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省地方教材:生活生命與安全二年級上冊教案
二年級生活.生命與安全教學計劃
勝利鎮中心學校 教師 2013年9月2日
一、課程目標:
1、本課程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2、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3、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自我生存能力,使之能科學、及時、有效地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各類安全問題,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態度和技能。
4、通過動手與動腦的結合,使學生獲得積極勞動的體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術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使之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
二、課程內容及基本任務:
生活.生命與安全"教育涵蓋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1、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
2、身體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公共衛生等幾個領域。
3、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意外傷害(安全應急與避險)、社會安全、網路及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生活和社會適應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常識。
5、環境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於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主要內容包括自然生態、社會生活?、經濟與技術、參與與決策等內容。
6、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習和掌握常用的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樹立勞動服務於社會、勞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的思想觀念;認識各種常用材料和工具及其不同用途,體會材料和工具對技術、對人類的意義;通過作品的設計、製作及評價活動,了解簡易手工製作的一般過程,掌握相應的製作方法,體驗勞動的可貴和創造的愉悅;了解家鄉人民創造的優秀勞動成果,感受家鄉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發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基本特點:
1、體現生活邏輯 本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軸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按照生活的邏輯、心理邏輯而不是學科的邏輯來設計和編寫。教材貼近學生的學習,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現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當下的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體現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聯系的系列主題活動和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教材呈現的基本形式。
2、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 從根本上說,本課程不是則重於知識體系的教育。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驗、形成關於生活、生存的積極生命態度、情感,獲得有益的生命經驗,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通過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從平日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體驗。因此改變了教材單向"灌輸"、"強制性規范"的呈現形式。
3、發展學生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處於發展中的學生具有利用自身的經驗和體驗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終注意調動學生自身的教育資源,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經驗在活動中不斷生成,學生所獲便會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從整體上提升教學活動的質量。
4、趣味性呈現,形式活潑 內容的呈現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用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童話、案例,圖文並茂,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和閱讀習慣,體現了課程內容設計的人文性,增強了趣味性和可讀性,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展等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建議:
1、要充分體現"活動教學"的特點 本課程是一種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課程。對個體而言,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於人的活動,因而再精彩再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因此,教師要按照"活動教學"的思想,根據每課創設的情境,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精心設計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認知澄清、行為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師生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在活動中建立起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的規范和價值,促進學生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獲得正確的行為規范。
2、正確看待和處理教材 本課程是師生雙方在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經驗性課程。它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工具,也是學生開展活動時可以利用的資源。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範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教師是用教材教學,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聖經",教材只是典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可以補充、修改、拓展,甚至可以自己新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如果與學生的實際有距離,教師可以用學生身邊發生的鮮活案例替換之,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歷和閱歷以及與他們心理發展相吻合。
3、注意學生評價的多元性、發展性 教學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習形式和學習特點的差異,評價應採取多種方式,除選用書面形式的測驗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採用"調查""實驗""探索""討論""服務""辨別""創造""表現"等豐富多彩的評價形式,評價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家長和輔導員的綜合評價等。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行為方式的變化,將學生在本課程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評價的重點。
五、評價要注意三方面內容:
一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興趣、情趣、成功欲等)。
二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質量(參與度、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
三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合作、操作、整合、協調、應變等)。
開展生活、生命與安全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套教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小學生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堅持科學性、綜合性,注重主體體驗,突出實用、實效,強調通過情境體驗和實踐活動,培養小學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健全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護的素養和能力。
六、課時計劃:
B. 如何評價安全教育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回學答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