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大班在園舉行生日派對及親子活動該怎麼安排
親子活動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也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的成長,又可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還可以激發幼兒的良好情緒,為幼兒和幼兒之間、幼兒和家長之間搭建了交往平台,有助於社會性關系的發展和幼兒個性的完善。為此,我們對如何有效地開展親子游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進行了嘗試和探索,通過實踐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開展。 一、我們把轉變觀念,提高家長對親子活動的認識作為第一步。 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僅有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更佳的親子關系,父母應把孩子看作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讓孩子在豐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中養成健康的心理。家庭是人生活及培養人的最初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任何活動的展開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也不例外。我們通過親子活動講座、案例分析、觀摩活動讓家長了解親子活動的目的、意義以及家長在親子活動中與孩子互動的形式與方法,使家長對如何與孩子一起開展親子活動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促使家長自覺、積極、愉快地配合參與親子活動。 二、家園互動,營造開展游戲的良好氛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一)首先,我們嘗試開展了幼兒家庭游戲房創建的工作,指導家長開展親子游戲活動,提高家長的游戲教育觀念。我們要求家長在家庭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為幼兒提供一個可自由游戲的房間或游戲角落,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能適應孩子發展需要的游戲材料,允許孩子在自己的游戲空間內獨立操作,讓孩子有操作、轉換、組合材料等活動的機會,允許孩子自由選擇自己操作的材料和活動。 (二)其次,要對家長在家中如何開展親子游戲進行適當指導,使家長能夠支持並鼓勵孩子的游戲。 1,要保證正常的親子交往的時間。現在父母一天到晚忙裡忙外,根本沒有時間和孩子玩,家長與孩子溝通很少,造成了親子關系緊張。所以,家長要注意多留些時間給孩子,與孩子在一起玩耍,增強親子間的親近感和親密性。 2,要及時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掌握孩子的發展情況,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選擇適合孩子的游戲內容,可以更好地組織游戲,促進孩子在游戲中成長。 3,要以支持的態度和隱性指導為主。開展親子游戲時,家長要鼓勵孩子,要以朋友或角色的身份去參與、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賞,不要對孩子指手畫腳,不要總以審視的眼光來旁觀。當幼兒不遵守規則、不講理時,要善於教會孩子正確處理事情的方式。 4,家長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例如:遵守游戲規則,不耍賴;玩具要有固定的存放地方,玩完了要讓孩子自己收拾好,物歸原處;安排合理的游戲時間,不能沒完沒了地玩,更不能因為玩而影響吃飯和睡覺。 (三)讓家長走進課堂。 我們請家長走進課堂,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游戲。比如,在一個「變廢為寶,做做玩玩」的親子比賽游戲中,家長、孩子和老師一起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孩子的玩具,家長不僅了解了選購玩具、製作玩具的一些要求,還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靈巧的雙手製作出各種玩具。經過這一活動,家長們覺得在家庭中和孩子一起玩製作游戲不僅能增加家庭樂趣,也增進了親子感情。親子雙方既動手,又動腦,大與小都得到鍛煉。特別是孩子,他們的空間知覺、形象思維等認知能力都得到提高;而輪流動手的方式,又可以培養他們遵守規則的意識,對其社會性發展十分有利。 (四)分享交流,進一步提高親子活動的質量。 我們注重聽取家長心聲,不斷反思、總結。首先,每次我們舉行完親子活動後,都給每一位家長發一份意見反饋表,請他們對活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家長的反饋,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還沒有真正從幼兒、家長的角度出發,過程過於形式化了。在以後的「親子游戲」的備課過程中,我廣泛採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和家長們共同備課、共同探討。這種做法不僅有利於活動的開展,而且激發了家長的主人翁精神,充分挖掘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我們注重家長間的相互交流學習,開展了「親子活動經驗交流會」,給家長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將一些優勢資源轉化為其他家庭的共同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個體資源的示範輻射作用。變一人的經驗為大家的經驗,使更多的家長得到啟示,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親子活動的質量,更好地發揮了家長資源,促進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精心設計親子游戲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親子游戲,促進幼兒心理發展。 1,根據教育內容設計親子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和克服不良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我們根據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游戲活動內容,並且通過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教會幼兒一些調節心理的技巧,從而達到使幼兒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健康發展的目的。如:針對幼兒進園時膽怯、哭鬧、想媽媽等一些心理,我們開展了「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主題,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體驗和懂得為什麼要上幼兒園,怎樣上幼兒園,讓他們發現幼兒園是個很愉快的地方,這里有小朋友,有玩具,還有像媽媽一樣的老師。幼兒在活動中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健康指導,就能擺脫不健康的心態,體驗到幼兒園的快樂,消除了緊張、害怕的心理,實現了自我調節,能夠「高高興興上幼兒園」。 2,根據幼兒發展中的教育需要展開親子游戲。在親子互動活動中,家長能夠了解到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會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幼兒交往能力比較弱,當家長在親子活動中發現這一問題後,家長和教師就會有意識地去引導幼兒與同伴交往,通過親子游戲,觀察他在活動中的表現並記錄分析,直至他的交往行為向良性發展。 3,結合節假日的歡樂氣氛和大自然的季節變化開展親子游戲,促進幼兒與家長的親情關系,加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從而使親子活動朝著有效而健康方向發展。 (1)走進大自然,在不同的季節,可進行不同的親子游戲。如:春天,到戶外踏青;夏天,帶上玩水工具,玩水中游戲或游泳;秋天,讓家長帶孩子到樹林採集樹葉,製作樹葉貼;冬天,組織家長與孩子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戲等。 (2)開展「親子運動會」,我們設計了一些有趣又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親子游戲,讓孩子和父母共同接受挑戰,克服困難,鍛煉意志,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些游戲,親子之間的感情增進了,孩子的心靈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3)舉辦以游戲為主的親子晚會。設置孩子節目、家長節目、親子游戲三個環節。孩子以學過的兒歌、歌曲、音樂游戲等為表演內容,旨在鍛煉孩子的膽量,讓每個孩子都有登台亮相的機會;有才藝的家長上台表演獻藝,讓孩子欣賞;親子游戲以參與性強,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為主,如「抬花轎」「踩氣球」等。這種形式的親子活動為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提供了互動的機會,讓家長看到孩子們的表現,發現孩子的長處和不足,有利於今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這是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面對未來社會的機遇和挑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還應不斷有新的對策和發展,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把幼兒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貳』 根據小班大班中班幼兒的心理發展的特點,在組織教育活動時要注意什麼
注意幼兒的接受能力、身心發展需求
『叄』 大班教案《我不怕困難》
大班社會活動:我不怕困難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只要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2、結合生活經驗,積極表述對「我不怕困難」的理解。
3、在游戲中接受挑戰,體驗不怕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
活動准備:
1、兩塊平衡木
2、任務卡4張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設置「過橋」情景導入這里有兩座橋,一座(等待幼兒觀察比較回答)高,一座矮,請小朋友們選一座橋走過去找到空位置坐好。
二、基本部分:
1、談過獨木橋的感受,初步了解困難。
(1)請選擇走矮橋的小朋友們舉手,告訴大家你為什麼選擇矮橋?
(2)請選擇走高橋的小朋友們舉手,說說你走高橋的理由。
小結:原來這座搞得獨木橋會讓我們有一點害怕,這種害怕就是一種困難,但只要我們克服害怕的心理,我們就能走過高橋了,讓我們一起大聲說:「我不怕困難!」
2、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了解不同的解決困難的方法。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你遇到過嗎?是怎樣解決的?請先跟旁邊的小朋友說說。(教師傾聽,引導幼兒說出曾經遇到過的困難。)
(2)幼兒個別交流,教師提升小結:原來詢問、堅持。安慰、請求都能解決問題。
3、游戲體驗:看任務卡完成任務,體驗戰勝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快樂。
(1)為了讓大家展示一下「我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我為大家准備了任務卡,五人一組領取一張任務卡。
(2)任務要求:讀懂任務卡上的要求,按照要求完成任務。第一組:到小腳丫表演室拿海洋池及所有的海洋球。第二組:到小腳丫表演室拿綠色的書桌和六本書。第三組:找到4個圖形玩具盒、一個玩具錘子、一個玩具手串鈴。第四組:到親子活動室那一個簸箕、一把掃帚、一個紙簍、一條毛巾和一個臉盆。
(3)幼兒在10分鍾內分組完成任務。
(4)交流:你們是怎樣完成任務的。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們是怎樣戰勝困難的? •教師格局幼兒的回答幫助提升。
小結:遇到困難並不可怕,只要肯想辦法就會有很多戰勝困難的方法,詢問、堅持、努力、分工合作、商量協調都能解決困難的好辦法。為我們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鼓掌。三、結束部分:現在還有一個困難需要我們一起去解決,那就是有的小朋友還沒有嘗試走過高橋,讓我們互相鼓勵走過高橋回到教室吧! 活動自我反思:《綱要》中指出,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和體驗而學習。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社會活動《我不怕困難》中,我從情景「過橋」導入,讓幼兒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選擇過高橋還是矮橋,接著我拋出問題:「為什麼你選擇高橋(矮橋)?說說你的理由。」從而讓幼兒了解什麼是困難。雖然並我沒有解釋困難的意思,但緊接著我讓幼兒說說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了解到困難其實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時所遇到的阻礙,它可以是一種心情,一種疲憊,一種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說的「因為害怕不敢走高橋」,趙子涵說的「爬輪子時腿很累了」,呂子騰說的「做數學我不會」,這些都是他們面對的困難,但這些困難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戰勝。如:嘗試挑戰、休息後的堅持、請教後的努力。為了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戰勝困難的方法,我又借鑒《爸爸去哪兒》中的任務卡,讓他們在完成任務中區發現困難、戰勝困難。在設計任務卡時,我運用了圖文的形式出現,上面部分是圖示,下面部分是文字。當幼兒拿到任務卡後,由於對圖的認知理解還是不夠而且又不認識文字,拿第一道困難就擺在了眼前,如何來解決?所有的幼兒一個勁讀圖,甚至有幼兒在說:「我們不認識字呀?」我只一句話就點醒了:「你們不認識字,可有人認識呀!」於是大方詢問教師就成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不用直接教幼兒去問後面的老師,他們會主動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幼兒不亦樂乎,因為他們並不是把這些當成任務,而是當成一種游戲,一種同伴共同游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幼兒獲得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獲得成功後的快樂感和自豪感。在任務過程中,一位幼兒拿錯了東西,當她遇到我是還會主動詢問「老師,我拿的對不對?」我只是說:「在看看你的任務卡。」經過比較,他立刻就發現他拿的並不是任務卡上需要的。幼兒詢問、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把不確定變成了確定,這也是解決困難的方式之一。整個活動,我設置了三種情景:挑戰情景、生活情景(隱性的)、任務情景(游戲性的)。在這些情景中,幼兒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得了對「我不怕困難」的理解,同時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態度,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敢精神品質,我想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會永遠陪伴幼兒的成長。
但是,我設計的任務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終是能力強的幼兒在指揮,能力稍弱小的幼兒只是跟隨能力強的幼兒,並沒有真正去發現困難解決困難,不利於能力弱的幼兒的發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因此在設計任務卡時最好更具針對性的,如能力強的可以兩到三個人一組,能力弱的單獨完成稍簡單的。
『肆』 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案有哪些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親百般呵護,悉心照料下,無憂無慮的成長。今天的父母已經傾盡所有來愛孩子、照顧孩子。但孩子們由於接受了太多的愛,漸漸的,連他們自己也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養成了對父母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不健康心理。為了培養幼兒從小感恩父母的情感,我設計了本活動《爸爸媽媽,我愛你》。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達的愛並嘗試用語言、行為等方法大膽表現。 2、體驗愛和被愛的快樂情感。 3、懂得怎樣用實際行動來關心父母、尊敬長輩。 活動准備: 1、故事《快樂地家》,爸爸媽媽寫給孩子的信,製作的相冊,說給孩子的話(錄音),感恩的心(歌曲)課件。 2、愛心卡。 活動過程: 一、出示課件,導入活動。 (一)欣賞故事《快樂的家》。 提問: 1、小兔樂樂有一個快樂而溫馨的家,聽樂樂在說什麼?怎麼說的?他們的心情會怎樣? 2、樂樂說出了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愛,那你們愛爸爸、媽媽嗎? (二)小結: 愛一個人的時候,一定要大聲說出來,是怎樣愛的? 二、傾聽書信,爸爸媽媽對小朋友的愛。 (一)讀爸爸媽媽的來信《寶貝,你長大了》 1、你們聽後有什麼感受? 2、用信可以傳遞我們的愛。 (二)欣賞"愛的相冊" 1、請每位幼兒說一句最想向爸爸、媽媽說的話。 2、相冊可以留下我們的愛。 (三)聽錄音《親愛的孩子,我愛你》 總結:每個人都有爸爸媽媽,他們天天為我們忙碌著,的確很辛苦,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父母。 三、你對爸爸媽媽的愛 (一)欣賞課件並提問: 1、你看到的小朋友是怎樣愛爸爸媽媽的? 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愛爸爸媽媽的? (二)"悄悄話"愛心卡。 我們愛爸爸媽媽的方式很多很多,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愛,把我們的心願說在愛心卡上,送給爸爸媽媽。 (三)表演歌曲《感恩的心》,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把自己的愛心卡獻給爸爸媽媽。 2、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伍』 如何幫助大班幼兒適應小學新的環境心理健康教案
小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由於其獨立性和自信心發展比較緩慢;另外,有些孩子的個性品質,如敏感、多疑、嫉妒、依賴及自卑等,也是導致對新環境適應不良的重要原因。
活動目的:
通過比較小學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從情感上認識到自己長大了已經成為一年級小學生。
活動准備:錄制一段家長對孩子提出期望的錄音,印製寄語卡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你每天背上書包,蹦蹦跳跳地來上學,你知道自己已經是什麼身份了嗎?對!你已經告別那無憂無慮的幼兒園生活,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天地——小學,真正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了,我們該怎樣適應新的環境呢?
二、回憶比較
1、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憶自己的幼兒園生活,想想現在的小學生活和以前的幼兒園生活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對呀,學校中的時間安排和幼兒園完全不一樣,還有許多和幼兒園不同的新鮮事。請你說說你在學校中感到新鮮、新奇的事吧。
3、和幼兒園生活相比,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已不是游戲,而是學習,我們再也不能光憑興趣做事,而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本領。
三、跟學生一起做游戲「擊鼓傳球」,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1、剛剛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你的心裡一定有著許多的感想和打算,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擊鼓傳球」的游戲,來說說你的心裡話。這個游戲的規則是:請出一名同學負責擊鼓,其他同學聽到鼓聲後開始傳球,當鼓聲停止時,球在誰的手裡,就請捧球的那位同學按照黑板上的句式向大家說說自己的心裡話。
2、通過剛才「擊鼓傳球」的游戲,老師聽到了你們作為小學生的心聲。
四、聆聽寄語
1、在你們成為小學生的那一刻,你們的爸爸、媽媽對你們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位爸爸(媽媽)對他(她)提出的期望,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都對我們抱有很多的期望。
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學校的環境,建議家長從以下三個方面幫助孩子:
一、 提升孩子自信心。孩子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人生地不熟,容易產生自卑感。如,害怕自己的言語被別人取笑,害怕自己的成績跟不上等,所以不敢與別人交往。另外,由於學生的性格有所差異,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外向,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但是,只要老師、家長及時地多鼓勵孩子,適度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就能克服其盲目自卑的心理。
二、 鼓勵孩子多與同學、老師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結識新朋友。同時,家長也要多與老師保持聯系,密切關注孩子情緒變化。
三、 在家裡,家長應多與孩子交談,通過交談,傳授給孩子更多的社會信息及正確的指導思想,幫助其更快的適應新環境。節假日,也可多帶孩子出去遊玩,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周邊的環境。
課後作業:請你回家問一問你的爸爸媽媽,他們對你有著怎樣的期望?並請他們把對你的期望寫在這張「寄語卡」上。
『陸』 大班教案大家一起笑起來的課後反思
活動目標:7YF好老師TV網,好老師淘寶店 1、通過活動掌握一些緩解傷心,轉移情緒的方法。 2、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情感和樂於助人的品質。活動准備: 各種情緒的小人標志、音樂、一個出氣包、一個開心果(出氣包 開心果 用毛絨玩具就可以,貼上出氣包,開心果三個字)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不同的情緒 1、故事引入主題: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去表情王國去旅行,小朋友們可要看仔細了,表情王國里的小朋友是什麼樣的表情呢? 2、讓幼兒觀察第一幅圖:哭 師:讓幼兒猜猜圖中的小朋友為什麼哭? 幼兒:有人打他了,有人讓他干他不願意乾的事情...... 3、讓幼兒觀察第二幅圖:笑 師:讓幼兒猜猜圖中的小朋友為什麼笑? 幼兒:和小朋友下棋贏了,她吃了甜甜的糖...... 4、讓幼兒觀察第三幅圖:生氣 師:讓幼兒猜猜圖中的小朋友為什麼生氣? 幼兒:別人不和他玩啦,有人惹他生氣啦...... 5、讓幼兒觀察第四幅圖:高興 師:讓幼兒猜猜圖中的小朋友為什麼高興? 幼兒:有人說笑話逗她...... 6、繼續觀察圖片,讓幼兒猜猜他們為什 么會有這樣的表情? 二:選擇表情,表達自己的心情 1、讓幼兒坐在小凳子上,老師出示許多的表情標志,讓幼兒自己選擇一個表情粘貼在自己身上,說一說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 2、老師告訴幼兒生氣,不高興會對自己的身體不好。 三:通過情景故事,激發幼兒的聯想,嘗試解決不好情緒的方法。 (1)師:老師拿一個生氣的標志,講故事 昨天我看了一輛小汽車,很喜歡,想讓媽媽給我買,媽媽說我家裡有很多的小汽車玩具,說什麼也不給我買,媽媽說「先玩家裡的」,就不就不,我就要超市的那輛小汽車,媽媽就是不給買,我就在地上打滾,翻跟頭。 提問:讓幼兒說一說怎樣讓他高興? (2)老師拿了一個哭鼻子的標志 故事:哎,我好傷心啊,前天我在幼兒園,老師拿了一杯水想喝水,這時候,我也拿著杯子想去 接水喝,不小心和老師碰在了一起,這時候,老師對我說,以後不能亂跑了,可是我真的沒有跑,我覺得老師冤枉我了,我特別的傷心。 提問:小朋友我們應該怎麼幫幫他呢?(可以 和老師說清楚......) (3)老師依次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解所有的為 什麼生氣,哭鼻子的小人。 四:通過游戲的方法,學習發泄不好的情緒。 出示道具:出氣包 開心果 游戲規則:聽音樂,小朋友們分別從兩頭傳道具出氣包,開心果,音樂一停,出氣包在誰的手裡,誰就講一講不開心的事。開心果在誰的手裡,誰就講一講開心的事。 五:通過音樂或跳舞的方式,轉移自己不好的情緒。
『柒』 如何幫助大班幼兒適應小學新的環境心理健康教案
小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由於其獨立性和自信心發展比較緩慢;另外,有些孩子的個性品質,如敏感、多疑、嫉妒、依賴及自卑等,也是導致對新環境適應不良的重要原因。 活動目的: 通過比較小學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從情感上認識到自己長大了已經成為一年級小學生。 活動准備:錄制一段家長對孩子提出期望的錄音,印製寄語卡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你每天背上書包,蹦蹦跳跳地來上學,你知道自己已經是什麼身份了嗎?對!你已經告別那無憂無慮的幼兒園生活,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天地——小學,真正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了,我們該怎樣適應新的環境呢? 二、回憶比較 1、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憶自己的幼兒園生活,想想現在的小學生活和以前的幼兒園生活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對呀,學校中的時間安排和幼兒園完全不一樣,還有許多和幼兒園不同的新鮮事。請你說說你在學校中感到新鮮、新奇的事吧。 3、和幼兒園生活相比,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已不是游戲,而是學習,我們再也不能光憑興趣做事,而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本領。 三、跟學生一起做游戲「擊鼓傳球」,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1、剛剛成為了一名小學生,你的心裡一定有著許多的感想和打算,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擊鼓傳球」的游戲,來說說你的心裡話。這個游戲的規則是:請出一名同學負責擊鼓,其他同學聽到鼓聲後開始傳球,當鼓聲停止時,球在誰的手裡,就請捧球的那位同學按照黑板上的句式向大家說說自己的心裡話。 2、通過剛才「擊鼓傳球」的游戲,老師聽到了你們作為小學生的心聲。 四、聆聽寄語 1、在你們成為小學生的那一刻,你們的爸爸、媽媽對你們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位爸爸(媽媽)對他(她)提出的期望,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都對我們抱有很多的期望。 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學校的環境,建議家長從以下三個方面幫助孩子: 一、 提升孩子自信心。孩子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人生地不熟,容易產生自卑感。如,害怕自己的言語被別人取笑,害怕自己的成績跟不上等,所以不敢與別人交往。另外,由於學生的性格有所差異,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外向,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但是,只要老師、家長及時地多鼓勵孩子,適度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就能克服其盲目自卑的心理。 二、 鼓勵孩子多與同學、老師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結識新朋友。同時,家長也要多與老師保持聯系,密切關注孩子情緒變化。 三、 在家裡,家長應多與孩子交談,通過交談,傳授給孩子更多的社會信息及正確的指導思想,幫助其更快的適應新環境。節假日,也可多帶孩子出去遊玩,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周邊的環境。 課後作業:請你回家問一問你的爸爸媽媽,他們對你有著怎樣的期望?並請他們把對你的期望寫在這張「寄語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