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博古架美術教案

博古架美術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9 04:50:05

❶ 緊急!幾個有關於美術和歷史的問題!

版 畫 起 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己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❷ 美術欣賞判斷題

1、2、4、6、7正確
3、5錯誤 8、9不完全正確。

因為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
所以3錯

工筆是要勾線的所以5錯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
所以8不完全正確。

古羅馬藝術思想受古希臘的影響較大所以不能籠統的比較誰的成就更高。

1、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2、中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的處理上,與人物畫一樣,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西方傳統的風景畫是以透視學的原理去處理自然景物的空間關系,而中國的山水畫則採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即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如作盆景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以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加以表現,如前面談到的北宋畫家王希孟的長達11米多的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繁復的崇山峻嶺,如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元代畫家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3、沒骨(法)畫: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4、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5、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玉門市境內。因其各石窟的藝術風格同屬一脈,主要石窟莫高窟位於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為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統稱敦煌石窟。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時間最早(另有始建於西晉末年及東晉永和九年等說),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庸、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代連續修鑿,歷時千年,延續時間最長;現存石窟700餘個,規模最大;雕塑3000餘身,壁畫4500餘平方米,內容最豐富。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

6、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一點一點的從平面趨向小的起伏。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古希臘雕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在「古風時期」希臘雕刻處於「摸索」階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則來製作人像,形成了「古風」程式,這一時期的雕像形體大都比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總是落在雙足之間。到了一批製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青年裸體立像被發現時,人們看到舊的程式被突破了,人體的重心落在了一隻腳上,整個人體因而放鬆,顯得自然、真實。於是這一批青年裸體立像的出現標志著希臘雕塑進入「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即希臘雕刻的全盛時期,這時的希臘雕塑在追求「真實的完美」,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從從亞歷山大遠征遠征開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階段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題材相當豐富,出現的地區也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擴張,其影響覆蓋了整個歐洲,並且成為了整個西方藝術的奠基,其崇尚客觀真實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講究思辯性、講究客觀之真的最初體現。希臘雕塑創造了一種美的綜合,對於人體本身也充滿了贊美,這些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許多裸體雕塑上得以體會。反過來說崇尚裸體的風俗也給廠寫實雕塑語言的發揮以淋漓盡致的機會。

在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心由希臘轉移到了義大利早期的城市,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的國土,但在文化上它卻是一個被征服者。羅馬人大量的復制和學習希臘的雕塑,今天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時期的摹製品。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這客觀的在寫實的道路是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羅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肖像雕塑和紀念碑雕塑上,這些肖像雕塑不僅形似,同時還十分的講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比較著名的有《奧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時在紀念性雕塑上以宏偉和庄嚴取代廠過去的優美典雅。

7、美術作品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平面和立體空間的藝術,以靜態性、可視性、物質與精神統一性為目標。

❸ 中國美術的特點

中國美術
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註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雕塑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庄嚴、渾朴,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繪畫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鑒,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朴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准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准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涌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註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卷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四畫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揚州畫派和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徐悲鴻畫派與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書法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干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體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體,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全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體。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體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它於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體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
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遂厚重、凝練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清末吳昌碩將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
工藝美術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中國工藝美術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 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雕刻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織錦、陶瓷、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綉,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
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綉等。
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❹ 《景泰藍的製作》的全文

景泰藍,歷史上稱為琺琅器,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琅」,是北京著名的傳統特種工藝品。在明朝的景泰年間(1450-1457),這項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高貴華美,所以,被稱為「景泰藍」。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是各種色彩具備,但仍然沿用著「景泰藍」的習慣稱謂。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是先用銅作胎,而後用細銅絲軋扁後,以手工製成各種圖案,或掐、或焊、或貼在胎體上,再加上五色琺琅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和燒瓷的傳統技術,又吸收了傳統繪畫和雕刻的技法,製作而成的工藝品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景泰藍這種工藝的起源,由於歷史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成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難以定論。目前最集中的說法有兩種:
其一,景泰藍的工藝起源於我國。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琅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琅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銅鏡,鏡背面的花紋上就塗飾著各色琺琅。中國金屬工藝中,琺琅的運用歷史悠久,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工藝製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
其二,景泰藍工藝在我國的出現始於元朝。忽必烈西征時,這種工藝從西亞的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首先在雲南一代流行,以後受到京城人的喜愛,得以傳入中原。據《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大食窯》記載:「大食窯出於大食國。以銅作身,用葯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子、盞子之類,但在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稱曰鬼國嵌,內府作者,溫潤可愛。」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結合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技法,幾經改良,製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胎掐絲琺琅器——景泰藍。此時,琺琅的譯名有十幾種,如「佛林」、「佛郎」、「發藍」等。
以上兩種看法對於景泰藍工藝的起源雖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點則是相同的:這種工藝並非始於明朝的景泰年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另外,學界也公認:景泰藍能在短期內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鑄銅等冶金技術以及玻璃、琉璃的製作技藝,且掌握了控制煅燒的溫度,為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明清兩代,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一枝奇葩。
北京數百年的國都歷史,從來是集中全國優秀的人才與各種技藝並使之相融之地,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北京的文化藝術成就也正是來源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景泰藍工藝主要的發祥地和最為重要的產地,明代的御用監和清代的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為皇家服務的琺琅作坊。
北京景泰藍工藝最初的興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藍工藝已經趨於成熟。明代的景泰藍製品,銅胎的質地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所以,這時製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主要仿青銅器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
清代是北京景泰藍工藝發展的又一高峰期,特別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6),景泰藍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風格上,此時的景泰藍工藝品不僅繼承了明代景泰藍的豪華、古典、雅緻,而且也開始呈現出纖巧而綺麗的風格特徵。此時鍍金的技術已經遠勝於明代,鍍金厚重,愈現「圓潤結實,金光燦爛」。清嘉慶初期,景泰藍生產開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間(1821-1850),留存下來的作品數量都不多。但此時,景泰藍工藝品鮮明的民族風格開始引起西方人的注意,並得到了他們的青睞,景泰藍工藝品開始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出口,這就使得景泰藍的生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除了官營琺琅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設了商號和店堂,經營景泰藍製品,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志遠堂等。1904年,老天利製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後來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獲得一等獎),自此,北京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客商紛紛前來訂購。
民國至解放前,由於整個國家形勢處於動盪之中,北京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和全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基本上處於徘徊、低落的狀態。原料成本提高、市場購買力削弱、從業人員銳減等原因,使得景泰藍行業奄奄一息。
解放後,國家對於傳統工藝實行了搶救、保護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藍工藝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58年,北京已先後成立了北京景泰藍廠和國營北京市琺琅廠。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還開設了金屬工藝專業,專門培養景泰藍設計人員。這一時期,景泰藍行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景泰藍工藝無論在造型和裝飾紋樣上,還是在色彩及藝術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以原北京工藝美術廠和北京琺琅廠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藍生產廠家,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種求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與創新。但就在這一時期,由於景泰藍製品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國內景泰藍市場的發展曾一度出現過熱過火的勢頭,北京周遍及其他地方都開始發展景泰藍製品的生產,但這些後來者大多隻能從事粗工活或某一生產環節,景泰藍的生產雖然得到了擴大發展,但其優秀的傳統技藝和產品的藝術價值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人們收藏范圍的擴大,景泰藍珍品的藝術價值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
景泰藍的生產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設計、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與知識的融合。一個產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設計:
包括造型設計、紋樣設計、彩圖設計等。由於景泰藍紋樣的線條受到胎型、絲工工藝和釉料的限制,過稀過密都不行,所以設計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繪畫能力,還要熟悉景泰藍的製作工藝,了解各種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創作構思時,充分考慮到製作工藝的特點,使產品具有整體與和諧的美感。
其次是制胎:
景泰藍產品的造型美觀與否,首先決定於「制胎」的工藝。制胎是將合格的紫銅片按圖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圓形,並用鐵錘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以瓶子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錘接燒焊而成型。明清時有鑄胎、剔胎、鑽胎工藝,隨著現代工藝技術的發展,現在部分初胎還利用機械進行車、壓、滾、旋,實行機械制胎。工藝大師張同祿經過上萬次的試驗,恢復了失傳了的鑄胎景泰藍,用銅澆鑄型的方法製作胎型後再掐絲、燒釉。這種景泰藍的特點是,胎型厚重,器型復雜,除了燒藍紋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較大。這種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鍍金,作品更加光彩燦爛、金碧輝煌。
第三步是掐絲與焊絲:
掐絲的方法是用鑷子將柔軟、扁細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圖案設計稿,掐(掰)成各種紋樣,蘸以白芨戎漿糊,粘在銅胎上即成。然後,再經過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成品。掐絲工藝技藝巧妙,作者憑純熟的技藝,掐出神韻生動的畫面,絕非易事。解放後,掐絲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景泰藍掐絲老藝人,各有特長,如李慶祿的「游蝦」、石萬才的「古代人物」、汪寶誠的「菊花」、陸玉崗的「博古」和「人物」等,都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工藝美術家金世權,是一位既能設計又會掐絲製作的能工巧匠。
第四步是點藍與燒焊:
掐好絲的胎體,經過燒焊、酸洗、平活、正絲後,便進入點藍工序。方法是,用藍槍(槍)(金屬小鏟子)把碾細了的釉色填入絲工空隙處,再將點好藍的製品,放在高溫爐中,經過攝氏八網路的高溫燒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一般景泰藍需要燒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燒二至三次。解放前,景泰藍的點色呆板單調,解放後,運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擴大了景泰藍點藍藝術的表現力。為了表現形態多變的雲、水、霧,以及水中倒影等,點藍藝人和掐絲藝人共同創造了無絲點暈法。即掐出高矮不同的絲工,點暈以不同的釉色,使這些釉色自然連接。經過燒結後,高絲露出而矮絲含在釉下,增強了銅胎和釉色的密著力,使作品的圖案紋樣更為豐富多彩。
第五步是磨光:
磨光,俗稱「磨活」。這是整個景泰藍生產工序中最苦最累的一道,分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首先要用金剛砂石把產品表面高出花絲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絲顯露出來,然後用黃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絲,再用椴木炭蘸水橫、豎再磨,直到產品發出均勻的亮光為止。現在一般採用電動磨活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但異形產平仍需要使用手工磨活。
第六步是鍍金:
這是景泰藍生產工藝中最後一道主要工序,是為了防止產品的氧化,使產品更耐久,更美觀而在產品的表面鍍上一層黃金。將產品掛入金液槽中通上電進行鍍金,完成後取出再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後用鋸末蝕干,整套的景泰藍生產工序便宣告完成,一件景泰藍工藝品便也誕生。

❺ 古典中式裝修都有哪些素材

中式裝修,材料以木質為主,講究雕刻彩繪、造型典雅,多採用 大葉檀等高檔硬木,經過工藝大師的精雕細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對過去產生懷念,對未來產生一種美好的嚮往。

❻ 關於美術方面的問題,

外觀形態,色彩組成,材料構成,製作工藝
起源,發展,意義,價值
從古代角度,從版當代角度...

外加權實際例子(如xx朝的xx瓶,勁高,瓶身形態,紋樣內容,在當時有著什麼意義,現當代的價值等等等)

是需要做幻燈片嗎?那可能需要找好多相關圖片,建議實例圖片夾放在幻燈的中後部,以現在的視角對其的評價放後面.

❼ 身邊有哪些實用性的美術

1.家裡一些設計精美、手工精緻的花瓶、茶具、酒具等陶瓷、玻璃器皿等專,造型別致、觀賞與實用屬完美結合,是這類實用性美術品的基本特徵。比如,一套波希米亞風格的捷克水晶酒具,會讓整個家居空間帶來空靈與異域的風情。在這里,實用與觀賞已經完美地結合到一起了。
不要小看這類實用美術品,它們在家居中的美化作用,還是被很多人重視有加的。許多家庭都喜歡在博古架、茶幾、酒櫃等傢具上面,陳設一些精緻的實用美術品,如紫砂壺、手繪餐具等,通過這些物件的造型、色彩、紋理、質地等藝術感染力,起到豐富和美化環境的作用,其美的愉悅性在家居空間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2.一些家電的設計,就屬於工業設計,不僅美觀,從構造上也很合理,比如不佔地方,充分利用了空間

❽ 紫砂老花盆知識

紫砂花盆是紫砂陶中的一個僅次於茶壺的大宗產品,一般分為花盆和盆景盆兩種。較早的紫砂典籍中沒有關於紫砂花盆的記載。花盆的出現晚於壺類是無可爭議的,更有可能花盆本屬粗陶窯場生產。
現在可以看到一些粗泥(不是純紫砂泥)制的明代馬槽方盆,規格大小不一,長約五六十厘米,闊約三四十厘米,高約一二十厘米不等。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批紫砂花盆,長方形、四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和梅花式、海棠式、樹木根式,有紫、紫紅、米色等,製作工藝講究,盆體上多有印花、雕花、陶刻、彩繪等裝飾燈。如乾隆米色四方委角花盆,此盆四面開光,內貼竹梅,端莊古樸;清道光紫砂花鳥紋三角形花盆,盆的三面用細白泥泥繪洞石梅雀、竹蝶和蘭草等紋飾;光緒紫紅色根式花盆,盆底有「許」字印章。18世紀中葉,清代中期,紫砂花盆傳到日本,受到日本盆栽界的歡迎,稱為「古渡盆」。據日本人編著的《盆栽缽和水盤》一書敘述,乾隆年間進入日本的,有「紅泥大圓角盆」、「朱泥繪畫長方盆」(有「寄石山房」款)、「紅泥長方四角內凹盆」、「梨皮式長方袋式盆」等。
紫砂花盆的物理性能良好,排水透氣性非常適合樹樁、花卉生長,其色澤古穆沉靜,製作精良,造型大方,形式多樣,與盆栽花木構圖合宜,可選擇度高,陳設效果理想,最適宜盆景鑒賞。其特點是平面形體變化大,又以幾何形居多,如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隔角方、清角方、抽角方、圖案方、異形方等)、多邊形、三角形、異形腰圓、尖頭腰方、方頭腰圓、上圓下方、方中帶圓、菱花形、梅花形、菊花形、竹節形、扇形、海棠形等,又有高矮、大小之分。花盆的底足,有平底、雙層底、雙層圖案底、竹節底等;口有漂口、縮口、喇叭口、薄包口、翻口、寬口等;足有高足、滴水足、如意足、雲紋足、竹根足、回紋足、平底足、象鼻足、竹節足、鏤空花色足、樹樁足等。花盆的泥色同樣豐富,有紫、紫紅、黑、朱紅、段泥、本山綠泥、墨綠、骨灰等,間有一盆同時用雙色、三色的。
紫砂花盆的外表平整、圓潤,有較大的空白,適宜於雕刻裝飾,可與所栽花卉、樹樁相得益彰。
紫砂盆的大小分別有它們的俗稱,最小的盆(5厘米以內)稱「迷你微型盆」、「掌上盆」、「豆盆」,較大一點的(5—10厘米)稱「小花盆」,中間大小10—20厘米的叫「案頭盆」,20—40厘米的叫「三尺盆」、「七尺盆」、「蘭盆」、「千筒」、「水底盆」等,40厘米以上的就統稱「大型盆」。
迷你型花盆,色澤和器型繽紛多姿,陶刻裝飾業精當可人,實際上成了可把玩的藝術品,是案頭、窗檯、室內博古架及茶幾上的高檔陳設品。其工藝要求是,款識新穎,做工考究。而大型花盆,一般採用粗泥或調砂泥,粗獷大方。裴石民先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做了不少款式的小花盆,上海盆景協會的名家多有收藏。其後「文革」期間,徐漢棠先生應上海盆景愛好者之請,製作了一大批約250多個品種的紫砂微型花盆,被人們稱之為「漢棠盆」。何道洪、顧紹培、潘持平、周尊嚴、施小馬、程潤年、徐樂平、陳粉林業製作過各式花盆和微型花盆。1975年前後,日本商家來樣定製過一大批紫砂大盆,造型都很精緻、講究。現今的工藝大師和高級工藝師,當年參與工廠製作花盆時,其盆底均蓋有名款。
據造花盆20多年的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總結,紫砂盆藝造型上,口面的形式是決定花盆本身造型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以口面的形態與口沿和身筒的側立面的曲線變化,決定該造型的款型,如各種類型的弓式花盆、喇叭形、馬槽形、牛腿方等。而花盆的口面基本上採用幾何圖形,主要有:圓形;以圓周進行多種等分,形成各種花紋圖案的口面,如五等分的梅花、六等分的葵式、十二等分的菊花形;以圓周進行四等分、六等分、八等分,連接等分點構築成幾何形體的四方、六方、八方口形面;以長寬不同的恰當比例,形成各種長方形的花盆口面。在長方形的基礎上,可以採用四角部分的反弧線切角、等弧線相交的方法形成側角、抽角的口形;盆口的直線與曲線的弧度大小,會形成更加豐富的花盆口形;以各種不同長短軸,以其恰當的比例構成各種橢圓形花盆口面,亦可在各種橢圓形的垂直平分軸上,利用適宜的對頂角線的等分形成海棠式、菱花式等盆面形式;取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態,構成異形式的盆口面,如樹椿式、靈芝盆等。
目前,宜興專門生產生產紫砂花盆的企業很多,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紫砂)花盆生產基地,有大小花盆生產企業200餘家,從業人員萬餘人,年銷售額6億多元人民幣。但這些企業的技工中有很多是外來工,已經採用工藝化商品生產花盆,用大型模具黏貼泥片生產,器型極大,泥料配方作了改變,形體比較粗糙,上面的陶刻裝飾業多是外來民工所為,所刻圖案只是附加了陶刻記號,較少藝術性。
宜興市為振興和發展包括紫砂在內的花盆生產,於2006年4月,由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宜興市陶協花盆分會牽頭,舉辦了全國陶瓷花盆創新作品大賽;2007年4月舉辦了第二屆「利華杯」全國陶瓷花盆創新作品大賽,出現了一大批花盆造型、製作優秀的作品,從而推動了花盆的生產和規模。

❾ 架上繪畫的問題(耐心讀讀討論下可以嗎)

不同意樓上的看法。陳丹青老師對社會人文方面的知識非常淵博,博古通今。他內說話方式很偏容激。在訪談中,一點點時間無法表達他全部的意思。
架上繪畫在國外確實是邊緣藝術,架上繪畫在創新上確實已經差不多了。而數碼藝術等是蒸蒸日上。但是照相機,數碼繪畫的價值仍然比不上傳統繪畫。傳統繪畫需要你親手用筆繪畫,能體驗到真實的材質之美,運筆的力度之美...相比較,數碼的作品,比較快餐化,效果容易出,需要你動手動腦的時間少。
我想陳丹青老師所批判的是國內美術院校的教育落後,教的是幾十年前一成不變的東西,很多學生從美院出來面對這個數碼的世界相當的迷茫,尤其在就業方面。我們的時代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畫家。收藏繪畫作品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沒有審美方面的修養,他們只需要那些廉價的噴繪作品作為裝飾。

❿ 中國美術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
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致。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
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
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
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
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註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
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庄嚴、渾朴,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
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鑒,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朴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
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准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准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
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涌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註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卷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四畫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揚州畫派和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徐悲鴻畫派與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干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體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體,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中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體。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體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雕刻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織錦、陶瓷、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中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
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綉,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綉等。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閱讀全文

與博古架美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