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魚兒水中游歌曲(故事導入)教案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教師必須從幼兒的經驗出發,在音樂教學之前認真考慮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使新知識落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並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結合。
在活動設計時,教師旨在充分挖掘活動中的音樂元素,並結合幼兒園思維特色,在情景化的游戲氛圍中,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小魚游的不同姿態,感受音樂的優美。
活動目標:
1、 大膽嘗試用手的不同動作表現小魚游。
2、 在優美的旋律中體驗音樂活動的快樂。
重點:運用手不同的方位變化和動作表現小魚游的姿態
難點:在觀察和交流中感知小魚游的變化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幼兒已經掌握最基本的魚游動作。
物質准備:
1、音樂,魚兒游的視頻,彩色襪子等。
2、活動室場地布置:背景裝飾有立體的水草、珊瑚、石頭道具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欣賞——學做小魚體驗音樂的優美
(一)模仿魚游——師生進入游戲場景
提問:小魚尼莫生活在哪裡?
你們能像媽媽一樣游到它的家嗎?
(教師扮演魚媽媽,鼓勵幼兒用學過的動作來表現小魚游動。)
(二)暢游大海——復習鞏固魚游的基本動作
1、了解魚游動作和手的甩動之間的關系
重點提問:小魚怎樣才能使自己游起來?
如何讓小魚游的快?(尾巴甩的快)
小結:小魚是靠尾鰭、魚鰭幫助它游水、掌握方向。擺的速度快,游的速度也快。
2、引導幼兒跟著音樂的節奏甩動雙手。
請幼兒觀察:為什麼有的小魚游的很美?
(三)魚兒共舞——感受旋律的優美
1、欣賞旋律
重點提問:音樂聽起來感覺如何?(幼兒回答:很美、聽了想睡覺……)
2、感受音樂
(1)師生隨音樂有節奏地拍打身體各部位。
(2)師生共同隨音樂模仿魚游。
(教師有意識的幫助幼兒鞏固已有的基本動作經驗,並通過拍打身體各部位的方法感知音樂的特性,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二、嘗試表演——模仿魚游的各種姿態
(一)師生互動——一條小魚游啊游
1、觀看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小魚的顏色及花紋。
重點提問:尼莫的朋友好看嗎?為什麼?
2、打扮小魚,隨音樂進行各種方位的游動。
(1)小魚穿衣服
引導幼兒雙手套上彩襪,說說自己是什麼魚。
(2)模仿一條小魚游啊游
重點提問:怎樣讓自己變成一條魚?
(引導幼兒發現將雙手掌心合攏,在胸前左右擺動,如魚兒游動)
(3)隨音樂游動
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一條魚兒的不同方位游動姿態,如:向上、向下、向前、向後、轉彎游等。
❷ 水中撈月兒歌教案 目標 重點 難點 反思總結
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教學准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隻手電筒。 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昨天是什麼節日?」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二、講故事《猴子撈月亮》 三、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提問: 「你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想各種辦法) 「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麼撈不上來?」 四、小實驗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並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麼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麼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五、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小猴子在井裡發現了什麼?」 「它們用什麼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麼撈不到?」 「最後,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麼?它對小猴子說了什麼?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七、布置任務,要求幼兒: 1、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記半個月月亮日記,觀察月亮圓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