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花貓,學洗臉中班語言教案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正確的方法自己洗臉。
2、願意在點心後、進餐後、體育活動後將自己的臉洗干凈。
活動重點:學慣用正確的方法洗臉。
活動難點:活動後能將自己的臉洗干凈。
活動准備:蒼蠅手偶一個、兔子手偶一個、每人一面小鏡子、一塊濕毛巾、一個娃娃。"蒼蠅叫"音樂、輕音樂各一段活動過程:
一、故事《小花臉》引發幼兒洗臉的需求1、教師講述《小花臉》的故事。
2、提問:蒼蠅為什麼要在"小花臉"的周圍飛來飛去?妞妞後來是怎麼做的?
3、教師總結:小臉臟臟的很容易把蒼蠅、蚊子吸引過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把小臉洗干凈。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鏡子照照,我們的小臉干不幹凈,不幹凈蒼蠅要飛來找你的噢。
二、照照小臉,找找小花臉1、幼兒拿出自己的小鏡子找找,看看眼睛、鼻子、嘴巴、脖子、耳朵是否干凈。
2、討論:我們的小花臉是怎麼來的呢?(上課前吃了什麼?)當小臉臟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要請誰來幫忙呢?
3、教師總結:幼兒吃了點心之後沒把臉洗干凈,所以成了小花臉。當臉臟了的時候,需要請毛巾來幫忙。
三、學習按正確的方法洗臉1、提問:毛巾應該怎麼擦?要擦臉上的哪些部位?(幼兒回答,出示圖)2、教師念兒歌,並排列洗臉步驟圖。
3、幼兒看著洗臉步驟圖,跟著教師邊朗誦邊用毛巾學習洗臉。(2次)四、游戲(放輕音樂)師:我們都已經學會給自己洗臉了,現在請小朋友們邊跟著老師念兒歌,邊給自己的娃娃洗洗臉。
娃娃們都洗干凈了,我們抱著娃娃出去玩吧。
附:故事《小花臉》:
"嗡嗡嗡···嗡嗡嗡···"一直飢餓的蒼蠅瞪著眼睛在飛來飛去找吃的。它飛到一隻滿臉沾有西瓜汁和雪糕漿的小白兔面前停住了。
"你是誰呀?"蒼蠅好奇的問道。
"我叫妞妞"小白兔伸出臟手指著自己說道。
"先讓我聞聞。不,你不是妞妞。你是西瓜。噢。或者是牛奶!恩。。好濃的牛奶味兒啊。好甜呀。"蒼蠅高興的在妞妞的臉上舔起來。
"哎呀。你真討厭!快走開快走開!水龍頭爺爺,大毛巾阿姨,你們快來呀!"妞妞喊道。
水龍頭爺爺來了,仰起脖子嘩嘩嘩···大毛巾阿姨來了,甩起身子擦擦擦···不一會兒,大花臉不見了。一個漂亮可愛的妞妞出現了。蒼蠅嚇的"嗡嗡嗡"的叫著,飛到遠遠的地方去了。
兒歌:《洗臉歌》
雙手拿起小毛巾,平平整整放手心,洗洗眼睛擦擦鼻,洗洗嘴巴擦擦頸,最後洗洗小耳朵,小臉洗的真干凈。
Ⅱ 書桌 教案 馮驥才
17.①huì ②yè ③yìn ④xū
18.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悅。這里表達了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
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19.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
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
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共3分,每一點1分,語言通暢,意思對即可)
20.照應句:「我很少用濕布去試抹它。」或「對此,我很少用濕布去抹它。」
對原句的分析,圍繞「表達了對冒犯發現師和同學的後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對照應句的分析,圍繞「表達了作者對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戀之情」回答即可。(共4分,相好應句子2分,分析感情各1分)
21.選①句:圍繞「此句運用了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小桌陪伴我度過了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達了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留戀」之意回答即可。(共4分,指岀修辭手法中的一種即可得1分,能圍繞「懷念」或「留戀」中的一種情感回答即可得3分)
選②句:圍繞「此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小桌以人的情感,親切生動,就像老朋友一樣寬容大度,忠誠可靠,表達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意回答即可。
(共4分,指岀修辭手法1分,能圍繞「喜愛」或「喜歡」之意回答即可得3分)
22.這段文字寫岀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氣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一點談情感可能2分)
23.第一問含義,圍繞「作者以滿懷深情的筆觸,敘述了自己和小桌之間的快樂、幸福以及憂愁、愧侮的往事,雖然時光流轉,小桌也在地震中毀於一旦,但是小桌以及有小桌陪伴的那些美好歲月,成為永遠的回己,叫人難以忘懷」之意回答即可。;
第二問圍繞「自己所愛之物談岀喜愛的理由」即可。
(共4分,第一問2分,結合原文1分,能圍繞「難以忘懷」來談含義可得1分;第二問2分,能談岀自己所愛之物的喜愛理由即可得2分)
標准答案
Ⅲ 求禮儀洗臉的教案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正確的方法自己洗臉。
2、願意在點心後、進餐後、體育活動後將自己專的臉洗屬干凈。
活動重點:學慣用正確的方法洗臉。
活動難點:活動後能將自己的臉洗干凈。
活動准備:蒼蠅手偶一個、兔子手偶一個、每人一面小鏡子、一塊濕毛巾、一個娃娃。"蒼蠅叫"音樂、輕音樂各一段活動過程:
一、故事《小花臉》引發幼兒洗臉的需求1、教師講述《小花臉》的故事。
2、提問:蒼蠅為什麼要在"小花臉"的周圍飛來飛去?妞妞後來是怎麼做的?
3、教師總結:小臉臟臟的很容易把蒼蠅、蚊子吸引過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把小臉洗干凈。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鏡子照照,我們的小臉干不幹凈,不幹凈蒼蠅要飛來找你的噢。
二、照照小臉,找找小花臉1、幼兒拿出自己的小鏡子找找,看看眼睛、鼻子、嘴巴、脖子、耳朵是否干凈。
2、討論:我們的小花臉是怎麼來的呢?(上課前吃了什麼?)當小臉臟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要請誰來幫忙呢?
3、教師總結:幼兒吃了點心之後沒把臉洗干凈,所以成了小花臉。當臉臟了的時候,需要請毛巾來幫忙。
Ⅳ 鄭州2付中美術專業考試時間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可以嗎??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Ⅳ 兒童畫五官齊備的小丑
小丑又叫小花臉,因為所表演的人物往往在鼻子上勾畫一塊小白粉,便具專有風趣、詼諧、屬幽默、滑稽或者陰險、狡猾。
小丑標志性的打扮有假發,誇張的帽子,紅鼻頭,大大的紅嘴巴等等。可以發散思維,做出更有趣的小丑形象。
我是畫啦啦的喵喵老師(>^ω^<)
畫啦啦少兒美術課堂——最懂兒童的互聯網藝術課堂
關注「畫啦啦藝術創想」公眾號,給孩子一份美術的禮物
Ⅵ 豐子愷 白鵝 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二)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准確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可讓學生回憶曾經讀過的以「鵝」為題材的詩文來導入新課。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討論:這首詩突出了鵝的什麼特點?
這首詩寫鵝,抓住了鵝的外形特徵和動作,語言簡潔,色彩鮮明,畫面感強。但畢竟是兒童之作,而且全詩總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豐富的內容。
豐子愷先生的散文《白鵝》,內涵要豐富得多,語言也很有特色,生動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讀。(也可讓學生描述自己曾經見過的鵝,或展示相關圖片、音像資料,由此引入課文)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白鵝》寫於1946年夏天。抗戰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裡。當時正值戰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里種豆、種菜、養鴿。養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託。
三、范讀課文
四、討論課文1一4段內容
1.作者筆下的鵝有什麼鮮明特點?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加以比較:
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
高傲: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傲人:驕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樣子。
【提示:這幾個詞詞義相近,用以形容白鵝,既突出強調了白鵝的鮮明個性,又避免了單調,富有變化。(要引導學生聯系具體的語境來分析,如:「好一個高傲的動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這只雪白的大鳥伸長脖頸左顧右盼的姿態時情不自禁發出的贊嘆。)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白鵝的傲慢?結合文中的描寫作具體來分析。——頭、叫聲、步態、吃相。
頭高,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似有一種傲視群雄的氣概。
叫聲,音調嚴肅鄭重,有似厲聲呵斥。
步態,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顯得氣宇軒昂。
吃飯,食料並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絲毫不苟。
3.為了突出白鵝傲慢的特點,作者怎樣稱呼鵝?(「鵝老爺」)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於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詞常被用以形容人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作者為什麼用這個詞來形容白鵝?作者對白鵝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詞語來描繪鵝,把鵝寫得富有靈性。長長的脖子和「軋軋」的叫聲是鵝的生理特點,而從容不迫的步態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鵝的生活習性,是動物的本能,這些都與性格無關。但作者卻將其說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現,顯然把鵝當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個朋友,讀來非常富有親切感。
其次,「傲慢」本為貶義詞,但作者在描繪鵝的種種傲慢姿態和表現時,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卻是一種欣賞的態度,反映了作者內心對於這只鵝的喜愛之情。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4段。要求繪聲繪色,通過朗讀來領略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並解釋下列詞語:
冥頑叫囂引吭局促奢侈窺伺
盛撰岑寂左顧右盼三眼一板躡手躡腳
3.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研究課文1~4段的寫法
1.學生自由朗讀1~4段。
2.為突出鵝的特點,作者將鵝和其他動物比較著寫,結合文中內容作具體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動物頭部的形狀來概括各種動物的性格,從而證明鵝的頭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將鵝與鴨、與狗比較著寫。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顯得莊重而大氣;接著,作者又將叫聲同樣嚴厲的鵝與狗比較,不難看出狗的勢利和鵝的一視同仁。
第3段通過步態寫鵝的傲慢,仍將鵝與鴨比較,一個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個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最能反映鵝的傲慢性格的,是當人走近時鵝的態度。雞和鴨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鵝卻傲然地站著。
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可以看出白鵝鮮明的個性。
3.作者之所以能對白鵝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寫,是因為他對白鵝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鵝吃飯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試作分析。
作者細致地描寫了鵝的食料。進食的程序以及吃飯時的動作神態,特別是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鵝與偷食的狗之間的爭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鵝吃飯時所表現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絲毫不苟(一點都不馬虎)從容不迫
踏著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討論課文第5段的內容
1.作者用淺顯質朴的文字,輕松幽默的筆調,勾勒了白鵝既可笑更可愛的形象,表達了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自由朗讀第5節,然後說說作者及其家人喜愛白鵝還有什麼原因。
白鵝對作者一家人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貢獻。在作者看來,精神上的貢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這屋子實在太簡陋,環境實在太荒涼,生活實在太岑寂了。賴有這一隻鵝,點綴庭院,增加生氣,慰我寂寥。」
2.談談你對文章結尾的兩句話的理解。
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條件艱苦,而更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於戰爭,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簡陋小屋裡,與外界絕少往來,於是感覺到一種「岑寂」的苦悶。作者在文章中說:「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還覺得可怕。」是這只頗有個性的白鵝打破了寂寞,使荒涼的死氣沉沉的環境有了生氣,使作者苦悶的心靈得到一絲安慰,所以作者對這樣一位能夠「慰我寂寥」的朋友懷著一份感激和留戀之情。
3.這節文字主要寫白鵝的貢獻,但其間仍不乏表現白鵝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來欣賞一下。
「它分娩畢,就起身,大踏步走進屋裡去,大聲叫開飯。」
「望望那鵝,它正吃飽了飯,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氣了。」
三、按照「思考與練習四」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
四、布置作業
將課堂發言的內容整理成一篇記敘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板書設計
白鵝特點——傲慢頭頸:性格高超
叫聲:厲聲喝斥
步態:從容不迫
吃相:三眼一板
貢獻物質
精神——慰我寂寥
喜愛與懷念
Ⅶ 花臉的藝術特色
這類人物按性格來說有正直、剛毅、勇猛、威壯、粗獷、魯莽、狡詐、殘暴、愚蠻等;按年齡來說,長者有八九十歲的老人,幼者有十來歲的少兒;按身份地位來說,上有帝王將相,下有庶民屠夫。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凈」,即清潔干凈,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凈,不幹凈的反面就是干凈,因而名「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
這些人物的性格、品質或相貌特徵,是藉以特定的臉譜來表示的。也就是根據人物性格、品質、相貌的不同,和紅、黑、白、黃、紫、綠、藍等顏色,按固定的圖案,進行面部化妝這種面部化妝,稱作「勾臉」。臉譜不僅僅只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對人物褒貶的手段。比如紅臉大多是表現忠誠正義的人物,黑臉大多是表現正直、勇敢或魯莽的人物,白臉大多是表現奸險狡詐的人物,紫臉大多是表現沉勇果敢的人物,黃臉大多是表現性格殘暴的人物,藍臉大多表現勇猛頑強的人物。
凈,分為文凈和武凈。一般有黑臉、老臉、奸白臉、架子花臉等。
黑臉,由於包拯是剛直不阿、秉公辦案、執法如山的典範,而在京劇中包拯勾畫的是黑臉,因此以包公為代表的黑臉,表示性格剛直、鐵面無私的人物。
老臉,主要扮演男性老年人,勾畫紅、藍、紫、粉、黃等顏色,在腦門上又畫出一塊與臉膛前不同的色彩。如《華容道》中的關公,勾畫的是紅臉。
奸白臉,是扮演陰險、兇殘、狡詐之徒,都是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奸白臉勾半截臉,在白臉的眉間及眼角處,勾畫幾道黑紋,以突出其老而奸的特徵。奸白臉都掛或黑、或白的髯口,以示其老。
架子花臉,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剛強、勇猛、魯莽之外,還有純真、詼諧之氣。如張飛、李逵。還要突出樂觀、幽默與風趣。因此,舞蹈性強、做工繁重是架子花臉表演特點之一。另外,架子花臉在憤怒時會發出「哇呀呀」有氣勢的吼叫,這也是架子花臉特有的表演方式。
Ⅷ 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擁有自己的劇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榮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這次活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開場白)
活動目標:
二、1、通過了解中國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
情,提高藝術修養。
2、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鑒賞中國優秀戲曲。
3、引導學生對舞台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 4、以了解中國戲曲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三、活動准備:
1、制定活動計劃; 2、師生收集相關資料; 3、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4、指導排演戲曲唱段。 四、活動安排:設計四課時,(一)指導搜集材料;(二)戲曲知識漫談(三)
戲曲知識競賽;(四)戲曲演唱比賽。
第一課時 指導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動安排:讓學生明確整個活動的目的、要求。
二、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社會調查等手段搜集有關中國戲曲 的相關材料。
三、學生分組,選定負責人,制定活動計劃,安排課外活動時間。 四、教師要參與指導好活動計劃的制訂,協調人員安排、落實責任, 指導搜集材料的具體方法。
第二課時 戲曲知識漫談
本課時擬採用師生以佳賓訪談的形式進行。 一、介紹下列戲曲知識: 1、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2、幾種較常見的戲曲種類(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 3、京劇(行當、臉譜、唱腔); 4、戲曲名劇、名家等。 二、戲曲名段賞析 1、京劇《玉堂春》(蘇三起解);《鍘美案》(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2、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3、黃梅戲《女駙馬》(誰料皇榜中狀元); 4、豫劇《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第三課時 戲曲知識競賽
在前兩課時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
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兩類,基礎分100分,每答對一題加10分。根據答題成績記活動得分。
附:競賽題目 一、小組必答題
第一組:1、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合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的劇種是—— (中國戲曲)
2、享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劇種是—— 昆劇(崑曲)
3、我國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 (生、旦、凈、丑) 4、發源於湖北,發展壯大於安徽慶安一帶的戲曲劇種是——
(黃梅戲)
5、京劇「四大名旦」是指—— (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第二組:1、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中國劇種是—— (京劇)
2、中國戲曲發展中「南戲」的形成是戲曲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請問「南戲」產生於哪個年代?—— (宋代)
3、中國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 4、據統計,中國現有戲曲劇種大約是多少?—— (360多種) 5、「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唱的是戲曲表演中的一個什麼特點? (臉譜)
第三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
功。後來他們兼收其他地方戲的精華,誕生了被稱為「國粹」的劇種是—— (京劇)
2、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劇有哪兩種主要唱腔? (西皮、二黃)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說的是戲曲表演中成隊的隨從或兵卒在台上表現大場景的演出特點,這些演員被稱為—— (龍套)
5、到了十三世紀的金代,表明說唱藝術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發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諸宮調《西廂記》)
第四組:1、中國戲曲起源於哪幾種藝術形式?
(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
2、中國戲曲主要採用哪些藝術手段表現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於浙江嵊州一帶的劇種是—— (越劇)
4、戲劇臉譜中的紅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義) 5、古代的滑稽戲是從「優」發展而來的,在古代「優」是指——
(古代帝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調笑為職務)
選答題:
1、說唱對戲曲發展的影響主要有哪兩個方面?
(說唱文學對劇本創作的影響,說唱音樂對戲曲唱腔的影響) 2、「參軍」是曹操創建的一種官職的名稱。魏晉南北朝多設置「參軍」一職,是一種相當縣一級的重要幕僚。著名詩人陶淵明和鮑照都做過「參軍」。參軍戲是唐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是繼承古代的「優」的滑稽戲謔、巧言善辯的傳統發展而來的。表演發展到由兩個角色,一個叫「參軍」,一個叫「蒼鶻」,請問:表演中被戲弄的角色是—— (參軍)
3、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優秀劇目(今存一百多種)和優秀劇作家,你能說出作家中最傑出的是誰嗎?
(關漢卿,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一生寫有60多個劇本,現存18種,有很高的國際影響。)
4、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稱贊「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的中國古代戲曲作品是?
A《西廂記》 B《竇娥怨》 C《漢宮秋》 B
5、唐玄宗時大力鼓勵戲劇,在宮中設立了「優伶」習藝班,自己有時也參與演出,舊時代的戲曲界把他視為戲劇的祖師爺,至今中國和日本都把戲劇界稱為「梨園」。請問:把戲劇界稱為「梨園」是因為——
A習藝班當時設置在梨園殿;B習藝班周圍種植著許多梨樹;C唐玄宗給習藝班定的名稱。
6、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專為「伶官」立傳,並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寫下這樣一段著名的話:「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請問「伶官」是指—— A 聰明伶俐的官員;B 宮中的戲劇演員 7、中國戲曲表演人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角色歸為若干行當。「旦」角是女性角色,請說出 「旦」角可分為哪幾類?(三種即可)
正旦、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閨門旦、彩旦等。 8、「生」和「凈」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請問在包公戲中,包公這個角色屬於「生」角還是「凈」角? (凈角)
9、臉譜是我國戲曲一項富有特色的誇張性的化妝藝術,它設色鮮明,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是把繪畫和表演統一在演員一張臉上的獨特藝術。不同顏色的面部化妝,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請問含有貶義,代表凶詐的是—— A 黃臉和白臉 B 藍臉和綠臉 C 金臉和銀臉
10、下列對京劇唱腔的描述正確的是—— B A 西皮是一種較舒緩、深沉的曲調; B 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 C 西皮唱腔適合表現憂郁、哀傷的情緒。 11、《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賈寶玉向林黛玉稱贊「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連飯也不想吃了呢!」的古代戲曲作品是—— (C) A 《竇娥怨》 B 《牡丹亭》 C 《西廂記》 12、元雜劇一般分為四個大段落,稱為四折。「折」基本上相當於現代話劇的「場」或「幕」。描寫發生在西湖邊上,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的戲曲劇目《白蛇傳》,也是由四折戲構成。請問下面哪一折戲不屬於《白蛇傳》? A 《游湖借傘》 B 《盜仙草》C 《斷橋》D 《劈山救母》 (D) 13、連線題:將下列劇種和著名演員用直線連接起來 越劇 嚴鳳英 京劇 袁雪芬 豫劇 梅蘭芳 黃梅戲 常香玉
14、連線題:將下列京劇流派與表演風格用直線連接起來
梅派 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有剛健婀娜的風格 荀派 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尚派 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形象 15、京劇曲目有幾出戲連演的,如「失」「空」「斬」,就是表現的三國故事。你能說出它們是指哪三個劇目嗎?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 16、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剿匪的故事。揚子榮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請問這部戲改編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長篇小說?
《林海雪原》
17、臉譜辨識題。說出畫面上四個臉譜是哪四個戲曲人物。 18、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曲目名稱。 19、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劇中人物名稱。 20、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人物扮演者的名字。
第四課時 戲曲演唱比賽
學生自備伴奏帶(光碟),有條件的可自己准備服裝、道具。在班內演唱自己喜愛的戲曲唱段。最後評出最佳演員,表揚加活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