來了,快回家。 小蘑菇,說不怕。 它已備好傘一把。 雨來了,快回家 。 小甲蟲,說不怕。 它有一件防雨褂。
㈧ 區遍三年級下冊漢語文彩色的雨教案
《海濱仲夏夜》教案一、教學目標1.了解「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等詞語的含義。2.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徵細膩描寫景物變化的寫法。3.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二、難點、重點分析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景的?分析:按時間順序,分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個部分,脈絡清晰,條理分明。2.作者寫星光的出現,選擇了怎樣的時空背景?這對突出啟明星的特點有什麼作用?分析:時間背景是「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空間背景是:高而遠的廣漠的天幕。只有紅光消失才能突出啟明星的亮,以天幕為背景可以顯示出啟明星的大。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分析:作品分三個層次描繪海濱仲夏的夜景。第一層(1~4自然段):寫幽美、靜溫的夜色。本層緊扣題旨,是全文重點描繪之所在,所以作者不惜潑墨,從多方面。首先著眼晚霞。先從靜態看,寫出「桶紅」的顏色,再以晚霞與大海相互輝映,化靜為動:「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准確而又形象地描繪了晚霞的絢麗多彩。作者對景物的觀察是精細的,見諸文字時又是十分精確、有條理的。作者接著又描繪了繁星、燈火以及「溫柔」的海水,「清新而又涼爽」的海風。在此基礎上直抒胸臆:「我的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文章情景交融,為下文寫人了充分的鋪墊。第二層(5~7自然段):寫人們勞動後愉快的休憩光。如果說作品的第一層主要是描繪了海濱的一幅風景畫,那麼第二層則勾勒了一幅入夜後的海濱人物速寫圖,從而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時代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他們在勞動後的休息中,仍在談論著今年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第三層(8~12自然段):寫皎明亮的月亮休浴下的海濱勝景;作品在描寫「皎潔的月光」的同時,又描寫了人影憧憧聲鼎沸的熱鬧、歡樂的場景:人們可以在這里「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酣暢地休憩。由第一層寫景、第二層寫人,到這里把寫景、寫入、抒情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清新、雋的意境,使入卒讀之餘,似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分析:(1)線索。所謂線索,就是貫串在整個敘事性文藝作品的情節發展中的脈絡。在一般的記敘文中,線索的作用是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繁多的材料由記敘線索貫串起來,將文章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每一敘事作品都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線索,但主要線索只有一條,其他線索則圍繞主要線索來。記敘文中作者常以時間的推移或作者認識的發展為記敘線索來安排材料。這叫作「縱式結構」。《海濱仲夏夜》正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的。(2)景物描寫。文章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海濱夏夜的圖畫。全文寫景既緊扣海濱夏夜的特點,又連類而及地寫了城市風光,勾勒出一幅幅幽美的圖畫,寫出了威海這座城市特有的風韻,給人詩的享受,畫的美感。首先,作者注意攝取富有特色的景物。自然景物有它自己的特點,寫景,要抓住此時此景的特點,才能反映出特有的風貌。《海濱仲夏夜》的寫景很注意抓當時當地景物的特點。比如它寫晚霞,不是籠統地去形容「紅霞滿天」,而是著意寫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紅又亮」寫出霞光的色彩特點;「閃爍」「滾動」「消失」表現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動閃光這個特點。接著,寫夕陽逐漸西沉的景物,著重寫了長庚星。在直接描寫星光之前,先寫天空的變化,為長庚星的出現作鋪墊。「高而遠」「深藍色」的呈現一片「肅穆」氣氛的天幕作為長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襯得更鮮明了。寫長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現」、天幕上只有它一個的特點,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的特色。繼而寫「夜色加濃」時的景物,著重寫燈光。「次第」一詞用得准確,寫出了許多燈光先先後後亮起來的特點。「尤其」一詞強調描寫的重點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其特點是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閃爍」,「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把燈光的特點寫活了。寫月亮的升起,則說它是「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這些都是海濱特有的景色,有別於其他地方。其次,作者突出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寫景,可以從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態等方面著筆。課文為了突出海濱夏夜的美妙多姿,特別注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因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幅幅靜止的黑白圖畫,而是連續不斷變換著的一組組彩色電影鏡頭。如寫海濱傍晚的天空,起初寫它燃燒著晚霞,顏色是桔紅的,而後逐漸變為緋紅、淺紅,而後霞光消失,出現的是深藍色的天幕、閃爍的星星、倒映在烏藍海面上的燈光,以及皎潔的月色、在海面上閃爍的魚鱗似的銀波,寫得變化多端。(3)抒情。寫景的作用有多種,其中主要的一種是「傳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寫景是描摹客觀風物,傳情是表現主觀情感,寫景以傳情,這個景物當中就寄寓著某種感情或與某種感情相關聯的氣氛。峻青熱愛他的家鄉,對山東的一草一木都有親切的感受。作者正是帶著贊美故鄉的情感來寫威海夏夜的一景一物的。在他的筆下,無論燃燒的晚霞,燦爛的滿月,晚來的海風,柔軟的沙灘,明亮的星光,蔚藍的大海,都浸潤著喜悅贊嘆的感情色彩,讀來使人感到十分親切,使我們的心合著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應著作者的胸膛一起呼吸。他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情,使讀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4)語言。在語言運用方面,這篇散文突出的特點是比喻貼切生動,用詞准確優美。在分析課文時抓住這些比喻和詞語來講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彙,培養用詞造句的能力。(5)美學特色①用多變的色彩描繪了海濱仲夏夜的「幽美」。現實生活的紛繁復雜,決定了美的形態的多種多樣。「幽美」是介於「崇高」和「優美」之間的一種美。它既有由於量的龐大,如大海、高空等景物,而產生的亢奮而崇高的美;又有由於表現對象的柔和撫媚,如霞光、啟明星、清風等景物,產生的恬適從容的美。就是在這種「深遠、僻靜、昏暗」環境中,作者發掘捕捉瞭望寧靜美、動態美及和諧美。寧靜美。作者仁立海濱,按時間順序描繪了三幅圖景:一是夕陽落山,海浪染紅霞;二是夕陽西沉,啟明星高掛;三是夜色加濃,燈光與星光相映。這三幅圖景,都是海濱遠眺所見,表現出「深遠」中的寧靜美。作者描繪出祖國海濱的寧靜美,正好反映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個角落的和平安定。寧靜美是「幽美」的「獨特」所在。動態美。《海濱仲夏夜》的「幽美」還表現在作者化靜為動,從動態方面來刻畫海濱的夜景上。夕陽緩緩下山,霞光縷縷染浪,浪頭排排湧起。浪峰湧起之處,猶如燃燒的火焰,紅霞、海浪都在「閃爍」「滾動」。形象地寫出了海的色彩、海的氣勢。作者描繪出海濱千姿百態、絢麗多嬌的美來,不僅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比熱愛的感情,而且還旨在揭示偉大祖國的旺盛生命力。化靜為動,化美為媚,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和諧美。作者運用他那靈巧的畫筆,在三幅圖景中調色布彩:第一幅圖是海染紅霞流金溢彩;第二幅,淡彩輕描;第三幅點染寫意。天空深藍,海水烏藍,星光閃亮,燈光通明,珍珠耀眼……五彩續紛。作者傾注全部的愛來描繪祖國的海濱,筆調既活潑又朴實。多角度地描繪祖國海濱的夜景,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立體感。作者善於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審美對象,善於運用不同形態的美,使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互相轉化,從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和諧美就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②情景交融寫出嶄新的「時代美」。一輪燦爛皎潔而明亮的月亮照著海濱,「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嘻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里,用情景交融的筆觸,抒寫了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美」。5.全文描繪了哪三組畫面?分析:第一組畫面(1?3段):描繪了從「夕陽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濃」這段時間裏海濱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啟明星」、「燈光」為主要觀察對象:第1段以「大海」為背景描繪霞光,寫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動態」;第2段著重寫「啟明星」的「大」和「亮」的特點。第3段由「星」光引出對「燈」光的描繪。第二組畫面(4?7段):描繪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第三組畫面(8?12段):描繪了從「月亮上來」到「夜深」這段時間里月光下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抓住海濱仲夏夜的特徵寫景,用語准確生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霞光色彩的變幻,從啟明星閃爍到繁星滿天,從夜色漸濃到明月升起,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動態的霞光,表現了霞光的色彩變化。作者不僅抓住了色彩、光線的變化,更緊扣了「海濱」這一特定的環境。借海浪寫霞光,用藍天襯明星,主映在海面的燈火與天空的星斗輝映,寫夜中和月光下海灘上的笑語歡聲,等等,使用權景物描繪得形象生動。6.第3段的燈圖與「天上的市街」的意境地有哪能些相似之處?有哪能些不同?分析:相似處,都有真的燈光和天上的「明燈」,《天》用街燈引出明星,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燈光,寫法類似。不同處,《天》重點寫天上的明星,街燈只是引子和陪襯;這里天上的「明燈」、山坡上的燈火、海面上「流動著的珍珠」三個層次,上中下互相輝映,彩多姿,富有畫趣。7.文中為什麼在寫啟明星之前要寫霞光由漸淡而消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分析:這一部分絕非閑筆,它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寫啟明星出現前的情景,突出霞光由淡而滅的變化過程。二是突出夏夜晴空「高而遠」的特點,只有霞光消失,天才顯得「高而遠」。三是為下文寫啟明星作鋪墊,霞光由淡而無,創造了一個寧靜、遼遠的意境,對寫啟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綠葉扶紅花的作用。從全文來看,重點是體會第一部分描寫的自然美,難點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蘊含的生活中的美。三、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春》,在《春》這篇課文里,我們領略過春天的美麗。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描寫仲夏時節海濱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將被海濱那迷人的景緻所陶醉。板書課題、作者。1.解題:海濱(地點);仲夏(季節);夜(具體時間)。2.簡介作者:峻青,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縣人。幼年貧困,曾當過徒工。抗戰爆發,參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邊》、《海燕》、《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3.課文介紹:《海濱仲夏夜》一文節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海濱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陽落山不久??月到中天這段時間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描繪了夏夜海濱特有的景色和勞動者閑適、歡愉的休憩場面,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二)指導自讀。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義)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煞皎潔2.散讀課文,給課文分段。第一段(1~3節):寫海濱夏夜的美景。第二段(4~7節):寫「我」在夜色中的感受。第三段(8~12節):寫月下沙灘。3.播放錄音。學生看書並思考:作者在這一部分中描繪了哪兩幅圖景?各抓住了什麼特徵?提示:這一段按「夕陽落山」、「夜色加濃」的時間順序推進,以蒼穹和大海為背景,抓住海濱夏夜的景物特徵,描繪了兩幅圖景:教師邊講邊板書:小結:一天一海,一靜一動,互為映襯。讓人讀來自有一種自然美。4.再讓學生速讀第一段。要求:邊讀邊想像。在具體形象中獲得美的實感。5.學生表達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指名學生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語調朗讀這一段,使學生受到感染,進入美的意境。6.學生默讀第二、三段。要求帶著下列問題去讀課文: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麼用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提示:以上問題的第二問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分步思考。(1)先想一想寫的是什麼人???在各個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從田裡割麥於歸來的人們……這些英雄的人們……(2)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心情怎麼樣???在軟綿綿的沙灘上,休著海風,望著夜空,盡情地說笑……點撥:作者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7.學生齊讀:「我漫步沙灘……」到文章結尾。8.教師歸納: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板書:盡情說笑、休憩人們:生活美議論年景、笑聲9.小結:作者先描繪大海月色,再寫沙灘也突然明亮了起來,寫了沙灘上乘涼人們的眾多和歡鬧。隨著月亮的升高,夜已經很深了,沙灘上的人也「變化」了,有的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最後,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將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結合起來,以的筆墨寫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酣暢地休憩,目的在於寫生活美,從而將文章推進了美的境界。10.學生討論本文寫作特點。(1)抓住特徵,有層次地描寫景物。(動態)(2)貼切的比喻和形容詞的運用。課堂教學設計2一、教學目標(同「課堂教學設計1」)二、難點、重點分析(同「課堂教學設計1」)三、教學過程設計(一)速讀測試。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3.本文選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4.這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依次描繪了五幅流動的畫面,這五幅畫面是:(1)(2)(3)(4)(5)5.文章開始既寫晚霞又寫大海,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6.文章是怎樣描寫星空的?7.文章是怎樣描寫海濱燈火的?8.文章是怎樣描寫沙灘的?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10.下列比喻描繪了景物的什麼特徵?(1)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2)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3)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測試記錄:閱讀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鍾理解率:__________%閱讀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鍾(二)激疑質疑。1.文章最後幾段正面寫到「人們」,但為什麼只寫了人們的「聲」,而沒有寫一個個人的「形」和「貌」。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麼特色?各個畫面之間是什麼關系?3.這篇散文是怎樣把景寫活的?(三)精讀導引。第1題:可以著重從寫作的真實性方面,以及從全文的結構特點來看為什麼這樣寫。第2題:主要體會作者在駕馭這么多景緻時,精心安排的技巧,要體會出各幅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第3題:應當主要體會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寫出景緻的變化和動態的特點。(四)疑難討論。1.(1)從寫作的真實性看。人們的種種情景,作者是在幽靜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濃重的夜色中,在隨意的一瞥中,無法仔細觀察到人們細致的音容笑貌,而給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們歡樂的聲音,是這種笑語聲所透露出的發自內心的歡樂的情緒。(2)從全文結構看,本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仲夏海濱的人們是作為濱海夜景整體的一部分來寫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動了,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體。如果突出寫一個個人的形貌,就會顯得繁雜,豐收不這篇敘文嚴謹的結構。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時間為順序,由傍晚寫到深夜海濱的景物,井井有條。文中所寫的晚霞、星空、燈火、沙灘四幅圖景雖然寫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並非各自孤立而是緊針密線、緊緊相連,結構十分嚴謹。描寫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或由巨到細,或由景及人,層次井然,清晰地表現了中心思想。3.從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寫活的技巧是:(1)善於寫出景物的變化。例如,「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成為淺紅」,這是寫霞光色彩的變化。「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這是寫天空距離與氣氛的變化。「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這是寫星星與燈數量的變化。景物的動態,如寫晚霞,作者藉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燒」,就有了動感。接著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寫,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這就把晚霞寫得有聲有色,活了起來。作者之所以能夠把景寫活,除了寫作的技巧之外,主要還依賴於對事物的精細觀察。善於觀察是把景物寫活的根本。「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1.《海濱仲夏夜》。2.峻青。3.《秋色賦》《海濱仲夏夜》。4.(1)夕陽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2)霞光由漸淡而消失,啟明星在深藍的天幕上閃爍。(3)夜色加濃,海面上燈火與星光輝映。(4)幽美夜色中勞動者休憩、暢談的場面。(5)海灘月色。5.寫大海是為了寫晚霞,只不過是從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觀察晚霞。把海天連在一起寫,就把霞光寫活,寫得壯觀了。6.文章描寫了一幅變化著的星空圖。先寫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肅穆」「高遠」「深藍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繪那令人注目的啟明星。這幅星空圖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於動感。7.先寫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再由天上寫到海面,寫海港周圍山坡的燈光倒映在海面上,晃動著,閃爍著的動景;再由海面寫到天空,描繪出星斗與海面燈火交相輝映的景色。8.寫沙灘是根據「我」的感受來寫的,寫了沙灘的軟綿綿(觸覺),海水的刷刷聲(聽覺)。海風的清新而又涼爽(嗅覺、膚覺),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覺),太陽炙曬的余溫(膚覺),綴滿星星的夜空(視覺);然後又寫「我」與鄉親們的談論。這幅沙灘圖,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9.這篇散文通過對威海海濱仲夏夜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壯美和英雄人民不畏困難的樂觀精神的由衷的贊美之情。⒑(1)借海浪描繪出霞光的色彩各動態。(2)比喻了啟明星「大」、「亮」的特點。(3)描繪了海面因燈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小資料】一、作者簡介。峻青(1922~),現代作家。原名孫峻卿,山東海陽縣人。出身貧苦,只上過幾年學。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深深影響了他以後的文藝創作。他1940年參加革命,1944年後任膠東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隨軍記者。艱苦的敵後生活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解放後,他留在中南局新聞機關工作。峻青的散文,向來以充滿時代感和革命性著稱,以清新、永的風格而傳誦不衰。他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如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等,都以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朴實雋永的筆觸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寫作背景簡介。1962年,是全國人民執行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迅速扭轉三年困難時期嚴重局面的一年。這年春天,作者回到家鄉山東省海陽縣,並住了一段時間,看到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三年嚴重困難時期絲毫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們以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克服困難,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親身感受到膠東半島革命根據地人民戰勝三年困難的革命精神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要把我的鄉親們的英勇斗爭和我的故鄉的嶄新面貌,用文學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來,讓的人像我一樣得到鼓舞,受到教育,而這,我覺得再沒有比散文和報告文學更合適的了」。(《秋色賦?後記》)
㈨ 雨從哪裡來大班教案
幼兒園大班教案《雨從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教學目標:
1、激發幼兒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了解「蒸發」、「雨是怎麼形成的」等科學現象。
2、培養幼兒大膽的表達、操作及幼兒細致觀察的能力。
3、了解雨與人們的關系。
教學准備:磁帶、玻璃杯、玻璃片、酒精燈、燒杯、火柴等實驗用具等,投影機、課件《小雨點旅行記》。
教學過程:
一、聽,什麼聲音?(下雨啦)
二、討論:雨的種類及好處與危害
「今天我們的話題就來討論雨。」
提問:
1、你們看見過什麼樣的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震雨)
2、下雨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
(好處:下雨可以凈化空氣、可以灌溉莊稼、花草樹木、)
(壞處:如果雨下大了會造成災害)
3、天上為什麼會下雨?雨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幼兒充分想像和猜測,激發幼兒探索的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實驗:雨的形成
教師操作:·
在點燃的酒精燈上,把燒杯中的水加熱並仔細觀察燒杯中的水,請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
教師小結:水熱了就會有蒸汽,許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現象叫蒸發。·
啟發引導幼兒說說在哪裡看見過水「蒸發」的現象?
幼兒觀察:熱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發現什麼?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
啟發幼兒思考:玻璃片上為什麼會有水珠?
教師總結:水遇熱---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升上天-----遇冷----形成細小的雲滴---小雲滴相互碰撞凝結成大水滴---當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就從雲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們看見的雨。
四、觀看課件《小水滴去旅行》
引導幼兒說說雨的形成。
課程結束。(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㈩ 中班《小雨滴從哪兒來》教案
活動名稱:我從哪裡來(科學)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准備:
1、課件《我從哪裡來》。
2、教學掛圖。
3、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陳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陳老師和現在的陳老師有什麼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陳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麼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裡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後,爸爸在媽媽的身體里種下了一些小種子,這些像小蝌蚪的種子叫做精子,他們在媽媽的身體里展開了游泳比賽,游得最快的精子就會和媽媽身體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後就是一個小寶寶了。
三、播放課件《我從哪裡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後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什麼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後來慢慢的長出了什麼?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做些什麼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後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麼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麼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著音樂跳舞,後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十個月。
四、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