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T形帛畫人間部分
畫面的下窄部分,上為人間下為地下。人間以玉璧為界劃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本圖是墓主人升天圖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後有侍從護送,很有氣魄。
帛畫下部的圖像,最顯著的是兩條青色和赤色的龍分列左右,而交互穿過畫面中部的谷紋巨璧,龍首張口吐舌相背於上,龍尾則各自垂直畫面下放的兩角。古璧蛟龍將這一部分畫面自然地又分成了兩個段落。
谷璧之上,兩個龍首之間,繪拄杖而立的老嫗,左側有兩個男人舉案跪迎,右側有三個侍女拱手相隨。老嫗的發髻之上插有長簪,簪首的白珠垂於額前。老嫗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長袍均為曲裾,老嫗的長袍帶彩色花紋,三個侍女的長袍分別為黃、紅、白色。跪迎的兩個男人的長袍則為紅色和青色。這些人物的腳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側面飾以勾連雷紋。平台之下,斜置一個劃分成十六個的方板,板的兩側各有一隻赤色的斑豹。這一部分上端與「天門」相連的地方,繪有帶垂幛的華蓋,蓋上有兩只長尾朱雀相對而立,中央則是一個大花朵,蓋下有一展翅飛起的怪物。如果說華蓋象徵屋頂,那麼華蓋上對棲得朱雀和人物腳下的兩只赤豹,則可能是表示建築物上的裝飾。
畫面中的老嫗,應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嫗發上所飾帶白珠的長簪,是漢代貴族婦女特有的一種首飾。老嫗和侍女所穿曲裾長袍,形制與墓內所出實物一致,為當時貴族婦女服裝的特點。
『貳』 簡述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內容及其藝術成就
帛畫的內容
天界部分,畫在上端最寬闊的地方。右上角,一輪紅日,日中有金烏,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左上角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畫著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間,端坐著一個披發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條紅色的長尾自環於周圍,天上有一道天門,有守衛的門吏。另有神龍、神鳥和異獸相襯,顯得天界的威嚴和神聖。
人間部分
畫面的下窄部分,上為人間下為地下。人間以玉璧為界劃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本圖是墓主人升天圖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後有侍從護送,很有氣魄。
地下部分
人間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體,可能是地神,雙手舉起一白色平台。象徵著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稱的水府(黃泉),巨人腳踏鯨鯢,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陰沉昏暗。
藝術成就
這幅帛畫的內容極為豐富、復雜,從人間到天上、地下,從現實到幻想,從整體看,表現手法多樣而協調,正象用多種樂器合奏出的一首奇變而和諧的交響樂。同時,高度的裝飾風格和寫實手法相結合是這幅帛畫的一大特色。帛畫的內容很復雜,卻能夠處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飽滿,又互有聯系,絲毫不覺得雜亂;既能夠突出某些主要內容,又有主有賓,花團錦簇,不顯孤立。表現了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最高水平。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上是難得一見的傑作,具有難以估量的藝術價值。 整幅帛畫把神話、想像和現實生活完美地統一起來,無處不體現了古人對天國的想像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叄』 中美史簡答 1、簡述漢代藝術中羽人的造型特點及功能 2、簡要分析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的空間結構及思想內涵
哈哈哈 樓主美院的
『肆』 西漢馬王堆帛畫的特點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西漢帛畫。出殯時張舉的一種銘旌,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製作精美、色版彩權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像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1974年先後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3號漢墓。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帛畫覆蓋在一號墓即辛追墓的內棺上,呈T字形,長205厘米,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製作精美、色彩鮮艷,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了西漢初年的神仙方術思想,學者認為帛畫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國。T型帛畫是國內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馬王堆漢墓陳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過,因為保存難度較大,陳列中的T型帛畫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廳。T型帛畫無疑是國內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伍』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簡介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覆蓋著一幅彩繪的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內版容豐富,形象權生動,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幅帛畫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呈T形,上寬下窄。其製作方法是用三塊絹帛拼成,中間用一長條整幅的絹,再取相當於長條三分之一的絹裁成兩半,分別拼縫在長條上部的兩側。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以便張舉懸掛。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均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長均為20厘米余。這幅帛畫的畫面,大體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寬的部分,長67厘米,繪日、月、升龍及蛇身神人等圖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寬部分,長1.38米,繪交龍及墓主人等圖像。
『陸』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墓主人是誰
馬殷(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五代十國時回期南楚開國答君主。
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後投入秦宗權軍中,隸屬於孫儒部下。孫儒戰死後,馬殷作為劉建鋒的先鋒,南下湖南,攻佔潭州等地,成為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三年(896年),劉建鋒被殺,馬殷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為湖南留後、判湖南軍府事,遷武安軍節度使。此後,馬殷逐漸擴大地盤,兼並靜江軍,奪取嶺南數州。
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封其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四年,加天策上將軍,尚書令。天成二年(927年),後唐封其為南楚國王。在位期間,採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稅,使得湖南經濟得以繁榮。
930年,馬殷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謚號武穆王。次子馬希聲繼位。
『柒』 馬王堆漢墓「T」字形帛畫表現主要思想是什麼
表現墓主在神的引領下升天,永生
馬王堆漢墓帛畫
中國西漢繪畫作品。1972~1974年先後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3號漢墓。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
1號墓帛畫,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上段頂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鶴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燭龍;畫的左上部有內立金烏的太陽,它的下方是翼龍、扶桑和8個較小的紅圓點,與古代十日神話接近;相對的右上部描繪了一女子飛翔仰身擎托一彎新月,月牙拱圍著蟾蜍與玉兔,其下有翼龍與雲氣,應是墓主人升天景象;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騎獸怪物與懸鐸,鐸下並立對稱的門狀物,兩豹攀騰其上,兩人拱手對坐,描繪的天門之景。中段的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位拄杖緩行的老婦人側面像,其前有兩人跪迎,後有3個侍女隨從,根據服飾、發飾特點,並對照出土的女屍,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兩條穿璧相環的長龍,玉璧上下有對稱的豹與人首鳥身像,玉璧系著張揚的帷幔和大塊玉璜;玉璜之下是擺著鼎、壺和成疊耳杯的場面,兩側共有7人佇立,是為祭祀墓主而設的供筵;這個場面由站在互繞的兩條巨鯨上的裸身力士擎托著,長蛇、大龜、鴟□、羊狀怪獸分布周圍(見彩圖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西漢)湖南長沙出土)。
3號墓出土的一幅帛畫與此幅尺寸、形制、內容都相近。這兩幅帛畫以有序的層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取自遠古神話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現實描繪的人與物構成天、地、人相溝通的境界。帛畫出土之前分別置放在兩墓內棺的板上,是葬儀中用以表示招魂、導引後隨葬的旌幡,又稱「非衣」。因而,其主題是靈魂升天,畫中人物正行進在通往「天國」的途中,天上日月並輝、明樂環響,龍、豹、翼鳥、玉璧等均是吉祥、護佑的象徵。
發現於3號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畫長212厘米,寬94厘米,描繪了盛大的車馬儀仗場面。左上方有兩行人物,文武屬吏簇擁著戴冠、著袍、佩劍的墓主向前行進,隊列前有5層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組成的方陣,陣中是正在鳴金擊鼓的樂隊;右上方有4列駟馬車騎;右下方有14縱列共100餘個騎從,畫中所有的人物、車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認為描繪的是誓社、耕祠場面,也有人根據所繪的大都是武卒、車騎,認為描繪的是接受身為軍事將領的墓主檢閱的儀仗。同一棺室東壁也有大小與兩壁相同的一幅帛畫,因破損嚴重難辨全貌,根據殘片中的建築、車騎和婦女劃船等形象,推測描繪的是墓主的 家居生活。
3號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畫長約100厘米,高約50厘米,描繪了4排共44人。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別,衣飾簡朴,有的上身裸體,所有的人物動態均是當時稱為「導引」的健身動作,屈體、伸肢、跳躍、迴旋,姿態各異,十分生動。根據人物動作與旁邊的題字,可知是一幅運動范圍式的畫作,定名為《導引圖》。
馬王堆帛畫的出土填補了漢代早期織物繪畫實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國的藝術內涵、風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繪畫的特點。T字形帛畫中不少神話圖像與《楚辭》的記述相符,與楚國美術的造型有源流關系。同時,一種新的注意觀察現實的創作方法也在發展,3號墓西壁帛畫對社會活動場面作了記實性描繪。
觀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構成,在T字形帛畫上尤其明顯。復雜的個體形象經整體安排,既靈活舒散,又循序合理。畫上段兩條翼龍的向內動態,緊湊地牽領著這一華采部分;中段兩條穿璧長龍呈H狀,龍首部分為墓主及其隨從在這個畫面中心間隔出疏朗的空間,使墓主形象在以密為主的畫面上突出醒目,龍尾部分將下段眾多形象合攏,並促成境界的自然過渡。以4條龍為構圖取勢,全畫上下呈「開合」節奏,左右呈均衡變化,形象相互以動靜對照,達到二維平面繪畫風格的高度水平。3號墓棺室西壁帛畫通過分區布局,使基本處於靜態的人物、車騎因隊列的方向性變化隱含有動的趨勢,右下方的乘騎作朝內的造型是新的表現手法。
帛畫中數量可觀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繪畫人物造型的特點,頭部在人體比例中較大,對墓主全側面的刻畫有助於顯現其形象特徵,帶有肖像畫的性質。線條是全部畫作的基本造型手段,粗細變化之中流暢致韻。著色方法主要是勾線後平塗,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畫成。畫面以朱紅、土紅、暖褐為基調,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色彩的運用服從於統一的色調,產生了 詭異、華麗、熱烈的效果。
『捌』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帛畫的內容
上部象徵著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繪一輪紅日,日中有一隻黑色的鳥,應為「金烏」。其版下有一扶桑樹,枝葉權間掛有八個小太陽。左上角繪一彎新月,月上有一隻口銜流雲的蟾蜍,還有一隻玉兔。月下有一女子雙手托月,似在飛舞,應為嫦娥奔月。在兩邊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條巨龍,二龍龍首相對,張口吐舌。日月之間,繪有一個人首蛇身的神,披發危坐,紅色的長尾自環於周圍,而交於身下,兩旁有五隻鳥正曲頸向上。在畫面上部的最下邊,對立著兩個橫座的柱子,形成一個門道,門柱上各有一隻小豹子,柱間有二人衣冠楚楚,頭帶「爵弁」,拱手對坐,可能就是天門的守門神。其上有兩個騎偶蹄動物的異獸,異獸各執繩索牽著一隻環鈕的特鍾,鍾的兩銑系有組帶。異獸所騎動物,身著白地花衣,頭和四足皆赤。鍾的上面又有兩只展翅俯瞰的鳥,與人首蛇身的神人兩旁的鳥相似。帛畫上部的畫面,內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門和門神,應適當是封建統治階級夢想死後「升遐」所到的「天國」圖景。
『玖』 分析馬王堆一號墓帛畫的圖像理路及內在觀念。
本文對子彈庫一號楚墓《人物御龍帛畫》和陳家大山楚墓《人物龍鳳帛畫》內,以及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漆棺和帛容畫研究進行綜述,由此研究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墓葬繪畫的構圖、象徵意義和功能,並且探討這一時期楚國的墓葬觀念。對於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和帛畫的結論是:四層套棺從外到內表現復活的墓主之魂正在趕往仙境的路上,最後進入帛畫的世界。帛畫自下而上營造了四個不同空間,表現了從死到再生直至永生的過程。帛畫和套棺是同一觀念的兩個表述系統。
1973年長沙子彈庫一號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1949年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和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棺畫和帛畫是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重要實物遺存。其對於認識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形態與理路,了解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形成與發展,洞察早期中國喪葬信
『拾』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怎麼讀
1號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 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台階,再下回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答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另外兩座墓的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於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