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建築欣賞和人文藝術欣賞是一門課程嗎
經常古代中國藝術的一個文人文藝術的一個是一門課程嗎?是的,因為這個欣賞人文藝術的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課程。
B. 中國古建築的雕刻藝術
屋頂上一般是鴟吻 有防水之意 屋檐有騎鳳仙人 傳說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閔王專,一次兵敗屬後被追兵緊逼,逃至河邊為水所阻,正在危急之中,忽見一隻鳳凰飛至面前,閔王騎上鳳渡江而去,終於逢凶化吉。「騎鳳仙人」除表示鵬程萬里之外,還有祈求吉祥之意。 其後分布在房屋兩端的垂脊上的便是跑獸,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這些跑獸的設置有不同的寓意 龍:傳說中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是皇權的象徵;
鳳:古代傳說中的鳥中之王,是吉瑞之象,比喻有聖德之人;
獅子:代表勇猛威嚴,群獸懾服;
天馬、海馬:吉祥的化身,象徵著皇家的威德能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狻猊(讀音酸尼):傳說中能食虎豹的猛獸,為龍九子之一;
狎魚(也寫做押魚):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獬豸(讀音謝志):傳說中能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獨角猛獸,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
鬥牛:也稱蚪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行什(讀音杭十):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
C. 北京建設大學的古建築
宋國曉 古建築學院院長 北京建工學院設計研究院古建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宸垣古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古建築藝術顧問,北京古建藝術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國內外主持過多項大型古建項目,其主持的代表項目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祈年殿建築群油飾彩畫修繕工程,俄羅斯中俄同樂亭工程。2006年12月受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邀請作為嘉賓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首屆中國古建築文化高峰論壇,他宣讀的《中原古代建築彩畫初探》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及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同年出版了代表作《中國古建築吉祥裝飾》。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奧運會的申辦成功,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備受世界各國人士的喜愛,古建築市場也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北京建設大學在國內第一個成立古建築學院,全面講授中國古建築工程技術和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學院在成立與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羅哲文、鄭孝燮、馬炳堅、劉大可、邊精一等著名專家的關懷與支持。古建築學院開設系統的中國傳統建築的課程分別為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規劃、建築易學與風水布局、中國古代建築的年代鑒定、中國古代建築木作技術、古代建築瓦石構造、中國古代建築彩畫藝術、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專業理論教學與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實踐技能相結合;觀察自然、認識社會與培養提高審美能力、增強藝術修養相結合。與北京宸垣古建築裝飾工程公司、北京大正監理、北京中興公司、北京中瑞昊天等古建築公司合作,安排了古建築測繪實習、古建築瓦石結構實習、古建築修繕實習、古建築工程預算、古建築施工設計等實踐環節。
我院聘請了國內古建築行業眾多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和授課老師,保障了專業知識的權威性和實用性。聘請的授課教師有韓增祿、鐵付德、徐怡濤、萬彩林、薛玉寶等知名人士。
開設專業
本院共開設:中國建築學、古建築傳統藝術、古建築彩畫與壁畫藝術專業,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掌握古建築的專業理論,古建築的施工技術,以及藉助計算機進行輔助製作的技術,能夠從事古建築維修,仿古建築設計,古建築裝飾等工作,具備良好的自然,社會科學知識以及較高人文修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畢業去向:畢業學生可以到全國的古建研究院所、建築工程公司、園林局、裝飾工程公司、大型公園管理處、古建雜志社、古建築保護單位,還可以從事民族建築設計規劃、古建築修繕、古建築裝飾、古建築斷代、古建築監理與項目管理等工作。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中國古建築工程勘測、設計、鑒定、修繕、園林規劃、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力,能在中國古建築行業從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人才。
◆畢業去向:畢業學生可以到古建研究院、建築工程公司、園林局、裝飾工程公司、文物事業單位、古建雜志社、古建築學院,還可以從事建築設計規劃、古建築修繕、古建築裝飾設計、古建築監理與項目管理等工作。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中國古建築彩畫及壁畫設計、鑒定、修繕;古建築維修;仿古建築設計;古建築裝飾等方面的知識能力,能在中國古建築行業從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人才。
◆畢業去向:畢業學生可以到古建設計研究院、建築工程公司、園林局、裝飾工程公司、大型公園管理處、古建雜志社、建築藝術學院,還可以從事建築設計規劃、古建築修繕、古建築裝飾、古建築彩畫壁畫斷代、古建築監理與項目管理等工作。
D.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屋頂: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
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色彩: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
3、襯托性建築: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
(4)古建築的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
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古代建築,雕梁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鑒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
E. 請分析一下古建築的鴟尾的結構,構造和藝術特色。
來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自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吉祥獸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重脊的頂端為騎鳳仙人,後面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 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在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獸的造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吻獸。吻獸是中國古建築中屋脊獸飾的總稱,要說的鴟尾指的是正脊兩端的這種吻獸,它是吻獸的一種。
鴟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唐代蘇鶚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鴟尾=鴟吻
F. 古建築的旅遊吸引力是什麼
古建築的旅遊功能
1古代建築與歷史進程有密切關系,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可滿足遊客版的訪古心理
2古代建權築是凝固的藝術,可滿足遊客的求美心理
3古代建築又是科學技術的凝聚,可滿足遊客的求奇心理
4古代建築類型多樣,蘊含內容豐富,可滿足遊客的求異心理
古代建築的主要藝術特徵
1木構樑柱式構架的科學藝術
2優美柔和的輪廓造型新藝術
3整齊而又靈活的平面布局藝術
4豐富絢爛的建築裝飾藝術
5天人合一的環境藝術
建築風格,建築構件,建築等級,建築的主要形式,裝飾彩繪,雕塑
建築包括材料(木石磚等)
比如說民居類型,四合院,客家土樓,碉房,干欄式建築(傣家竹樓),侗族吊腳樓及鍾鼓樓
建築的主要形式,宮殿建築,樓閣建築,亭台建築,軍事防禦建築(城防工程,長城)古代橋梁,水利工程
G. 我國古建築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列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列的是哪裡
我國古建築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列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列的是石寶寨。
H. 古建築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甲骨文中,不少漢字就借用兩坡頂的建築形象來造字,現代漢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寶蓋頭」就是建築形象的直接表現。相對於西方文明,中國的古建築充分發揮的木材這種建築材料的優勢,以四角起翹的大屋頂和斗拱為象徵;同時,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綿延幾千公里,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修築的長城,在失去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作用之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國古建築除了少量石建築外,大部分以木、土、磚瓦為主要建造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易損毀的特點,尤其是以木材為主的結構材料,其易腐、易燃等缺陷,使得古建築一旦受損,就會主體坍塌,形象無存。目前所知保存下來的最久遠的地上建築是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築的一般水平。而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的距今7000年前有榫卯的木結構構件,反映了我國木結構技術的悠久歷史。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宮、唐朝大明宮等輝煌的歷史建築已經只剩下一些難以辨認的土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下保存的遺址遺物被發現出來,為建築史增添了重要的內容。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宮的發掘和清東陵裕陵地宮的清理開放,揭示了帝王陵寢地宮的面貌。但遺憾的是,日本侵略軍自九一八事變以後,在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對中國各類古建築肆意摧殘,竭力毀壞,古建築遭到空前的劫難。山西境內的純陽宮、大佛寺、三清殿、大禹廟、關帝廟,山東高密、章邱、鄒平等地寺廟、古塔毀損殆盡。從黑龍江至海南島,從黃海之濱到雲貴高原,名勝古跡盡遭厄運。日軍侵華期間,戰爭波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對中國各種建築物毀滅程度之深,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中國古建築時時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在日軍侵佔區,中國古建築更遭受滅頂之災,有日軍轟炸、焚燒所致,有日軍搶劫、肆意搗毀所致,亦有日軍改作軍用等所致。1937年12月初,日軍飛機對南京城區實施狂轟濫炸,並對南京各類建築物施以猛烈的炮擊,南京古城牆遭受的破壞十分慘烈。明朝初年修建的磚石城牆堪稱世界第一,遭受日軍炮火摧殘後,中山門城牆、光華門城牆、中華門城牆大部分被毀,原本30多公里的古城牆只余約20公里,所剩部分大多也傷痕累累。
在維修古建築的工程中,為了保存古建築的歷史文物價值,必須保存原來的構件。但是早期木結構的梁、枋、柱、檀等木料易於糟朽劈裂。過去匠師們曾採用過墩接鑲補等方法來保存木料,但是這樣材料的受力性能受到損失。古建維修部門經過試驗和研究,採用了現代化學粘合材料結合其他工藝拼合大梁,灌注糟朽的柱子,解決了大料來源的困難,更多地保存了早期木構原件。在保護建築的過程中,除了防止人為地破壞之外,更重要的是防止自然的侵蝕破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新發現的古建築實物和遺址、構件等,大大充實了建築史的實物資料。這些發現,經過鑒別、選擇,使之系統化,將成為一部實物的建築史。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一時的建築,除了考古的證據,更多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玩味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性關懷的一個凄婉追求,也成為對於一代代建築工官、工匠默默奉獻的最嘹亮的贊歌。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築風格的流變,例如隨著佛教文化的引入和傳播,起源於印度的寶塔建築發展成為古建築中的一大門類;佛教建築中的石窟建築甚至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保鮮櫃」。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古建築的保護與資源利用方面做出了許多嘗試。如園林城市蘇州在得知常州在城市建設中,將拆除荷花池地區6萬平方米的老街區後,購得幾處尚未來得及拆除並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築,編號繪圖後,拆卸下所有構件,異地復建。從這些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古建築如何從被視為破舊而遭拆除,到被視為新的資源加以利用開發,實現了利用基礎上的保護的過程,這一過程為我們做好文物建築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古建築與旅遊註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一個城市甚至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古建築擁有多重價值和功能,如果這些價值不能有效地向公眾展示,那麼古建築就會出現價值缺失的現象。旅遊因其特有的可愉悅大眾的功能,無疑成為古建築價值展示的首要途徑。以旅遊形式展現的古建築,能夠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還能弘揚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同時,旅遊使得古建築的保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從而激發社會公眾自發或自覺保護古建築的行為。
古建築之可貴,除了它們是用金錢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它們是歷史的遺存,經過了不知多少年的歲月磨煉,有的已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如果毀壞了它們,就不可能再得。比如一個唐、宋時期的古建築被拆毀了,就無從再得,縱或根據資料能重新恢復,但它已成了一個復製品,一個假古董,它的價值也就大減了。所以人們常常把一件文物、一座古建築的破壞稱為「不可挽回的損失、不可彌補的損失」。古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活動的主要結果,是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藝術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是全方位反映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的歷史遺產,具有價值高、代表性強、分布廣、時間橫跨大,類型多樣的特點,已成為自開展文物建築保護工作以來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主要對象。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特殊的不動產,在現代化建設中,它具有保護和利用的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