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2016美術教案七下

2016美術教案七下

發布時間:2020-12-24 14:48:04

① 七年級美術教案

人美版美術七年級上冊全套教案,內容很多,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第1課 在美術世界中遨遊
一、教學目標
本課不是從傳統的角度介紹各個畫種,而是以材料來區別不同的畫種,力求使學生明白畫種的不同,是因為畫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本課還希望通過對一些現代藝術的介紹使學生明白隨著時代的前進,美術材料也在不斷地出現新的變化,新的材料會帶來新的審美觀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欣賞課本的圖片,並引導學生回憶在小學時欣賞過的圖片,進行美術作品製作材料的分析。
(二)難點: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三、課前准備
(一)教師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如油畫顏色、木刻刻刀、油墨及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二)教師講課、學生練慣用的多媒體課件,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
四、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對美術不同種類的了解。了解材料與畫種的關系,向學生展現出美術世界的廣闊,使他們能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同時,使學生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通過欣賞、感受、體驗美術作品,對美術的種類有初步的了解。對美術材料與畫種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
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本節課的探究題目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請學生觀看錄像及圖片資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引導學生查找資料。
教師應抓住材料與畫種的關系,使學生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
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這節課的探究題目就可以確定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1.教師放映幻燈或者錄像片,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
2.回到課本上的圖片,具體地分析每幅作品由於材質的不同,使得美術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學生的自行探討為主,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如將《父親》和《秋瑾》對照,同樣是畫人物,它們有什麼不同?(可以從色彩、光線、立體感等方面相小對照)
3. 如果有條件,教師給學生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像油畫顏色、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4.教師設計一些類似智力測驗式的思考題,看學生是否能夠將藝術作品和材質正確地「掛鉤」,一邊看作品,一邊正確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課前,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像學生甲指版畫《秋瑾》,學生乙找出版畫用的材料;學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學生乙就要指出書上圖片中的浮雕;學生甲出示「水彩畫」的卡片,學生乙就要從課本外找出一張水彩畫的作品。
5.為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可以從課本之外找一些圖片,讓他們做出分析和答案。
6.找出一些圖片留給學生作課外的探索。如設計領域的廣告,就有不同的材質。如版畫中的銅版畫、石版畫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但不要在課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通過課外的探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地學習知識,為他們創造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機會。
五、教學點評(教學反思)
讓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鏈接,在現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傳統的美術欣賞課容易上成以教師為主角的灌輸式授課,教師一般對美術的概念、種類,作品的內容、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在許多的教師眼裡,作品的意義、表現手法在美術史中有了一些定論,學生沒有必要再進行參與。新的課程標准帶來了新的教育觀念,提倡感受和體驗,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在欣賞課上,就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當前,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在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努力進行教學實踐,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賞教學的實處。
本課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學習。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還應強調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直接的感受和體驗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使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按工具材料分類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② 初一下冊美術教案(人美版)

美術還要什麼教案吶??有幾張畫往牆上一貼就可以講啦~~!

③ 七年級課文〈狼〉的教案 完整

第一種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知識引路。教師要清醒地認識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從整體到局部,從熟讀到理解,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己進入學習的領域,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並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註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於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註解,會認會讀;然後就要朗讀,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才便於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於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註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問。
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准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鍾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准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 突然。
斃:殺死。 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准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馳: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准。
布置作業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片語)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語言翻譯最後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過程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並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敘述了屠夫和狼搏鬥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鬥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後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麼?--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備搏鬥,這寫了屠夫對狼的什麼行為?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可用屠夫「御狼」來概括。
再看第4段,寫屠 夫奮起劈狼,隨後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那麼,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展,哪是高潮,哪是結局呢?
關鍵在於高潮和結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可見怎樣劃分高潮和結局,應該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准。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並講評。
這最後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構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為議論。
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構。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2.理解中心意思。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此處勢必出現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後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

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

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並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鬥,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麼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理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可大體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麼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抄一遍課文。

第二種

一、課型設計:意在創新一種文言文教學的「說讀課」。

二、預習要求

1.理解注釋,熟讀課文,了解作者及課文內容。

2.就課文內容,每人用「……寫出了……」「……表現了……」這樣的句式准備說一句話。

三、教學內容

1.落實字詞 2.朗讀課文 3.品讀文章

四、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

五、教學環節

(一) 教學鋪墊。

1.導入。

2.搶答:檢查預習。

(二) 一讀:讀准字詞,讀懂詞義,翻譯文章。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老師聽音。

2.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綴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3.同學們讀課文、讀注釋。

4.學生向老師自由提問,看還有哪些字詞不認識,哪些字詞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師強調以下字詞。

① 指出用法:止( ) 犬( ) 洞( ) 隧( )

② 理解字意:去( ) 股( ) 蓋( ) 耳( )

③ 理解詞意:少時( ) 頃刻( ) 變詐 ( ) 幾何( )

④ 辨析字意: 目似瞑,意暇甚。 恐前後受其敵。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蓋以誘敵。

(三) 二讀:讀順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節。

1.請同學們習讀課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師教給朗讀的方法——「分層背讀法」。

3.學生進行讀法實踐,理解故事的情節與朗讀停頓的關系。演讀全篇課文。

(四) 三讀:讀美文句,品讀課文。

1.教師再教給一種朗讀的方法——「表現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說,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要運用語音的急緩高低來再現小說的情景。

2.學生再進行讀法實踐。朗讀課文,表現課文情景。①讀出輕重。②讀出快慢。③讀出抑揚。也就是讀出情景,讀出語氣。

3.請同學們以「……寫出了……」或「……表現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4.請同學們自找內容,展開想像,就課文某一部分內容進行「添枝加葉」的描敘。教師作適當點撥。

(五) 課堂小結

(六)作業: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千萬不要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要盡量用自己的話來說。

④ 人美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新教材,急需

人美版美術七年級上冊全套教案,共73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1課 在美術世界中遨遊
一、教學目標
本課不是從傳統的角度介紹各個畫種,而是以材料來區別不同的畫種,力求使學生明白畫種的不同,是因為畫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本課還希望通過對一些現代藝術的介紹使學生明白隨著時代的前進,美術材料也在不斷地出現新的變化,新的材料會帶來新的審美觀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欣賞課本的圖片,並引導學生回憶在小學時欣賞過的圖片,進行美術作品製作材料的分析。
(二)難點: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三、課前准備
(一)教師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如油畫顏色、木刻刻刀、油墨及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二)教師講課、學生練慣用的多媒體課件,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
四、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對美術不同種類的了解。了解材料與畫種的關系,向學生展現出美術世界的廣闊,使他們能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同時,使學生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通過欣賞、感受、體驗美術作品,對美術的種類有初步的了解。對美術材料與畫種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
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本節課的探究題目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請學生觀看錄像及圖片資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引導學生查找資料。
教師應抓住材料與畫種的關系,使學生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
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這節課的探究題目就可以確定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1.教師放映幻燈或者錄像片,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
2.回到課本上的圖片,具體地分析每幅作品由於材質的不同,使得美術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學生的自行探討為主,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如將《父親》和《秋瑾》對照,同樣是畫人物,它們有什麼不同?(可以從色彩、光線、立體感等方面相小對照)
3. 如果有條件,教師給學生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像油畫顏色、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4.教師設計一些類似智力測驗式的思考題,看學生是否能夠將藝術作品和材質正確地「掛鉤」,一邊看作品,一邊正確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課前,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像學生甲指版畫《秋瑾》,學生乙找出版畫用的材料;學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學生乙就要指出書上圖片中的浮雕;學生甲出示「水彩畫」的卡片,學生乙就要從課本外找出一張水彩畫的作品。
5.為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可以從課本之外找一些圖片,讓他們做出分析和答案。
6.找出一些圖片留給學生作課外的探索。如設計領域的廣告,就有不同的材質。如版畫中的銅版畫、石版畫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但不要在課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通過課外的探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地學習知識,為他們創造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機會。
五、教學點評(教學反思)
讓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鏈接,在現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傳統的美術欣賞課容易上成以教師為主角的灌輸式授課,教師一般對美術的概念、種類,作品的內容、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在許多的教師眼裡,作品的意義、表現手法在美術史中有了一些定論,學生沒有必要再進行參與。新的課程標准帶來了新的教育觀念,提倡感受和體驗,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在欣賞課上,就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當前,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在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努力進行教學實踐,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賞教學的實處。
本課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學習。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還應強調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直接的感受和體驗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使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按工具材料分類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⑤ 七年級美術教案(人教版),上冊教案,

單元總目標:
1、
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 通過對表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元課時:
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麼感受?
*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麼感受?
◆分析與研究:
*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審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麼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麼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准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 通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師宣布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真觀察、思考問題。
(2)發展階段
① 欣賞、評述《在激流中前進》
☆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 請幾名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師歸納總結:
《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作者:杜鍵,上海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表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涌激盪的河水與般工們沉著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② 欣賞、評述《糧食》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糧食》(油畫)
作者:(蘇聯)雅布隆斯卡婭,衛國戰爭後著名女油畫家、基輔美術學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時期時榮獲國家獎的成名作,約4米寬的巨幅作品,表現了蘇聯集體農庄女庄員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勞動的場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陽光下,集體農庄女庄員們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穀場上,緊張而有秩序地勞動著。女庄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後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作品構圖宏偉,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③ 欣賞、評述《牛耕》,寫觀後感受交流。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
☆分組討論、寫觀後感。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牛耕》(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磚畫)
這是從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5號墓中出土的、原位於墓前室壁的一幅磚畫。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這幅磚畫與同一墓室的其他磚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表現墓主生前宴歡、舞樂等享樂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現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是墓主為了祈求死後永遠有一批勞動群眾供他們驅使奴役、但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只寥寥幾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④ 欣賞、評述《清明上河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自願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縣)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榮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為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當時稱「上河」,此河是當時國家的漕運樞紐,南北商業交通要道)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後段為巿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桿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⑤ 欣賞、評述《搗練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搗練圖》(宋代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作者:張萱,盛唐著名人物畫家,擅長畫婦女。現存的宋代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是他的代表作。
《搗練圖》因描繪唐代婦女制「練」(一種絲織品)的勞動場面而得名。全畫共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制練的工序分成三組;右邊一組描寫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教材中所選的正是這一段。中間一組描寫兩個婦女在理線,左邊一組描寫兩個婦女把練拉直,另一個淘氣的小孩在下面來回玩耍,在中間和左邊兩組人物之間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制練的勞動過程。作為一件藝術品,其重要的價值還在於作者描繪這一勞動場面的高超技巧。這主要表現在由四個婦女組合而成的畫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徵。描畫勾線工細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凈雅緻,衣服的質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課後拓展
(1) 請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欣賞、評述、交流,課後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2) 課余時間,多搜集優秀中外美術圖片,通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活動二(第二課時)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下)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准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 引導階段
☆通過進一步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拓展學生視野,體會勞動是人類最崇高的品質。
☆教師宣布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
(2)發展階段
① 欣賞、評述《北方的九月》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當代著名版畫家,1949年參軍,從事美術宣傳工作。1958年初,轉業黑龍江的「北大荒」。創作許多表現北大荒的版畫。

本作品描繪經過開墾的北大荒金秋時節紅高梁豐收的壯觀景色。宏偉的構圖,濃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這幅作品成為一首對自然、對勞動的贊美詩,同時也體現了畫家對這塊曾經灑下了許多汗水的土地的無比深情。在這幅作品中,寫景是為了抒情,景與情得到了有機的統一,豐收與勞動緊密相連,勞動創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題得到了突出的表現。

① 欣賞、評述《倒牛奶的女傭》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倒牛奶的女傭》(油畫)
作者:(荷蘭)維米爾,十七世紀荷蘭傑出的風俗畫家,擅長表現荷蘭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內生活。繪畫風格深受科學精神的影響,以形體結實,結構精緻,色調和諧,尤其善於表現光線和室內這空間感著稱於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所呈現的是荷蘭普通巿民平時勞動的場景,在歐洲美術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就是17世紀的荷蘭繪畫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巿民藝術。這同過去主要表現封建帝王、王公貴族、宗教神靈的繪畫比較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而這種進步則是由於十七世紀的荷蘭,已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帝王貴族和宗教將向新興資產階級政權轉化的制度。當然《倒牛奶的女傭》其重要不僅如此,還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和新的藝術成就。畫家不僅真實精確地描繪出人物所在的房間的空間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極度純凈的光線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藍色和上衣的檸檬黃色用得恰到好處,強烈的光感使這幅畫的色彩顯得特別的明凈和細膩,使人感到十分平易、親切。無怪乎有人稱維米爾是描繪光的大師。

② 欣賞、評述《播種者》
☆展示掛圖,欣賞、討論。
☆學生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播種者》(油畫)
作者:(荷蘭)凡*高,十九世紀後印象主義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於荷蘭格羅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師的兒子。年少時的梵谷並沒有體現出任何獨特的藝術天賦,在他16歲時,他才有機會接觸藝術,而當時也只是在佔比爾美術公司當職員。不久後,在愛情上遭受挫折的梵谷,對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投入了宗教的懷抱,決心做一個基督教牧師。可是梵谷未能熟諳深奧的教義,於是只好到比利時南部礦區波里納士去傳教。但是因為他的口才不好,最終還是未能成功。

在美術公司工作期間,梵谷喜歡在業余時間參觀一些美術館,對當時弗朗索瓦•米勒的藝術頗有興趣,同時從他的作品中有所領悟。於是,在事業和愛情上屢經失敗的梵谷,終於決定自己也當個畫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當畫商的弟弟的幫助來到巴黎,並通過弟弟的關系認識了印象派畫家,並與他們密切交往,畫風深受其影響。一年半後,他遷居到終年充滿陽光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居住,他在這里拚命作畫,主要作品都產生在這一時期。由於窮困和勞累,他精神失常,反反復復,最終自己結束生命,那時才37歲。十幾年的藝術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畫。他的畫風對後來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影響很大,堪稱世界繪畫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藝術特點是運用對比強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獷的筆觸,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受,而不是簡單地再現客觀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油畫《播種者》,從其構圖來看,雖然帶有模仿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農民畫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跡,但卻具有凡*高特有的藝術個性。這突出地表現在色彩和筆觸的運用上。全畫以鮮明的黃色為基調和燦爛的色彩表達了畫家內心強烈的情感,充分顯示了一種強調表現畫家主觀感受和藝術個性的新的畫風,把油畫中色彩和線條的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③ 欣賞、評述《收獲》
☆展示掛圖,欣賞、討論。
☆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收獲》(雕塑,青銅)
作者:(蘇聯)穆希娜,蘇聯老一輩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華和大膽創新精神的傑出藝術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蘇聯展館所創作的巨大的《工人與集體農庄女庄員》的不銹鋼雕像(高24米),使她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以後多次獲獎,對蘇聯雕塑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雕塑《收獲》(又稱「糧食」)是她創作的裝飾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為莫斯科河橋面設計的裝飾性組雕,1939年曾經在「食品工業展覽會」上展出。它表現兩個青年婦女,共同扛著一捆沉甸甸的麥子,一個向右,一個向左,通過共同扛著一捆麥子的動態。將兩個人物有機地連續在一起,在統一中求變化。不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看清其中一個婦女臉部顯露出的豐收喜悅之情。作者將兩個青年婦女的形象塑成結實有力的全裸和半裸的女人體,既是為了贊美青年婦女蘊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徵蘇維埃國家的豐收景象。作者雖沒有直接表現勞動,但以勞動後的豐收表現勞動給予人們的愉快和幸福。

② 欣賞、評述《紡織女》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交流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紡織女》(油畫)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凱茲,十七世紀西班牙最傑出的畫家。擅長肖像畫和風俗畫。雖任宮廷首席畫師,繪畫題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紡織女》,宮廷生活題材,畫面分前後兩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馬德里皇家織造廠的紡織工正在勞動的情景;後景則是宮廷貴婦們正在欣賞由皇家織造廠織造出來的壁毯。兩個場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級,而且似乎隱含著一種對比。這不能不說是體現了畫家的一種思想傾向。加上畫家著重表現的各種勞動姿態,而且有意識地通過畫面右側白衣的紡織女勞動時的優美體態,讓人清楚地看到了勞動婦女特有的質朴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西班牙美術史家對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這一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還有更深的含義。這就是畫面後景壁毯上所表現的圖像,是以技藝女神巴拉斯與擅長紡織的人間少女阿萊辛比賽織布的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它描繪巴拉斯因比不過阿萊辛,而惱羞成怒把阿萊辛變成了永遠吐絲的蜘蛛。據研究者講,前景的紡織女是為陪襯這個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畫原名《巴拉斯與阿萊辛》。從這個研究成果看,這幅畫實際上是描繪了天上人間兩個紡織世界,反成為背景,作為陪襯的人間的紡織女倒成了全畫的主角。這證明委拉斯凱茲雖然以神話為題材,但他更重視現實人間,特別是重視他在宮廷中可以經常見到的他很同情的勞動婦女。

③ 欣賞、評述《弋射收獲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交流,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弋射收獲》(東漢畫像磚,四川出土。)
畫像磚畫像石,是漢代統治階級盛行厚葬的產物。它主要用於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數地上祠堂。這是一種介於繪畫和淺浮雕之間、更多的屬於繪畫性質的藝術形式。已發現的畫像磚,主要集中在四川。本圖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整個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弋射圖,右為蓮池,池內浮著蓮葉,蓮蓬結實飽滿,水中有魚鴨遨遊,空中有大雁飛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部為收獲圖,一人挑擔提籃,三人俯身割草,整個畫面,簡潔分明,但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將不同的空間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勞動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 收拾與整理
收拾課堂用品及資料。
(4) 課後拓展
提醒學生課後收集優秀中外美術作品,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欣賞、評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閱讀全文

與2016美術教案七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