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班語言《教室里的家》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照片介紹自己的媽媽的情況。
2、傾聽故事,感受媽媽懷孕的辛苦。
3、通過講講說說,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准備
1、課件—胎兒的發育過程
2、幼兒和媽媽一起拍的照片若干,媽媽懷孕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介紹自己的媽媽
1、幼兒拿著照片向同伴和老師介紹自己的媽媽。
「我的媽媽叫什麼,在哪裡工作,這張照片在哪裡拍的。」
2、教師予以指導,介紹好的給予表揚。
二、出示圖片
1、教師:小朋友都介紹了自己的媽媽,介紹的很好,我發現照片上的媽媽都是抱著你們拍的,
你們的媽媽關心你們嗎?那你們愛不愛你們的媽媽呀?
2、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得嗎?
3、請幼兒觀看媽媽懷孕的圖片,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媽媽有什麼不一樣。
4、教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在媽媽肚子里干什麼呀?
三、傾聽故事《肚子里的家》
1、教師以寶寶的語氣講述故事
2、講到重要地方時,教師減慢語速,讓他們對故事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
四、提出問題,了解故事大概內容
1、故事的名字是什麼?
2、小白,小沙和小紅在討論什麼呀?
3、為什麼老師的肚子在一天天長大呢?老師是怎麼對小朋友說的啊?
4.後來老師www.qinzibuy.com為什麼離開幼兒園了,她去干什麼呀?
5、老師走了後,小白、小沙和小紅又在討論什麼呀?
6、教師再次講故事,加深印象。
7、課件演示
我們小朋友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麼樣的?
8、幼兒小組討論,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況,請他們互相輕輕的告訴。
五、擴展延伸
1、請小朋友上前來表演,一位小朋友扮演媽媽懷孕的場景,另一位幼兒輕輕來撫摸媽媽的肚子,讓幼兒的情感得到抒發。
2、在愉快的交流中結束活動。
❷ 教案中的教室教學資源指什麼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版、案例、影視權、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❸ 小班社會健康教室里的安全教案
1、通過活動,增強幼兒遵守活動規則的意識,遠離不安全因素。
2、尋找教室里的不安全因素,並貼上標記提醒同伴。
活動准備:
1、小朋友戶外活動的圖片
2、紅色標記
活動過程:
1、出示幼兒戶外活動時的圖片
提問:圖上有誰?他們在玩什麼?你覺得他們這樣玩好嗎?也許會發生什麼事?
那你覺得應該怎麼玩,小朋友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引導幼兒大膽交流)
2、尋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①師:剛才,我們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動時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實,在我們的教室里、午睡室、衛生間都有許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裝水的茶桶等等,如果……
②小朋友兩兩結伴去尋找教室里有什麼地方是不安全的。
③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後,為不安全的地方貼上紅色警告標記,提醒孩子注意。
3、小結:剛才,小朋友找出了許多不安全的地方,並給它貼上了紅色標記,下次小朋友看見這些紅色標記的地方就要更加註意安全,好嗎?
❹ 小學英語表述教室中的物品的教案
進行小組比賽,看哪個組說出的單詞最多。 6.學校里的教室很多,除了學生回本班教室之外,還有音樂教室答、自然教室、美術教室,計算機教室等。教師可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指著門窗等物體說出英文單詞。並運用本單元所學的句子兩人進行問答,或用英語對某一間教室中的物品進行描述。...〖詳細〗
❺ 幼兒園安全教案教室里奔跑的危險
活動抄目標:
1、懂襲得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2、使幼兒從小有關心、愛自己家人的情感。
3、學習有次序的做事,並體驗勞動的快樂。
活動准備:
兔子頭飾若干、電話一部、草地、相應物品、場景等。
❻ 小班教案科學班裡的新鮮事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講講的活動中了解車子是由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
2、通過游戲讓幼兒知道輪子是可以滾動的
活動准備:
PPT、幼兒帶來的各種車子
活動過程:
一、介紹各種不同數量輪子的車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神奇的寶貝,你們知道是誰嗎?
(一)出示兩只輪子,引起興趣
1、你們看這是什麼?有幾只?2、你見過的兩只輪子的車嗎?是什麼車?
小結:兩只輪子的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
過渡:還想接著往下看嗎?
(二)出示三隻輪子
1、你們看這里有幾只輪子? 2、三隻輪子是什麼車?
小結:三隻輪子的是三輪車
(三)出示玩具車
1、這是一輛什麼車?這輛車有幾只輪子?2、出示四隻輪子,四隻輪子有些什麼車?
小結:四隻輪子的有轎車、警車、消防車、公共汽車等等
二、講講玩玩:知道車有了輪子會滾動
1、討論:為什麼這些車都要有輪子呢?
2、你們想不想開開自己帶來的車?(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車有幾個輪子)
3、幼兒開開自己的車,開完後將車按輪子數量放進不同的停車場
總結:原來我們剛才看見的車和你們玩的車都是有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有了這些輪子車才可以在馬路上開。
活動延伸
你們玩得開心嗎?還有很多寶貝也想出來和你們見見面,我們請他們出來好嗎?
1、你見過這么多輪子的車嗎?
2、平時請你們爸爸媽媽帶你們一起找找看哪些車有這么多的輪子,好嗎?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白鹽和白糖
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糖和鹽的名稱、特點及用途。
能比較出糖和鹽的簡單相同點和不同點。
活動准備:糖、鹽、杯子
活動過程:
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通過嘗的方法讓幼兒了解裡面裝的是什麼水)
1、出示兩杯水問:你們知道這兩個杯子里放的是什麼?
2、請幼兒來嘗一嘗,並說一說杯子里的是什麼水?
二、引導幼兒觀察糖和鹽。(通過操作培養幼兒善於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1、請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糖和鹽是什麼樣子的。
2、請幼兒打開紙包,看看紙包里是什麼?想想用什麼辦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鹽,糖是什麼樣子的,鹽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想方法自己去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知道。
請幼兒將糖和鹽倒在水裡,用筷子輕輕攪拌,待糖和鹽溶化後。問:糖和鹽到那裡去了?
三、了解糖和鹽的用途。(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
你們知道糖和鹽有什麼用嗎?(家家戶戶燒菜離不開它們。工廠很多地方也要用到鹽。)
四、比較糖和鹽。(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糖和鹽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小結:糖和鹽都是白顏色的,一顆一顆亮晶晶的它們都能溶化到水裡,它們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糖和鹽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用途也是不一樣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鏡子里的我
1、初步了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
2、通過照鏡子和參與照鏡子游戲,感知鏡子中的我,了解鏡子的基本特徵。
3、樂意照鏡子,積極參與照鏡子游戲活動,對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在生活中見過、並用過鏡子。
2、物質准備:鏡子人手一面。
活動過程:
1、出示鏡子,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瞧!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2、自由擺弄鏡子,探索、感知鏡子的特徵。
讓幼兒自主玩一玩,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自己對鏡子的認識。
3、「照鏡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師:鏡子里有什麼?動一動鏡子,你還看見了什麼?
教師:瞧一瞧,鏡子里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讓幼兒照鏡子做各種表情和動作。啟發幼兒說說:照鏡子時,你發現什麼?
3、了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師;你在哪裡見過鏡子?還有誰用過鏡子?
4、引導幼兒開展「照鏡子」的游戲活動。
5、想幼兒介紹「照鏡子」游戲的玩法,啟發幼兒想一想:老師做照鏡子的人,小朋友做鏡子里的人,老師做什麼,小朋友應該什麼?
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著老師的動作而變化,感知鏡子里的人和照鏡子人的動作的一致性,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氣味真正多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嗅覺感官經驗較少,他們對氣味的概念停留在好聞與不好聞、香與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潛意識里積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種物品氣味的機會。通過這次探索活動「氣味瓶」,旨在給幼兒提供一個積累嗅覺經驗的機會,讓幼兒了解各種物品的氣味。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鼻子聞物體的氣味,發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要愛護自己的鼻子。
【活動准備】
每組一套深色的瓶子,裡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盡可能的提供有各種氣味的物品。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對氣味的感知興趣。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鼻子有什麼用嗎?」(呼吸、聞氣味)拿起一隻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麼東西,應該怎麼辦呢?」(看或聞)
2.引導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氣味。(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們知道裡面都是些什麼嗎?」(2)請小朋友打開瓶蓋,聞一聞瓶子里裝的是什麼東西。聞好一個蓋好,再換其它的瓶子聞,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聞到了哪些氣味?
(3)幼兒交流自己剛才聞到了什麼氣味。(4)老師請每組一個小朋友找出醋的氣味?(或其它氣味)的瓶子,看誰先聞出來。
3.引導幼兒討論、擴展經驗。1朋友你在家裡或別的地方還聞到過什麼氣味?請你告訴大家。
2最喜歡聞什麼氣味?不喜歡聞什麼氣味?為什麼?幼兒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幫助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4.總結
討論怎樣保護鼻子啟發幼兒回憶以往碰傷鼻子或感冒的 感覺,進行討論,談談保護鼻子的方法。
教師小結:我們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還可以聞到很多的氣味,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異物塞入鼻孔,活動時注意不撞擊鼻子,積極參加鍛煉,增強體質等
【活動延伸】在娃娃家的廚房裡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裡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製成「氣味瓶」,讓幼兒辨別各種氣味,並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小班科學活動:圓形滾得快
活動目標:觀察和操作活動,發現圓形積木比方形、三角形積木滾得快的現象。
2、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發展觀察能力。
活動准備:
1、每人一小筐、筐中有長方、圓、方、三角積木各一塊。
2、圓柱體鐵罐、鉛筆、電池、玩具輪子等能滾的物體若干。
3、活動前搭好每人一組斜板。
活動准備:
一、組織幼兒操作和觀察:
1、小朋友你們喜歡滑滑梯嗎?
2、許多積木也想來滑滑梯,看看是哪些形狀的積木?
3、請小朋友把你籮筐里的積木拿出來一個一個放在那邊的滑滑梯上請它們滑滑梯,看看這些積木是不是滑得一樣快?等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二、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討論並提出下一步操作要求:
1、圓積木、方積木、三角積木滑滑梯是不是滑得一樣快?
2、這次舉行個滑滑梯比賽,三塊積木同時滑滑梯、看誰滑得最快、更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五、討論:
1、剛才你的積木滑滑梯比賽時,誰滑得最快?
2、老師也來玩滑滑梯比賽,請小朋友當裁判,看誰滑得最快。
3、老師總結:
圓積木比方積木、三角積木滾得快,也滑得快。所以,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輪子多是圓圓的,這樣就開得快了。
六、延伸活動:
1、老師這兒還有許多玩的東西,請你們每人選一樣能滾得快的東西。
2、你選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它滾得快的?
3、請小朋友把你選的東西拿到下面的大滑滑梯上去滑吧!
❼ 不為什麼不能在教室里打鬧更不能惡作劇伸腿絆人教案
教室是學習的場所,
所以在教室只有學習活動,
打鬧可以去操場啊。
伸腿絆人那是惡作劇,會使別人受傷的,怎麼這樣來取樂。
❽ 教案科學《教室里的家》效果分析
活動意圖:
生活中多數幼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分開放垃圾。所以開展此次活動。了解關於垃圾的初步知識:垃圾的產生、垃圾的種類、垃圾的處理方法、分類垃圾桶的作用與類別。讓幼兒把學到的垃圾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把垃圾分類意識、環保意識植根於幼兒心中。
活動目標:
1、增強幼兒垃圾分類意識。
2、了解垃圾分類法,將其運用生活中。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活動准備:
1、班級里的三個垃圾桶、四種垃圾桶的圖片、黑色筆、「可回收的垃圾」「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的字條以及白紙若干、實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樹葉、鉛筆頭等)。
2、有初步垃圾分類知識,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意義。
3、感受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活動重點:
把垃圾分類與幼兒生活聯系在一起。
活動難點:
垃圾桶標志的設計。
活動過程:
1、結合生活經驗,導人活動。
出示垃圾桶標志的圖片(可回收、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電池垃圾桶)。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把教室中的垃圾進行分類,應該用幾個垃圾桶?
2、設計垃圾桶標志。
(1)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垃圾桶?
廚余垃圾(水果皮、骨頭、魚刺等);可回收的(廢紙張等);其他垃圾(廁紙、擦鼻涕紙等)。
三個垃圾桶容易混淆,怎樣來區分它們?
(2)幼兒設計垃圾桶標志。
①介紹材料、合理分工。
②動手設計垃圾桶標志。
根據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垃圾進行有目的的設計,進一步鞏固垃圾分類的知識。
3、做好垃圾桶標志後,玩「垃圾分類」游戲。
游戲中遇到的問題:易拉罐是否要扔?鉛筆頭屬於什麼垃圾?
教師: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我們把它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吧!
教師:鉛筆頭是什麼垃圾?
教師:鉛筆外面一層是木頭做的沒有毒,但是把鉛筆芯和外面的木頭粘在一起的黏合劑是有毒的,而且在最外面刷得油漆里有大量的鉛。
4、延伸活動。
將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帶回家,運用到生活中。
活動反思:
活動產生於幼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對有關垃圾知識的了解及垃圾分類標志的設計與運用,解決了遇到的問題,並在實際使用時不斷修正、鞏固與完善。真正體現了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的精神。目標和活動形式的確定上,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內容符合幼兒興趣,同時又具有一定挑戰性,有利於幼兒動手動腦。
不足之處:
垃圾桶標志設計環節有點急,對垃圾桶標志的分析不夠深入。