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古希臘的雕像藝術在西方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由於古希臘實行奴隸制民主政治,人的創造力較少受到壓制,藝術匠師的勞動較多地受到重視,為文化藝術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過:「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因此古希臘的人像雕刻多取材於希臘神話。希臘人按照人的形象創造了神,神和人既同形又同性,神具有人的相貌和性格,他們也像人一樣地喜怒哀樂,具有常人的思想感情和弱點。因而神是人們理想中最強大,最完美的人的化身,所以我們欣賞希臘神像雕像就是欣賞人的形象。
3.崇尚體育運動,公民可以裸身參加競技運動,為藝術家觀察和創造,寫實提高了有利的條件。由於希臘的城邦國家制度,在軍事技術落後,防衛和進攻能力低下的情況下,為了保存自己,侵略別人,掠奪奴隸和財富,必須具備強壯的體格。因此,希臘人特別重視體育鍛煉,在氣候溫和的希臘,人們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常以裸體煉身,全身赤露成為希臘人特有的風俗習慣。這種社會風氣造就了社會普遍贊頌健美的人體,他們認為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把肉體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由於裸體鍛煉和普遍的競技活動,使雕刻家有機會觀察、研究和表現人體特別注意表現男子裸體的健美和力量,以及女子的柔美動態,形成了西方美術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這種社會風氣和藝術實踐活動,促使了希臘的雕刻家們創造出空前高超的人體雕像。由於在古希臘的觀念中所崇敬的神和人是同行同性的,神是最完美的人的化身,因此在創造神的形象中是以人間最完美的人體為典範的。由此可見希臘人的世界觀是把神拉到人的境界中來,從神的本質中看到人性,也從人的本質中看到神性。希臘人的信神、實質上是意味著對人的肯定,這是它社會意識的獨特之處。
古希臘雕刻的題材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呢是絢麗多彩的希臘神話,包括神的美妙傳說和英雄的英勇業績;
另一方面是反映時代風俗的日常生活,運動員的競技等。
古希臘雕塑正是以它獨有的題材和形式美怎確立了在西方美術史上的典範作用,當然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⑵ 西方雕塑史是怎麼分時代的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發展簡史
1.古代雕塑藝術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
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
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發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台克人統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台克文化。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台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並統治了印加文化的發源地——秘魯。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這兩類雕塑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裝飾性,富有表現力,視覺沖擊力強。至今黑非洲雕塑仍具有獨特魅力。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築完美結合的藝術典範,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築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像。
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所獨有的藝術後來大多數已被西方文化同化,只殘留了一小部分地方文化,以致造成了美學上的退化。
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歐洲古典時期的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這種美術形式給後來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鬆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松緊和內部的運動。它標志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2.宗教對雕塑發展的影響
西方把這一時期稱為中世紀時期(也叫中間時期),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從古典時期結束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這一漫長的日子被基督教統治著,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於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去尋求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這種用抽象法式來處理的雕塑,使作品每個部分都充滿了生機。這種形式的雕塑,反映了雕塑家力求把身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的願望,而這種美術風格上的創新竟成為13世紀偉大的哥特式雕塑的先軀。
與此相同,東方也產生了一種宗教——佛教。佛教誕生在印度,佛教的誕生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雕塑的發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印度人對視覺藝術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維的。在印度,雕塑、建築甚至繪畫均能以被觸覺感知的三維立體的觀念來表現。他們製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對象,而是創造出經概括的形體,這些雕塑有一種厚實的分量感,從而達到了一種對質感、三維空間,以及紀念碑氣勢的表現。兩漢後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傳入日本等地。3.西方文藝復興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於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整個西方文化的知識面貌產生了具大的變化。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於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這種藝術作品突出地表現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個性的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特點。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其中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是雕塑的傑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不僅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
4.巴羅克和羅可可時期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羅克和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巴羅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才華橫溢的吉安·洛侖索·貝爾尼尼是雕塑家、建築師、畫家、舞台設計師和作家。這位天才是巴羅克的傑出代表,他把高超的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選題方向,還是在製作方面都表現出驚人的藝術洞察力和精湛的技巧。18世紀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羅可可。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5.19世紀的雕塑藝術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整個作品充滿了生氣,節奏流暢優美。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於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現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閃動最精彩的部分,而讓其它部分減弱,表現了豐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變化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6.20世紀的雕塑藝術
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並流行,並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決裂於傳統藝術的新形式。
20世紀雕塑的兩大主流之一是康丁斯坦·布朗庫西(1876~1957)。
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由於現代生活的急劇變化和快節奏,以及雜亂無章的事物,人們要求在心理上接納一種單純的、簡潔的藝術形式。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並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並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在立體派雕塑家創作的同時,義大利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風格——「未來派」,恩牆托·波菊尼宣稱:「絕對地和徹底地放棄有限的線條和封閉的雕塑。」「讓我們把人體打開,把環境關閉到人體裡面去。」
在這兩大主流之外較著名的流派還有構成派。構成派雕塑家瑙姆、加博、安·培布索奈(1886~1962)在創作中,用一種新的方式把物體所佔有的空間進行了新的塑造,他們提出用空間、時間來取代量感,也通過構成雕塑尋求一種建築新型的表現形式,對建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採用和探討了新型材料,從而把雕塑要素與建築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⑶ 求美術教案《繼承和發揚中國美術的藝術傳統》教案~~~~~急用~~·
第一課 繼承和發揚中國藝術的傳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與西方優秀建築、雕塑、繪畫的藝術風格,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和風格。
能力目標: 用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情感目標: 加深對美術藝術的理解,逐步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討論,使學生了解,各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藝術獨特的風格和審美特徵。
教學難點:
中外美術作品的形式藝術風格的對比,初步理解傳統和多元文化並存的關系。
教學准備:
學生的學具准備:教材,相關資料。
教師教具准備: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
(看視頻)
大家認真觀察影片。提問:看看影片中都展示了哪些美術遺存? 看影片,思考,回答問題,進入學習狀態。
答:有北京故宮、秦始皇兵馬俑、雲岡石窟等。
提高積極性
哪些美術遺存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這些美術遺存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緊跟老師思路 導入課題
教學方法:小組討論
(看幻燈片中的圖片)將中西方的建築作品從材料、布局、色彩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思考、討論
北京故宮
巴黎凡爾賽宮
中國以木結構為主,而西方是以石材為主。中國多是「四合院」形,地面平鋪為主,而西方朝縱深方向發展。中國用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的木製廊柱,門窗,寬敞潔白的漢白玉台基,而西方色彩相對單一。 通過中西建築的比較,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通過剛剛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中國美術的藝術傳統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中國傳統雕塑也有著自己的語言。
提問:誰能簡單的介紹下雲岡石窟或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
觀看圖片,並回想課前查閱的資料,向師生介紹雲岡石窟和阿芙洛蒂德。
交流探究學習的成果,感受自主學習的成就。
(觀看圖片)
從造型、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較中西雕塑的不同
中國雕塑注重寫意,西方雕塑注重寫實
中國的雕塑多強調的是一種集體之美。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強調的是個人所展示出來的美。
西方雕塑強調直白、明晰、奔放。中國則強調委婉、內斂、保守 通過中西雕塑的對比,了解中國雕塑的特點。
以上我們通過對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國建築、雕塑的獨特之處。那美術四大家族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個,我們還沒有分析,大家說是什麼? 思考,回答問題。
繪畫 復習舊知,引出新知識點。
(觀看圖片)
從形式、材料、比例三方面比較中西人物畫的不同。 思考、回答問題。
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筆墨紙硯
對於中國畫而言,造型准與不準,要依靠對意的表達
程度而定。
通過形式、材料、比例三方面比較中西人物畫的不同,了解中國人物畫的特點。
欣賞「米德爾哈爾尼斯的道路霍貝瑪」這幅作品。體會西方風景畫特點。
西方風景畫重視光的運用,重視色彩的配合,重視透視的應用 簡單了解西方風景畫的特點。
欣賞《千里江山圖》
提問:1、請同學分析中國山水畫採用的技法。(透視、構圖、色彩)
(2)你從中國的山水畫中可以體會到哪些文化元素?
1、「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
山水畫構圖要運用對立統一規律。
人文理想、追求和深邃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意境和品位。
2、以山為樂、以水為知,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的精神確立,體現天人合一的憂樂圓融意識,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中國山水畫欣賞的最大樂趣 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刻意蘊。
(回顧中西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的不同。)
提問:和同學討論,在中西美術的比較中,你看到了怎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討論、思考、回答問題。
中和 平易 深沉 含蓄 用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觀看幻燈片)
這種民族文化精神在古城方面的體現。 欣賞圖片,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加深對美術藝術的理解,逐步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布置作業
作業要求:
題目自擬
內容:以「繼承和發揚我國的藝術傳統」為主線寫一篇小論文
字數:300字左右
作業上交時間:4月2日(本周六) 記錄作業要求 會用書面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⑷ 聖經對西方的繪畫、雕塑、建築有什麼影響
西方社會篤信、尊榮耶穌基督的時候,他們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內教育、知識上都有很容大的提升。反則反之。
繪畫、雕塑、建築是文化藝術的一種,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處境,比如心中說敬重的。
當西方社會在這些文化藝術上多方面表達出聖經的人物或教導時,他們是尊榮耶穌基督的。所以,你會看到有很多很雄偉的禮拜堂。這些禮拜堂都有很多精緻的雕塑、繪畫。
但是,當西方社會自我膨脹、放縱情慾的時候,他們在文化藝術上的表達就違反了聖經的教導。所以,你會看到也有不少挑起情慾的繪畫,雕塑或空間設計。
其實,聖經也一樣影響東方社會的文化藝術。只是,比較起來,西方社會所受的影響比較大、深遠。
⑸ 為什麼說西方古希臘雕塑在 西方美術傳統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雕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術崇尚的典範模式,莊重的藝術品格和嚴謹的寫實精神,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多年來,這種藝術精髓曾滋潤著西方美術生生不息。
古風初期雕刻具有理想化、程式化、正面律古典樸素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到古風中期逐漸擺脫程式化、正面律,向進一步寫實與理想化結合的藝術道路上邁進,繼而發展到古風後期現實主義理想美,雕刻造型生動自如,形象逼真,藝術家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到藝術作品中,形成古拙的微笑。到了古典時代模仿自然與理想化相結合美學思想使雕刻藝術達到全盛時期,雕刻人體更顯得莊重、含蓄和內在,富有詩意和藝術感情色彩,表現出古希臘民族的自信、尊嚴和力量。進入希臘化時期,由於社會的騷動,希臘雕刻現實主義美學風尚一度受到抑制,但現實主義美學思想又在藝術的發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或是崇高的悲壯的理想美得到生動的形式,恰到好處的手法,高超的技巧,對人類對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它付予大理石以彈性的肌肉感和光潔的美感,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塑造藝術語言和寶貴的遺產。
美提高了希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程度,「它們的美,它們的庄嚴,它們的完美無瑕的本性」(馬克思語)把希臘雕刻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成為世界藝術追求的嚮往,而永駐人間。
⑹ 中班美術欣賞雕塑教案
美術《葫蘆》,讓孩子體驗畫指紋畫的樂趣。
⑺ 從外表、題材、材料、繪畫等方面簡述中西方雕塑特點
摘 要:雕塑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以其獨特的魅力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藝術以一種物質形態與意識形態相交融的方式存在著,它以靜態的美傳達藝術家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而兩種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使同一種藝術形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徵。本文從題材、表現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運用等不同角度,對這兩種藝術風格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歸納和比較,並作以簡要評述。
關鍵詞:雕塑;差異;中西方藝術
中圖分類號:J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7)03-0079-03
如果說歷史是人類譜寫的一部氣勢宏偉的交響曲,那麼雕塑藝術就是其中一部精緻而獨立的樂章。雕塑是造型藝術種類中最早出現的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建築藝術以外的另一種表現實體空間的藝術。雕塑是有三維空間的由人類創造的存在於實際空間的立體形象。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羅丹的《思想者》、中國的四大石窟、兵馬俑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遠表現動態,甚至完全靜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種內在的運動,一種不但在空間、也在時間上持續的伸展的狀態。人們可以從這一瞬間的造型中想像靜態向動態的轉變,想像行為的連貫,持續的活動過程,從而體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體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質材料後面的體溫和感情。雕塑是可視的、可觸摸到的並能反映一定意識形態及較高審美意義的實體。雕塑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於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上的一顆常青樹。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大最鮮明的文明。盡管兩者都產生於奴隸制和封建制這同一種社會基礎上,都受制於人類思維發展和文化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但由於社會歷史條件、文化傳統、民族審美心理的差異,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兩種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一、題材差異
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文明,使人與自然及生態系統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因而中國早期雕塑題材以動物為主,《四羊方尊》、《蓮鶴方壺》等就是其中的傑作。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宗教佛像也成為中國傳統雕塑的表現對象之一,最有名的當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和敦煌石窟這四大雕塑群,此外還有大量的寺廟造像。同時在中國厚葬習俗的影響下,君主及達官貴族大勢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為中國雕塑藝術上的又一珍寶,最具代表性的就屬秦始皇陵的兵馬俑。
對比之下,西方的社會基本上是一個宗教性的商業社會,城市化的生產培養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險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陸路交通發達,同東方交流廣泛,這一切都有利於科學、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神話傳說是兩方雕塑題材之一,如希臘人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神的力量顯現的結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體現,神同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是他們長生不老、神通廣大而已。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牛了關於繆斯、阿波羅為主神及其統率下的繆斯的神話。
對人體美的表現也是兩方雕塑家們的又一題材。體育競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臘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競技大多以裸露身體的方式進行,這也許是為了在競技比賽的同時顯露強悍,優美的體型。這種社會風尚的流行無疑給雕塑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和創作的環境,給比賽勝利者雕像也成為雕塑家的一項任務。如米隆的《擲鐵餅者》。
⑻ 美術高中教材外國雕塑一課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拉奧孔》米開朗基羅那幾段文字
《拉奧孔》、《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等古希臘雕塑作品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專題材多取自屬神話或體育競技。古希臘人完全以人的形象和思想情感去雕造神靈。因此,它的神像雕刻從外形看就是人像。此外,古希臘人認為,人體是最美的,向他們敬奉的神靈展示人體,是對神靈的最大奉獻。這使古希臘的雕刻人體具有完美的形體和沉著高貴的氣質,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最高水平,他以寫實的手法,用准確的人體解剖學,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他和達·芬奇、拉斐爾被成為「藝術三傑」。他的代表作品有《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等。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