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大班小貓釣魚聽課記錄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② 幼兒園大班看圖講述大象老師在講述《小貓釣魚》的故事小動物都認真聽了嗎它
設計意圖 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是一個老教材,它講述了兔子遇險、大象相救、老虎受罰的驚險動人的故事,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情節生動有趣,堪稱兒童故事的經典之作。這樣一個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老教材,在新《綱要》的指導和引領下如何新上呢?我在組織幼兒進行看圖講述的實踐中發現,大班幼兒的初步自我講述,往往更像一個個畫面內容簡介,缺乏生動性、豐富性和立體性。從畫面簡介到精彩講述之間需要一座橋梁,我為幼兒搭起的橋梁就是標記圖。我採用了對話框、雲朵和放大鏡這三種標記來提示幼兒進行細節觀察,有了細致的觀察,故事的講述才能更加生動、豐富。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中角色的表情、動作,根據圖片提供的線索展開合理的想像。 2.在符號標記的提示下嘗試完整講述故事內容。 3.能大方地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愉快地與同伴分享。 活動准備 1.三張大圖,第一張:老虎躲在大樹後,露出凶惡的腦袋和鋒利的爪子,三隻奔跑的兔子;第二張:大象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橋,三隻兔子分別在大象的鼻尖上、背上和尾巴上;第三張:大象用鼻子噴老虎,三隻兔子拍手笑。 2.對話框、雲朵和放大鏡標記若干。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發幼兒對故事情節進行合理的推測 教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要請你們和我一起講,聽聽誰講得完整、講得生動、講得有趣。這是故事的開頭,這是故事的結尾。(出示第一和第三張圖)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三隻兔子在干什麼?猜猜看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 教師(揭去遮擋老虎的小圖):原來有一隻凶惡的老虎在追小兔子,結果怎樣?猜猜看,兔子是怎樣逃離虎口的?到底是誰救了小兔子?怎樣救的?(出示第二幅圖)請幼兒講述大象救小兔的事情。 教師:老虎追到河邊,大象會怎樣對付老虎?(幼兒猜測後,教師揭去遮擋「大象用水噴老虎」畫面的小圖,引導幼兒完整講述。) 二、嘗試完整講述故事 教師:現在請你們把大象救小兔的事情講清楚,每幅圖都要講到,看誰講得完整。(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並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你們覺得他把大象救小兔子的事情說清楚了嗎? 教師總結:三幅圖都講到了,大象救兔子的事情講清楚了,這個故事就講完整了。 三、出示對話框的符號,引導幼兒再次講述 教師(在第一幅圖小兔子旁邊放一個對話框):老虎在追趕兔子的時候。兔子會喊什麼?都要被老虎吃掉了,慢慢地說行不行?應該怎樣說?(著急、有力、快快地說)我們來試一試、學一學,大象在聽到小兔子的求救聲後會說什麼。(幼兒分角色練習幾次) 教師(在第三幅圖上的小動物旁邊分別放對話框):這時候,老虎會說什麼?大象會說什麼?小兔子又會說什麼? 教師:現在你們再來講講這個故事,這一次要把小動物說的話全部講到故事裡去,試一試吧。(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並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故事講得好不好?好在哪裡? 教師總結:原來講故事時加入角色之間的對話,故事就會變得更加生動。 四、出示放大鏡和心裡想的符號,引導幼兒再次講述 教師(在第一幅圖老虎旁邊出示放大鏡標記):你們剛才都講到了這只老虎,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只凶惡的老虎,它的眼睛怎麼樣?嘴巴和牙齒是怎樣的?老虎看到兔子,心裡會怎麼想呢?(出示雲朵符號標記)(啊!這三隻兔子真肥呀,正好讓我填填肚子!) 教師(在第三幅圖老虎旁邊出示放大鏡標記):剛才還很得意的老虎,現在是怎樣的?(嚇得用爪子擋住了臉)心裡又會怎麼想呢?(出示雲朵標記)(今天真倒霉,兔子沒吃到反而被大象噴得滿臉是水。) 教師:現在你們再來講講這個故事,這一次要把放大鏡看到的地方和老虎心裡想的都要講到故事裡去,看誰講得生動,你們試試看。(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並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他講得好嗎?哪裡好? 教師總結:原來講故事時,把小動物的樣子、對話和心裡想的都編到故事裡去,故事就會講得很精彩。 五、給故事取名字 教師:這么精彩的故事還沒有名字呢,誰來取個名字? 附故事:大象救兔子 一天傍晚,小白、小灰和小黑三隻兔子在樹林里高高興興地玩著。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一隻兇猛的老虎,張著大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齒,伸出鋒利的爪子,向小兔子猛撲過來。三隻小兔子嚇得轉身就逃,它們撒開四條腿,飛快地向前跑去,穿過密密的樹林,跑到河邊,看見大象正在河裡洗澡,連忙高聲叫喊:「大象伯伯,快救救我們,老虎要吃我們啦!」大象連忙伸出長鼻子.翹起尾巴,好像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橋,說:「快,快從我身上過河去!」老虎追到河邊,看見小兔子都過了河,氣得直吼。大象用長鼻子吸住了水,用力朝老虎噴去,老虎被噴得睜不開眼睛,只好夾著尾巴逃跑了。 活動反思 第 一、第二環節:我採用的是分解觀察和預期結果的方法,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製造懸念是激發幼兒好奇心的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三幅圖沒有同時出示,目的是給幼兒製造懸念,為幼兒大膽猜測小兔子是怎樣脫離虎口的提供推理和表達的機會。而且,在出示第一幅和第三幅圖時,採用了遮擋圖片部分內容的手段來引導幼兒猜測故事情節。這個環節講述的重點就是:把大象怎樣救兔子這件事講清楚。 第三環節:我出示了對話框符號,採用了角色移位、師幼互動等方法幫助幼兒掌握角色之間的對話,理解著急、高興、害怕的語氣語調,為幼兒生動講述提供支持。這個環節的講述重點是:豐富角色之間的對話,使故事更加豐滿、生動。 第四環節:我出示放大鏡和心裡想的符號,通過教師提問和放大鏡的暗示,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的內容,分析角色的表情,運用描述性語言描述角色的外形,從而推斷角色內心的想法,讀懂畫面所要表達的信息。這樣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的觀察引導,為幼兒生動講述提供了有效支撐,化解了講述的難點。 第五環節:給故事取名字,其目的不僅僅是讓講述活動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讓幼兒能抓住講述重點,培養幼兒的提煉和概括能力。 縱觀整個活動,在講述要求上採用逐次添加要求的方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任務的性質和難度將影響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的效果。第一次只要講清楚大象救兔子這件事情,第二次增加角色之間的對話,第三次增加角色的外貌和心理活動的描述,這種逐步添加的講述,幼兒一般能夠較為輕松地完成講述任務,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講述的興趣。
③ 求課件: 大班故事小貓釣魚PPT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