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李清照《永遇樂》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作者因懷戀故國而寂寞孤苦的情懷與外界「元宵佳節」「酒朋詩侶」的熱鬧氣氛形成強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現出作者無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對故國刻骨銘心的懷戀之情及對舊日生活的無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
這首詞的一個藝術手法是委婉含蓄卻不失淺近通俗的鋪敘。
李清照作詞,強調鋪敘的重要性,她在《詞論》里對她推崇的詞壇大家晏幾道致「不滿」之意,她評晏幾道詞「晏苦無鋪敘」,她得益於晏詞之精巧,又輔之以鋪敘之妙處,使詞的創作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且看詞的上片,「落日」、「染柳」、「元宵」三組四言對句,描繪臨安元宵之夜的樂景,作者的妙處就在於這里不單是寫景,寫景只是緊跟其後的三個設問的鋪墊,似問實慨,以景物敘寫作了委婉含蓄的鋪敘,並非無「香車寶馬」,而是主人「謝他酒朋詩侶」。
以鋪敘傳情,隱約透露出家破人亡的哀痛,深刻表達了自己孑然一身的寂寞情懷,這是完全不同於昔日「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的相思,也不同於「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的閑愁,這是對家國之痛和飄零身世的無奈嘆息。
下片的鋪敘,詞人又為我們渲染出一幅昔日三五之夜的快樂圖畫,敘述昔日的元宵盛況,撫今追昔,由「簇帶爭濟楚」到「風鬟霧鬢」,不勝悲涼之感自胸臆自然流露。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不做任何粉飾雕琢,平淡自如,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其中的家國之痛,不似辛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激厲豪放,蒼涼悲壯;其中的孤苦寂寞,也不似蘇詞「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記夢》)的肅穆遒勁,繾綣迷茫。
因為李清照以女性獨特的心理所感受到的失去故國家園無所依傍的絕望心情,以這樣含蓄委婉、淺近通俗的鋪敘手法達到抒情的目的,比之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更耐人尋味,難怪南宋愛國詞人劉辰翁「每聞此詞,輒不自堪」,並「為之泣下」 (劉辰翁《須溪詞》)了。
(1)落日風景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永遇樂》既不寫「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的閨情,也不書「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 (李清照《漁家傲》)的抱負;既不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的直抒胸臆。
也不像她的壓卷之作《聲聲慢》工於聲律,以疊字取勝,而是自成一格,把故國山河之痛與個人身世之感緊緊結合在一起,融於直白深刻的對比和淺顯通俗的鋪敘之中,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存留於易安詞卷,流芳後世。
㈡ 永遇樂李清照,這首詞運用了那種藝術手法試作賞析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李清版照是宋代一位傑權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對她的生平有過簡要的介紹),她的早年生活比較安定舒適,作品也多寫婚後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趙明誠短期分離時的「離愁別苦」,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形式優美,風格清新,語言自然,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內容則大都局限在個人感情的小圈子裡,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到她四十四歲時,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趙明誠一起倉皇南逃,不久明誠因病逝世,她便只得隻身流亡,既遭到國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顛沛流離之苦。這就使得她後期的作品滲透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種感情,在詩文中表達得比較直率,如《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中的「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馬賦》的「亂辭」中的「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及耳,時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詞中則表達得比較含蓄委婉。《永遇樂》便是其中頗負盛名的一首。
㈢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藝術分析~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後,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遊的情景。全是寫實,並非虛構。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蓬亂,雖又值佳節,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㈣ 送友人中"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浮雲遊子意抄,落日故人情」襲,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㈤ 送友人中"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希望對你有幫抄助:「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㈥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藝術分析~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里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後,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遊的情景。全是寫實,並非虛構。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發蓬亂,雖又值佳節,又哪還有心思出外游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
㈦ 素描落日..
多用較軟的碳筆或碳粉鋪底,然後用紙擦,使之柔和,再用橡皮提亮,再畫,效果要好一些吧!
㈧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出自盛唐詩人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專。
浮雲遊子意,落屬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情景交融,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