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入端午安全教育平台
老師來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國自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了「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並快快樂樂地度過端午節假期,確保端午節放假期間同學們的人身安全,維護學校穩定、社會和諧,在這里,我代表同學們做出以下承諾: 1、夏季是雨。
2. 端午節安全教育反思100字左右
理想,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它可以為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然而,理想也是被需要的一個奮斗目標,但是它需要我們自己來實現。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理想,花兒的理想是開放出多姿的花朵:鳥兒的理想是建造堅固的巢穴。而我的理想是成為以為萬眾矚目的音樂家。每當我看到電視上許多著名的歌手在屬於自己的舞台盡情歌唱,用優美的歌聲去感染在場的觀眾時,我就立志要成為一位音樂家,讓自己的歌聲傳遍五大洲,四大洋,去溫暖每個人的心靈。音樂,我的理想,奮斗的目標。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吸引著一切,它有它獨特的韻味,它的旋律是那麼的優美,它的聲音是那麼動人。成為歌手的理想更加是不會動搖的,因為我相信它不會拋棄苦心追求它的我,它會讓我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音樂是我極其酷愛的,更重要的是它時常鼓勵著我,讓我有勇氣。每一天,我總會有音樂的陪伴,它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失敗,遭遇挫折時,我從來不曾畏懼過,因為成為音樂家的理想總時刻提醒著我:現在的我離理想還是那麼遙遠,前面的道路仍很坎坷,加油吧!用堅定的信念去戰勝一切吧!當我疲倦時,只要音樂的天賴之音響起時,我就早以忘記什麼是疲倦拉。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路,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我有堅定的信念,努力奮斗,勇往直前,我相信我將會一步一步的邁向歌手的道路,到達理想的境界!
3.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網路名片
端午節粽子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目錄
基本信息
法定節日
名稱由來
節日別稱端陽節
重午節
天中節
浴蘭節
解粽節
女兒節
端禮節
菖蒲節
節日來歷紀念屈原
紀念孝女曹娥
迎濤神
龍的節日
惡日
夏至
紀念女詩人秋瑾
節日習俗佩飾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掛艾草、菖蒲、榕枝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鍾馗
鬥草
吃五黃
其他
意義
各地節俗河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江蘇省
四川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福建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台灣省
江南地區
節日食俗吃粽子
飲雄黃酒
相關諺語
文化影響中國大陸
台灣
中國端午申遺日本
韓國
引日本的端午節
韓國江陵端午祭
文化作品魯迅作品
各地名粽廣東粽子:
閩南粽子:
寧波粽子:
嘉興粽子:
北京粽子:
其他
基本信息
法定節日
名稱由來
節日別稱 端陽節
重午節
天中節
浴蘭節
解粽節
女兒節
端禮節
菖蒲節
節日來歷 紀念屈原
紀念孝女曹娥
迎濤神
龍的節日
惡日
夏至
紀念女詩人秋瑾
節日習俗 佩飾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掛艾草、菖蒲、榕枝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鍾馗
鬥草
吃五黃
其他
意義
各地節俗 河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江蘇省
四川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福建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台灣省
江南地區
節日食俗
吃粽子 飲雄黃酒相關諺語文化影響
中國大陸 台灣中國端午申遺
日本 韓國引日本的端午節韓國江陵端午祭文化作品
魯迅作品各地名粽
廣東粽子: 閩南粽子: 寧波粽子: 嘉興粽子: 北京粽子: 其他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 端午賽龍舟活動
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為端午節。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編輯本段法定節日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編輯本段節日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節日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屈原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 元·吳廷暉:《龍舟奪標》
[1]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
4. 小班端午安全教育方案
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內容:
1、防火、用電、煤氣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1)、幼兒禁止攜帶煙花、爆竹、火柴、打火機等易燃易爆品進園。教育幼兒不要隨身攜帶玩具及銳利的器具來園,更不應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傷害。
(2)、教育幼兒在家不自己動手反鎖門,不玩煤氣、爐火、火機、開水壺、飲水機、葯品等危險物品。
(3)、教育孩子養成到公共場所注意觀察消防標志和疏散方向的習慣;知道各種報警電話,懂得如何報警。包括110、119、120電話的撥打方法和報警方法,向大人求助的方法。
(4)、引導幼兒了解消防栓、滅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兒園的安全通道出口;
(5)、防止觸電事故。對幼兒進行安全用電教育,不要用濕手、濕布觸摸電器外殼;幼兒不準在配電房,變電器周圍玩耍;
2、飲食衛生、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1)、要教育孩子不亂吃零食,專杯專用;
(2)、不吃陌生人和來歷不明的食品。
(3)、注意個人衛生,飯前洗手飯後漱口。3、交通規則宣傳和教育。
(1)、幼兒遵守教育規劃。
(2)、教育幼兒沒成人帶領下不能自己過馬路,過馬路時,應遵守交通規則,走人行道,不在馬路上停留和玩耍,上街走路靠右邊走。
4、學習游戲活動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1)、教育幼兒在運動或游戲時應聽老師的安排,遵守紀律,有序活動,避免互相追打、亂跑碰撞。做到有秩序地上下樓梯,防止擁擠,禁止踩踏事故。
(2)、到公共場所參加游覽,外出散步或戶外活動時,聽老師(或者大人)的話,不得隨便離開集體,有事應告訴老師。
(3)、教育幼兒不能拿玩具和同伴打鬧,更不能抓、咬、打同伴。
(4)、教育幼兒上下樓梯靠右邊走,不從樓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樓梯、玩門、從高處往下跳等危險的動作。
5、防偷盜、防綁架、防拐賣、防走失等自衛、呼救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1)、教育孩子單獨在家時,不隨意開門,聽到敲門聲不要開門,可說:「我父母不在家,請你以後再來」。
(2)、教育幼兒離園後,要拉著大人走,不能自己到處跑,不能停留在幼兒園玩耍,以防意外。
(3)、教育幼兒不隨意輕信生人的話,未經允許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要讓陌生人碰自己的身體,告訴孩子,只有家長、醫生、護士才能觸摸他(她)的身體,如果陌生人要這么做,一定要盡快逃開。
(4)、教育幼兒知道自己的姓名、園名、帶班老師姓名、家長姓名、單位、家庭住址、電話,會表達清楚,緊急情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6、防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1)、加強對自然災害的認識,知道風暴、洪水、泥石流、雷電的危險性。知道在雨天中不躲在樹下等危險的地帶。
(2)、知道遠離水庫、小溪等危險地帶,防止幼兒溺水。
(2)、到野外旅行或散步時不得隨便採摘花果、抓捕昆蟲,更不應該放入口內,以防意外。
五、活動形式:
1、幼兒園開辟安全宣傳欄,發放致家長一封信,懸掛橫幅等形式,向幼兒和家長普及安全知識,營造事事講安全的氛圍。
2、開展安全教育周活動。各班組織安全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早談、集中教育、游戲、親子活動等,進一步提高預防各種侵害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3、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安全教育專題講座,向家長和幼兒宣傳安全知識。
4、組織全園師生進行消防逃生自救演練、應急疏散演練、模擬地震演練。
六、活動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把創安工作納入全年計劃,制定具體的安全教育方案,落實具體負責人,嚴密組織。
2、形式多樣,講究實效。
3、作好總結
4、長效管理,常抓不懈。幼兒園要把安全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