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七子之歌澳門音樂教案設計

七子之歌澳門音樂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9 18:47:15

㈠ 七子之歌-澳門

愛上一個人的時候,請不要三心兩意

㈡ 七子之歌之澳門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生「澳門」
母親 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

㈢ 七子之歌--澳門

《澳門》是聞一多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組詩《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餘六篇分別為《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順,大連》。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將近三年的他,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歷,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因此,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一方面懷念和贊美祖國,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而這組《七子之歌》就是在這種背景中誕生的。就在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一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
《七子之歌》原詩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㈣ 《七子之歌——澳門》的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譯為阿爾薩斯和洛林,位於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賽和約》後歸還。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憎惡。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列強佔了七塊土地……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沒有忘記那個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553年,明朝中葉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上岸,從廣東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代價取得澳門居住權;
1573年,他們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澳門的租借居住權,此時澳領土主權仍屬於中國。明朝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軍,對澳門實施全面管轄。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署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界條約》,「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舊稱)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七子之歌》引言)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宏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㈤ 求《七子之歌》澳門賞析

(1) 何謂《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一多有感於時事,將被帝內國主義掠走的澳門、容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喻為七個與母親離散的孤兒,並寫出了七塊土地對祖國的眷念,澳門便是「七子」之首。
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開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斗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灣尚未回歸祖國。當年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灣》中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㈥ 急需音樂課《七子之歌-澳門》的教案~~~急急急啊

音樂教案《七子之歌——澳門》
[教學目標]
1、感受作品的風格特徵,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聲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過多種體驗,深化學生對祖國——母親其內涵的理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4、通過相關學科的知識滲透,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學重點]
1、通過多種體驗,加深對不同作品情感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理解。
2、認識弱起拍在樂曲情感表達中的作用。
3、通過歌曲的演唱處理,表達歌曲的內涵。
[教學方法]
視聽結合法、類比法、分析、討論與實踐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多媒體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音畫同步法」引導欣賞
1、欣賞交響樂《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樂曲表現了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什麼?樂曲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情感描繪的意境?
3、議論:曲作者用那庄嚴的鍾聲、美妙的歌聲和樂聲譜寫一曲中華兒女的愛國心聲。作品形象再現「1997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那神聖、令人難忘的時刻。樂曲不但喚起我們對往日的記憶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樂曲還喚起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與深深的愛國情。
4、師:《1997·天地人》序曲讓我們再次認識: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它具有再現生活、表達情感的功能,它還能通過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感染人、影響人,所以,作者常利用樂曲表現生活感受,抒發情感。從人的審美能力發展看,認識音樂所具有的表現功能是不夠的,我們還應通過作品,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他們對情感的表達。那麼,請大愛與我一起再欣賞兩首同風格、同題材的作品。
二、比較欣賞
1、拖放歌曲《東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導討論:聽過這兩首歌曲嗎?歌曲的曲名分別代表我國哪兩個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們所處的位置?你了解這兩個地方的歷史嗎?能簡要地談談嗎?(在學生談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介紹作者與創作背景。)
3、歌曲比較:
(1)會唱這兩首歌曲嗎/(引導學生跟琴哼唱這兩首歌曲,並思考問題。)
(2)思考:歌曲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現手法來表達不同的情感?你的體會從哪而來?
(3)師根據生討論結果引導探索,強化對旋律、節奏、力度、色彩、歌詞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緩的旋律與跳進旋律的對比;B、三連音、休止符應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動形成力度、色彩的對比;D、歌詞含蓄與直白的對比。這些體會從聽、唱歌譜的對比中得來的。
要求學生邊聽師演唱,邊畫出歌曲的旋律線,並通過旋律樂句的演唱對比,體驗旋律不同的組織形式對音樂力度、色彩構成的影響,進而體會歌曲的情緒的變化。用添加「三連音」、「休止符」朗讀歌詞的對比體驗方法,認識「三連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達中的作用。體會歌詞、節奏、旋律與情感表達的內在聯系。
(4)歸納:

曲目

相同

不同

音樂創作手法

曲式結構、風格

音樂與高潮處理手法

歌詞表達方式

表達的情感

東方之珠

前部分情緒平靜、旋律流暢;後部分為音樂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現手法。

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體歌曲。

A、三連音的應用;

B、連續上行幾個樂音應用,形成樂段色彩的變化。

含蓄、富有詩意。

表達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愛戀之情。

《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樂短語的應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變化來構成音樂高潮。

通俗、口語化。

表達遊子渴望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強烈願望。

三、歌曲演唱處理
師:根據前面的歌曲分析與探討,加深我們對旋律、節奏、力度、色彩、歌詞等音樂要素的作品情感表達中作用的認識。針對《七子之歌——澳門》內涵的思想感情,請學生思考用哪些演唱處理方法,能更好體現遊子渴望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現對「母親……」的呼喚,其心情是否一樣,如何體現這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的願望。(提示注意:力度強弱變化時「度」的把握,最後的呼喚「母親……」加漸強漸弱的對比,以及演唱形式的變化處理。)
2、根據歌曲原有的要求進行歌曲處理。
3、根據學生設想,進行演唱處理方案的交流與最佳演唱處理方案的選擇、應用。
四、小結
通過主題性歌曲的多種體驗互化,深化我們對不同作品內在情感體驗和理解,並通過歌曲的演唱,體會作曲家融匯在作品中的真摯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希望通過本課學習,大家在體驗音樂的同時,能夠喚起我們的愛國之情。

望採納!謝謝!

㈦ 「七子之歌——澳門」的創作背景

那是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1922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一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就在寫完《七子之歌》後不到兩個月,聞一多懷著早日投身到報效祖國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於當年5月啟程回國,6月1日乘船到達上海。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一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頭未乾的斑斑血跡,兩天前這里剛剛發生了帝國主義屠殺我示威群眾的「五卅慘案」。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一多憤然北上,在北京見到了也是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現代評論》編輯楊振聲。相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同樣的激憤使他們走到一起,聞一多決定把原准備投送《大江季刊》雜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愛國的心》等幾首詩作,提前給《現代評論》發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發表了這首詩,聞一多對詩中個別詞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後,將其推薦在《清華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轉載,並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㈧ 七子之歌——澳門 歌曲分析

表達了人們對祖國土地回歸的企盼和作者悲憤,希望澳門回歸的感情.

㈨ 七子之歌—澳門

雖然領土被外國佔領了,但是我們的心與靈魂仍然是中國的。
但現在在澳門 很多人都瞧不起大陸人 哎 孩子有了錢就忘了爹娘了

㈩ 七子之歌一一澳門的賞析

(1)
何謂《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一多有感於時事,將被帝國主義掠走的澳專門、香港、台灣、屬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喻為七個與母親離散的孤兒,並寫出了七塊土地對祖國的眷念,澳門便是「七子」之首。
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開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斗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灣尚未回歸祖國。當年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灣》中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閱讀全文

與七子之歌澳門音樂教案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