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中班不咬傷不抓傷安全教案
小班安全活動不抓咬小朋友教案可以寫活動目標,活動版准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等內容。
一、權活動目標
1、嘗試區分出不能食用的物品,知道在游戲、生活中許多物品是不能咬的。
2、對食品衛生安全有初步的認識。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准備
實物:蘋果、餅干每人一份;鉛筆、橡皮、衣服、玩具。
三、活動過程
利用實物導入活動。
(1)出示蘋果、餅乾等小零食,引起幼兒興趣。提問:小朋友們都認識它們吧,大家嘗嘗,它們是什麼味道的?
(2)教師出示實物鉛筆、橡皮、衣服、玩具,師幼一起說說鉛筆、橡皮、等的作用,鼓勵幼兒大膽地說。
四、活動反思
通過幼兒愛聽故事的年齡特點,把他們需要掌握的安全常識融入到故事中,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的安全常識不是一日一課就能掌握的,教師需要將其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
② 幼兒園安全教育防抓傷咬傷中班活動目標
中國的幼兒教育國家文件文件中是沒有對數學做課程目標上的規定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自1952年到1981年這期間頒發的、涉及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政策文件都將「計算」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各年齡階段的課程內容及要求做了詳細說明,數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佔有自己的獨立地位。但1996年的《規程》開始弱化學科界限,提出綜合組織各領域的內容,沒有再提出學科教學方面的任務要求。 1999新《綱要》更是根據幼兒的生活將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大領域,其中「數學」被並入「科學」, 比較而言,新《綱要》只要求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感受」與「建構」的結果很可能只是模糊的理解和體驗,與抽象的數學知識相去甚遠。由此可見,新《綱要》的表述弱化了對具體知識掌握的要求。新《綱要》與以往政策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以「數學」來命名幼兒園數學教育,而以往政策都是以「計算」來命名的。「計算」一詞無形中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即幼兒園的數學就是加減計算,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狹隘理解。因此,新《綱要》用「數學」來命名更能體現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豐富內容。其次,新《綱要》突出了數學與其他各領域及生活的聯系,指出應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數學不再是抽象的邏輯知識體系,而是貫穿於幼兒生活和游戲之中有待於抽象的事物。這就使幼兒期的數學有了更為豐富的現實源泉和具體內涵。 基於以上背景,中班數學課程目標總體上定位於通過情景設置,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中的10以內的數,簡單的平面和立體圖形,初步建立時間的概念,學會認識鍾表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