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獅王進行曲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獅王進行曲

發布時間:2020-12-28 11:57:20

❶ 求幼兒園大班音樂游戲

hai

❷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編能力

音樂教學在幼兒園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陶冶幼兒的思想情操,提高幼兒的情趣,使幼兒樹立美妙的理想,在幼兒園五大領域中有著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要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感受音樂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幼兒對音樂產生情感,對教師產生好感,才能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創造一個平等、互愛、輕松、愉快直至教師與孩子間相互需要得到滿足的和諧氣氛,達到開發情商的作用。 二、在感受、理解音樂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表現力 在音樂活動中注意培養幼兒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幼兒的表演潛能,使他們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中使幼兒享受到美的愉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發展幼兒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種音樂所表達的形象、意義,最終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動作和聲音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同時進行即興創造和創作實踐活動(音樂律動,舞蹈),創造出屬於孩子們自己新的音樂過程. 關鍵詞 音樂教學;感受;表現;創造 「音樂是人類文化絕不可少的部分,對於一個缺少了音樂的人來講,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沒有音樂的人是不完全的人」。這就清楚地表明,在任何教育活動中一定要包括有音樂教育」。音樂活動在幼兒園五大領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在幼兒園教育中起著其他領域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拿音樂藝術來說,它以婉轉悠揚的旋律、變幻無窮的節奏、豐富多採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聲、巧妙精緻的結構織體,嚴密完美的交織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動人們的心靈,對幼兒內心世界產生直接的感應作用。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懂得創造美、表現美、欣賞美的重要意義,並積極主動的參與實踐、創造美,進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下面是我在音樂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要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感受音樂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幼兒對音樂產生情感,對教師產生好感,才能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只是對歌曲內容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對幼兒的熱愛之情,同樣是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教師與幼兒音樂活動接觸的機會很少,一周內可能只有2-3次音樂活動時間。怎樣充分利用音樂教學活動這個客體達到情感交流呢?所以我充分利用更多時間讓孩子多聽,為幼兒創造盡可能多的音樂空間。例如:在午睡前放音樂,在過渡環節的時候放些音樂,使幼兒的心靈與音樂溝通。平時和孩子們多接觸、聊天使得孩子把我當做身邊的朋友,沒有距離感 從而對老師產生親近感,創造一個平等、互愛、輕松、愉快直至教師與幼兒間相互需要得到滿足的和諧氣氛,才能使幼兒喜歡老師更喜歡音樂,喜歡上我的音樂活動最後達到開發情商的作用。 (一)對於小班孩子來說 小班的孩子年齡特點就是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對簡單具體的事物易於接受,易被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色彩鮮艷的活動的教具所吸引,以機械記憶為主,思維主要是根據直觀形象的外在屬性進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注重創設情境,充分利用幼兒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讓他們在游戲與娛樂中感受音樂。 如歌曲《小雨沙沙》我給孩子們自製打擊樂。幼兒拿空礦泉水瓶,裡面裝上沙子、豆子、大米等東西,只要一搖動,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我先請裝了黃豆的幼兒演示一下,孩子們都說這是大雨'嘩啦啦'的聲音,我又讓裝小米的孩子也來演示一下,孩子們說這回才是'小雨沙沙'的聲音……然後分別帶著情緒演唱歌詞,幼兒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又如我在音樂活動的歌曲《小寶寶睡著了》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創設歌曲的意境,讓幼兒體會到夜晚的安靜,許多動物都進入了夢鄉,小寶寶也要在悠盪的搖藍里,聽著媽媽甜美的歌聲漸漸入睡的情景。先拉上教室的窗簾,使教室的光線相對變暗,營造夜晚的氛圍,放《搖籃曲》音樂,然後柔聲地說:'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得閉上了眼睛;地上的鳥兒、蟲兒累了嗓子,也停止了歌唱。我們的小寶寶也一定想好好地休息了。而我扮演爸爸角色,一邊關愛地看著孩子們,走到孩子們跟前輕輕撫摸他們的頭,一邊在多媒體上出示星星、月亮、鳥兒、蟲兒……都閉上眼睛安靜睡覺的畫,然後深情地對大家說: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美妙的歌聲伴隨你快快進入甜美的夢鄉。由於老師角色的變換,話語中時時透露出真摯的情感,給幼兒以溫馨與關懷,孩子們漸漸進入情境,這時,老師彈起了歌曲《小寶寶睡著了》的旋律,並輕輕哼唱歌曲,在舒緩、柔和的意境中,隨著老師深情的演唱,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當起了聽話的小寶寶。一起隨著琴聲輕聲唱起了歌曲。通過教師對音樂的理解,幼兒在音樂和教師創設的意境中,使孩子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了人間的真愛。 (二)對於中班幼兒來說 中班幼兒是從小班末期進入中班的階段,在音樂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小班的那種情景帶入方法,也不可全盤舍棄在小班中運用的一些教學方法。要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圍繞著學生的興趣,選擇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並能強化其參與意識的教學方法。 如在《春天多美好》音樂活動的教學中,我挖掘教歌詞中描繪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內涵。為幼兒創設了感受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和環境:用一些圖畫掛片展示,布滿了鮮花綠草。利用電教媒體,投影出森林畫面。牆壁上張貼布置一些深淺不一的綠色彩條,使教室的光線適度,柔和。當讓幼兒聆聽音樂的時候,同時播放大自然風光的錄像片斷:巍峨的群山、壯觀的瀑布、靜靜的山谷、緩緩的小溪、山間的野花、林中的小兔子……這首歌曲的形象有靜、有動,隨之動感不斷加強,高潮後力度漸弱到最弱。在這音與像完美結合的教學氛圍中,孩子們的情感為之感動,感受著美麗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妙。加上老師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配以流暢而富於表現的鋼琴伴奏等。使他們准確地捕捉到歌曲的藝術形象,並把自己聽覺和視覺的感受,融匯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諧的發音中,那起伏的歌聲,描繪出春天美麗的風景,在孩子的演唱中也表現出幼兒對春天來了的美好感情。同時培養了幼兒的綜合審美素質。 (三)對於大班孩子來說 到了大班,由於年齡增長和身體發育,幼兒在心理上有了較大的變化。就認識過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漸上升到主導方面,他們從語言和認知上都有了逐步的發展。理解記憶能力越來越強,思維方式由以具體思維為主的形式逐漸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形式過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發展。在這一時期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幼兒的情緒,可適當講一些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故事,如帶有情節的音樂《好孩子要誠實》《有禮貌》等。還可多安排一些器樂教學和欣賞教學以及能夠調動幼兒內心活動的音樂活動,激發幼兒感受音樂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創作慾望等。 在上大班音樂活動時,每次活動的導入語言是我精心設計的,經常是用一些鼓勵的語言、如:「今天你們聽音樂進教室的時候,腳下的節奏非常棒,比如剛才聽到狐狸的來了的時候你們就能用輕輕的腳步學著狐狸的樣子進入」,使幼兒聽到老師對他們的誇獎後,認識到剛才我做的是正確的,下回我還要用這樣的腳步來模仿狐狸,我認為這樣的鼓勵對孩子熱愛音樂喜歡上音樂有很大的幫助。 二、在感受音樂的同時,

❸ 組織韻律活動教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英國課程學家勞頓認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有三個:教學思想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以及教學技術的變化,而關鍵在於教師教學技術的跟進。 對瑞吉歐教育來說,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霍欽斯語) 任何教育活動都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夠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注重教育的細節,使之成為課堂的閃光點,是教師教育智慧與教學能力的體現。有些細節看似信手拈來,實陳上是匠心獨運,他的背後閃爍著教學理念與教學智慧的光芒。讓我們用智慧預約一些細節,預約一些精彩,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與成長。

一、音樂教材選擇與處理的智慧

智慧1:分析音樂的特點與變化並巧妙運用
獨特的眼光就是一種智慧以《兄弟們》為例,看音樂的特點與動作設計音樂是-rABACAD的迴旋曲式,A段音樂比較流暢,適合圍成一個圈跳優美的動作;B、C、D段音樂都是鼓點,節奏不同。(打的是即興的節奏)不同節奏能力的幼兒可以如何調整?

智慧2:預見幼兒的學習困難並巧妙處理
例1:《小瓢蟲飛》音樂的處理。速度上的變化、加上兩拍子的反應時
例2:《歡沁》音樂的編輯。根據小班幼兒對節奏感知的發展水平,音樂的特點是節奏清晰、工整、速度適中,樂曲共四句,每一樂句八拍,但是感知最後一拍始終感到困難。
第一次調整:在音樂最後一拍加上「嘰嘰嘰」。幼兒的問題與困難:幼兒基本是等到「嘰嘰嘰」念完後才跟念,難以主動感受音樂。第二次調整:在每一樂句第七拍時加上火車叫「嗚」,幼兒很快就能跟上音樂節奏。

二、引導幼兒與音樂共鳴的智慧

智慧1:篩選的智慧
一首音樂名曲中往往蘊含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都要讓孩子全盤感受,教師需要在活動前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特色、最易被幼兒感知、最符合幼兒需要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教學的重點)《野蜂飛舞》:音樂緊張的情緒;大黃蜂在空中飛舞的故事;一群;《驚愕交響曲》:音樂中的重音,以及前後段落的比較。《蝸牛與黃鸝鳥》:感受台灣兒童歌曲中的文化元素。《小白船》音樂在托班與大班均可以用,但是重點不同。

智慧2:搭橋的智慧:教師要在欣賞活動中選取合適的策略建構起「作品」、「教師理解」與「幼兒理解」三者之間的橋梁。如果三者間沒有建立恰如其分的聯系,音樂欣賞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多通道引導幼兒感知音樂:立體、全方位地感知。聽覺、視覺、運動覺都能調動起來。
最後一遍,一定要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幼兒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幼兒表達作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使活動收到最好的效果。《野蜂飛舞滲:引導幼兒用線條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獅王進行曲》:加入語言,幫助幼兒很快理解獅王威猛的形象。《快樂舞會》:語言的巧妙運用《種子托比的故事》:教師語言、動作、動畫、吹畫的運用《編制夢想》、《時鍾》:體態動作的巧妙運用

三、語言提問與引導的智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活動。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教師准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進入積極狀態。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同教學效率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於教師提問的技巧與質量。
誤區:不少教師將集體性提問等同於啟發式提問,他們認為,提問越多就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

智慧1: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提問,使提問富有成效
音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教師精心設計、合理規劃的,好的提問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與幼兒的知識經驗與智力水平相適應,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富有啟發性,並能促進幼兒自我反省。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提問主要有六種類型:回憶陛提問、理解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牲提問、評價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實例分析:音樂欣賞《小烏鴉愛媽媽》

智慧2:巧妙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以適應各種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幹」、「聰明」的幼兒回答,用「能幹」、「聰明」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課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沒有獲得一次機會,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邊緣人』,甚至脫離了教學活動,這樣,教學活動的提問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陳述性提問、填空性提問、選擇性提問和判斷性提問四種。實例分析: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

智慧3:控制問題數量,並及時反饋
每次問題以1-2個為宜,一般不超過3個。提完問題後要及時檢查,避免幼兒充耳不聞。

智慧4:悅納不同答案,與幼兒探討不同答案所蘊含的價值並予以提升
過去,許多教師在提問前往往心中都有一個預期的答案,通俗地說:教師事先設計了_一個「套子」,等著幼兒來鑽。當幼兒的固答與教師答案相一致的時候,教師就很快地予以肯定;當幼兒的回答與教師答案不一致的時候,教師就會予以否定或不置可否。這種處理方式抑制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教師要能接納幼兒的不同答案,並且學會與幼兒共同探討答案中蘊含的價值,對幼兒的答案進行提升,就可以讓幼兒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獲得成長的經驗。例1:音樂欣賞中對幼兒的孫導,幼兒對音樂的不同元素有了各種層次的感知;韻律活動對幼兒動作的提升。以中班音樂欣賞《水族館》為例。

四、圖譜設計使用的細節智慧

智慧1:巧妙將音樂學習的內容與重難點蘊藏在圖譜中
例1:說唱活動《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圖譜
例2:打擊樂《快樂女戰士》的演奏圖譜
例3:韻律活動《小哪吒》的圖譜

智慧2:引導幼兒參與圖譜的設計
與教師共同商量,一起設計;教師設計一部分幼兒補充一部分;完全幼兒設計(家長可以參與)

智慧3: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圖譜
要引導幼兒發現圖譜中蘊含的學習內容,並自主學習

智慧4:引導幼兒排出圖譜的順序
從《巡邏兵進行曲》圖譜的四次調整透析音樂圖譜設計與運用的智慧:
第一次:平鋪直敘,所有內容都放上去,密密麻麻。幼兒看得眼花繚亂。
第二次:去除重復的部分,圖譜變得清晰、美觀
第三次:增加了重復記號。(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
第四次:讓幼兒自己擺放重復記號。主動傾聽,在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基礎上主動運用。

五、啟發與提升幼兒動作的智慧

幼兒的困難:一是不知道從何下手創編,二是創編的動作經常重復不變,如拍手、招手、扭胯等。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創作的規律,在幼兒創編不同造型時不能給予具體、有效的指導,致使幼兒在同一層次上變化,最終也不清楚創新的途徑與方法。
幼兒的動作從來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關鍵一是找到有魚的池塘或河流,二是要「授之以漁」。

智慧1:引導幼兒掌握動作探索的關鍵
例1:韻律活動《機器人》機器人的動作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人的動作轉化而來,關鍵是要讓幼兒理解機器人的動作與人的異同。這不僅幫助幼兒創編,更是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的的培養。教師指導語言的指向性要明確,啟發性要強。(讓幼兒探索的東西是有方向的,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猜、瞎掰)
例2:韻律活動《蹺蹺板》蹺蹺板動作的關鍵是—上--F,所以可以引導幼兒探索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眼鏡、頭部、手臂、手措以及大動作;還可以兩兩合作,表現一上一下。

智慧2:豐富幼兒動作的表現方式
例1:韻律活動《毛毛蟲和花蝴蝶》
例2:韻律活動《小蝌蚪》
幼兒的動作經驗源於生活,應在生活與觀察中豐富動作圖式。許多時候幼兒無法探索,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探索就成了無源之水了。

智慧3:選擇恰當的探索點
各個環節、具體的內容、音樂是否適合幼兒的探索,避免無所事事地探索、漫無邊際地創造。

智慧4:處理好示範與探究的尺度
許多教師認為,示範會影響、限制幼兒的自主探究,其實,適度、恰當的示範能夠促進幼兒有效地探索。

智慧5:巧妙記錄自己探索的動作。

智慧6:積極有效的鼓勵與引導

在探索性活動中,幼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或是表現了自己的創編動作時,教師應及時予以總結、歸納、引導。讓幼兒明確自己好在哪裡,不夠在哪裡。幼兒的發展不僅需要鼓勵,也需要教師引導。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幼兒體驗成長的幸福。

❹ 在幼兒園小、中、大班,什麼音樂活動不好上

幼兒園音樂課可以說並不好上的。在音樂課中要考慮到孩子是否感興趣,還要在音樂課中感受美的存在。如果要想上一節好的音樂課,教師要考慮孩子是否能接受你的設計的課。在幼兒園里,音樂課中《欣賞》是最不好上的。例如欣賞一首名曲或鋼琴曲,你首先讓孩子們怎麼樣的感受曲目中的內涵,這些就需要教師課前做一些選材適合有年齡特點的曲子,在欣賞時讓孩子們能感受、體會、融入、遐想、在體驗中來完成音樂課的所需達到的教學目的。

❺ 如何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活動 詳細

1 如何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活動 東波幼兒園 柴曄文 一、 注重觀察幼兒興趣,合理選擇欣賞素材 我認為要組織一次成功的音樂欣賞活動,選材是第一步。我平時注重觀察幼兒,了解他們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再從他們的興趣入手來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作品。比如在我們開展的《動物大聯歡》主題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對小動物抱有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就選擇《賽馬》《獅王進行曲》《四小天鵝》《動物狂歡節》等一些結構清晰、特點鮮明、有一定情節,形式工整的樂曲給他們欣賞。通過讓幼兒傾聽、由淺入深的提問、形象的多媒體展示、動物狂歡大派對等多種手段,幫助幼兒加深對樂曲的理解,這樣既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幼兒,又讓他們對這些較難理解的名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許多男孩子非常喜歡玩開汽車的游戲,於是,我就安排他們欣賞短小活潑的鋼琴曲《汽車嘟嘟》,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再次體驗開汽車的樂趣,這樣就能積極調動起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避免了以往呆板、單調的傾聽、模仿,讓幼兒真正沉浸到音樂中去。 二、 創設與欣賞相適應的環境 比如:教學活動前我根據所欣賞的音樂作品,創設相應的物質環境,從而巧妙地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聽音樂上來。例如,在主題《美麗的秋天》中,我選擇了音樂作品《秋天》讓幼兒欣賞,以激發幼兒對美的欣賞力、感受力和表現力。事先幼兒已經畫了很多關於秋天景色的圖畫張貼在教室牆壁上,我又把和孩子一起收集的落葉灑在地上,使幼兒一下就感受到濃濃的秋意。當他們圍坐在金黃色的落葉上,聽著抒情優美的樂曲時,自然就更投入了。我看到了許多孩子眼中洋溢著幻想,還有的孩子則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又如在欣賞歌曲《小魚的夢》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氛圍:多媒體大背景上月亮高掛、星空璀璨,小河裡的魚媽媽抱著小魚寶寶。整個環境洋溢著母愛與親情。很快,幼兒被這優美、溫存、安寧的氛圍所感染,沉浸在無比溫馨的氣氛中,以景引情,以情帶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從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提高了欣賞的質量。 如在欣賞音樂《獅王進行曲》時,我先組織幼兒玩裝扮游戲:請一位幼兒當獅王,一位幼兒做猴子,其它幼兒做小動物,並讓幼兒帶上頭飾。在游戲時,教師進行情節指導:獅王走出來、小動物吹號、小動物表演、獅王捉小動物。孩子對游戲充滿了興趣, 2 創造性地表現獅王走路、吼叫、小動物吹號、表演的動作,對音樂的結構也在游戲中掌握了。 三、 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幫助幼兒表現欣賞音樂 1、運用語言手段來幫助幼兒理解、表現音樂作品。 如在欣賞《搖籃曲》時,我先讓幼兒聽音樂感受「你感覺怎麼樣?」、「在夢里你們見到了什麼?」然後請幼兒閉上眼睛欣賞,每聽完一次讓幼兒將感受說出來,「我看見媽媽抱著我,在月亮上飛啊飛」、「我做了個美妙的夢,有甜甜的冰淇淋,美麗的糖果屋

❻ 開展幼兒園音樂活動應該包括哪些元素

挖掘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自然元素 在江蘇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在開放的音樂活動中發展幼兒創造力的研究》課題的三年實踐、探索中,我們以音樂教學為切入點,最大限度地挖掘音樂教育活動內容的潛在教育價值,讓幼兒在開放、多元的音樂活動過程中主動探索、創造,將五大領域的內容有機整合,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著眼於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給幼兒以充分發揮的空間,通過開啟幼兒想像創造的閘門,體現「音樂教育重在創造」的精髓。形成了一定的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風格及特色,現就我們在音樂活動素材和內容的拓展方面作的嘗試例舉如下,因為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創造元素隨時可挖掘: 一、音樂活動素材的挖掘與創新: 1、節奏素材的挖掘與創作: 在生活中創作節奏:借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思想,在引導幼兒傾聽大自然、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音,發現各種聲音的動與靜、長與短、強弱等變化,結合語言使音樂生活化。如觀察、傾聽廚房師傅剁菜的聲音: X -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剁剁剁骨頭 切白菜切白 菜切切切切切白 菜 在歌曲中創作節奏:在音樂作品中,許多音符和休止符組成了各種節奏形式,豐富了幼兒的節奏表象,也為他們的節奏創作打下了基礎。我們常常採用改變原有節奏創作新的節奏方法,讓幼兒把八分音符變成附點音符唱唱、二拍子的歌改成三拍子的唱唱;創作節奏性為歌曲伴奏,幫助幼兒分析作品的情緒特徵,創作相應的節奏型,部分幼兒演唱、部分幼兒拍打節奏為其伴奏。 在游戲情境中創作節奏:我們經常在游戲中隨機的進行節奏創作,如:玩開火車游戲,讓幼兒創作歌中牌號的兩小節、四小節、八小節的節奏譜,同時,在上火車後的坐座位時,三個座位可以坐3個人,小朋友編出了X X X |的節奏,其中一個人在中途下火車了,他們出乎我們意料的創作出了帶休止符的X X 0 |和X 0 X |、0 X X |;如果火車很擁擠,來了很多的人怎麼坐呢?幼兒又想出了兩人合坐一個位置的方法,創作出了 X X X X |、X X X X X |的節奏。 2、旋律素材的探索與創編: 生活中見景即唱:在戶外散步、小組活動中,鼓勵小朋友看到什麼唱什麼,如:小貓咪、花朵、太陽等等,幼兒可以任意用兩(或三)個唱出來,還鼓勵他們將自己和同伴的名字用音唱出來,在隨機的活動中孩子們玩的很有興致,我們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拓展。上課前的師生問好,每一次老師用不同的旋律唱出「小朋友好」,幼兒則用不同的旋律唱出「老師您好」。 改編歌詞強化常規:平時通過欣賞不同性質的樂曲,讓小朋友感受音樂的特點,在活動的組織時將一些生活常規用語也用唱歌的形式唱出來,1 1 2 -(坐坐好)、1 3 5 i(快快站直)、I 5 3 1(輕輕坐下);在集體音樂活動的生活等環節中,教師運用新授歌曲的旋律隨機改編歌詞變成歌唱式的表揚(例:集體活動前,編成對某一小朋友行為唱出來(《大蘋果》歌詞,改變:大家看看周心怡,身體做得多端正,眼看老師仔細聽,我們為她鼓鼓掌。)。幼兒在談音樂的感受時,用或抒情或跳躍、或堅定的旋律來回答,平時和幼兒常玩「唱唱X X X 」的游戲,讓幼兒根據命題唱一句話,如唱同伴、誇獎同伴、唱幼兒園等等,在即興的創作中,幼兒想怎麼唱就怎麼唱,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的創作。 二、、音樂教育內容的拓展與創新: 在集體音樂教學中,課題組老師關注、嘗試讓幼兒掌握一些創作的方法,使各個能力層次的幼兒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1、對同一音樂作品進行不同的創作、表達:教育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音樂可以讓不同的幼兒產生不同的聯想,可見音樂作品具有豐富內涵可以給幼兒廣闊的想像空間,同一人群中的不同個體、同一個體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對同一音樂所做的反應都是不同的,每個人表達自己想法的方式、方法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我們課題組的音樂活動中,對某一個素材都讓老師思考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拓展,如:《音樂的瞬間》這首曲子,紀敏老師組織的是欣賞教學,用游戲的形式組織的,活動後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就此課的重點、難點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紀老師也受到啟發,在班上進行了拓展,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分別進行的創作,有的參加了故事創編、有的進行圖譜創作、有的想像作畫、還有的拓展表演,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的長項得到了發展,讓小朋友享受參與音樂過程的快樂。 2、同樣的歌詞匹配不同的旋律、同樣的旋律匹配不同的歌詞:同一素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同樣同一首歌詞也可配進不同的旋律中去,同一首旋律也能配上相近的歌詞,教學中我們的嘗試也讓老師、小朋友感受到創新的樂趣所在。大班的歌唱活動《春曉》的歌詞實際就是由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絕句,歌詞朗朗上口,由此我們發現了拓展俄素材,可以組織幼兒將一些耳熟能詳的五言詩替換《春曉》的詞,同時再將《春曉》再匹配上其他的旋律,結果小朋友唱起來樂此不疲,而且回家後纏著家長學古詩;也鼓勵幼兒將學過的兒歌、詩歌唱起來,讓他們嘗試尋找何時的相匹配的旋律,來演唱熟悉的兒歌、詩歌。 3、同一首歌曲嘗試改變不同的節奏、速度:歌曲的節拍、速度往往表達了歌曲的情感,因此,嘗試改變節奏、速度在我們的實踐中也妙趣橫生。同樣的一首《小白菜》根據原創的情感讓小朋友演出,孩子們感到悲悲戚戚,但再改變成快速、跳躍的方法演唱時,小朋友的表情很快就變得開心起來,因此,一歌多唱是我們讓小朋友享受音樂快樂、感受音樂無窮變化的神奇,多次的嘗試讓小朋友的童心世界變動更加的多彩多姿。 4、嘗試選圖例、填空:給幼兒提供現成的旋律,發給幼兒一些多次使用的填空卡,幼兒把空缺的歌詞用填在旋律下。如:大班歌唱活動東北民歌《歌唱春天》首先以小小圖例展示給幼兒,在嘗試唱出6個樂句後,讓幼兒根據前面的內容選圖填空、創作、表演。對幼兒來說有利於挑戰觀察、思維能力。 5、性質相近或相反風格、內容的對比: 在中大班,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課題組的老師們著手進行對比教學的嘗試,即將歌曲風格相近或相反的樂曲進行比較,從中引導幼兒發現兩者的聯系和相似(相反)之處,再用可以表示的符號進行創作,如:《小樹葉》與《迷路的小花鴨》是分別在中班、大班學習的兩首歌,讓小朋友從中發現他們的旋律、情感表達、連貫與斷頓的共同之處;《獅王進行曲》與《夢幻曲》則雖同出自作曲家聖桑的筆下,但二者確實風格迥異的樂曲,在比較中小朋友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寧靜柔和的夜景與雄壯威嚴的森林獅王的音樂特點。縱向的聯系與橫向的比較使我們的音樂教學素材更加的豐盈、鮮活。 我們的課題研究在實施的過程中做了一定的調整,由兩條線並行:一是領域內的拓展、表達,同時進行領域間的滲透整合,讓幼兒在教師的激發下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以音樂為龍頭的創造活動就在於讓幼兒用已有的經驗去嘗試新的歌詞,並進一步把已有的經驗擴展到生活之中,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思維的擴散、拓展埋下了智慧的種子。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❼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喜歡音樂是孩子的天性.新綱要中指出:"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通過學習新綱要使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我們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躍的成長期,也是接受音樂教育的最佳期.那麼,如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發展幼兒的想像,創造思維能力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研究和嘗試,我培養幼兒創造力和想像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經驗,值此機會,與大家切磋,分享.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音樂欣賞,音樂游戲五大領域,那麼在這五大領域中採用什麼形式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發揮想像為歌曲創編新歌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幼兒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想像,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例如:歌曲《胡說歌》圍繞"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 "這樣一句與生活相違背的歌詞,以簡單的旋律展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同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來創編歌詞,最後編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腳趾上嗎 ""你的褲子穿在胳膊上嗎 "你的鞋子穿在頭頂上嗎 "等等五花八門,荒誕可笑的歌詞,這樣孩子們在歡歌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體會了音樂活動的快樂,還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麼美》,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歌曲之一,歌曲學完以後,我突發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們何不創編一首《冬天多麼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體孩子的響應,最後,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創編出了"冬天雪花輕輕吹,大地蓋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個個胖墩墩" (二)留住旋律,改編歌曲. 最近,經常聽到我們班的孩子在唱《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如果從一名時尚青年口中唱出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開始哼唱它時,我們老師和家長不免會有些擔憂和緊張,因為幼兒對流行音樂缺少選擇和辨別能力.針對這些我們我覺得如果我們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去堵,不如去疏,採用留住旋律,改編歌詞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師大的許卓婭教授,就把孩子們流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了個面目全非,"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成了"對面的兔子看過來,看過來,不要被我的樣子嚇壞,其實我,很可愛……"扮成大灰狼的男孩們邊跳邊唱,向對面由女孩們扮演的兔子發出"邀請",聽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後,她們迅速還擊:"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你都是個大壞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問題可真難辦……" 就這樣,一首流行歌曲變成了一台饒有興致的兒童音樂劇:《兔子和狼》,孩子們戴著頭飾,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結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詞中的"愛真奇怪"變成悔過自新的大灰狼終於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諒,"你真可愛!"從此被接納成為兔子們的好朋友. 改編,而不是一味拒絕.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兒歌曲創作態勢日益衰微的今天,這種改頭換面不能不說是討巧之舉.流行歌曲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洪水猛獸,其實有太多資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動的腦筋實在是太少了. (三)為樂曲,歌曲編配動作 邊唱邊表演是幼兒喜愛的一種音樂活動形式,它們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或樂曲是具體的,並易於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引導幼兒自編動作表演.例如:在學習《兩只小手》這一歌曲時,要求幼兒自由想像動作來表現歌詞.("兩只小手做兩點,雨點從天空落下來""兩只小手做枕頭……")由於大多數幼兒都是隨意,即興創作的,當然不可能期望他們創作出多麼完美的動作.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展開想像編的,對練習這一系列動作也特別有感情,格外認真.不僅調動了幼兒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也使幼兒從中得到了創造的源泉. (四)在節奏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間,鼓勵幼兒利用已經有的經驗展開想像,用配器演奏來表現樂曲. 有一次晨間活動,我們放著音樂,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師,你聽這個歌曲裡面好像有鋼琴的聲音".她的這句話讓我感覺孩子不僅聽著歌曲的美,同時還夾雜了他們所熟悉的樂器的聲音.孩子的耳朵是靈敏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如:x x .孩子們就會說像汽車的鳴笛聲---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當我們在和孩子做節奏互動時,我每打一種節奏,孩子們就能發揮想像,說出它們像什麼:有的說像雨水的滴答聲;有的說像汽車的笛笛聲;有的說像火車的隆隆聲等. 我覺得對幼兒音樂節奏的培養,是貫穿在一日活動中的,通過不同的音樂性質,把音樂貫穿在常規中,培養幼兒的常規意識.如幼兒聽到《准備好了嗎》的音樂就馬上集中;聽到《拍手點頭》就知道跟著音樂有節奏地拍手;聽到《啄木鳥》的音樂就馬上收玩具;聽到抒情的《搖籃曲》就會安靜.孩子對節奏的感受,有時候會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後是紀律最亂的時候,我會用節奏的變化來集中幼兒和安定幼兒的情緒,我會用鈴鼓拍出一個節奏,幼兒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拍,然後再不斷的變換節奏.孩子們聽到節奏變化了,就會自然而然的豎起小耳朵集中精力來傾聽老師的節奏,並伸出小手來迎合,模仿老師的節奏.這樣聽到的只有整齊的節奏聲,沒有吵鬧聲.這樣的音樂化管理,既訓練了幼兒的聽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了幼兒的常規意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通過欣賞音樂展開豐富的想像 用線條及色彩表現樂曲 一種色調能表現出一種情緒,而一段樂曲也能體現一種情緒.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音樂也就出現另一種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賞《森里變奏曲》的時候,先讓孩子們體會樂曲的情緒,然後提問:"歡樂的情緒應當用什麼顏色來表現悲傷的呢 "並適時的啟發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像力,有的回答:"歡快的用紅色,黃色,悲傷的用灰色,藍色等等".除了用色調來體現音樂,還可以啟發幼兒用線條和符號來體現音樂,當樂曲舒緩時,用直線;當樂曲激烈時,用波浪線;當樂曲歡快時,用圓點.這些都是隨著幼兒對樂曲的理解而產生的.如打擊樂《土耳其進行曲》圖譜中表示小鈴的",",表示串鈴的" … "和表示木魚的"?".這些符號對幼兒理解和再現樂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提示作用.因此,對樂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而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音樂,則就是幼兒把音樂具體化,鮮明化. (2)用圖譜表現樂曲. 偉大的作曲家根據故事而創作改編歌劇,這是需要堅實的藝術功底,強烈的創作慾望,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及創作能力.作為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光聽音樂,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不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變成小故事,並用他們喜歡的圖譜的形式來表現,孩子們就會很容易的理解了音樂,並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獅王進行曲》圖譜中表現獅王出場的由小至大的腳印和表現吼聲的弧形鋸齒;《森林變奏曲》是一首三段體的音樂,我啟發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把自己想到的變成一段故事,並要求幼兒把音樂用圖譜記錄下來,音樂開始的時候開始,音樂結束的時候結束.孩子們紀錄的非常

❽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實施為什麼要貫徹審美性,創造性和實踐性原則

在美術教育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幼兒一味地模仿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者,沒有范畫,就不知道該怎麼畫;另一種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後,走入誤區,在創造性美術活動中教師始終持肯定的態度,孩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讓幼兒盲目地創造,放任自由片面強調個人情緒情感的抒發,忽視教師的輔導,使得幼兒失去美術的興趣,因為他們沒有一定的表現技能,難於用美術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可見,這兩種傾向培養出來的幼兒都是不成功的,是不會適應社會發展的。《綱要》指出: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應視幼兒為創造的主體,給幼兒創造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技巧。那麼,如何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呢?幼兒園美術創新教育中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我進行了些嘗試。現與大家分享。 一、親近生活,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幼兒創造美的情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沒有形象的呈現,就沒有創造活動。」一切的創造都源於生活,新《綱要》也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就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親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從而萌發創作慾望。 (一)、選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 在選擇小年齡段美術活動教材時,我根據該段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其生活經驗,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挖掘好的題材,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如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就設計「可愛的小兔」、「小花貓玩球」等繪畫內容,「可愛的蝸牛」作為紙工、泥工的內容。還可選擇他們熟悉的玩具、物品為題材,如「會變魔術的紐扣」等。除教師預設外,可在幼兒的興趣點上,讓幼兒生成自己想創作的東西,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萬物的形態,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獲得深刻細致的生活感受:還可到生活中觀察建築、環境設計等。運用照相機拍攝各種圖片、對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各鏡頭進行定格引導幼兒去發現,培養生活情趣,提高審美修養,讓幼兒在生活游戲中隨時隨地觀察美、欣賞美,還能隨意及時地表現美、創造美。如我組織的綜合活動「螃蟹」,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創作,事先讓幼兒收集各種圖片,通過飼養觀察實物,聽自創音樂《螃蟹》,做手指游戲,滲透看、聽、說、做多種感官,讓幼兒在功夫外創作。 2、引導幼兒欣賞一些經典名畫。因為美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美術作品的內容包括了題材內容的創新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在美術角放上梵谷的《向日葵》,希菲樂德的名著《鮮艷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鮮艷,認識顏色的種類。另外通過觀察大師的傑作,使幼兒感受美,從而大膽想像創作。也可將教師創作的作品、優秀兒童作品張貼在小畫廊里,用滲透式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大師的作品。 二、引導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美術活動中自主創新,自由表達。 (一)、用新穎的組織方式,激發幼兒美術創造的慾望。 1、用添加法發展創造性思維 例一:圓形,可以啟發、引導不同年齡的幼兒用添畫的方法畫出氣球、蘋果、車輪、太陽、笑眯眯的臉、救生圈、表、皮球、盤子、貓、兔子等物體。到了中、大班還可以進行圓的暢想。我不僅要求幼兒現出來,還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 例二:教師只提供基本部分示範,讓幼兒發揮想像,添枝加葉。如教師示範一隻小兔,小班時讓幼兒聯想小草及綠色的草地,中大班聯想到兩只、三隻,聯想至蘿卜、白菜、田野、森林,烏龜、小鳥等,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躍然紙上。 2、情景再現,幫助理解主題,大膽創作。 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再現情景,進行情緒的渲染,有助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創作,充分想像。如初次學習畫人—可愛的海騰,教師:海騰去廣州已有半個月了,我很想他,你們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師:那我們來畫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紀念,好嗎?幼:好。教師:怎麼畫呢?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邊用手摸身體的各部分邊感知如何用美術語言表達人物。在水泥地上,可愛的海騰形態萬種:有大頭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兩腳*開手長在頭上的、有單腳側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畫,他的表達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點的是海騰,最小的是我,他是那麼形象地再現了他們三的關系和他們的身高比較。 3、游戲法激發創造的熱情 根據幼兒好玩好動的特點,應力求繪畫活動游戲化。如開展「小小攝影家」的游戲,游戲前,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架玩具照相機,請他們做小攝影家,他們的顧客是教師事先放在教室各個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積木房、小雞、小鴨等玩具,要求每給它們照一張相就要畫一比張照片。當幼兒聽說要當攝影家時,高興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門前還要向小動物們提醒道:「不要動,笑一笑。」模仿起成人來惟妙惟肖,津津有味,並認真畫下每一張照片。這樣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熱情,而且使幼兒陶醉在游戲當中,他們玩得是那樣的開心。其它的還有繪畫接力,合作畫等游戲形式,幼兒都很喜歡,樂於參與。 4、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啟動想像的翅膀 美術活動中,多採用與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的情緒感,將繪畫與音樂、散文、故事、詩歌相結合,調動幼兒的聽覺,根據聽到的引起聯想和想像,啟動幼兒想像的翅膀。欣賞一些名曲,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並把所聽所感畫下來,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讓幼兒隨著音樂進行表演,幼兒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種動物的走路姿態,幼兒展開想像,筆下的動物也就千姿百態躍然於畫紙上。幼兒還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愛好,要求幼兒聽完故事後,回憶故事情節及主要角色特徵、動態,給幼兒計講童話《小兔歷險記》引導幼兒大膽想像故事高潮後將會發生什麼,鼓勵多種設想,幼兒敢想了,創造性思維活躍了,自然而然孩子們的繪畫表現就會更加積極投入,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奇妙,充滿熱情。 5、動手做做玩玩,感受創作樂趣 美術動手操作能力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幼兒發展創造力有著重大的意義。多給幼兒動手的機會,讓幼兒手和腦並用,是美術創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徑。幼兒動手動腦,獨出心裁地創作,能感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盡可能開展多種手工操作活動,如:紙團印畫、印章畫、吸管吹畫,樹葉粘貼、泥工塑造、蔬菜拼盤……在「蘿卜黃瓜拼盤」中可見幼兒的創造想像是多麼豐富的,他們無拘無束的隨心所欲增將現實和想像的東西拼制出來。 6、幼兒做幼兒講,在自我表達中提高創造表現。 「小孩子得到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我在美術活動中,給幼兒以充分的機會,讓幼兒積極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給幼兒講的機會,讓幼兒能充分的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利於教師讀「懂」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繼續創造。如:在繪畫「秋天的果實」活動中,一個幼兒在畫好的大樹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教師問:「你的水果樹很漂亮,你為什麼這么畫?」這個孩子樂滋滋地回答

❾ 如何開展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活動

音樂欣賞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和審美認知、審美情感的重要途徑。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教學,是幼兒通過傾聽音樂,對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的一種審美活動。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幼兒音樂欣賞活動的實質就是情感的審美,因此,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應始終把握一個「情」字,使幼兒在與音樂的對話中,體驗情緒,表達情...意,表現情感,從而達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以了解為前提 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情緒體驗應建立在兩個「了解」的基礎之上。 一是了解幼兒。幼兒是欣賞音樂的主體,因此所選擇和提供的欣賞素材必須與幼兒的認知經驗、情緒體驗相吻合。如,《梁祝》是我國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其中的《化蝶》片段優美舒緩、回味無窮,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解讀,幼兒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過PPT演示,讓幼兒感受蝴蝶翩翩起舞的情境,並通過模仿蝴蝶飛的動作感受樂曲優美的意境,在動靜交替中達到欣賞的目標;中班重點在於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中兩只蝴蝶相知相伴、相親相愛的情感,並通過欣賞活動感受樂句的起始;大班則重點引導幼兒展開豐富的想像,通過語言、動作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樂欣賞以優秀的音樂作品為載體,幼兒的情緒體驗也是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凝聚著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偉大的品質和感人的藝術美,但並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幼兒欣賞。同樣以《梁祝》為例,我們一般選擇《化蝶》片段,而很少選擇《抗婚》片段,主要原因即在於「抗婚」所表達的奮爭、無奈、悲憤交加的情緒遠離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難以理解和感受的。 二、以對過程的關注為要旨 關注幼兒情感體驗的過程。音樂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凈化著我們的心靈,美化著我們的行為,因此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更應該重視幼兒健康豐富的情感的培養。 大班音樂欣賞活動《漁舟唱晚》中,在幼兒首次欣賞時,由教師獨奏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幼兒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古箏曲時而婉轉柔和、時而鏗鏘有力的特點。第二次欣賞時,教師運用音畫結合的多媒體技術讓幼兒感受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樂曲開始部分,展現給幼兒的是日出東山、寧靜的湖泊、搖曳的漁舟的動人畫面,聽到的音樂是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古箏的聲音悠遠回環,營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鳥棲息的優美場景;樂曲中間高潮部分,展現在幼兒面前的是漁民歡樂的生動畫面,聽到的古箏樂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幼兒的情緒也高漲和激動起來,似乎感受到了漁民豐收的歡樂;在樂曲的尾聲部分,展現的畫面是歸舟遠去、皓月當空,輕柔而舒緩的旋律使幼兒感受到月色的幽靜,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賞時,教師採用了分段欣賞的方式,讓幼兒通過辨別三段音樂的不同和相同之處,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節奏和不同速度的音樂營造的不同情感。幼兒在教師精心營造的音樂氛圍中身臨其境,情感的閘門頓時打開了,十分自然地跟著音樂模仿起漁民拉網的關注幼兒動作表現的過程。如果說「聽」能引導幼兒對音樂形象展開初步聯想,那麼「動」則使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因此,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動作表現是對音樂逐步熟悉和理解的過程。如在欣賞《獅王進行曲》時,讓幼兒模仿獅王威武出行和仰天吼叫的情景,幼兒會產生莫大的興趣;在欣賞中國民樂《金蛇狂舞》時,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模仿兩條龍舟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到樂曲的循環體結構,幼兒在昂揚的旋律、鏗鏘有力的鑼鼓點子中用動作展現龍舟競渡的情形,對樂曲的感受更為深刻。 關注幼兒想像表達的過程。音樂的想像空間是其他藝術門類所無法比擬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欣賞教學絕對不是僅限於作品本身的內涵,而應該是一個極具開放性的過程。教師更應該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拓展幼兒的思維和想像空間,引發幼兒想像的迸發,從而將幼兒帶入廣袤無垠的大千世界。在小班音樂欣賞《小老鼠和泡泡糖》中,樂曲的原意是表現小老鼠偷吃泡泡糖時腳被粘住,在逃跑過程中被泡泡糖的彈性反彈回原處的情景。但在欣賞過程中,有的幼兒說:「是小老鼠在滑滑梯呢!」有的幼兒說:「是小老鼠在溜冰呢!」……幼兒的想像脫離了作品的本身,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幼兒模仿小老鼠快樂地滑滑梯或溜冰的動作,使整個活動在幼兒自己的創作中達到了高潮,幼兒也體驗到了想像和創造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三、以情境的創設為主線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個人的內在感覺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樂教學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種可讓幼兒視、聽、感、觸、動的環境氛圍,師幼共同分享音樂所蘊含的情感世界。幼兒本身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音樂欣賞的水平必須在情境中進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華。一般來說,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幼兒的欣賞習慣和年齡特點等因素決定,創設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種。 語言創設情境。語言是一種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學手段,教師巧妙地使用語言,語言便會發揮神奇的妙用。在欣賞小提琴演奏的世界名曲《夢幻曲》時,教師選用了童話《梨子小提琴》來進行配樂朗誦,優美的語言將孩子們帶進柔美抒情的夢幻世界,從而激發出幼兒內心世界的感受。有的幼兒說:「我覺得自己就是那隻小松鼠,好像要跟著音樂一起進入夢鄉了。」有的幼兒說:「我感覺到月光灑到了我身上,感覺特別舒服。」……幼兒對音樂的理解不盡相同,語言的美與音樂的美巧妙結合起來,觸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純真的感情,從而更加投入到音樂的世界中。 光線創設情境。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光線,不僅能增加音樂的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創設教學情境,烘托教學氣氛,幫助幼兒感受音樂,更准確地體驗音樂表達的情感。在欣賞音樂《挪威舞曲》時,在樂曲開始部分用暗一點的光線表現森林的神秘,在中間部分增加亮度表現精靈舞蹈的歡樂場景,在樂曲的結束部分將光線逐漸變暗,營造小精靈漸漸遠去、森林恢復平靜的場景。在光線的輔助作用下,幼兒在模仿小精靈舞蹈時自然歡欣雀躍,在表現小精靈遠去時又自覺調整動作,用輕柔的動作代替剛才歡快的舞蹈。 圖畫創設情境。美術與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補,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彼此間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適當地運用圖畫、圖譜等視覺的參與對幫助幼兒欣賞音樂大有裨益。在欣賞民樂《平湖秋月》時,教師將活動室內布置成一個以國畫為主題的場景,畫面上或一人舉杯邀月,或二人相對而弈,月下竹影婆娑,花間蟲鳥成趣,幼兒在這樣的情境中伴隨著舒緩悠揚的音樂,自由地展開想像和表現對音樂的理解,他們的動作也都似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灑脫、寫意起來。 桌椅創設情境。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一桌一椅也關情,幼兒桌椅的擺放也是一種情境的營造。如,幼兒欣賞《叫賣小調》時,用桌椅擺設的變化,巧妙地設置成集市的一角,教師帶領幼兒站在小街兩旁模仿小販叫賣的聲音,幼兒很快找到了感覺,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一片叫賣聲。在桌椅變化的集市中,孩子們玩著、樂著、感受著、體驗著、創造著、評價著、成長著,平凡無奇的桌椅創設的情境產生了生動的教學效果。 音效創設情境。音效是指現代音樂欣賞教學中,為了提高幼兒的興趣而選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響素材。如,利用廢舊礦泉水瓶裝上豆子、沙子、小石頭等發出不同的聲音,利用揉搓報紙模擬風雨聲、敲擊盆桶發出「雷電聲」等。音效創設出的情境既能幫助教師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活動氛圍,又能

閱讀全文

與大班音樂游戲教案獅王進行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