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高中音樂德育安全滲透教案

高中音樂德育安全滲透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31 05:56:13

1. 如何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音樂的文化傳承價值:「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①我們在談論音樂文化的時候必然要談及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問題,以便從根本上認識音樂文化到底何謂多元以及怎樣實現多元。
一、認識音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把握音樂多元文化的關鍵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一提外國音樂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歐洲音樂,包括很多學生也認為歐洲音樂就是比較發達一些、時髦一些,或者通俗音樂比較現代一些。但是一說到亞非拉音樂學生們就會認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是對亞非拉音樂文化的偏見。藝術不像科學那樣新舊更替迅速。有些藝術品個性極強,不可代替,不同的藝術作品對於不同的群眾基礎或者文化圈而存在,總是傾向於多元化的發展。音樂藝術價值的高低不是取決於民族性或國際性的強弱,而是取決於作品所達到的藝術成就的高低。那種認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觀點,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愛好說成是真理,而把別人的愛好說成是錯誤。著名的音樂學理論家洛秦在《音樂與文化》一書中,強調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啟蒙人並不存在於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中:認識文化的人、社會的人、民族的人、觀念的人、意識的人,而且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具體的、不能復制的。人類的各種文化,社會和民族沒有價值上的差別,只是觀念、行為和由之產生的具體物品不同:音樂中體現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樂。」② 音樂文化包含了一種其他文化與藝術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質不可構建的思維基礎。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實實在在的音樂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現內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礎;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時空與語言界限,讓人輕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語言那麼復雜,要通過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各團體組織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交流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進行多元文化滲透
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在《關於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八個論點》一文中指出「每一個民族的音樂都是人類音樂和世界音樂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獨特的民族特點是否濃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藝術造詣,而在人類音樂和世界音樂中佔有一個獨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現代科技、傳媒以及國際交往已得到空前發展的今天,正如柯達伊早在半個世紀前已經指出過『世界正日益開放,只與單一一個民族有關的藝術,已變得沒有意義。』」③因此,在音樂的民族性始終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時,音樂也正日益國際化、洲際化、文化際化及世界化。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教育,無不建築在它自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而在這同時,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樂包
括進來,只有這樣,才有助於音樂教育的發達和自己民族音樂的繁榮昌盛。因此,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主導——教師應當有種強烈的自主意識,加強自身多母音樂文化修養的建立,以開拓的視野,豐富的音樂資源和優秀的世界音樂文化,對學生進行多母音樂文化審美情趣的培養。
(一)教師自身多母音樂文化修養的建立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結成的大家庭,任何一個民族系統中的優秀音樂都是具有中華民族性的,盡管它不包括中華民族音樂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華民族有著廣闊的疆域,豐富的音樂品種,有民間歌曲、曲藝、戲曲、舞蹈音樂和民族民間器樂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著多元化的音樂存在樣式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音樂特性。19世紀的西方民族樂派,實際上就是國家樂派,它們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類的音樂文化就是由不同國家的音樂構成的,各國之間的音樂關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多元化。我們的音樂教師要把握不同國家、民族、地區、時代各自的音樂特徵,不論是在橫向還是在縱向都能信手拈來,從音樂的形式、風格、文化構成上了解多元的音樂文化。例如同處在古典主義時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偉大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的作品的風格和特點一聽便涇渭分明。海頓的音樂有著沉穩和寧靜,即使有了怨氣也不過是用突強的和弦嚇唬嚇唬打瞌睡的貴婦人們(驚愕交響曲);莫扎特的音樂則充分顯示著靈氣和天分,雖然在骨子裡他是一個「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與侮辱,毅然同其決裂,但是在他的音樂卻時時處處「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徹,羅曼?羅蘭稱莫扎特的音樂是含著眼淚的微笑;貝多芬卻是一個以音樂作為為受迫害階級吶喊的武器,「從絕望到斗爭,從斗爭到勝利,從勝利到歡樂」,因此他的音樂中充滿著矛盾和斗爭,期望人類的理想世界一定會變為現實,一定會到來。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果要想把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樂解釋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長的經歷和社會背景的話,恐怕只是探其皮毛,無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師作品的深刻內涵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作曲家音樂風格的差異是音樂歷史長河中的同一時期的多元化音樂的代表之一。
再如,筆者曾經看到一節優秀的示範課——《媽媽的歌》,縱觀整節課內容充實,主題鮮明,選材新穎,特別是在採用了多個國家、多個民族、多個體裁和多個形式的搖籃曲,使得同學們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的同時又感受到了多母音樂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課上老師沒有走傳統的路線,練聲,教唱,而是通過兩張照片作為導入,背景音樂是勃拉姆斯的《搖籃曲》,震撼心靈,感受母愛。接著,老師又讓學生連續欣賞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蘭西四個國家的搖籃曲片段,使學生開拓了視野,感受了色彩豐富、原汁原味的各國搖籃曲,體會全人類父母對孩子的愛心。第三部分是搖籃曲與母愛,第四部分是搖籃曲的特點,第五部分選用了五首合唱搖籃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風雨中的搖籃曲》,有東北搖籃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搖籃曲,讓學生自己挑選感受和體會藝術搖籃曲的優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樂搖籃曲勃拉姆斯弦樂《搖籃曲》,豪塞管弦樂《搖籃曲》和格里格鋼琴《搖籃曲》,既讓學生了解了搖籃曲的器樂形式,又進一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第七部分是學唱布拉姆斯的《搖籃曲》,第八部分是選擇欣賞現代搖籃曲,選用了蘇小明的《軍港之夜》、羅大佑的《搖籃曲》、動力火車的《搖籃曲》和美國「民謠四兄弟」的《綠野》,充分讓學生了解用搖籃曲的形式可以抒發各種深沉、溫柔、細膩的情感,感受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最後一部分是給母親的電子賀卡。可見,作為一個課
279
大大 眾 文 藝
平面構成教學中逆向思維的應用和轉換訓練
牛建琳 伍立峰 (蘇州科技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9)
摘要:平面構成作為藝術設計類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近年來在其是否適用於現代教學的意見上出現了分歧,其中主張廢棄或者內容修訂的說法主要集中在對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效果的不滿意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平面構成課程與後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對於平面構成內容的純理性、冷抽象思維不能適應,感覺學習起來枯燥乏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運用一種逆向思維進行的轉換訓練,為這些在設計道路上剛剛起步的大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幫助。通過這種逆向思維的練習不僅能有效完成此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後續的包裝設計,VI設計,書籍設計,招貼設計等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平面構成;基礎性;逆向思維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平面形態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性思維。平面構成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下半學期。眾所周知,學生對平面構成課程的有效學習對後續的很多專業課程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平面構成課的學習,學生對平面設計中元素組合規律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再加上積極的設計實踐,在平面的整體審美和創造能力方面,肯定會得到長足發展和提高。不同的專業對平面構成的基礎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別的,本文主要探討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平面構成課程的特點。
一、必須要積極面對和正確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積極面對一個問題,即學生對於平面構成對後續專業課程的基礎性作用理解不夠的問題。因為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歷屆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平面構成課程中。以前,筆者曾在課前准備很多包裝設計、書籍設計、招貼設計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平面設計中元素排列組合的奧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構成課程的基礎性作用。這些圖形和文字在學生眼裡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欣賞完圖片後的確很興奮,但卻沒能和平面構成產生多少聯系。雖然我一再提示他們這些平面設計中元素的點、線、面排列構思如何精妙,但構成的基礎性意義就在一陣唏噓和驚嘆聲中被擱淺了。所以,單單靠學生自己結合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等的應用,去理解平面構成的基礎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較差。原因之一,一年級的大學生對於專業設計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備綜合把握的能力,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學生對於基礎課程的誤解,增加其對平面構成課程的學習負擔和學習難度;原因之二,在於平面構成是一種純粹性構成,其特點是運用純理性和抽象思維較多,這種思維方式與注重感性思維方式的專業設計相距甚遠。現在市面上一再出現的所謂新編平面構成教材,其內容與傳統平面構成內容相比有的刪減幅度太大,有的甚至與圖形設計,招貼設計隨意混淆,為了避開冷抽象的思維方法而痛失平面構成體系的精華部分,顯然是不可取的。基於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樂生活中審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對社會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識的、自發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確的審美判斷和准確的審美評價。從這一方面來看,尤其需要教師以健康的審美觀來加以引導,我們既要把關定向,不能聽任其自流發展,又不能採取說教、訓斥等簡單的做法,而應採取積極主動的引導、疏導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積極的審美趣味、審美判斷、審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們在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學習、了解世界各國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族音樂。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有一個健康的審美觀,開放型的思維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並學會理解、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樹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注釋:
①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2001年,藝術教育司②洛秦著《音樂與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頁
③廖乃雄 於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八個論點 《音樂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羅小平 著 從文化學角度談星海審美趣味的形成《音樂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構成作為高等教育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的基礎必修課,是研究二維空間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間排列、組合規律的課程,堂的導演者的教師,如果沒有廣闊的視野和不具備多元思維,怎能把一堂音樂可上得如此生動、扣人心弦呢?
當然,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文化都是我們音樂教育肥沃的土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線,也不能過多地走古典路線,而是放眼縱橫,加強自身多元文化底蘊,以豐富的音樂資源和營養,培養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質人才。
(二)對學生多母音樂文化的審美情趣的培養
審美趣味是人們對某些審美對象的興趣、喜愛與選擇。它是主體在審美實踐中形成的獨特審美定向。音樂的審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體對各種音樂體裁、風格、流派、樂器與表演形式的不同興趣;另一方面,也因主體音樂價值觀的不同,會存在高尚情趣與低下的興趣、積極的傾向於消極的態度、多元化的選擇與單一的挑選,相對的愛好與絕對的偏愛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審美趣味的形成就交匯著中西文化大系統的作用。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又涉及傳統文化、嶺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影響。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則是歐洲 ,尤其是法國印象派音樂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大量吸取、溶化異質文化的動律與氣勢,對他崇尚壯美,追求新穎,豐富的藝術美等審美興趣、愛好,有重要影響,使其成為中國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現今的絕大多數中小學生音樂欣賞對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樂,有的甚至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但是他們不知道這類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適合他們的,有的是對他們有害的。要使學生分清流行音樂的良莠,主動並熱愛高雅音樂,必須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音樂審美觀。這是一項艱難而又富有意義。

2.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目前,德育教育是我國一切教育的基礎,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就包括高中音樂教育。高中音樂教學中插入德育教育能夠正確樹立高中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洗滌學生的心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高尚情操。顯然,德育教育插入到高中音樂教學中格外重要,學生日後的健康發展有賴於此。
一、音樂教學的意義
迫於高考壓力,學生往往偏重於文化課程而極少顧及自身多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富有情感的藝術,如音樂,能夠極大作用於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藝術思維。顯然,開展音樂教學十分重要:其一,學習音樂可以很好的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藝術想像力,使其更為嚮往美好生活,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其二,學習音樂能夠使學生智力有所提高,從而對攻克理論課而有不小的益處。有相關研究分析後發現,學習音樂可充分發揮大腦皮層的分析機製作用,自然對此等結構、組織的鍛煉就可提升學生的智力;其三,音樂教學有不小的德育價值。音樂教學能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礎給德育,體現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且優美動聽的音樂作為德育之載體,有利於學生接受。
二、高中音樂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音樂教學在高中存在德育功能逐步退化問題。目前,高中的教學體系中,音樂課程所佔比例很小,此等根本問題顯然極度有害於其各種功能的發揮,以下兩方面為主要體現。第一,高中生有十分巨大的學習壓力,迫於不日來臨的高考,理論課程更為緊張,某些高中學校只能將教學重點放置在理論課程上,而音樂類素質教育課程只能成為理論的陪襯,甚至所謂領導們並未認識到或者忽略了音樂教學對有此類天分和理想的學生的人生有多大影響。正是這種價值觀的傳遞,高中學生也必然會對音樂課程不甚重視,只認識到學習能力的重要,對於之外的道德意識以及素質水平的價值有所忽略,這對其各方面成長都沒有多少幫助。另一方面,對於音樂教師來說,又由於多有教師在每天的備課中並未發覺和深入研究音樂的德育功能,故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沒有使音樂課堂整體氣氛更為活躍,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未被調動,自然綜合素質不可能有效提升。
三、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將德育滲透在音樂鑒賞課中。
不止音樂藝術,沒種藝術不會憑空出現,而是息息相關於其地域文化、時代色彩、歷史背景。音樂鑒賞課程中,老師能夠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教學,用多樣化的形式呈現音樂信息給學生,從而實現插入德育在音樂教學中。老師也可以用「聽講結合」的方式結合學生和音樂作品,使學生產生共鳴,繼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培養學生內心的道德觀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如,開展《松花江上》音樂鑒賞課時,教師可提問學生:你認為在成長中什麼境遇使人最為悲傷?學生紛紛響應,「考試」「寫作業」等字眼層出不窮。此時,老師可以趁機引入主體,深入的剖析「悲傷」一詞:「我認為成長中最悲傷的事莫過於家鄉陷落,流落街頭;眼見親人被傷害,自己卻無能為力。」接下來,老師應以凝重的語氣講述:"1931年9月18日,那是一個中華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刻入內心的日子。」且此時,多媒體屏幕上應刷出「九一八事變」五個字樣。與此同時的應是人們顛沛流離的畫面以及悲傷之極的音樂。此等畫面緩緩播放,配以老師凝重悲傷的語氣,學生流下眼淚、握緊拳頭,誓勿忘國恥。悲傷音樂烘托此種畫面,音樂與畫面以及愛國主義深入人心,德育教育也隨之達成效果。
(二)將德育滲透在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學中。
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重點是音樂知識,佔用課時最多的就是音樂知識,所以,老師若能在音樂知識以及技能的運用中加以道德品質教學,能極大的彰顯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如,正常來說,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自己的音樂會,班與班之間也會舉辦大合唱比賽,不過在學生訓練合唱時,有多種問題容易出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即是為人羞澀以及節奏不和的問題。對前者而言,某些學生性格內向,羞於開口大聲唱歌。老師並不能極力批評學生唱不好或者不敢唱,甚至於不容納學生在團隊,此種行徑不單單有害德育的實施,且對學生的自信心有嚴重的惡劣影響,只會加重他們在這方面的缺陷。老師應該的是,跟學生面對面交流,打開學生的心扉,是學生坦然開放的面對整個世界。後者來說,老師要深入講解傳授音樂指揮的形式和功能,將歌曲節奏深刻的刻入學生心底,明白了解指揮節奏。此過程內,老師應該積極巧妙插入德育過程,培養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三)將德育滲透在音樂活動中。
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也包括音樂活動。如,蒙古族音樂的教學過程內,即可同時學習蒙古族的舞蹈:《鴻雁》,先講蒙古族風土人情,再分解、示範舞蹈動作,繼而讓學生練習舞蹈,親身體驗音樂與蒙古族舞蹈共鳴的形象,舞蹈的表演同時提高學生優秀的藝術情操和想像力。另,樂器小組活動中,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音樂感和音樂水平以及音樂技巧各不相同,使得合作演繹出的音樂並不和諧。如,演奏樂曲《黃河》時,老師應先講述介紹《黃河》的時代背景,由音樂而烘托河山壯麗,繼而由音樂的低沉高亢和河山的壯麗形象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意志,深刻凸顯音樂內涵,同時醞釀恰當的情感來闡釋理解作品。這樣既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德育教育於其身。以情緒演奏出的作品能完美地展現作品活力,渲染作品感染力。這樣德育和音樂教學同時收效。
四、結束語
綜上,德育是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關鍵手段,將德育與音樂教學相結合,可提高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藝術情操。故,高中音樂老師應對音樂教學手段進行創新,不斷研究、發現新的德育和高中音樂教學結合的途徑,從第二課堂活動、音樂鑒賞、音樂技能運用等多方面結合德育,從而來培養優秀的品質,貫徹實施德育結合音樂教學,推動高中音樂教育和道德品質培養的結合和發展。

3. 試論如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1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善於挖掘課本上的德育元素
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課本中的德育元素有時並不像思想品德課本中的那樣明顯,它常常是深層的、內在的、個別還是隱藏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應該只停留在課本內容表面,而是要對教材做細致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甚至有些是通過讓學生親自感受音樂之後,才能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感受《梁祝》音樂之美時,還可以通過音樂素材中的凄美愛情故事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熱愛生活,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達到在中學音樂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教學目的。
2在音樂課堂上巧妙地設置德育情景
若要達到加強德育滲透的目的,則前提是建設相應的素材庫,教師必須注意積累素材並巧妙地設置德育情景。因為,我們生活中國就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它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細胞和道德情感,並為其樹立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嚮往。所以,在進行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相關的多媒體資料來給學生設置不同的德育情景,讓德育概念根深學生腦海中。例如,在讓學生聽《我們都是雷鋒的接班人》這首歌時,讓學生學會繼承中華民族的樂於助人的優良傳統,同時還會以身作則,向雷鋒同志學習。
3德育滲透要注意適時性原則
在中學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切入,從而使德育有效地與學科知識相結合起來,並能夠不偏離教材,進而起到適時地將事實和現象的展示給以學生知識熏陶,並起到恰到好處的畫龍點睛作用。只有在恰當的時候將德育滲透進課堂中,才能讓學生更確切地體會德育的內涵,使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德育方面也得到了發展,並能夠更有效地將德育與課堂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效率。

閱讀全文

與高中音樂德育安全滲透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